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蚯蚓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88578发布日期:2019-12-03 16:40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蚯蚓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层蚯蚓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蚯蚓具有特殊生物处理功能,可以使含有大量有机质和矿物质且伴有病原菌、虫卵及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废弃物有效转变为有机肥料。利用蚯蚓对生活中产生的有机物、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做环保、无公害处理成为有效处理途径之一。这一需求对蚯蚓养殖效率提出了更多要求。现有蚯蚓养殖一般是铺设养殖席,在养殖席内堆放一定厚度的养殖料,然后撒蚯蚓或蚯蚓卵进行废弃物利用和处理,同时收集蚯蚓粪。养殖环境对这种养殖方式难以做到充分的满足,且该种养殖方式在收集蚯蚓粪的操作上费时费力,整体工作效率低下,人力消耗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多层蚯蚓养殖装置,该多层蚯蚓养殖装置通过可以输送的养殖带设置,方便上料和卸料;通过壳体内控温装置的设置,便于调控壳体内环境温度而不受外界条件的干扰;通过壳体内洒水件和清扫件的设置,提升了养殖效率,消除了每次卸料后养殖带粘附已经处理过的养殖料的问题;整体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大大提升了养殖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多层蚯蚓养殖装置,包括壳体,在壳体的前端、后端和至少一侧壁上设有箱门,在壳体内设有至少两层端部交错设置的养殖带,所述养殖带用于铺设养殖料;所述养殖带经设于壳体上的输送装置沿壳体长度方向循环装卸养殖料;在各养殖带下方的壳体内侧壁上支撑设有清扫件,清扫件的顶部与养殖带底端面相抵;在壳体后端上方设有进料斗,在进料斗内设有至少一分散器,在进料斗底端对应各养殖带后部设有一引料筒;在壳体内对应各养殖带前部设有接料箱;在各养殖带上方的壳体上支撑设有洒水件,所述洒水件与外部水箱相连;在壳体内设有控温装置,所述控温装置用于维持养殖箱壳内温度。

引料筒的底端穿过壳体顶壁设置。

所述养殖带的层数为三层。相邻养殖带上下间隔平行设置。

养殖带可选用毛毡料养殖带、土工布养殖带或聚氨酯网养殖带。

各引料筒沿养殖带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引料筒沿养殖带长度方向的筒口尺寸不小于5cm。

所述引料筒距离养殖带的距离不小于25cm。

上述尺寸能较好的保证养殖料的下料量及更好的摊铺。

所述输送装置为链条输送装置或滚筒输送装置。

所述滚筒输送装置可以为磁力滚筒输送装置。

所述链条输送装置包括在各养殖带的前、后两端相对设置的一主驱动轴和一从驱动轴,在所述主驱动轴和与主动轮相对应的从驱动轴上设置链条,各养殖带两侧的外端与链条内侧固连,在主驱动轴和从驱动轴上均套设一用于支撑所述养殖带的转筒,各主驱动轴经设于壳体外侧壁上的第一电机驱动转动;在第一电机与主驱动轴之间设有减速机。

所述滚筒输送装置包括在各养殖带的前、后两端相对设置的一主动滚筒和从动滚筒,在主动滚筒和与主动滚筒相对应的从动滚筒上设置输送带,在输送带的外侧固定套设所述养殖带,各主动滚筒的滚轴经设于壳体外侧壁上的第一电机驱动转动;在第一电机与主动滚筒之间设有减速机;在主动滚筒与从动滚筒之间的壳体上设置若干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滚筒。

所述清扫件为清扫刷,所述清扫刷包括两端与壳体内侧壁固连的支撑板和固定于所述支撑板顶端面上的刷毛,所述刷毛与养殖带底端面相抵;所述洒水件为沿养殖带宽度方向设置的水管,所述水管在各养殖带上方沿养殖带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个,在水管上设有喷头,水管的一端与壳体内侧壁固连,水管的另一端穿出壳体并与一设于壳体顶面上的外部水箱相连。

