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稻病害防治的复方叶枯唑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1583发布日期:2018-11-02 21:28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稻病害防治的组合物,特别涉及含有叶枯唑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主要病害,是由一种水稻黄单胞菌引起的作物病害,病原菌通常经伤口或水孔等进入寄主维管束,沿维管束传播,再在木质部中大量繁殖,最后蔓延至整个植株,导致病害不断扩大和加重。n,n’-亚甲基-双(2-氨基-5-硫基-1,3,4-噻二唑)(cas:79319-85-0)。又名叶枯唑、叶枯宁,用于防治包括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柑桔溃疡病等多种细菌和真菌性病害。由于经过数十年的广泛应用,叶枯唑对水稻白叶枯病等的防治效果已经开始有所下降。基于以上现有技术中问题,如何将叶枯唑制成用于水稻病害尤其是水稻白叶枯病防治的复方,以对提高水稻白叶枯病等水稻病害防治效果成为现有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中国专利文献cn105949181a中公开了3-(5-(3-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硫基)-1-(4-氟苯基)-4-羟基-吡咯啉-2-酮(a13),其结构如下

根据该文献报道,化合物(a13)在离体实验中高浓度(200μg/ml)下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防治效果与叶枯唑基本相当,但当浓度较低(100μg/ml)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防治效果远低于叶枯唑。

经过研究我们意外的发现化合物(a13)与叶枯唑配伍制成复方时,在较低的用量下,能够与叶枯唑产生协同的作用,显著的提高对于水稻白叶枯病等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水稻病害防治的复方叶枯唑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组合物由至少一种辅料和质量比为1:0.7~1.3的叶枯唑和3-(5-(3-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硫基)-1-(4-氟苯基)-4-羟基-吡咯啉-2-酮(a13)组成,所述组合物中活性成分含量为15%~30%。

所述的一种用于水稻病害防治的复方叶枯唑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的叶枯唑和化合物(a13)的质量比为1:0.9~1.1,优选为1:1;活性成分的含量为20%。

所述的一种用于水稻病害防治的复方叶枯唑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组合物制备成为可湿性粉剂,所述的辅料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助悬剂和载体。

所述分散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sopa)、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nno)、拉开粉bx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润湿剂选自烷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烷基硫酸钠、烷基苯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所述助悬剂选自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至少一种。

所述载体选自滑石粉、凹凸棒土、硅藻土、高岭土中的至少一种。

虽然根据现有技术,化合物(a13)在较低浓度下的对水稻白叶枯病病菌的离体防治效果较差,但在实验中我们意外的发现,当采用叶枯唑与化合物(a13)以接近1:1的比例进行配伍后,用于水稻白叶枯病菌株感染的植株的防治时,能够显著提高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水稻病害防治的复方叶枯唑组合物,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采用叶枯唑与化合物(a13)的配比为1:0.8~12时,在有效成分的施用总浓度为200ppm下,表现出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时产生了明显的协同效果,其防治效果高于上述两种活性成分任一单用。而当叶枯唑与化合物(a13)的比例优选为1:0.6~0.7时效果,其协同防治效果更为明显。对化合物(a13)的急性毒性检测表明其属低毒化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一、离体抗菌活性实验

(1)测试方法

采用浊度法,测试了各实验药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的抑制活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于2000ml烧杯中加入1000ml灭菌蒸馏水,在电磁搅拌下依次加入蛋白胨5.0g、

