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92408发布日期:2018-11-20 18:10阅读:18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领域,具体涉及杏鲍菇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菇体具有杏仁香味,肉质肥厚,口感鲜嫩,味道清香,营养丰富,能烹饪出几十道美味佳肴。杏鲍菇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镁、铜、锌等矿物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对人体具有抗癌、降血脂、润肠胃以及美容等作用,还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促进胃肠消化、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防止心血管病等功效,极受人们喜爱。

杏鲍菇在发菌培养过程中,后熟时间较长,培养周期一般为35-40天,生产周期较长,但培养周期时间过短如在20-28天,出菇率低,仅为70%左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杏鲍菇的生产方法,该生产方法能够减少杏鲍菇的生产周期又能提高出菇率,解决了上述生产周期短导致的出菇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杏鲍菇的生产方法,包括培养处理,具体为:将杏鲍菇在初始温度22-24℃培养10天定植,再在后续10天提升0.8-1.5℃培养成长,再在后续3-5天提升温度4-5℃培养至完全成熟。

培养成长过程中,提升温度分为三个阶段:在培养成长前期1-2天进行第一稳定提升温度阶段、4-6天在培养成长中期进行温度稳定阶段、在培养成长后期1-2天进行第二稳定提升温度阶段,第一稳定提升温度阶段时温度提升0.3-0.6℃,第二稳定提升温度阶段时温度提升0.5-0.9℃。

在完全成熟过程中,提升温度分为2个阶段:在1-2天温度提升2-3℃,在继续的2-3天温度提升1-2℃。

还包括出菇处理:根据出菇时段逐步降低出菇温度,并依据出菇时段配合调整光照时间、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出菇时段的前半段进行全天气光照处理,出菇时段的后半段控制湿度在80-90%,出菇时段的二氧化碳浓度配合出菇温度的变化进行先减小后增大的处理方式。

将出菇时段划分为五个时期,五个时期的时间段长短变化趋势为先减后增。

依照五个不同的时期进行1-3°幅度的降温,初始温度为16-17℃。

在出菇过程中每间隔6小时通风一次,并且增加通风时长1小时。

二氧化碳浓度在第一阶段控制在4000-5000ppm,第二阶段控制在2000-3000ppm,第三阶段控制在3500-4500ppm,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均控制在6000-8000ppm。

本发明中将温度逐步提升能够帮助菌丝成长,获得足够的成长效率,现有技术在进行杏鲍菇培养时,在28℃左右培植菌丝,待菌丝长满后进行后熟生长,后熟培养时则在某个温度值进行的,这样其实忽略了后熟期杏鲍菇的生长空间。本发明的发明人将温度进行提升,并分阶段分幅度的对杏鲍菇进行培养,能够使得杏鲍菇的出菇率增大,缩短培养周期。

发明人进一步发现温度提升的方式不同对杏鲍菇的生长也会不同,本发明中采用先小幅度提升温度,中期平稳温度以供杏鲍菇成长,后期在杏鲍菇旺盛长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提升温度以延续杏鲍菇的生长旺势。这样在能够缩短培养周期的同时,保证杏鲍菇的出菇率。

而在完全成熟期时,提升温度则需要和培养中期相反,在此段时期前段需要将温度提升幅度有较大提升以收取杏鲍菇成长的尾势,后续为防止杏鲍菇自身代谢的加剧有必要将温度提升幅度降低。上述操作能够充分将杏鲍菇在后熟阶段的成长空间充分利用,把握时机使得杏鲍菇得以优势成长,使得杏鲍菇的培养周期能够获得较高的出菇率,并有效缩短杏鲍菇的培养周期。

出菇管理的方式和现有的管理方式也有较大的区别:本发明中采用据出菇时段逐步降低出菇温度,并依据出菇时段配合调整光照时间、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出菇时段的前半段进行全天气光照处理,出菇时段的后半段控制湿度在80-85%,出菇时段的二氧化碳浓度配合出菇温度的变化进行先减小后增大的处理方式,能够合理调整四个因素对出菇的菇型进行大而好的改善。条件的温和逐步变化能够使得杏鲍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和适应当前环境,应对环境带来的不适,使得杏鲍菇的菇型能够好。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对杏鲍菇的培养过程的方法改进,能够使得杏鲍菇在培养过程中获得好的出菇率,并且能够有效缩短培养周期,使得培养周期能缩短到23-25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杏鲍菇的生产方法,包括培养处理,将杏鲍菇在初始温度22℃培养10天定植,再在后续10天提升0.8℃培养成长,再在后续5天提升温度5℃培养至完全成熟。

实施例2

杏鲍菇的生产方法,包括培养处理,将杏鲍菇在初始温度24℃培养10天定植,再在后续10天提升1.0℃培养成长,再在后续4天提升温度4℃培养至完全成熟。

实施例3

杏鲍菇的生产方法,包括培养处理,将杏鲍菇在初始温度22℃培养10天定植,再在后续10天提升1.5℃培养成长,再在后续3天提升温度5℃培养至完全成熟。

实施例4

和实施例3相似,区别在于:

培养成长过程中,提升温度分为三个阶段:在培养成长前期1-2天进行第一稳定提升温度阶段、4-6天在培养成长中期进行温度稳定阶段、在培养成长后期1-2天进行第二稳定提升温度阶段,第一稳定提升温度阶段时温度提升0.3-0.6℃,第二稳定提升温度阶段时温度提升0.5-0.9℃。

在完全成熟过程中,提升温度分为2个阶段:在1-2天温度提升2-3℃,在继续的2-3天温度提升1-2℃。

实施例5

和实施例1相似,出菇处理方法有改进:调整出菇库房温度设置第1-5天16-17℃,6-8天共降低1℃,9-10天共降低1℃,11-13天共降低1℃,14-18天共降低1℃。

1-9天每天24小时光照,光照强度200lex,10-18天每天保持库房湿度在80%-90%。

调整出菇库房二氧化碳浓度,通风前后浓度变化在第1-5天4000-5000ppm,6-8天2000-3000ppm,9-10天3500-4500ppm,11-18天6000-8000ppm。

依照五个不同的时期进行1-3°幅度的降温,初始温度为16-17℃。

在出菇过程中每间隔6小时通风一次,并且增加通风时长1小时。

对比例1

将杏鲍菇在初始温度22℃培养定植一直到成熟阶段。

为进一步说明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发明人选择一批杏鲍菇菌种。该菌种采用如下一般养料配方进行6批次熟料袋栽方式,将上述实施例1-4和对比例1按照上述培养处理后,采用实施例5相同的出菇管理方式,获得以下结果。以培养料中干物质计算。

综上,由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使得杏鲍菇在培养过程中获得好的出菇率,并且能够有效缩短培养周期。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