所述喷头可以为雾化喷头;也可以在水管的底面上直接设置若干个细孔。

在外部水箱与水管相连的管路上可以设置水泵。通过水泵输送水箱内的水进入水管并顺利以喷射状态喷在养殖料上。

所述清扫件设于养殖带靠近接料箱一侧的底面下方。

所述分散器包括水平设置的至少两杆体;在各杆体上设有倾斜设置的分支杆;各杆体的两端均与进料斗内侧壁焊接相连。

所述分支杆在杆体上沿杆体周向方向均匀设置。

优选的,所述分散器包括两搅拌轴;在各搅拌轴上设有倾斜设置的搅拌杆;各搅拌轴的一端穿出进料斗侧壁并与一第二电机相连,各搅拌轴的另一端经设于进料斗侧壁上的轴承支撑;在第二电机与搅拌轴之间还设有减速机。

所述搅拌杆在搅拌轴上沿搅拌轴周向方向均匀设置。

在所述进料斗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进料斗分隔为至少两个腔室,各引料筒与其上方设置的腔室相连通设置。

所述隔板与进料斗侧壁共同围成漏斗状卸料通道,所述卸料通道与其下方的各引料筒顶端相连。

所述控温装置为空调或加热器,所述空调或加热器的控制开关设于所述壳体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多层蚯蚓养殖装置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多层养殖带,使蚯蚓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养殖料处理,产出蚯蚓粪,大大提升了养殖效率。通过将养殖带设置为交错式结构,上料、下料便捷;通过输送装置的设置,保证了上料、下料速度,并能够方便实现养殖料的铺设;通过将输送装置设置为链条传送结构或者滚筒传送结构,保证了输送稳定性。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洒水件以及清扫件,能够在养殖过程中定时进行水分补充,在卸料时可方便的对养殖带进行清理,消除了现有养殖带上粘附养殖料无法清除的麻烦,省时省力。通过在进料斗内设置分隔的空腔,并在空腔上方设置分散器,能够对养殖料下料过程中形成缓冲作用,减少养殖带落料的冲击力,同时便于物料的散开,方便铺料。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红光灯带,能够给蚯蚓养殖环境提供模拟,通过微弱红光的照射,一方面消除壳体内全黑环境对蚯蚓生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不会造成强光影响。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空调,能够消除养殖环境对外界条件的依赖。该多层蚯蚓养殖装置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养殖效率高,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箱门开启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箱门、3养殖带、4清扫件、4.1支撑板、4.2刷毛、5进料斗、6分散器、6.1杆体、6.2分支杆、6.3搅拌轴、6.4搅拌杆、7引料筒、8接料箱、9洒水件、9.1水管、10主驱动轴、11从驱动轴、12链条、13第一电机、14减速机、15外部水箱、16隔板、17主动滚筒、18从动滚筒、19输送带、20空调、21转筒、22第二电机、23支撑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该多层蚯蚓养殖装置包括壳体1,在壳体的前端、后端和至少一侧壁上铰接设有箱门2,在壳体内设有至少两层端部交错设置的养殖带3,所述养殖带用于铺设养殖料;所述养殖带3经设于壳体上的输送装置沿壳体长度方向循环装卸养殖料;在各养殖带下方的壳体内侧壁上支撑设有清扫件4,清扫件的顶部与养殖带底端面相抵;在壳体后端上方设有进料斗5,在进料斗内设有至少一分散器6,在进料斗底端对应各养殖带后部设有一引料筒7,引料筒的底端穿过壳体顶壁设置;在壳体内对应各养殖带前部设有接料箱8;在各养殖带上方的壳体上支撑设有洒水件9,所述洒水件与外部水箱相连;在壳体内最底层养殖带下方安装设有空调20,所述空调用于维持养殖箱壳体内温度,空调的控制开关设于所述壳体侧壁上。所述空调直接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最底层养殖带的下方。

所述养殖带的层数为三层;相邻养殖带上、下间隔平行设置。

各引料筒7沿养殖带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引料筒7沿养殖带长度方向的筒口尺寸不小于5cm。

