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42627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泥鳅的养殖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属于水产动物养殖领域。



背景技术:

泥鳅(学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大,每年水稻面积达17亿亩以上,在稻田中养泥鳅,泥鳅可以吃稻田的水生昆虫及害虫、水稻穗掉下的花粉,释放减少饲料摄入量,同时减少水稻病虫害,水稻不使用农药,泥鳅的排泄物又可以给水稻提供营养,这样可以生产出无公害水稻和泥鳅产品。这种生态套养模式既不减少水稻产量,还能每亩增收优质商品泥鳅,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尤其是在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而现有技术中的稻田养殖泥鳅技术都是直接将泥鳅养殖在稻田中,由于泥鳅具有钻土的习性,到收获泥鳅时,对泥鳅的捕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利用稻田来高效养殖泥鳅同时又能方便快捷的对泥鳅进行捕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优质泥鳅产量高、泥鳅死亡率低、泥鳅收获方便、收益高的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稻田准备、养殖沟的构建、泥鳅的放养、泥鳅的饲养与管理以及泥鳅的收获等步骤。

进一步地,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准备:选择水源充足、弱酸性、灌溉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污染、交通便利、近自然河流或湖泊的稻田,稻田面积为2-6亩,在稻田的四周挖一条口形养殖沟,养殖沟绕稻田一周,将养殖沟中挖出的土堆设田埂上,加高加固田埂,养殖沟宽2米,深1.7米,养殖沟穿过田埂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与排水管设置在田埂底部,在拐角处都设置有排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分别设有防逃网,在田埂外侧,开挖一条与养殖沟相对应的口字形循环沟,循环沟内种植有水草和藻类。

(2)养殖沟的构建:在养殖沟内设置u形养殖板,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分别与养殖沟的侧壁紧贴,两侧壁高于稻田水面的高度,所述u形养殖板的底板与养殖沟的底部紧贴,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的部分均匀设置有若干溢水口,与田埂紧靠的侧壁的溢水口对应的田埂处设置有相应的排水孔,所述溢水口处设置有防逃网,在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上还非对称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间隔为6米,长度为u形养殖板宽度的2/3,高度为10cm,在养殖沟的进水口设置有水泵,向养殖沟内放入水,养殖沟内的水面与稻田的水面齐平,在养殖沟的u形养殖板上放一些福寿螺,在水体中种植浮水植物以及培养一些浮游生物,保持水的透明度为25-30cm;

(3)泥鳅的放养:当稻田插好水稻秧苗后,对养殖沟进行消毒,并向养殖沟水体泼洒豆浆2天后,向养殖沟中投放表面光滑、无病无畸形的泥鳅苗,所述泥鳅苗在投放前用3%-5%的食盐水进行浸泡消毒5分钟,投放时养殖沟中的水温与育苗池的水温相差不大于1℃,ph为6.7-7.2,与育苗池的ph相差不超过0.5,投放的时间为晴天的上午9点,在四个拐角处同时进行投放,投放的泥鳅苗规格为3~5cm,每个拐角处投放1000-1200尾,泥鳅苗投放当天16:30开始投喂饲料,饲料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3%,投喂点为四个拐角处,在四个拐角处设置有投饵框,泥鳅苗投放后,在所述u形养殖板上方设置防逃网,并在四个投喂点的防逃网上设置投喂门;

(4)泥鳅的饲养与管理:从第二天开始,饲料的投喂时间为上午8:00-9:00,下午17:00-18:00,每天投喂两次,以10天为一个周期,下个周期的饲料投喂量比上个周期的饲料投喂量增加4%-7%,每次投喂时,打开投喂点防逃网上的投喂门,将投喂饲料在投喂时间内进行分批投喂,投喂完后再关上投喂门;对水质进行监控,每隔20天,养殖沟用1~2ppm的漂白粉泼洒消毒,每10~15天全池泼洒2~3克/立方米磷酸氢钙1次,每天早、中、晚3次巡视检查,观察水质变化以及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做好防逃工作。

(5)泥鳅的收获:每年9月,稻田收割后,除去u形养殖板上的防逃网,捞出水中的浮水植物,在每个排水管附近放置地笼进行捕捞,在所述地笼中放置有诱饵,随着排水管排水,泥鳅随着水流以及诱饵的引诱进入地笼中。

进一步地,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高度60-70cm。

进一步地,所述浮水植物为水葫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表现在:

提供了一种优质泥鳅产量高、泥鳅死亡率低、泥鳅收获方便、收益高的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该方法稻田四周设置了养殖沟,在养殖沟内设置了u形养殖板,泥鳅在u形养殖板内进行无土养殖,利于管理,提高了泥鳅的产量,降低了泥鳅的死亡率,在u形板中设置导流板,防止了因水流过快对泥鳅造成的伤害,同时便于泥鳅收获,只要在排水口附近放置地笼,泥鳅就可以随着水流流向地笼,避免了传统稻田养殖泥鳅中泥鳅钻土逃逸,加大了泥鳅的捕获难度,可以说本方法在稻田养殖泥鳅中是一个崭新的突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稻田无土养殖泥鳅的方法,包括稻田准备、养殖沟的构建、泥鳅的放养、泥鳅的饲养与管理以及泥鳅的收获等步骤。具体步骤如下:

