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0567阅读:17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池,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



背景技术:

以往的养鱼方式多为粗放式的,如池塘、开放式流水池和网箱等,这些养鱼方式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并且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现在进入了工厂化的养殖发展阶段,然而工厂化养鱼的发展并不理想,工厂化养殖要依靠人工控制水温水质等条件,企业运营成本较高,因此,国内现有的养鱼工厂多半没有正常运行。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具有创新的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而流水养鱼是在流动的水体中进行鱼类高密度精养的生产方式,流动的水能不断输入溶解氧和带出鱼类排泄物,使鱼类能在良好的水质条件下生长。因此,可大幅度提高鱼类的放养密度,获得高产。

流水养鱼一般分为敞开式和封闭循环式两种。封闭循环式流水养鱼需要依靠动力系统来维持水体的循环流动,且需要过滤系统来维持水体的清洁,所以封闭循环式流水养鱼的饲养成本较高;敞开式流水养鱼是以水库、灌渠、河道、涌泉等为水源,依地形建筑鱼池,一般不用动力抽水,然而会受到地形环境以及水源规模的限制,如以涌泉为水源养鱼,如果泉水流量小,则水的流动性将不足,导致池水含氧量低,进而无法发挥流,从而导致养殖出来的鱼类不够肥硕。

因此对于养鱼池,一种新型的工厂化并且具有循环流水效果的养鱼池是迫切需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鱼池养鱼效率较低,养鱼的产率品质不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进一步优化现有的鱼池,提供养鱼效果好的鱼池。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包括底部有开口的鱼池、与鱼池下方开口相连接的沉淀池,所述鱼池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145度,并且鱼池为两个以上,相邻两个鱼池之间有两个倾斜的通道A和通道B;所述沉淀池连接一个生化池,生化池的上端连接一个清水层,所述鱼池的侧面连接管道C,并且鱼池与清水层通过管道C连接,并且管道C上有抽水泵A;所述鱼池顶面的侧边上有滑道,滑道上连接有喷饵装置。

进一步的,鱼的排泄物以及鱼饵等污染水质的物体从鱼池下方的开口处排出到沉淀池中,再经由沉淀池到生化池,将污染物进行降解,最后干净的水到达清水层,鱼池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145度,减小鱼池的死角,防止污染物体堆积到鱼池死角中,保证鱼池的清洁,同时两个池中的水通过通道A和通道B进行循环流动,同时,较干净的水在清水层中,通过管道C进而流通到鱼池中,达到循环流水的效果,同时保证水质的干净安全。

鱼池内发生缺水和缺氧时,可直接引水入池。如果水源中的含氧量比较低,可使水流经过一定的流程和落差,提高含氧量后再注入池内,以增强补氧效果。注水补氧应注意的是,含铁质过多的水不能直接注入鱼池,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暴气、氧化和沉淀后,才能少量注入池内。但是注水补氧的方法,当一次注水量过大或注水时间太长时,会导致池塘水温的急剧变化及鱼类的大量游动而损伤鱼体。因此,每次注水的时间和注水量,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不断的调整,故操作麻烦,而循环回水法,将相邻的两个鱼池在池的一角用管道连接,在另一角用机械将甲池水抽向乙池中,形成两池的水体来回循环。这样,由于水体与空气的接触机会增多、接触面增大,便可使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体中,从而增加池水的溶氧量。本装置,利用循环回水法的原理,使多个鱼池中的水循环流动起来,同时,流动的水能不断输入溶解氧和带出鱼类排泄物,使鱼类能在良好的水质条件下生长。因此,可大幅度提高鱼类的放养密度,获得高产。

因此本鱼池模仿生态的流水式养鱼的方式,既能达到较好的养鱼效果,同时也能节约成本。

更进一步,在养殖鱼的时候,在较大的鱼池中,撒饵通常很麻烦,并且人们播撒鱼饵的效率不高,因此,通过喷饵装置在鱼池边上滑动的同时,将鱼饵从装饵框上喷出,进而达到自动喂鱼的效果,操作简便,效率更高。

具体的,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所述喷饵装置包括装饵框,并且装饵框的一侧面上有开口,所述开口相对的侧面上连接有增压泵,所述喷饵装置的下方连接有连接杆,所述喷饵装置与滑道通过连接杆连接。鱼饵在装入转饵框中后,通过增压泵,将鱼饵从装饵框上的开口喷到鱼池中,播撒效果更好。并且,喷饵装置在滑道上滑动的同时进行喷洒,使鱼饵分布的更均匀,进而提高养鱼的效率。