所述引料筒距离养殖带的垂直距离不小于25cm。

所述输送装置为链条输送装置。

所述链条输送装置包括在各养殖带的前、后两端相对设置的一主驱动轴10和一从驱动轴11,在所述主驱动轴和与主驱动轴相对应的从驱动轴11上设置链条12,各养殖带两侧的外端与所述链条内侧固连,在主驱动轴和从驱动轴上均套设一用于支撑所述养殖带的转筒21,各主驱动轴经设于壳体外侧壁上的第一电机13驱动转动;在第一电机与主驱动轴之间还设有减速机14。

所述清扫件4为清扫刷,所述清扫刷包括两端与壳体内侧壁固连的支撑板4.1和固定于所述支撑板顶端面上的刷毛4.2,所述刷毛与养殖带底端面相抵;刷毛可以选择硬质刷毛,便于实现刷扫效果;所述洒水件为沿养殖带宽度方向设置的水管9.1,所述水管在各养殖带上方沿养殖带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个,在水管上设有喷头或者漏水孔,水管9.1的一端与壳体内侧壁固连,水管的另一端穿出壳体并与一设于壳体顶面上的外部水箱15相连。

水管上设置的喷头可以为雾化喷头;漏水孔可以是在水管的底面上直接设置若干个细孔。

在外部水箱15与水管相连的管路上可以设置水泵。通过水泵输送水箱内的水进入水管并顺利喷在养殖料上。

所述清扫件4设于养殖带靠近接料箱一侧的底面上。

所述分散器6包括两杆体6.1;在各杆体上设有倾斜设置的分支杆6.2;各杆体的两端均与进料斗内侧壁焊接相连。所述分支杆在杆体上沿杆体周向方向均匀设置。

在所述进料斗内设有隔板16,所述隔板将进料斗分隔为至少两个腔室,各引料筒与其上方设置的腔室相连通设置。

所述隔板与进料斗侧壁共同围成漏斗状卸料通道,所述卸料通道与其下方的各引料筒顶端固连。

蚯蚓的生长喜欢无光,为了更好的模拟自然环境,可以在其生长的壳体内设置光亮,即在壳体内侧壁上靠近各养殖带外侧的位置还设有支杆,在壳体内可设置红光灯带,灯带搭设于所述支杆上并沿各养殖带外侧长度方向设置。红光灯带的设置,能够为关闭箱门后的壳体内的蚯蚓提供光亮,由于红光灯带较柔和、较暗相比其他灯带不会影响或干扰蚯蚓的生长。

可以在壳体侧壁上的箱门外侧设置透明窗口,便于观察壳体内养殖带上养殖状况。

使用时,对各层养殖带进行养殖料的铺设,开启第一电机13,第一电机分别驱动其所控制的输送装置上的养殖带3水平运动,由进料斗5进料,料在进入进料斗5后,在分散器6的缓冲分散作用下下落至各腔室内并继续落入引料筒7、然后铺于养殖带3上,通过引料筒的尺寸的设计,下料量及养殖带的输送速度的前期调节,保证养殖料铺设厚度达标,使养殖带由壳体后端逐渐输送至壳体1前端时,养殖料铺设完毕。在各养殖带的养殖料上撒蚯蚓卵,蚯蚓在壳体内养殖料内逐渐生长,利用养殖料生长的同时,实现对养殖料的加工,产出蚯蚓粪,养殖过程中可开启壳体侧壁上的箱门,观察蚯蚓生长情况,对于冬季室内温度较低时,可以开启壳体内底部设置的空调升温,保证壳体内适宜温度,待一定养殖周期养殖完毕,卸料收集蚯蚓粪。具体为开启壳体前端的箱门2,在各输送带前端下方放置接料箱8,继续开启第一电机,各养殖带继续输送,蚯蚓及养殖料逐渐落下至接料箱8内,养殖带在卸料后,由于清扫件的刷毛4.2的刷扫作用,养殖带上残留的养殖料被刮除干净,由于清扫件设于靠近养殖带前端,刷扫下的养殖料继续落入接料箱内,待养殖带上的养殖料全部卸下,停止第一电机工作。将接料箱收集的养殖料和蚯蚓进行筛分,蚯蚓继续使用,养殖料和其内的蚯蚓粪进行分离,获得品质优良的蚯蚓粪。

