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0749阅读:9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水稻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全球约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4.5亿亩以上,稻谷总产量保持在2亿吨左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其中85%以上作为口粮消费。因此,水稻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有效供给和口粮消费安全。

病虫草害是制约我国水稻高产、稳产和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因素,在现有防治水平下,每年因病虫草危害造成稻谷产量损失约10%~30%,重者可达50%~70%甚至减产绝收。近年来,我国水稻病虫草害发生总体呈上升趋势,病虫种类和田间杂草繁多,防治难度增大,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加重。其中稻田杂草主要有禾本科杂草(稗草、千金子、双穗雀稗、李氏禾、牛筋草)、莎草科杂草(异型莎草、萤蔺、野荸荠、扁秆草、三棱草、牛毛毡)和阔叶杂草(泽泻、慈姑、鸭舌草、眼子菜、陌上菜、节节菜、空心莲子草、丁香蓼、浮萍、水竹叶)等,由于其争夺水稻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光、温、肥、水,传播病虫害,恶化水稻生长环境,降低稻谷产量和影响品质。

有机水稻区别于常规水稻,根本在于化学合成的和转基因的生产投入品的不可使用和生产管理的全程可追溯性,关键在于非化学物质使用前提下的生产技术应用。常规水稻生产以农药、化肥等手段为主,大量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使得农田生态系统遭到干扰,不注重农业体系内部及其周边环境的平衡与保护,是一种以追求产量为目标的生产技术模式。有机水稻生产则主要以农业综合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防治为基础,保护农田环境、利用自然天敌、建立生态平衡为持续有机生产体系良性循环的核心,是一种在保证一定产量前提下追求产品质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技术模式。

防治病虫草害是水稻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有机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强调从农业生态系统出发,立足因地制宜,运用农业的、物理的、生物的和人工的综合防治措施,当这些措施不能有效控制病虫草害时,可采取有机生产允许使用的植物源性农药、生物农药等物质作为应急防治措施。因此,在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绿色方法进行除草,以杜绝任何化学农药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有机水稻分蘖初期至生长封行前,保持水层3~5cm,通过控制水田滴油除草器的推油杆,使止油杆与出油孔脱离,将柱形油筒的植物油沿植株行间均匀地滴入,在稻田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同时利用耘田除草耙在植株行间耘田除草和浑水混油,通过耘田除草耙将田间杂草耙除,并通过油膜抑制杂草种子萌发和田间杂草生长,以达到前期除草控草效果;

2)在有机水稻生长封行后至灌浆乳熟前,通过控制水田滴油除草器的推油杆,使止油杆与出油孔脱离,将柱形油筒的植物油沿植株行间均匀地滴入,在稻田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通过油膜抑制杂草种子萌发和田间杂草生长,以达到中后期控草除草效果;

上述的水田滴油除草器包括柱形油筒,所述的柱形油筒中配合设置推油杆,所述的推油杆下端固定设置止油杆,所述的推油杆上端与设置在柱形油筒上卡条卡接配合,所述的止油杆与设置在柱形油筒底部的出油孔配合;

上述的耘田除草耙包括除草耙手柄、耙体和耙齿,所述的除草耙手柄与耙体之间的角度为70~80°,所述的耙体为上窄下宽结构,所述的耙体前端面和侧面为弧面结构,后端面为直面结构。

所述的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物油包括非转基因液态食用植物油或利用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富含油脂的非转基因植物种子、果肉及其它部位通过纯物理工艺加工提取所得到的液态植物油。

所述的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形油筒顶部进油口为椭圆结构,所述的柱形油筒顶端设有手柄。

所述的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形油筒底端设有插片,所述的插片为弧形结构。

所述的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油杆上端设有卡槽,所述的卡槽与卡条卡接配合。

所述的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耙体宽度为15~25cm。

所述的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耙体底部固定设置6~8个耙齿,所述的耙齿之间的间距为2~3cm,所述的耙齿底部为弧面结构。

所述的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在有机水稻分蘖初期至生长封行前滴油2~3次,植株行间每米滴油10~15滴,每滴油量为0.05~0.1ml。

所述的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在有机水稻生长封行后至灌浆乳熟前滴油2~3次,植株行间每米滴油15~20滴,每滴油量为0.05~0.1ml。