优选的,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所述装饵框的底面与连接杆的侧面的夹角为钝角。装饵框倾斜放置,并且有开口的一边斜向上放置,因此在喷饵的时候抛的更远。

具体的,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所述通道A和通道B关于两者之间的水平线对称。并且通道B位于通道A的下方,并且通道B内有抽水泵B。通道B中有抽水泵B更有利于鱼池能水的流动,更有利于生态的鱼池养殖。

进一步的,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所述鱼池上有增氧层,并且增氧层为负氧离子纳米复合材料。水体溶解氧含量是养鱼密度的主要限制因素,现在人们多采用增氧泵来增加鱼池中养的含量,用此法增氧不仅需要复杂的设备还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本实用新型在鱼池表面涂一层负氧离子纳米复合材料,负氧离子纳米复合材料无需外加能源,无需光电就可有效的增加氧离子的浓度,提高鱼的产量和成活率。负氧离子纳米复合材料是由天然无源电极化非金属材料与多种纳米材料进行物理复合和化学合成,具有可恒久促发产生负氧离子的作用。

进一步的,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所述生化池和鱼池内有浮萍和石菖。鱼的排泄物所产生的有害因子,利用水中植物吸收的过滤法过滤之。利用的水中植物有浮萍、石菖。浮萍宜置于前段过滤槽上面,石菖则宜种植于过滤槽与水池之间的水道中。石菖除了有植物过滤作用之外,亦能吸收铁离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鱼池中流动的水流的生态鱼池,养殖鱼的品质更高;

2、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具有较好的循环过滤系统,养殖的鱼儿产率更高;

3、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具有自动喂鱼的喷饵装置,操作简便,喂养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鱼池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喷饵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鱼池,2-沉淀池,3-生化池,4-通道A,5-通道B,6-清水层,7-管道C,8-抽水泵A,9-抽水泵B,10-滑道,11-喷饵装置,12-连接杆,13-增压泵,14-装饵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养鱼的生态养鱼池,包括底部有开口的鱼池1、与鱼池1下方开口相连接的沉淀池2,所述鱼池1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145度,并且鱼池1为两个并排放置的鱼池1,相邻两个鱼池1之间有两个倾斜的通道A4和通道B5;所述沉淀池2连接一个生化池3,生化池3的上端连接一个清水层6,所述鱼池1的侧面连接管道C7,并且鱼池1与清水层6通过管道C7连接,并且管道C7上有抽水泵A8;所述鱼池1顶面的侧边上有滑道10,滑道10上连接有喷饵装置11。喷饵装置11包括装饵框14,并且装饵框14的一侧面上有开口,所述开口相对的侧面上连接有增压泵13,所述喷饵装置11的下方连接有连接杆12,所述喷饵装置11与滑道10通过连接杆12连接。装饵框14的底面与连接杆12的侧面的夹角为145度。通道A4和通道B5关于两者之间的水平线对称。通道B5位于通道A4的下方,并且通道B5内有抽水泵B9。鱼池1上有增氧层,并且增氧层为负氧离子纳米复合材料。生化池3和鱼池1内有浮萍和石菖。

实施例2

本装置有四个鱼池1,并且每两个鱼池1为一排,两个相邻的鱼池1之间有两个倾斜的通道A4和通道B5连接两个鱼池1,并且通道A4和通道B5内有抽水泵B9,使鱼池1之间形成循环流动的鱼池。在鱼池1顶面的侧边上有滑道10,滑道10上连接有喷饵装置11,并且喷饵装置11在滑道10上滑动,喷饵装置11上有带开口的装饵框14和增压泵13,在喷饵装置11沿滑动10滑动时,增压泵13将装饵框14内的鱼饵从开口喷到鱼池1中。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鱼池1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145度,并且鱼池1的底面有开口,鱼池1底面无死角,鱼池1底面开口连接有沉淀池2,沉淀池2与生化池3连接,生化池3的上方连接有清水层6,清水层6的侧面与鱼池1的侧面通过管道C7连接,并且管道C7上有抽水泵A8。鱼池1上有增氧层,并且增氧层为负氧离子纳米复合材料。生化池3和鱼池1内有浮萍和石菖。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