实施例2

如图4、5所示,该多层蚯蚓养殖装置包括壳体1,在壳体的前端、后端和至少一侧壁上设有箱门2,在壳体内设有至少两层端部交错设置的养殖带3,所述养殖带用于铺设养殖料;所述养殖带3经设于壳体上的输送装置沿壳体长度方向循环装卸养殖料;在各养殖带下方的壳体内侧壁上支撑设有清扫件4,清扫件的顶部与养殖带底端面相抵;在壳体后端上方设有进料斗5,在进料斗内设有至少一分散器6,在进料斗底端对应各养殖带后部设有一引料筒7,引料筒的底端穿过壳体顶壁伸入至各养殖带上方;在壳体内对应各养殖带前部设有接料箱8;在各养殖带上方的壳体上支撑设有洒水件9,所述洒水件与外部水箱相连;在壳体内最底层养殖带下方安装设有空调,所述空调用于维持养殖箱壳内温度,空调的控制开关设于所述壳体侧壁上。所述空调直接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最底层养殖带的下方。

所述养殖带的层数为三层;相邻养殖带上、下间隔平行设置。

各引料筒7沿养殖带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引料筒7沿养殖带长度方向的筒口尺寸不小于5cm。

所述引料筒距离养殖带的竖直距离不小于25cm。

所述输送装置为滚筒输送装置。

所述滚筒输送装置包括在各养殖带的前、后两端相对设置的一主动滚筒17和从动滚筒18,在主动滚筒和与主动滚筒相对应的从动滚筒上设置输送带19,在输送带的外侧固定套设所述养殖带3,各主动滚筒的滚轴经设于壳体外侧壁上的第一电机13驱动转动;在主动滚筒和从动滚筒之间的壳体上设有若干个支撑滚筒,支撑滚筒通过固定于壳体内侧壁上的支撑轴支撑。

在第一电机与主动滚筒之间还设有减速机14。

所述清扫件4为清扫刷,所述清扫刷包括两端与壳体内侧壁固连的支撑板4.1和固定于所述支撑板顶端面上的刷毛4.2,所述刷毛与养殖带底端面相抵;所述洒水件为沿养殖带宽度方向设置的水管9.1,所述水管在各养殖带上方沿养殖带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个,在水管上设有喷头或漏水孔,水管的一端与壳体内侧壁固连,水管的另一端穿出壳体并与一设于壳体顶面上的外部水箱相连。

在外部水箱15与水管相连的管路上可以设置水泵。通过水泵输送水箱内的水进入水管并喷在养殖料上。

所述清扫件4设于养殖带靠近接料箱8一侧的底面上。

所述分散器6包括两搅拌轴6.3;在各搅拌轴上设有倾斜设置的搅拌杆6.4;各搅拌轴的一端穿出进料斗侧壁并与一第二电机22相连,各搅拌轴的另一端经设于进料斗侧壁上的轴承支撑;在第二电机22与搅拌轴之间还设有减速机14。所述搅拌杆在搅拌轴上沿搅拌轴周向方向均匀设置。

在所述进料斗5内设有隔板16,所述隔板将进料斗分隔为至少两个腔室,各引料筒与其上方设置的腔室相连通设置。

所述隔板与进料斗侧壁共同围成漏斗状卸料通道,所述卸料通道与其下方的各引料筒顶端相连。

所述控温装置为空调,所述空调的控制开关设于所述壳体侧壁上。所述空调直接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最底层养殖带的下方。

养殖、收集过程同实施例1的使用介绍。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如实施例1的多层蚯蚓养殖装置,所不同的是,为了避免主驱动轴和从驱动轴外侧的养殖带在上料后因为重力作用可能会在中部存在一定的塌陷力,在主驱动轴、与该主驱动轴相配合的从驱动轴之间的养殖带上、下层之间设置一沿养殖带长度方向设置的支撑台23,支撑台顶面与养殖带上层的底面间隙配合,支撑台的两长度侧边通过连接杆固定于壳体两相对内侧壁上。此处支撑台可以选用实心板,如实心钢板,可尽可能减少养殖带在上料和卸料输送运动时与实心钢板的摩擦力。该支撑台的设置,使养殖带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证良好的支撑。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