酵母粉1.0g、葡萄糖10.0g、牛肉膏3.0g,待搅拌均匀后以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ph至中性(7.2±0.2);

b.将试管洗净灭菌后置于试管架上,使用移液枪向每支试管内移取步骤a中溶液4.0ml后加橡胶塞,每6支试管包装一次,使用灭菌锅在121℃灭菌20min后待用;

c.称取0.00375-0.0042g待测样品于离心管中,以150μldmso溶解后分别移取80μl与40μl到灭菌后已编号的离心管中,另补加40μldmso到装有40μl样品溶液的离心管,向上述离心管中各加入4mltween-20,同时设dmso作空白。每支离心管内溶液移取1ml到3支装步骤b的灭菌培养液试管内(酒精灯前操作,防止其它细菌污染);

e.取空白96孔板,测空白od值排除od值大于0.05的孔,后向每个可用孔中加入200μlc中培养液试管内溶液测od值并记录,最后向每支试管中接入40μl活化后的水稻白叶枯病菌菌种,在30℃、180rpm恒温摇床中振荡培养24~48h,期间测试试管内溶液od值以跟踪细菌生长状态,培养结束后在试管中取200μl溶液测od值并记录;

f.细菌抑制率计算公式如下,

校正od值=含菌培养基od值-无菌培养基od值

待测样品分组配比及实验结果如下:(n=3)

实验中采用的化合物(a13)由天津凯茵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含量≥98%,各实验组中待测药物剂量均以活性成分实际含量计算。结果表明,在总活性成分浓度为200μg/ml条件下,叶枯唑与化合物(a13)为1:1的实验组3表现出了更好的抑菌活性,对病菌的抑制率高于单用化合物(a13)和叶枯唑,基于此发现,我们将制剂中两种活性成分的比例设定为接近1:1的1:0.7~1.3。

二、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水稻病害防治的复方叶枯唑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由叶枯唑、化合物(a13)和适用于可湿性粉剂的辅料组成。所述组合物的配方分别如下表中实施例1~5所示,同时配制对比例1~5(表中所示百分比为占组合物总质量的质量百分比,不计水分):

所述组合物的配制方法为:

1)叶枯唑与化合物(a13)分别粉碎,

2)将分散剂、润湿剂、与助悬剂混合后研磨粉碎,加入步骤1)得到的活性成分粉,再加入载体充分混匀后过200目筛;得到可湿性粉剂(含水率<1%)。

分散剂优选nno,润湿剂优选十二烷基硫酸钠,助悬剂优选聚乙二醇2000,载体为重量比90:10的高岭土和滑石粉。

三、防治效果实验

以田间剪叶接菌测定的方法测试不同比例的叶枯唑与化合物(a13)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实验步骤如下

1、采用水稻白叶枯病菌株(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培养成为109个/ml的悬液后,用蘸有菌液的解剖剪减去水稻叶尖3~4cm,每组选取20片稻叶,于接菌后7天喷药防治,给药后10天考查与对照组相比的防治效果(以病斑扩展计算防治效果)并采用excel对实验结果进行t检验,所用水稻品种为中早39(审定编号为浙审稻2009039)

2、分组与给药与效果情况见下表(means±s,n=20)

将上述各组药品,实验组1~7及对照1~2将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制得的可湿性粉剂按照有效成分终浓度200ppm进行稀释,阳性对照组采用对比例5的可湿性粉剂(无活性成分)加水稀释1000倍。

虽然据中国专利文献cn105949181a报道,化合物(a13)的在较低的浓度(100μg/ml)下,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效果远低于叶枯唑,但通过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4提供的可湿性粉剂优选了叶枯唑与化合物(a13)的比例为1:0.7~1.3,与单用叶枯唑或化合物(a13)的对照组相比,能够提高防治水稻白叶枯病防治的效果。实验组1~5与对照1、2组相比防治效果均有显著提高(p<0.05)。采用对比例1/2的实验组6/7,其防治效果已经明显低于各实验组。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叶枯唑与化合物(a13)优选特定比例(1:0.7~1.3)后再制成20%可湿性粉剂,能使两种活性成分在对水稻白叶枯病感染植株的进行防治时产生协同作用。且实施例2~4中优选的叶枯唑与化合物(a13)的比例(1:0.9~1.1),能够在防治水稻白叶枯时产生更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亦优于其余实验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