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建筑白蚁的行为干扰剂及行为干扰剂胶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0470阅读:9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白蚁防治药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建筑白蚁的行为干扰剂及行为干扰剂胶囊。



背景技术:

鼻白蚁科包括散白蚁属Reticuliterems、家白蚁属Coptotermes等,是我国危害房屋建筑的主要白蚁种类。长期以来,人们使用各种方法来杀灭房屋建筑中的白蚁,其中包括挖巢查杀、毒饵诱杀巢群、灯诱分飞成虫等方法。这些方法对房屋建筑中的白蚁具有一定的灭治效果,如挖巢查杀,可以在房屋周围去除最具危险性的大型蚁巢;毒饵诱杀巢群可以使巢群快速死亡;灯诱分飞成虫,可以控制新建巢群的数量。但是,对于新建的幼小巢群,采用现有方法进行防治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挖巢查杀过程对小型巢群的定位难度较大,采用毒饵诱杀巢群,则会因小型巢群的活动范围小、活动痕迹少,使得投饵易被忽略。另外,大量分飞成虫虽可被灯诱,但是在自然环境中,即使一对漏网的成虫,也有很大的概率成长为新的巢群。由于上述原因,使得房屋白蚁的危害很难根除。

如公开号为CN104522082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白蚁诱杀剂,该诱杀剂包括白蚁信息素引诱剂和白蚁杀灭剂,其中白蚁信息素引诱剂包括对苯二酚、熊果苷、油酸、葡萄糖、环己六醇、甘露糖、2,6-二叔丁基对甲酚、氨基酸、生物活性酶、盐、十二碳二烯醇、密褐褶孔菌、乙醇和2-苯氧乙醇等成分,白蚁杀灭剂包括植物精油、细菌、真菌和昆虫病原线虫。该发明通过在白蚁杀灭剂中添加白蚁信息素引诱剂,使得到的白蚁诱杀剂同时具有白蚁诱食信息素和白蚁示踪信息素的作用,增加了白蚁对诱杀剂的取食量,提高了白蚁诱杀剂的诱杀效果,但是该白蚁诱杀剂对于活动范围小的小型巢群,则可能由于白蚁活动痕迹少,存在杀灭不彻底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是针对现有方法不能有效根除房屋建筑中的白蚁,提供一种防治建筑白蚁的行为干扰剂,该行为干扰剂具有灭治与预防的双重功能,可实现对房屋建筑中白蚁的有效防治,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治建筑白蚁的行为干扰剂胶囊。

本发明提供的防治建筑白蚁的行为干扰剂由(顺,顺,反)-3,6,8-十二碳三烯醇-1(DTE)和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组成。本发明采用房屋建筑白蚁踪迹信息素和配对性信息素(顺,顺,反)-3,6,8-十二碳三烯醇-1(DTE)制备白蚁行为干扰剂,处理有白蚁危害的房屋建筑时,可干扰各龄巢群外出到表土层或地表觅食白蚁的跟踪行为,使其无法进行觅食和采食行为,持续处理数月造成白蚁巢群严重营养失衡,进而崩溃达到灭治的效果。同时分飞成虫的配对性信息素与踪迹信息素的化学结构相同,在处理有白蚁危害的房屋建筑时,也可干扰新分飞有翅成虫的雌雄配对,从而可预防新建巢形成,对于新建巢还可以有效干扰其采食行为,进而达到预防和灭治白蚁的效果。本发明中的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为抗氧化剂,主要增加DTE的稳定性,使DTE能够持续对白蚁的行为产生干扰。

作为优选,所述(顺,顺,反)-3,6,8-十二碳三烯醇-1的质量分数为1~99%,余量为特丁基对苯二酚。

作为优选,所述(顺,顺,反)-3,6,8-十二碳三烯醇-1的质量分数为50~99%,余量为特丁基对苯二酚。

作为优选,所述(顺,顺,反)-3,6,8-十二碳三烯醇-1的质量分数为99%,余量为特丁基对苯二酚。

本发明提供的防治建筑白蚁的行为干扰剂胶囊,包含如上所述的行为干扰剂和胶囊载体。将防治白蚁的行为干扰剂制备成大胶囊缓释剂,可有效延长干扰剂对白蚁觅食行为的干扰时间,增加对房屋白蚁巢群的灭治和预防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胶囊载体为聚乙烯胶囊或聚氯乙烯胶囊。本发明使用的聚乙烯胶囊和聚氯乙烯胶囊为常规的注塑加工产品。

