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990728发布日期:2020-02-22 02:15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再生稻栽培农艺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再生稻是一种利用水稻收割后的稻桩,通过科学的田间肥水管理,使稻桩上休眠的腋芽迅速萌发成苗、抽穗结实并再次收获的稻作模式;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芽、成苗、成穗,再收第二茬的水稻。其特点是在头季稻成熟之后,大约只割下稻株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中下部1/3植株和根系,加以施肥和管理,让其再长出第二茬稻子。水稻成熟时稻株上的一些腋芽通常会存在,头季收割之后它们得到保留,在原有根系的基础上,这批腋芽再次生长、抽穗,大约2个月的生长发育再次成熟收获。通常再生季每穗粒数要比头季少一些,但每兜稻株的总穗数要比头季多(头季稻所留稻桩的每根母茎可萌发成穗1-2根以上甚至更多的再生穗),因而产量可达头季产量的60-80%。两茬总产量通常比一季稻的产量要增加30-70%,对粮食增产有重要意义。

在规模化种植再生稻中,收获时,为了提高收割的效率和节约成本,现今的收割方式一般都采用收割机代替手工的方式进行收割,但是采用收割机进行收割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收割机的底部为履带,收割机在行走收割的过程中会对再生稻的芽桩造成碾压;由于再生稻再生季的产量潜力还很大,如果收割机履带对再生稻的芽桩碾压过度,再生稻腋芽遭受损伤甚至死亡,就不能正常萌芽了,这样会大大降低再生稻再生季的产量。就目前全国再生稻生产区机收的情况,通常会造成再生稻再生季产量损失约30-50%,使再生稻再生季总产量难于提升,优质高效难于实现,进一步影响了再生稻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因此,针对再生稻的机械收割,亟需突破性地探索能减损增产的方法,期望降低收割机对再生稻芽桩的碾压程度,提高再生稻的产量。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该方法旨在解决现今再生稻机械收割中存在对稻桩碾压程度大,容易致使头季稻保留稻桩上的腋芽遭受损坏甚至死亡,大幅降低了再生稻再生季产量的技术问题;该方法使头季稻收割时稻桩受到碾压面积的比重明显降低,同时降低稻桩的受压程度,增强稻桩腋芽的萌芽能力,提高稻株腋芽萌发统一程度,提高再生季稻穗的成熟一致性,实现减损增产提质效果。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选用品种、播种、育秧、栽插、头季稻管理、头季稻收割、再生季稻管理、收获;其中,

所述栽插中,控制稻株栽插的宽行间距为35cm;

在上述步骤中,在上述步骤中,控制稻株栽插的宽行间距是与后续头季稻收割中作业行走道相匹配的。

所述头季稻管理中,当头季稻分蘖足苗后,及时控苗晒田至龟裂,头季稻孕穗扬花期保持浅水,灌浆结实期保持湿润;头季稻临收割前7-10天结合施催芽肥后灌浅水自然落干,晒田适度控水至头季稻收割,期间若田块土壤过干,及时灌跑马水,保证头季稻收割时田块有一定松软度,但不陷脚、不泛白,土壤含水量30-33%;

在上述步骤中,需准确把握“两次晒田,湿润管理”原则,其中,分蘖足苗和扬花结实期均为水稻种植中较为常见的时间段;晒田、保根肥和跑马水也为水稻种植中较为常见的实操,跑马水具体为灌一次水后马上放掉,到田边开始发白时,再灌一次水,再放掉,这样可以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既能保证晚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又能保证晚稻根系对空气的需要,培养旺盛根系;陷脚和泛白也是水稻种植中较为常见的实操,在此就不一一解释。此外,晒田适度控水至头季稻收割,田块土壤过干的表象为土壤泛白,这样利于机收且保持稻桩根系和腋芽活力;而且,头季稻够苗晒田至拔节期,有利于培植旺盛根系,为再生季生长发育打下基础;头季稻收割时田块土壤含水量保持30.0-33%之间,土壤质地有一定松软度、避免过干,既有利于保持根系和腋芽活力,又保证收割机作业时不至于陷机。

所述头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种植35-40天后,叶面喷施烯效唑;

在上述步骤中,通过在一定时间内喷施烯效唑,可以促进头季稻茎杆的粗壮,缩短稻杆节间距,保持腋芽活力,增加其抗碾压能力,有利于低桩收割保持更多腋芽。

所述头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收割前7天,叶面喷施爱多收;

在上述步骤中,通过在一定时间内喷施爱多收,可以促进稻桩腋芽萌发。

所述头季稻收割前2-3天,随机抽样检查田间稻株腋芽状态确定留桩高度,以能保留地表以上稻株基部有3个鲜活壮实腋芽为原则,所留最上腋芽上方留保护桩头5-7cm,预留稻桩为20-25cm;