(1)稻田准备:选择水源充足、弱酸性、灌溉方便、水质良好、远离污染、交通便利、近自然河流或湖泊的稻田,稻田面积为2-6亩,在稻田的四周挖一条口形养殖沟,养殖沟绕稻田一周,将养殖沟中挖出的土堆设田埂上,加高加固田埂,养殖沟宽2米,深1.7米,养殖沟穿过田埂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与排水管设置在田埂底部,在拐角处都设置有排水管,进水管和排水管分别设有防逃网,防止泥鳅从进水管或排水管中逃逸。在田埂外侧,开挖一条与养殖沟相对应的口字形循环沟,循环沟内种植有水草和藻类,养殖沟内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到循环沟中,排到循环沟内的养殖水经过循环沟的净化后,再用水泵从进水管内流入养殖沟和养虾沟中,使养殖水得到循环利用。

(2)养殖沟的构建:在养殖沟内设置u形养殖板,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分别与养殖沟的侧壁紧贴,两侧壁高于稻田水面的高度,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水面高度60-70cm,所述u形养殖板的底板与养殖沟的底部紧贴,这就形成了泥鳅的养殖空间,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的部分均匀设置有若干溢水口,与田埂紧靠的侧壁的溢水口对应的田埂处设置有相应的排水孔,防止因为暴雨等情况,使稻田或者养殖沟的水满出,使泥鳅被水冲出,造成养殖损失,所述溢水口处设置有防逃网,同样防止泥鳅从溢水口处逃逸;在所述u形养殖板的两侧壁上还非对称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间隔为6米,长度为u形养殖板宽度的2/3,高度为10cm,在养殖沟的进水口设置有水泵,向养殖沟内放入水,当水流从进水口处进入时,所述水流在导流板的作用下流动,导流板同时也有缓冲的作用,防止因为水流过急而损伤泥鳅,养殖沟内的水面与稻田的水面齐平,在养殖沟内放人水后,进行肥水,可施加一些有机肥或者动物粪便,在养殖沟的u形养殖板上放一些福寿螺,在水体中种植浮水植物如水葫芦以及培养一些浮游生物,为泥鳅提供生态环境,同时为泥鳅提供一些生物饵料,保持水的透明度为25-30cm,这就形成了泥鳅的养殖空间,所述u形养殖板两侧壁高出稻田的部分均匀设置有若干溢水口,与田埂紧靠的侧壁的溢水口对应的田埂处设置有相应的排水孔,防止因为暴雨等情况,使稻田或者养殖沟的水满出,使泥鳅被水冲出,造成养殖损失,所述溢水口处设置有防逃网,同样防止泥鳅从溢水口处逃逸;

(3)泥鳅的放养:水稻秧苗选择直挺、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当稻田插好水稻秧苗后,对养殖沟进行消毒,并向养殖沟水体泼洒豆浆2天后,向养殖沟中投放表面光滑、无病无畸形的泥鳅苗,所述泥鳅苗在投放前用3%-5%的食盐水进行浸泡消毒5分钟,投放时养殖沟中的水温与育苗池的水温相差不大于1℃,ph为6.7-7.2,与育苗池的ph相差不超过0.5,投放的时间为晴天的上午9点,在四个拐角处同时进行投放,投放的泥鳅苗规格为3~5cm,每个拐角处投放1000-1200尾,泥鳅苗投放当天16:30开始投喂饲料,饲料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3%,投喂点为四个拐角处,在四个拐角处设置有投饵框,泥鳅苗投放后,在所述u形养殖板上方设置防逃网,并在四个投喂点的防逃网上设置投喂门;所述饲料为人工饲料,其组成成分按照重量配比为:黄粉虫粉18-22份,小麦蛋白粉20-25份,大豆磷脂4-6份,椰子饼10-15份,酒糟12-16份,血球粉7-10份,麦芽胚13-17份,芝麻饼20-30份,螺旋藻粉8-10份,大蒜粉7-11份,桑葚粉15-20份,红枣5-8份,柚子皮10-12份,维生素混合物3-5份,矿物质混合物2-4份;其中,所述维生素混合物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12、维生素a、维生素d3以及叶酸等。所述矿物质混合物包括硫酸锰、氯化铜、碘酸钾、硫酸亚铁、以及氯化钠等。充分满足了泥鳅生长所需的营养,促进了泥鳅的快速生长。

(4)泥鳅的饲养与管理:从第二天开始,饲料的投喂时间为上午8:00-9:00,下午17:00-18:00,每天投喂两次,以10天为一个周期,下个周期的饲料投喂量比上个周期的饲料投喂量增加4%-7%,每次投喂时,打开投喂点防逃网上的投喂门,将投喂饲料在投喂时间内进行分批投喂,投喂完后再关上投喂门;对水质进行监控,每隔20天,养殖沟用1~2ppm的漂白粉泼洒消毒,每10~15天全池泼洒2~3克/立方米磷酸氢钙1次,每天早、中、晚3次巡视检查,观察水质变化以及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做好防逃工作。

(5)泥鳅的收获:每年9月,稻田收割后,除去u形养殖板上的防逃网,捞出水中的浮水植物,在每个排水管附近放置地笼进行捕捞,在所述地笼中放置有诱饵,随着排水管排水,泥鳅随着水流以及诱饵的引诱进入地笼中。

利用上述方法进行泥鳅无土养殖,合理利用稻田的同时,明显地提高了优质泥鳅的产量,降低了泥鳅死亡率,且在收获泥鳅时大大加快了捕获效率,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若干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并非对本发明构思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涉及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