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的捕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6425阅读:3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的捕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鱼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简易的不伤害鱼体的捕鱼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在小溪流或湖泊中捕获鱼类主要是利用手抄网或拉网,传统手抄网或拉网在捕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鱼体造成了伤害,降低鱼体活性甚至会造成鱼体死亡。同时上述方式在人力、物力上消耗大,且需要一定时长。

为了降低对鱼体的伤害,活鱼的捕捉与打捞方式很多情况下采用捕鱼笼,这种打捞方式是纯天然捕鱼法,对人和自然均无污染,无破坏,但需要依靠鱼类自主游到捕鱼笼中,效率比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易的捕鱼装置,能够在捕鱼的过程中不伤害鱼体,同时捕鱼的数量较多,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和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简易的捕鱼装置,包括集鱼容器,所述集鱼容器与连接杆连接,所述集鱼容器至少一侧设置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设置卡槽,拦网可拆卸的安装在卡槽内,所述集鱼容器上方设置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与集鱼容器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盖上方设置气孔,气孔上安装空气阀。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进水口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集鱼容器的四个方向。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密封盖为透明密封盖。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连接杆上端连接手柄。

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手柄为环形。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套装在第一连接杆内,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上设置多个对应的连接孔,螺栓穿过连接孔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固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无害化集鱼。与传统手抄网捕鱼方式相比,手抄网捕鱼方式耗时长,捕鱼过程中会对鱼类造成惊吓使鱼类四处逃逸碰撞而受伤害,且其结构形式会对鱼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本实用新型是基于鱼类的自主游泳行为及水压作用,不会对捕鱼对象产生伤害。

二、友好型诱鱼。在引诱鱼类进入装置时,充分考虑了鱼类的趋流性的生态习性,避免了其他方式物理因素对鱼的不利影响,同时装置完成收集后会迅速从水域中取出,不会产生对水体有害物质,不会破坏水生态环境。

三、适用范围广。该装置既可以用于养鱼缸中进行科研用鱼的收集,也可用于溪流湖泊中作为天然鱼缸,增加景观性。

四、低成本。装置结构形式简单,便于操作和携带,制作成本及工序比其他装置更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卡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拦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气孔1,手柄2,密封盖3,卡槽4,进水口5,拦网6,集鱼容器7,空气阀8,连接杆9,第一连接杆10,第二连接杆11,连接孔1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中,一种简易的捕鱼装置,包括集鱼容器7,所述集鱼容器7与连接杆9连接,所述集鱼容器7至少一侧设置进水口5,所述进水口5设置卡槽4,拦网6可拆卸的安装在卡槽4内,所述集鱼容器7上方设置密封盖3,所述密封盖3与集鱼容器7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盖3上方设置气孔1,气孔1上安装空气阀8。

所述进水口5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集鱼容器7的四个方向。

所述密封盖3为透明密封盖。可观察整个装置中捕捉的鱼的状态和数量。

所述连接杆9上端连接手柄2。

所述手柄2为环形。

如图4中,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10和第二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杆11套装在第一连接杆10内,第一连接杆10和第二连接杆11上设置多个对应的连接孔12,螺栓穿过连接孔12将第一连接杆10和第二连接杆11固定。通过调整第一连接杆10和第二连接杆11的相对位置,实现连接杆9长度的调节。

具体使用时,装置放入水域之前,空气阀8处于闭合状态以形成上部分封闭环境,四周的进水口5保持开启状态。

放入水中后,保证水面线略高于进水口5上边缘,利用抽气机通过进水口5抽出装置内空气,在此过程中水面会缓慢上升直至密封盖3顶部,鱼类会由于水压力作用与游泳动机自主通过进水口5游入装置内。

根据上部透明密封盖3可观察到鱼类数量及其身体状况,收集到一定数量后,插入拦网6拦截进水口5,防止装置内鱼游出,缓慢旋转顶部空气阀8,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快速大幅度打开空气阀8,防止装置内水面急剧下降对鱼造成不可逆转伤害,由气压连通器原理可知水面会缓慢下降,下降过程中拦网6起到了过水不过鱼的作用。

当装置内的水平面下降到与外界水平面齐平时,利用手柄2取出装置,完成鱼类收集。取出后,可打开一侧拦网6缓慢倾倒进行鱼类的转移。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