所述头季稻收割中,使用履带自身宽度为35cm、履带外凸花宽度为27cm、两列履带内缘间距为86-91cm、割幅为2.0-2.1m能装带碎草机的收割机,对其行驶下方的稻株进行收割,利用稻株间的宽行间距,使收割机的两列履带分别行驶于稻株之间的空隙,并随稻株行向较长的方向收割行走,且以种植田块较窄的两端尽头为收割机的固定掉头转弯区,收割机运动最终形成由外往内的“ⅲ”字型行走轨迹;

在上述步骤中,头季稻收割中,可以使用手提式割草机对田块边缘或收割作业操控不当造成的所留高度不整齐的稻桩进行一次整理,以整田所留大部分稻桩的高度为标准,对超高的部分的稻桩进行第二次割除,尽量使所留稻桩高度一致。

其中,总所周知,在收割机的行驶过程中,履带的凸花是压强受力点,两边的橡胶履带有一定的软度,所以如果使稻桩不是正中受压的话,能较好地保持腋芽的萌发能力。

在上述步骤中,利用稻株的行宽间距、履带自身宽度、履带外凸花宽度、两列履带的内缘间距、收割机割幅,使收割机的两列履带分别行驶于稻株之间的空隙,从而对收割机下方的稻株进行收割,在该过程中,虽然稻株的行宽间距小于履带自身的宽度,但却大于履带的外凸花宽度,并结合收割机凸轮宽度,从而减少了履带外凸花对稻桩的碾压,并且完全避免了对稻桩的正面碾压,免碾压或形成旁侧碾压,进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收割机对稻株的碾压程度。同时,使收割机随稻株行向较长的方向收割行走,且以种植田块较窄的两端尽头为收割机的固定掉头转弯区,收割机运动最终形成由外往内的“ⅲ”字型行走轨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收割机对稻株碾压面积的比重,使田块较窄的区域变为固定掉头的区域,并由外向内逐层收割;同时,利用边际效应原理,使用宽窄行栽插的密度控制原理,预先设计与收割机行走相对应的稻田宽行距,既能使头季稻不减产(甚至增产),又能使机收再生稻减损效果利于实现。

另外,控制收割中稻桩留桩高度为20-25cm,可以在减少对稻桩碾压的同时,提高腋芽的萌发能力,为再生穗数提供前提条件,又能缩短高低不同节位萌发的再生苗成熟的一致性,从而保障再生季获得高产和优质。此外,在头季稻收割后,田间及时灌水(收割时遇上高温,最好随收随灌),施促苗肥后,保持湿润,收割后10天内切勿养水,以免低节位腋芽萌发时被田间水分(高温时呈现滚烫)淹煮死亡。

所述再生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收割后立即灌跑马水,随后一直保持田间土壤湿润状态10-15天,在再生季稻扬花期、结实期保持浅水,在再生季稻成熟期保持湿润;

在上述步骤中,在头季稻收割后立即灌跑马水,如果在收割时遇上高温,最好随收随灌,随后一直保持田间土壤湿润状态,并切勿积水,这样利于基部腋芽萌发。

所述再生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收割后第3天,全田稻桩喷施“速绿瑞”或“芸苔素内酯”;同时,在头季稻收割后3天内追施促苗肥,在头季稻收割后20天追施再生季穗粒肥。

在上述步骤中,通过在一定时间内喷施“速绿瑞”或“芸苔素内酯”,可以促进后续稻桩的固根生长。

该方法收割时头季稻桩受到碾压面积的占比明显降低,同时使所留桩稻的受压概率、受伤程度显著减轻,增强留桩腋芽的萌芽能力,实现控制机收碾压损失率10%以下,减损增产效果明显,并大幅提高再生季稻稻穗成熟的一致性,从而大幅提高再生稻大米品质和商品率。该方法适用于所有再生稻产区,适用所有再生稻品种(包括粳稻品种、籼稻品种、常规品种),适用于当前生产上所有水稻播种方法(包括机插、手插、抛秧、直播等),具有使用成本低、效果好、广适性等特点,应用前景广泛。

通过上述过程,可以使头季稻收割时稻桩受到碾压面积的比重明显降低,同时降低稻桩的受压程度,增强稻桩腋芽的萌芽能力,实现减损增产效果,并提高再生稻大米品质,可控制收割机机收头季稻对再生季的产量损失率在15%以下,而目前的损失率在30-50%,该成果数据已在江西省崇义县再生稻生产区得到了实际印证,使用效果明显,可以较好地促进粮食增产、粮农增收。

(3)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一方面,本发明利用稻株的行宽间距、履带自身宽度、履带外凸花宽度、收割机凸轮宽度、两列履带的凸花间距、收割机割幅,使收割机的两列履带分别行驶于稻株之间的空隙,并使收割机随稻株行向较长的方向收割行走,且以种植田块较窄的两端尽头为收割机的固定掉头转弯区,收割机运动最终形成由外往内的“ⅲ”字型行走轨迹,从而减少了履带外凸花对稻株的碾压,并且完全避免了对稻株的正面碾压,形成无碾压或旁侧碾压,进而显著减轻了收割机对稻株的碾压程度,降低了收割机对稻株碾压面积的比重;另一方面,本发明再结合不同时间段内灌溉和施肥等操作,从而在不同阶段内促进稻茎杆的粗壮,缩短稻杆节间距,增加其抗碾压能力,并有利于低桩收割保持更多腋芽;最终结合上述过程,增了强稻桩腋芽的萌芽能力,实现减损增产效果,并提高了再生稻大米品质,可以较好地促进粮食增产、粮农增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机插秧宽窄行解决方案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手插秧宽窄行定距工具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抛秧宽窄行硬质定距工具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抛秧宽窄行软质定距工具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机收再生稻收割机作业规范性行走路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显然,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样式。

