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室大棚湿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09585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室大棚湿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艺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室大棚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设施园艺又称设施栽培,是指在露地不适于园艺作物生长的季节(寒冷或炎热)或地区,利用特定的设施(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和养殖棚),人为创造适于作物生长的环境,以生产优质、高产、稳产的蔬菜、花卉、水果等园艺产品的一种环境可控制农业。

但是目前的园艺设施中,温室大棚是普通种植户接触最多的一种,然而目前的温室大棚内的湿度控制没有实现自动化,通过人工通风进行湿度的调节,无法保证湿度准确的适应棚内种植的农作物,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温室大棚湿度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湿度调节装置控制加湿装置和除湿装置进行温室大棚的湿度调节,保证湿度调节的自动化的同时能够稳定的控制湿度符合棚内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温室大棚湿度调节装置,包括两组安装框架、升降机构、安装横梁、横向移动装置、加湿装置、除湿装置、湿度调节装置;每组安装框架内均设置有一组升降机构,两组所述升降机构之间设置有一组安装横梁,两组所述安装框架之间设置有上除湿管路,两组所述安装框架之间还设置有下除湿管路,所述上除湿管路和所述下除湿管路均与所述除湿装置连接,所述安装横梁上设置有横向移动装置,所述横向移动装置上设置有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通过加湿管路与加湿水箱内设置的加湿水泵连接,所述加湿管路还缠绕在一组收管装置上,所述加湿装置和所述除湿装置分别与所述湿度调节装置连接,所述上除湿管路和所述下除湿管路上均加工有至少两组通风通孔;

所述除湿装置包括除湿壳体,所述除湿壳体内部设置有除湿风机,所述除湿壳体上分别加工有两组进风口和一组出风口,其中一组所述进风口与下除湿管路连接,另一组所述出风口通过进风管路与外界联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上除湿管路连接,所述上除湿管路与所述除湿壳体连接处设置有除湿过滤装置,所述进风管路内设置有升温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加湿框架,所述加湿框架上设置有加湿喷头,所述加湿喷头两侧通过转轴与两组安装立板活动连接,所述加湿喷头端部还与一组电动推杆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和两组所述安装立板均固定设置在所述加湿框架上,所述加湿喷头通过管路与一组雾化箱体内的雾化器连接,所述雾化箱体还通过加湿管路与所述加湿水箱内的加湿水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套管和升降内管,所述升降内管设置在所述升降套管内,所述升降套管底部设置有升降液压缸,所述升降液压缸活动端与所述升降内管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内管顶端与所述安装横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收管装置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主轴与收管滚筒一端连接,所述收管滚筒上缠绕有所述加湿管路,所述收管滚筒另一端设置有驱动连接轴,所述驱动连接轴端部与驱动斜齿轮键连接,所述驱动斜齿轮与从动斜齿轮啮合,所述从动斜齿轮设置在所述横向移动装置上。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移动装置包括移动丝杠,所述移动丝杠端部与所述从动斜齿轮键连接,所述移动丝杠上设置有丝杠螺母,所述移动丝杠和所述丝杠螺母均设置在丝杠框架内部,所述丝杠框架设置在所述安装横梁上,所述丝杠螺母顶端与所述加湿框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湿度调节装置包括多组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与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加湿水泵、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除湿风机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除湿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安装框架,所述过滤安装框架设置在所述上除湿管路内部,所述过滤安装框架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海绵吸湿层一、活性炭过虑层和海绵吸湿层二。

