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组织培养脱毒的外植体及其脱毒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70973阅读:2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植物组织培养脱毒的外植体及其脱毒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属于植物脱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外植体脱毒方法。



背景技术:

病毒对植物危害严重,病毒可导致植物树体衰弱,果实变小并且畸形,品质变劣,产量严重下降,病毒病属于难治疗病害,迄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因此,培育无病毒植物苗木已经成为防止病毒危害的主要措施。目前通常采用的培育无病毒植物苗木的方法是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茎尖培养可以从植物组织中脱除病毒,形成无病毒(或脱毒)植株。茎尖培养,有时也称微茎尖培养,此处所称的茎尖实质是指茎尖的分生区。茎尖培养是利用茎尖的分生区为分生组织,其中无病毒的原理,通过组织培养实现脱除病毒的目的。但茎尖大小对成活率和脱毒率有很大的影响,茎尖越大,分化率和成活率越大,但脱毒率越低;反之,如果茎尖越小,虽然脱毒率提高了,但分化率和成活率又大大降低,往往外植体死亡,造成组织培养脱毒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传统的茎尖培养法培育脱毒苗时,由于外植体太小,外植体分化为组培苗的难度较大,成苗率自然很低,往往导致接种后的外植体死亡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外植体,使得组织培养脱毒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大大提高分化率和成活率,使得脱毒的成功率提高。

从茎的结构上看,分生区的形态学下方是伸长区,该区域为分生区和成熟区的过渡区,伸长区的组成既有成熟组织,也有分生组织。根据这一结构的特殊性,可以认为伸长区与分生区具有相似性,因为其中也含有分生组织,故也可以参与植物脱毒苗的培育。发明人将茎尖的分生区与伸长区(甚至包括少部分成熟区的组织)结合在一起,称其为茎尖plus。在发明人的研究中发现,茎尖plus作为外植体,采取诱导胚状体的方式可以培育出脱毒苗。采用茎尖plus作为外植体时,首先要诱导出胚性细胞,然后诱导胚状体和茎叶分化的培养,最后进行生根培养、驯化与移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植物组织培养脱毒的外植体,该外植体为植物茎尖plus,包括植物茎的分生区和伸长区。

采用上述植物组织培养脱毒的外植体脱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植物茎尖plus作为外植体,将其灭菌处理后进行胚性细胞培养,在胚性细胞培养的基础上,进行胚状体诱导培养,在胚状体诱导培养的基础上进行茎叶分化培养,然后取无根苗进行病毒检测,挑选病毒阴性的无根苗继续进行增殖培养,扩大繁殖量并进行生根培养,筛选适宜的根系驯化、移栽。

进一步的,上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休眠季或生长季的植物茎尖plus作为外植体用流水清洗,放入30~50wt%大蒜水溶液中灭菌20~40min;

(2)灭菌后的外植体立即接种在最适胚性细胞培养基中,经8~10周培养形成大量的胚性细胞团后,转移到最适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中培养;

(3)经4~6周培养形成胚状体块,切割胚状体块成小块,并将这些小块置于最适茎叶分化培养基上培养;

(4)待茎叶分化阶段的无根苗达到较大数量时,取50~100mg叶片进行主要病毒的检测,将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无根苗继续在茎叶分化培养基上培养,到一定数量后再将其转到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

(5)待长出良好的根系后驯化、移栽。

进一步的,所述的最适胚性细胞培养基包括:1.0~3.5mg/L 6-BA,0.1~0.8mg/L NAA。

进一步的,所述的最适胚状体诱导培养基包括:0.5~4.0mg/L 6-BA。

进一步的,所述的最适茎叶分化培养基包括:0.01~0.05mg/L 6-BA。

进一步的,所述的生根培养基包括:0.2~3.5mg/L IBA。

所述的驯化为:将长出良好的根系转移到珍珠岩和沙土上进行驯化。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驯化后将根系移栽在中性土壤中。

本发明另一个目的是请求保护双子叶植物茎尖plus在组织培养脱毒中的应用。

采用茎尖plus作为外植体,在脱除植物病毒方面具有如下优势:

1、操作方便。传统的茎尖培养培育脱毒苗,由于所取外植体太小(一般外植体长度不超过1mm),工作人员需要在体视显微镜下,才能获取外植体。而且由于外植体太小,很难用镊子夹住并将其接种到培养基上,导致操作速度慢,操作不便。采用茎尖plus作为外植体,由于外植体较大(分生区长度1mm左右,伸长区的长度为3~5mm,故茎尖plus的长度为4~6mm),不存在上述操作难度大等问题,且无需体视显微镜也可以较为准确的切割外植体。

2、分化率和成活率很高,提高无毒苗培育率。传统的茎尖培养培育脱毒苗,由于外植体太小,外植体分化为组培苗的难度较大,成苗率自然很低,往往导致接种后的外植体死亡,导致实验研究失败。采用茎尖plus作为外植体,由于外植体较大,分化率和成活率相对较高。

3、采用茎尖plus作为外植体,即使生成极少量的脱毒苗,也可以通过组培快速地繁殖起来,不影响脱毒培养。

附图说明

图1为苹果主要病毒ACLSV RT-PCR产物电泳图;