本具体的实施案例为于江西省崇义县再生稻生产区进行的再生稻种植试验,该试验于2018年进行,其总体的大致步骤与现行再生稻的培育过程一致,大致流程因为:选用品种、播种、育秧、栽插、头季稻管理、头季稻收割、再生季稻管理、收获;只是在其过程中,相应操作进行特别处理,具体如下。

在种植前,可对种植田块需要开沟培根,并在头季稻移栽后10天内,在再生稻田中开“环沟”+“十字”沟,沟宽30cm左右,从而保证沟道坡度,做到水份管理达到即排即灌。

在栽插中,控制稻株种植的行宽间距为35cm,并按机收减损配套方法栽插,确保收割时收割机行走时与预留稻行的宽行对应,实现零碾压或少碾压;利用边际效应原理,既能使头季稻不减产(甚至增产),又能使机收再生稻减损效果利于实现。在使用机插秧方法栽插时,应按既定收割机的履带间距定制或改制相匹配的宽窄行插秧机(如附图1所示);使用手秧方法插秧时,使用专用手插秧宽窄行定距工具(如附图2所示);规则田块使用抛秧方法插秧时,使用专用的抛秧宽窄行软质定距工具(如附图3所示);不规则田块使用抛秧方法插秧时,使用专用的抛秧宽窄行硬质定距工具(如附图4所示),定距行走时应沿有利于收割机收割时行走的方向定行操作。直播稻头季播种方法参照抛秧宽窄行定距工具使用。

在头季稻管理中,准确把握“两次晒田,湿润管理”原则,当头季稻分蘖够苗后,及时控苗晒田至龟裂,头季稻孕穗扬花期保持浅水,灌浆结实期保持湿润;头季临收前10-7天结合施催芽肥后灌浅水自然落干,晒田适度控水至头季稻收割,期间若田块土壤过干(表象为土壤泛白),及时灌跑马水,保证头季稻收割时田块有一定松软度,但不陷脚、不泛白,保持土壤含水量为30-33%。

在头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种植35-40天后,叶面喷施烯效唑;在头季稻收割前7天,叶面喷施爱多收。

在头季稻收割前7-10天,可进行施保根肥,再田产稻株叶片颜色由之前的深绿色退为浅绿色、稻谷黄熟程度达到5成左右时,亩施尿素15-17.5公斤。

在头季稻收割前2-3天,随机抽样检查田间稻株腋芽状态确定留桩高度,以能保留地表以上稻株基部有3个鲜活壮实腋芽为原则,所留最上腋芽上方留保护桩头5-7cm,预留稻桩为20-25cm。

在头季稻收割中,使用履带自身宽度为35cm、履带外凸花宽度为27cm、两列履带内缘间距为86-91cm、割幅为2.0-2.1m能碎草机的收割机,对其行驶下方的稻株进行收割,利用稻株间的宽行间距,使收割机的两列履带分别行驶于稻株之间的空隙,并随稻株行向较长的方向收割行走,且以种植田块较窄的两端尽头为收割机的固定掉头转弯区,收割机运动最终形成由外往内的“ⅲ”字型行走轨迹;此外,在该步骤中,使用手提式割草机对田块边缘或收割作业操控不当造成的所留高度不整齐的稻桩进行一次整理,以整田所留大部分稻桩的高度为标准,对超高的部分的稻桩进行第二次割除,尽量使所留稻桩高度一致。此外,在头季稻收割后,田间及时灌水(收割时遇上高温,最好随收随灌),施促苗肥后,保持湿润,收割后10天内切勿养水,以免低节位腋芽萌发时被田间水分(高温时呈现滚烫)淹煮死亡。

在再生稻管理中,在头季稻收割后3-5天可进行施足促苗肥,为施尿素5公斤+(n-p-k=15-15-15)复合肥20公斤;收割后20天施(n-p-k=20-10-15)复合肥10公斤。并且,在再生季施促苗肥后,保持田块湿润,切忌养水,高温天旱、田块过干泛白,及时灌“跑马水”,保证低节位腋芽萌发成苗。

在再生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收割后立即灌跑马水,随后一直保持田间土壤湿润状态10-15天,在再生季稻扬花期、结实期保持浅水,在再生季稻成熟期保持湿润;在头季稻收割后第3天,全田稻桩喷施“速绿瑞”或“芸苔素内酯”;同时,在头季稻收割后3天内追施促苗肥,在头季稻收割后20天追施再生季穗粒肥。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主要技术特征和基本原理及相关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具体实施方式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构思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各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