进一步的,所述升温装置包括升温安装框架,所述升温安装框架内部设置多组电加热管,所述电加热管内部设置有至少两组并联设置的电阻丝。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湿度调节装置感应棚内湿度,并与PLC控制器内预设的符合农作物生长的湿度范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的结果控制加湿装置和除湿装置进行棚内湿度的调节,知道将棚内湿度调节符合温室大棚内的农作物的生长所需湿度,无需直接通风除湿,调节湿度的同时不会降低温室大棚内的温度,避免出现湿度调节的时候出现温度随之改变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收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除湿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升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湿度调节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中1-安装框架;2-升降机构;3-安装横梁;4-横向移动装置;5-加湿装置;6-除湿装置;7-湿度调节装置;8-上除湿管路;9-下除湿管路;10-加湿管路;11-通风通孔;12- 驱动电机;13-收管滚筒;14-驱动连接轴;15-过滤安装框架;16-海绵吸湿层一;17-活性炭过虑层;18-海绵吸湿层二;19-升温安装框架;20-电加热管;21-升降套管;22-升降内管;23-升降液压缸;41-移动丝杠;42-丝杠螺母;43-丝杠框架;51-加湿框架;52-加湿喷头;53-安装立板;54-电动推杆;55-雾化箱体;56-雾化器;57-加湿水泵;61-除湿壳体; 62-除湿风机;71-湿度传感器;72-PLC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1-图6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温室大棚湿度调节装置,包括两组安装框架1、升降机构2、安装横梁3、横向移动装置4、加湿装置5、除湿装置6、湿度调节装置7;每组安装框架1内均设置有一组升降机构2,两组所述升降机构2之间设置有一组安装横梁3,两组所述安装框架1之间设置有上除湿管路8,两组所述安装框架1之间还设置有下除湿管路9,所述上除湿管路8和所述下除湿管路9均与所述除湿装置6连接,所述安装横梁3上设置有横向移动装置4,所述横向移动装置4上设置有加湿装置5,所述加湿装置5通过加湿管路10与加湿水箱内设置的加湿水泵57连接,所述加湿管路10还缠绕在一组收管装置上,所述加湿装置5和所述除湿装置6分别与所述湿度调节装置7连接,所述上除湿管路8和所述下除湿管路9上均加工有至少两组通风通孔11,所述收管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上;

所述除湿装置6包括除湿壳体61,所述除湿壳体61内部设置有除湿风机62,所述除湿壳体61上分别加工有两组进风口和一组出风口,其中一组所述进风口与下除湿管路9 连接,另一组所述出风口通过进风管路与外界联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上除湿管路8连接,所述上除湿管路8内部与所述除湿壳体61连接处设置有除湿过滤装置,所述进风管路内设置有升温装置。

具体的,所述加湿装置5包括加湿框架51,所述加湿框架51上设置有加湿喷头52,所述加湿喷头52两侧通过转轴与两组安装立板53活动连接,所述加湿喷头52端部还与一组电动推杆54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54和两组所述安装立板53均固定设置在所述加湿框架51上,所述加湿喷头52通过管路与一组雾化箱体55内的雾化器56连接,所述雾化箱体55还通过加湿管路10与所述加湿水箱内的加湿水泵57连接;所述加湿装置能够在升降机构的带动下进行升降,适应不同高度的植株高度,直接在植株顶端进行加湿,在保证温室大棚湿度的同时,能够简单的为植株补充水分。

具体的,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升降套管21和升降内管22,所述升降内管22设置在所述升降套管21内,所述升降套管21底部设置有升降液压缸23,所述升降液压缸23活动端与所述升降内管22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内管22顶端与所述安装横梁3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收管装置包括驱动电机12,所述驱动电机12主轴与收管滚筒13一端连接,所述收管滚筒13上缠绕有所述加湿管路10,所述收管滚筒13另一端设置有驱动连接轴14,所述驱动连接轴14端部与驱动斜齿轮键连接,所述驱动斜齿轮与从动斜齿轮啮合,所述从动斜齿轮设置在所述横向移动装置4上;所述移动丝杠41端部与所述从动斜齿轮键连接,所述移动丝杠41上设置有丝杠螺母42,所述移动丝杠41和所述丝杠螺母42均设置在丝杠框架43内部,所述丝杠框架43设置在所述安装横梁3上,所述丝杠螺母42顶端与所述加湿框架51固定连接;横向移动装置带动加湿装置横向移动的同时,收管装置随之移动,能够保证加湿管路的移动,且完全收起时节省空间。

具体的,所述湿度调节装置7包括多组湿度传感器71,多组所述湿度传感器71均与 PLC控制器72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72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加湿水泵57、所述驱动电机12、所述雾化器56和所述除湿风机62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选用西门子S7-300系列控制器;所述湿度传感器选用HTG3515型号湿度传感器,同时能够简单检测温度信号。

具体的,所述除湿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安装框架15,所述过滤安装框架15设置在所述上除湿管路8内部,所述过滤安装框架15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海绵吸湿层一16、活性炭过虑层17和海绵吸湿层二18;除湿过滤装置将外界和从温室大棚底部吸收的湿度高的空气除湿过滤后通过上除湿管路排出,降低温室大棚内的湿度。

具体的,所述升温装置包括升温安装框架19,所述升温安装框架19内部设置多组电加热管20,所述电加热管内部设置有至少两组并联设置的电阻丝;从外界进入的空气虽然湿度低,但是温度也过低,需要进行简单升温后再排进大棚内部,同时,由于上除湿管路设置在上方,低湿度的空气不会直接接触植株,而是与棚内的空气逐渐混合后再接触植株,不会伤害植株。

以上实施例只是对本专利的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它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局部进行改变,只要没有超出本专利的精神实质,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