图2为甜樱桃主要病毒PNRSV RT-PCR产物电泳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不以任何形式受限于实施例内容。实施例中所述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如无特殊说明,所述试剂和生物材料,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实施例1:

选双子叶植物“红富士”苹果生长期的茎尖plus作为外植体,流水冲洗后,放入到30%大蒜水溶液灭菌30min,立即接种在最适胚性细胞培养基中(LS+BA2.0mg/L+NAA0.4mg/L+3%蔗糖+琼脂7g/L)上。经8~10周培养形成大量的胚性细胞团后,转移到最适胚状体诱导培养基(LS+6-BA 2.0mg/L+3%蔗糖+7g/L琼脂)中培养,经4~6周培养形成胚状体块,切割胚状体块成0.3~1.0cm3小块,并将这些小块置于最适茎叶分化培养基(LS+BA 0.02mg/L+3%蔗糖+7g/L琼脂)上培养。待茎叶分化阶段的无根苗达到较大数量时,取50~100mg叶片进行主要病毒的检测,如电泳图图1所示。本次检测的病毒是苹果主要病毒之一,即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检测结果为阴性,即图1中没有出现长度为358bp病毒特异性片段。然后将无根苗继续在茎叶分化培养基上培养,到一定数量后再将其转到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中(1/2MS+IBA1.0mg/L+3%蔗糖+7g/L琼脂)中进行生根培养,至长出良好的根系后转移到珍珠岩和沙土上进行驯化,最后移栽在中性壤土中。脱毒成功率可达到3.5~5.6%。

实施例2:

选双子叶植物“红富士”苹果休眠期的叶芽,流水冲洗后,剥去芽外面的鳞片,放入到50%大蒜水溶液灭菌30min,切取芽前端的茎尖plus作为外植体,立即接种在最适胚性细胞培养基中(LS+BA2.0mg/L+NAA0.4mg/L+3%蔗糖+琼脂7g/L)上。经8~10周培养形成大量的胚性细胞团后,转移到最适胚状体诱导培养基(LS+BA2.0mg/L+3%蔗糖+7g/L琼脂)中培养,经4~6周培养形成胚状体块,切割胚状体块成小块,并将这些小块置于最适茎叶分化培养基(LS+BA0.02mg/L+3%蔗糖+7g/L琼脂)上培养。待茎叶分化阶段的无根苗达到较大数量时,取50~100mg叶片进行主要病毒的检测。本次检测的病毒是ACLSV。然后将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无根苗继续在茎叶分化培养基上培养,到一定数量后再将其转到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中(1/2MS+IBA1.0mg/L+3%蔗糖+7g/L琼脂)中进行生根培养,至长出良好的根系后转移到珍珠岩和沙土上进行驯化,最后移栽在中性壤土中,脱毒成功率可达到3.2~4.6%。

实施例3:

选双子叶植物“佳红”甜樱桃生长期的叶片茎尖plus作为外植体,流水冲洗后,放入到30%大蒜水溶液灭菌30min,立即接种在最适胚性细胞培养基中(LS+BA2.0mg/L+NAA0.3mg/L+3%蔗糖+琼脂7g/L)上。经7~8周培养形成大量的胚性细胞团后,转移到最适胚状体诱导培养基(LS+BA 1.5mg/L+3%蔗糖+7g/L琼脂)中培养,经4~5周培养形成胚状体块,切割胚状体块成小块,并将这些小块置于最适茎叶分化培养基(LS+BA0.05mg/L+3%蔗糖+7g/L琼脂)上培养。待茎叶分化阶段的无根苗达到较大数量时,取50~100mg叶片进行主要病毒的检测,如图2所示。本次检测的病毒是甜樱桃主要病毒之一,即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 spot virus,PNRSV)。检测结果为阴性(即电泳图中没有出现长度为449bp病毒特异性片段)然后将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无根苗继续在茎叶分化培养基上培养,到一定数量后再将其转到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中(1/2MS+IBA1.5mg/L+3%蔗糖+7g/L琼脂)中进行生根培养,至长出良好的根系后转移到珍珠岩和沙土上进行驯化,最后移栽在中性壤土中,脱毒成功率可达到5.3~7.1%。

实施例4:

选双子叶植物“佳红”甜樱桃休眠期的叶芽,流水冲洗后,剥去芽外面的鳞片,放入到50%大蒜水溶液灭菌30min,切取芽前端的茎尖plus作为外植体,立即接种在最适胚性细胞培养基中(LS+BA2.0mg/L+NAA0.3mg/L+3%蔗糖+琼脂7g/L)上。经7~8周培养形成大量的胚性细胞团后,转移到最适胚状体诱导培养基(LS+BA 1.5mg/L+3%蔗糖+7g/L琼脂)中培养,经4~5周培养形成胚状体块,切割胚状体块成小块,并将这些小块置于最适茎叶分化培养基(LS+BA0.05mg/L+3%蔗糖+7g/L琼脂)上培养。待茎叶分化阶段的无根苗达到较大数量时,取50~100mg叶片进行主要病毒的检测。本次检测的病毒是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然后将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无根苗继续在茎叶分化培养基上培养,到一定数量后再将其转到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中(1/2MS+IBA1.5mg/L+3%蔗糖+7g/L琼脂)中进行生根培养,至长出良好的根系后转移到珍珠岩和沙土上进行驯化,最后移栽在中性壤土中,脱毒成功率可达4.8~7.6%。