作为优选,所述行为干扰剂胶囊的有效用量,以(顺,顺,反)-3,6,8-十二碳三烯醇-1的含量计为4.5~5.5mg/m2。本发明中所说的有效用量是指行为干扰剂胶囊在施用后持续释放过程中的有效浓度,持续释放时间优选为3~12个月。

作为优选,所述行为干扰剂胶囊的有效用量为5mg/m2

作为优选,将(顺,顺,反)-3,6,8-十二碳三烯醇-1和特丁基对苯二酚混合均匀后,分装于胶囊载体中即得所述的行为干扰剂胶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行为干扰剂在防治建筑白蚁中的应用。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行为干扰剂防治建筑白蚁的有效用量为4.5~5.5mg/m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白蚁行为干扰剂,可干扰各龄巢群外出到表土层或地表觅食白蚁的跟踪行为,使其无法进行觅食和采食,持续处理数月造成白蚁巢群严重营养失衡,进而崩溃达到灭治的效果;同时也可干扰新分飞有翅成虫的雌雄配对,从而可预防新建巢形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中,由于巢群因食物供给不足而死亡,死巢菌圃萎缩或消失,不会长出指示物,因此,防治效果仅通过白蚁活动痕迹的出现频率,即处理前后引诱桩上白蚁活动痕迹的出现频率作为对比指标,并采用卡平方检测处理前后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的差异(双星号“**”表示处理前后对比差异极显著p<0.01;单星号“*”表示处理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

本发明中的聚乙烯胶囊和聚氯乙烯胶囊为常规方法注塑加工而成,其他原料和设备若非特指,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领域常用的。

本发明中,将DTE和TBHQ混合均匀后,采用大胶囊封装法,分装于胶囊载体中,具体方法为:将胶壳固定在胶囊板上后,向其中添加混匀的DTE和TBHQ,再将胶囊帽固定在帽板上,对齐胶壳和胶帽后,按压胶囊板,胶囊即密封成型。

实施例1

将1.96g DTE和0.04g TBHQ混合均匀后,分装为40支聚乙烯胶囊,胶囊壁厚0.5mm。选取样地,在样地上设50支诱杀桩,调查房屋周围地表家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31/50。按10m2每支的密度,于白蚁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白蚁危害的房屋建筑;处理3个月后,调查房屋周围地表散白蚁活动痕迹,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0/50(**)。

实施例2

将1.98g DTE和0.02g TBHQ混均后,分装为40支聚乙烯胶囊,胶囊壁厚0.5mm。选取样地,在样地上设50支诱杀桩,调查房屋周围地表家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35/50。按10m2每支的密度,于白蚁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白蚁危害的房屋建筑;处理3个月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3/50,处理5个月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

实施例3

将1.8g DTE和0.2g TBHQ混均后,分装为40支聚乙烯胶囊,胶囊壁厚0.5mm。选取样地,在样地上设50支诱杀桩,调查房屋周围地表家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35/50。按10m2每支的密度,于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白蚁危害的房屋建筑;处理3个月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3/50,处理5个月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

实施例4

将1.88g DTE和0.14g TBHQ混均后,分装为40支聚氯乙烯胶囊,胶囊壁厚0.5mm。选取样地,在样地上设50支诱杀桩,调查房屋周围地表家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30/50。按10m2每支的密度,于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白蚁危害的房屋建筑;处理3个月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2/50,处理5个月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

实施例5

将2g DTE和2g TBHQ混均后,分装为40支聚氯乙烯胶囊,胶囊壁厚0.5mm。选取样地,在样地上设50支诱杀桩,调查房屋周围地表家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45/50。按10m2每支的密度,于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白蚁危害的房屋建筑;处理3个月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5/50,处理5个月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

实施例6

将DTE和TBHQ按99:1质量比混合均匀为白蚁行为干扰剂,选取样地,在样地上设50支诱杀桩,调查房屋周围地表家白蚁活动痕迹,出现率为32/50。将白蚁行为干扰剂于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白蚁危害的房屋建筑,有效用量为5.0mg/m2,每隔一个月重复施用一次;处理3个月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3/50,处理5个月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

实施例7

将DTE和TBHQ按1:99的质量比混合均匀为白蚁行为干扰剂,选取样地,在样地上设50支诱杀桩,调查房屋周围地表家白蚁活动痕迹,出现率为35/50。将白蚁行为干扰剂于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白蚁危害的房屋建筑,有效用量为5.0mg/m2,每隔一个月重复施用一次;处理3个月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3/50,处理5个月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白蚁行为干扰剂及行为干扰剂胶囊,在处理白蚁危害的房屋建筑3个月后,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在5/50以下,在处理5个月后,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0/50,说明在处理5个月后,白蚁已被有效灭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