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88919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制剂,特别涉及一种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发光杆菌(photorhabdusluminescens)是一种昆虫病原线虫肠道内的共生细菌,对多种作物病虫害具有良好的杀虫、抑菌活性。发光杆菌是一种新型重要的生防细菌,目前已报道用于防治小菜蛾、荔枝霜疫霉病等作物病虫害。作为防治作物病虫害的重要生防菌之一,发光杆菌菌体活性可直接影响菌株对寄主的致病力,其制剂的选择和研制显得尤为重要。

可湿性粉剂是是由农药原药、一定量的填料和润湿剂、分散剂等助剂,按比例充分混合粉碎后,制成一定粉粒细度的剂型。可湿性粉剂不使用溶剂和乳化剂,对植物较为安全,既提高了经济效应,又保护生态环境。

开发活体微生物可湿性粉剂在现代农药制剂中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许多微生物杀菌剂往往加工成可湿性粉剂。但是不同种类的载体、润湿剂和分散剂对发光杆菌菌体的存活和活性影响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并且其用量的不同也会对发光杆菌菌体的存活和生长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制备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时,需要对载体、润湿剂和分散剂的种类和用量进行考察和优化,筛选出适合发光杆菌菌体存活和生长的种类及用量,以提高其制剂的生防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合光杆菌菌体存活和生长可湿性粉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其由硅藻土、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保护剂和发光杆菌组成。

作为上述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的进一步改进,硅藻土、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保护剂的组成为:硅藻土10~60质量份、茶枯粉0.5~10质量份、羧甲基纤维素钠0.1~7质量份、保护剂0.1~7质量份。优选的,硅藻土、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保护剂的组成为:硅藻土10~40质量份、茶枯粉0.5~5质量份、羧甲基纤维素钠0.1~5质量份、保护剂0.2~0.5质量份。

作为上述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的进一步改进,保护剂选自糊精、海藻酸钠、可溶性淀粉。

作为上述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的进一步改进,发光杆菌为保藏号为gdmccno.60172的发光杆菌。这一菌株是申请人自有的,其具有更佳的生防效果。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发光杆菌。

作为上述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的进一步改进,每克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中,发光杆菌的量不低于1.0×1010cfu。

作为上述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的进一步改进,其质量组成为:硅藻土10~40%、茶枯粉0.5~5%、羧甲基纤维素钠0.1~5%、保护剂0.2~0.5%,发光杆菌菌粉余量,发光杆菌菌粉中发光杆菌的量不低于1.0×1011cfu/g。

一种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按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的组成称取原料,将原料破碎,混匀,磨细即得,其中,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的组成如上所述。

作为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发光杆菌可湿性粉剂,与发光杆菌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对发光杆菌的保存基本没有不利影响,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保存发光杆菌的活性,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发光杆菌的生防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以下实施例中,产品的润湿性(润湿时间)按gb/t5451-2001标准测定,悬浮率按gb/t14825-2006标准测定,水分按gb/t1600-2001标准测定,细度按gb/t16150标准测定,热贮稳定性按gb/t1601-93标准测定,ph值按gb/t1600-1993标准测定。

实施例1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89.2、硅藻土10、茶枯粉0.5、羧甲基纤维素钠0.1、糊精0.2;

2)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162秒,悬浮率72%,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2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83.8、硅藻土10、茶枯粉4、羧甲基纤维素钠2、糊精0.2;

2)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112秒,悬浮率86%,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3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79.8、硅藻土10、茶枯粉5、羧甲基纤维素钠5、糊精0.2;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97秒,悬浮率88%,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4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85.5、硅藻土10、茶枯粉1、羧甲基纤维素钠3、糊精0.5;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106秒,悬浮率81%,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5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79.2、硅藻土20、茶枯粉0.5、羧甲基纤维素钠0.1、海藻酸钠0.2;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海藻酸钠混合均匀,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145秒,悬浮率77%,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6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73.8、硅藻土20、茶枯粉4、羧甲基纤维素钠2、可溶性淀粉0.2;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可溶性淀粉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122秒,悬浮率79%,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7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69.8、硅藻土20、茶枯粉5、羧甲基纤维素钠5、糊精0.2;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89秒,悬浮率92%,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8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75.5、硅藻土20、茶枯粉1、羧甲基纤维素钠3、糊精0.5;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117秒,悬浮率82%,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9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69.2、硅藻土30、茶枯粉0.5、羧甲基纤维素钠0.1、糊精0.2;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134秒,悬浮率76%,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10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63.8、硅藻土30、茶枯粉4、羧甲基纤维素钠2、糊精0.2;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109秒,悬浮率86%,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11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59.8、硅藻土30、茶枯粉5、羧甲基纤维素钠5、糊精0.2;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85秒,悬浮率90%,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12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65.5、硅藻土30、茶枯粉1、羧甲基纤维素钠3、糊精0.5;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110秒,悬浮率88%,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13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59.2、硅藻土40、茶枯粉0.5、羧甲基纤维素钠0.1、糊精0.2;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124秒,悬浮率78%,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14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53.8、硅藻土40、茶枯粉4、羧甲基纤维素钠2、糊精0.2;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127秒,悬浮率85%,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15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49.8、硅藻土40、茶枯粉5、羧甲基纤维素钠5、糊精0.2;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72秒,悬浮率91%,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实施例16

1)按以下重量称取各原料(单位:kg):发光杆菌菌粉(1×1011cfu/g以上)65.5、硅藻土30、茶枯粉1、羧甲基纤维素钠3、糊精0.5;将发光杆菌菌粉和硅藻土混合均匀后粉碎,过325目筛;

2)将粉碎后的产物与茶枯粉、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糊精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磨磨细即得可湿性粉剂。

经检测,本实施例所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各项性能如下:润湿时间102秒,悬浮率82%,水分小于3%,ph值6.8,平均粒径3-6微米,稳定性为54±2℃存放14天,各指标均合格。

对比例1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硅藻土使用等量的高岭土替换。

经检测,对比例1的可湿性粉剂54±2℃存放10天后即不合格。

对比例2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硅藻土使用等量的碳酸钙替换。

经检测,对比例2的可湿性粉剂54±2℃存放6天后即不合格。

对比例3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茶枯粉使用等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替换。

经检测,对比例3的可湿性粉剂54±2℃存放4天后即不合格。

对比例4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茶枯粉使用等量的拉开粉替换。

经检测,对比例4的可湿性粉剂54±2℃存放3天后即不合格。

对比例5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羧甲基纤维素钠使用等量的亚甲基双荼磺酸钠替换。经检测,对比例5的可湿性粉剂54±2℃存放3天后即不合格。

对比例6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羧甲基纤维素钠使用等量的木质素磺酸钠替换。

经检测,对比例6的可湿性粉剂54±2℃存放4天后即不合格。

对比例7

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于使用等量的菌粉替代了糊精。

经检测,对比例7的可湿性粉剂54±2℃存放9天后即不合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