试验例

一.“红富士”苹果ACLSV RT-PCR检测技术体系:

1.总RNA的提取

⑴取50~100mg叶片(包括待检测“红富士”苹果继代组培苗、阴性和阳性指示植物GF305叶片),加液氮研磨成粉末状,迅速移入1.5mL Eppendorf管中,加入600μL RNA提取缓冲液(50mmol/L TrisCl、140mmol/L NaCl、10mmol/L EDTA、1%SDS及2%PVP,用1‰DEPC水配制,pH8.0),1μL RNasin混匀。4℃,12000rpm,离心15min。

⑵取上清,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1)溶液,混匀,4℃,12000rpm,离心10min。重复1~2次,直至不再出现蛋白层。

⑶取水相,加2.5倍体积的无水乙醇及1/10体积3mol/L NaAc(pH5.3),混匀。-20℃静置2h。取出后,于4℃,12000rpm,离心15min。

⑷弃上清,用200μL 70%无水乙醇洗沉淀,于4℃,12000rpm,5min,清洗多次,至沉淀为纯白色。

⑸室温下干燥后15min左右,溶于30μL 1‰DEPC水中,-20℃保存。

2.RT优化体系及程序:

⑴反应体系:dNTPs 125μmol/L;5×Buffer 1.0μl;RNasin 8U;MgCl21.05mmol/L;Cl-Pc 0.60μmol/L;Mo-MLV RTase 50U;总RNA模板0.5μl;用DEPC水补足10μl。

⑵反应程序:37℃,1~1.5h;95℃,5min。

3.PCR优化体系及程序:

⑴反应体系:dNTPs 100μmol/L;10×Buffer(10x)2.5μl;MgCl21.5mmol/L;Cl-Pc 0.6μmol/L;Cl-Ph 0.64μmol/L;TaqE 1U;RT产物10μl;用DEPC水补足25μl。

⑵反应程序:94℃1min;52℃2min;72℃2min;循环25~30次,最后一次延伸5min。

二.“佳红”甜樱桃PNRSV RT-PCR检测技术体系:

1.总RNA的提取

⑴取50~100mg叶片(包括待检测“佳红”甜樱桃继代组培苗、阴性和阳性指示植物GF305叶片),加液氮研磨成粉末状,迅速移入1.5mL Eppendorf管中,加入600μL RNA提取缓冲液(50mmol/L TrisCl、140mmol/L NaCl、10mmol/L EDTA、1%SDS及2%PVP,用1‰DEPC水配制,pH8.0),1μL RNasin混匀。4℃,12000rpm,离心15min。

⑵取上清,加入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1v/v)溶液,混匀,4℃,12000rpm,离心10min。重复1~2次,直至不再出现蛋白层。

⑶取水相,加2.5倍体积的无水乙醇及1/10体积3mol/L NaAc(pH5.3),混匀。-20℃置2h。取出后,4℃,12000rpm,离心15min。

⑷弃上清,用200μL 70%无水乙醇洗沉淀,4℃,12000rpm,5min,清洗多次,至沉淀为纯白色。

⑸室温下干燥后15min左右,溶于30μL 1‰DEPC水中,-20℃保存。

2.RT优化体系及程序:

⑴反应体系:dNTPs 125μmol/L;RT Buffer 1μl;RNasin 8U;MgCl21.13mmol/L;Nr-Pc 0.496μmol/L;Mo-MLV RTase 50U;总RNA模板0.5μl。

⑵反应程序:37℃1~1.5h;95℃5min。

3.PCR优化体系及程序:

⑴反应体系:dNTPs 100μmol/L;PCR Buffer 2.5μl;MgCl21.2mmol/L;Nr-Pc0.396μmol/L;Nr-Ph 0.456μmol/L;TaqE 1U;RT产物10μl,用DEPC水补足25μl。⑵反应程序:94℃30sec;54℃1min;72℃1min,循环25~30次,最后一轮延伸5min。

参考文献

1.魏道智主编.普通生物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崔德才,徐培文主编.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程家胜编著.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4.侯义龙主编.果树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洪健,李德葆,周雪平主编.植物病毒分类图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黄文林主编.分子病毒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Ming-Hsien Hsieh,Hsiang-Chia Lu,Zhao-Jun Pan.Optimizing 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efficiency with Cymbidium mosaic virus in Phalaenopsis flower[J].Plant Science 2013,201-202:25-41.

6.刘湘宁,戴良英,董铮,等.植物RNA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6,9:150-152.

7.李美桂,谢文龙,谢钟琛.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5,25(3):71-75.

8.陈继峰,赵军营,李绍华.果树病毒检测方法及其应用[J].河北林果研究,2005,20(2):167-173.

9.王国平,洪霓.果树病毒检测与脱除技术的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3(6):686-69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