上述的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经济有效、生态环保,具有良好的除草控草效果,并且广泛适用于全国各地的有机水稻耘田除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水田滴油除草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水田滴油除草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水田滴油除草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水田滴油除草器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耘田除草耙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耘田除草耙的耙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插片;102-止油杆;103-柱形油筒;104-推油杆;105-手柄;106-卡条;107-卡槽;108-出油孔;201-除草耙手柄;202-耙体;203-耙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如图1-4所示,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中的水田滴油除草器包括柱形油筒103,柱形油筒103顶部设有进油口,进油口具体为椭圆形结构,柱形油筒103底部设有出油孔108。为了便于使用者手持该装置,柱形油筒103顶端设有手柄105。为了便于使用者在闲置时放置该装置,将其竖直固定,柱形油筒103底端设有插片101,插片101为弧形结构。柱形油筒103中配合设置推油杆104,推油杆104下端固定设置止油杆102,止油杆102与设置在柱形油筒103底部的出油孔108配合,即止油杆102可插入出油孔108中将出油孔108堵住。推油杆104上端设有卡槽107,卡槽107与设置在柱形油筒103上卡条106卡接配合,卡条106起到限位作用,限制推油杆104上升和下降的高度。推油杆104的作用是控制止油杆102插入或拔出出油孔108,从而控制柱形油筒103中植物油进行滴油。正常情况下,柱形油筒103底部的出油孔108与止油杆102配合(即止油杆102插在出油孔108中),此时植物油不能从柱形油筒103中流出。当需要对植株行间均匀地滴入植物油时,将推油杆104上移,使止油杆102与出油孔108脱离(即止油杆102从出油孔108中拔出),此时植物油便从出油孔108流出,均匀地滴入植株行间。通过该水田滴油除草器使得使用者在行走中即可进行水田滴油,并且能够有效控制滴油量,使用方便,经济高效。

如图5-6所示,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中的耘田除草耙包括除草耙手柄201、耙体202和耙齿203。除草耙手柄201与耙体202之间的角度为70~80°,使得耘田除草达到最佳使用角度,操作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耙体202为上窄下宽结构,耙体202前端面和侧面为弧面结构,后端面为直面结构。一方面便于耙体与土壤充分接触,另一方面减小使用时的阻力。耙体202宽度为15~25cm,满足15~30cm行距使用。耙体202底部固定设置6~8个耙齿203,所述的耙齿203之间的间距为2~3cm,耙齿底部为弧面结构,提高耘田除草效率。

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在有机水稻分蘖初期至生长封行前,保持水层3~5cm,使用者手持水田滴油除草器的手柄105,使柱形油筒103呈竖直状态,使用者在沿植株行走时,通过大拇指控制水田滴油除草器的推油杆104,使止油杆102与出油孔108脱离,将柱形油筒103的植物油沿植株行间均匀地滴入,同时利用耘田除草耙在植株行间耘田除草和浑水混油,在稻田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通过耘田除草耙将田间杂草耙除,并通过油膜抑制杂草种子萌发和田间杂草生长,以达到前期除草控草效果;该时期内滴油2~3次,植株行间每米滴油10~15滴,每滴油量为0.05~0.1ml;

2)在有机水稻生长封行后至灌浆乳熟前,通过控制水田滴油除草器的推油杆104,使止油杆102与出油孔108脱离,将柱形油筒103的植物油沿植株行间均匀地滴入,在稻田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通过油膜抑制杂草种子萌发和田间杂草生长,以达到中后期控草除草效果;该时期内滴油2~3次,植株行间每米滴油15~20滴,每滴油量为0.05~0.1ml。

上述的植物油为包括家庭使用的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油、芝麻油、核桃油、米糠油、山茶油、棉籽油、橄榄油、胡麻油、蓖麻油、红花油、棕榈油、椰子油、桐籽油等非转基因液态食用植物油(不包括食用调和油),也包括利用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富含油脂的非转基因植物种子、果肉及其它部位通过纯物理工艺加工提取所得到的液态植物油。

上述的一种有机水稻滴油耘田除草的方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经济有效、生态环保,具有良好的除草控草效果,并且广泛适用于全国各地的有机水稻耘田除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