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定期灌溉植物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6783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定期灌溉植物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浇水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定期灌溉植物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在家里养植物能够学习知识、充实生活、陶冶情操、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喜欢在家里养植物。然而工作中很多人会有出差的需要,主任出差的这段时间植物就无人浇水,有可能导致植物的枯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定期灌溉植物的装置,能定期自动给植物浇水,避免植物因缺水而枯萎。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期灌溉植物的装置,包括水箱、微处理器、电机、水管、滚轮和限位套;所述水箱固定连接所述水管的上端,所述微处理器电连接所述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连接所述滚轮,所述水箱位于所述水管、所述电机上方;所述限位套套设在所述水管上,所述限位套的侧壁竖向开设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两侧对称开设倾斜角为~°的滑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平行于所述滑轨,所述滚轮滑动连接所述滑轨。

优先地,包括框体,所述框体位于所述水箱下方,所述电机、所述微处理器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框体上。

优先地,包括喷头,所述喷头固定连接所述水管的下端,所述喷头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孔。

优先地,所述水管为塑料软管。

优先地,包括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固定设置在所述框体上,所述供电模块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所述电机。

优先地,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中空的圆柱固定架和斜杆,所述斜杆固定连接所述圆柱固定架的上端,所述斜杆与所述圆柱固定架同轴;所述斜杆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框体内壁,所述圆柱固定架的下端套设并固定连接所述电机。

优先地,所述滚轮包括左圆板、右圆板和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左圆板、所述右圆板的轴心并固定连接所述左圆板、所述右圆板;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并转动连接所述转轴。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控制滚轮松紧水管,实现控制放流和截断水箱中的水,从而实现自动浇水,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漏斗能够将水均匀的浇灌花盆,提高了浇灌质量;使用供电模块即使停电也不会受到影响,同时避免了主人不在家而使用插座通电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限位套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滚轮转动连接所述电机输出轴的结构图。

附图中标记含义,1-水箱;2-微处理器;3-供电模块;4-电机;5-水管;6-滚轮;7-限位套;8-喷头;9-花盆;10-滑轨;11-支架;12-框体;13-圆柱固定架;14-斜杆;15-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定期灌溉植物的装置,包括水箱1、微处理器2、电机4、水管5、滚轮6和限位套7;所述水箱1固定连接所述水管5的上端,所述微处理器2电连接所述电机4,所述电机4的输出轴转动连接所述滚轮6,所述水箱1位于所述水管5、所述电机4上方;所述限位套7套设在所述水管5上,所述限位套7的侧壁竖向开设有一开口,如图2所示,所述开口两侧对称开设倾斜角为0~85°的滑轨10,所述电机4的输出轴平行于所述滑轨10,所述滚轮6滑动连接所述滑轨10。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包括框体12,所述框体12位于所述水箱1下方,所述电机4、所述微处理器2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框体12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包括喷头8,所述喷头8固定连接所述水管5的下端,所述喷头8上开设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孔。

进一步地,所述水管5为塑料软管。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包括供电模块3,所述供电模块3固定设置在所述框体12上,所述供电模块3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2、所述电机4。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11,所述支架11包括中空的圆柱固定架和斜杆,所述斜杆固定连接所述圆柱固定架的上端,所述斜杆与所述圆柱固定架同轴;所述斜杆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框体12内壁,所述圆柱固定架的下端套设并固定连接所述电机4。

进一步地,所述滚轮6包括左圆板、右圆板和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左圆板、所述右圆板的轴心并固定连接所述左圆板、所述右圆板;所述电机4的输出轴15穿过并转动连接所述转轴。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打开供电模块,初始状态下,电机4的输出轴15伸出,滚轮6位于所述限位套7的底部即滑轨10的下端,滚轮6紧紧抵压住水管5使水管5闭合,水箱1中的水不能从漏斗8中流出;当到浇水时间时,微处理器2控制电机4的输出轴15缩回在所述电机4的腔体中,此时滚轮6放开水管5,水箱1中的水从漏斗8中均匀的浇灌花盆9,浇灌时间到后微处理器2控制电机4的输出轴15伸出所述电机4的腔体,滚轮6重新紧紧抵压住所述水管5.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