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黄褐土透气及排水性能的改良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597225发布日期:2020-05-01 21:18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黄褐土透气及排水性能的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黄褐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和安徽省,是北亚热带重要的旱作农业区,黄褐土具有土体深厚,酸碱度适中,宜种性广,分布区水热条件良好等优势,是一类生产潜力大、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土壤资源。但是黄褐土土质粘重,结构紧实僵硬,胀缩性强,通透性差,使得土壤不耐旱涝,由此可见改善黄褐土的透气性和排水性有利于发掘黄褐土的潜在价值。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811136226.9的专利公布了一种调节柑橘果园土壤性能的方法,属于柑橘种植领域,是于每亩土壤中撒入500~700kg营养料翻耕搅拌均匀,间隔5~7d后,再于每亩土壤中加入20~30kg的土壤改良剂并翻耕搅拌均匀即可;其中,所述营养料是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30~40份褐煤炭粉、80~90份改性膨润土、20~25份edta-fe、12~15份edta-mg、400~500份中药渣。该发明提供的方法可改善板结土壤,调节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从而提升土壤肥料,适用于大规模系统化应用,可为农户增产增收,但是其主要针对于调节柑橘果园园区土壤性能,不能针对本申请所述的黄褐土进行直接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黄褐土透气及排水性能的改良方法,用于改善黄褐土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所述提高黄褐土透气及排水性能的改良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1,深耕深松原土层:

在不打乱原土层的前提下,深耕原土层20~30cm,疏松表层且加深耕作层;并在耕作层基础上加深10~20cm进行深松,重复以上步骤至土块不再变小,进行洒水湿润,晾晒1~2天,待土壤干燥后再次进行深耕、深松,重复以上步骤2~3次;

步骤2,掺入辅料,采用铲土车将改造区表层20~30cm的土壤分批转移至搅拌机:

步骤2.1,掺入中粗砂:

2.1.1筛选中粗砂,采用过筛筛选粒径为0.25~0.35mm的中粗砂,筛选2~3次,以筛除不合格粒径中粗砂;

2.1.2针对改造区表层20~30cm的土壤,以每立方米黄褐土加入200kg粒径为0.25~0.35mm的中粗砂的比例均匀撒布至改造区,对改造区表层土壤进行翻耕,重复翻耕操作,直至中粗砂均匀混合于改造区;

步骤2.2,掺入有机肥料:

针对改造区表层20~30cm的土壤,以每立方米黄褐土掺入40kg颗粒状有机肥料加入改造区表层,对表层土壤采用翻耕机进行翻耕,重复翻耕操作,直至将颗粒状有机肥料均匀混合于改造区;

步骤2.3,掺入草炭:

针对改造区表层20~30cm的土壤,以每立方米黄褐土掺入0.5立方米草炭的比例加入草炭,对改造区表层土壤进行翻耕,重复翻耕操作,直至将草炭均匀混合于改造区;

步骤2.4,掺入氮磷钾复合肥:

针对改造区表层20~30cm的土壤,以每立方米黄褐土掺入1kg氮磷钾复合肥的比例加入氮磷钾复合肥,对表层土壤进行翻耕,重复翻耕操作,直至将氮磷钾复合肥均匀混合于改造区;

步骤3,翻耕细化黄褐土:

改造区的土层采用翻耕机进行深度翻耕1~2次,进行洒水湿润,晾晒1~2天,待土壤干燥后再次对改造后的土层进行翻耕2~3次;

步骤4,检测改良后的黄褐土:

步骤4.1,测试ph值:

采用ph试纸测试改良后土壤的ph值,得到ph值为弱酸性系正常,若ph值低于6或高于7,将ph值调整至6~7之间;

步骤4.2,检测土壤容重:测量并计算改良后土壤的容重,土壤容重降低值优选为20%,偏差高于5%时,调整容重。

进一步的,步骤2.1.2所述对改造区表层土壤进行翻耕采用旋耕机翻耕2~3次。

进一步的,步骤2.2所述有机肥料为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经发酵腐熟后制成。

进一步的,步骤2.3所述草炭的有机质含量在50%以上,比重0.7~1.05,腐殖酸40%~50%,ph值为5.5~6.5,呈微酸性。

进一步的,步骤2.4所述氮磷钾复合肥的n+p2o5+k2o≥52%,18-22-12含氯,肥料形态为3~7mm颗粒状。

进一步地,步骤4.1所述改良后土壤的ph值低于6时,采用石灰调节ph值,直至ph值调制至6~7之间。

进一步的,步骤4.1所述改良后土壤的ph值高于7时,采用硫酸铝配合磷肥调节ph值,直至ph值调制至7。

进一步地,步骤4.2所述土壤容重降低值小于15%时,铺洒草炭并翻耕。

进一步的,步骤4.2所述土壤容重降低值高于25%时,铺洒未改良的黄褐土并进行翻耕土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所述提高黄褐土透气及排水性能的改良方法,通过深耕、添加中粗砂、有机肥、草炭、氮磷钾复合肥等一系列措施,将黄褐土的土壤容重降低了20%以上,有效的提升了黄褐土的透气、排水性。

2.本发明所述提高黄褐土透气及排水性能的改良方法,改良后的土壤呈现为弱酸性,其酸碱度基本未发生变化,仍适宜绝大部分植物生长。

3.本发明所述提高黄褐土透气及排水性能的改良方法,改良土中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多,土壤中的养分更为充分合理,是绝大部分植物生长的理想土壤。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提高黄褐土透气及排水性能的改良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对于月季种植园中黄褐土改良:

步骤1,深耕深松原土层:

在不打乱原土层的前提下,深耕原土层20~30cm,疏松表层且加深耕作层;并在耕作层基础上加深10~20cm进行深松,重复以上步骤至土块不再变小,进行洒水湿润,晾晒1~2天,待土壤干燥后再次进行深耕、深松,重复以上步骤2~3次;

步骤2,掺入辅料:

采用铲土车将改造区表层20~30cm的土壤分批转移至搅拌机;

步骤2.1,掺入中粗砂:

2.1.1筛选中粗砂,采用过筛筛选粒径为0.25~0.35mm的中粗砂,筛选2~3次,以筛除不合格粒径中粗砂;

2.1.2针对改造区表层20~30cm的土壤,以每立方米黄褐土加入200kg粒径为0.25~0.35mm的中粗砂的比例均匀撒布至改造区,对改造区表层土壤进行翻耕,重复翻耕操作,直至中粗砂均匀混合于改造区;

步骤2.2,掺入有机肥料:

针对改造区表层20~30cm的土壤,以每立方米黄褐土掺入40kg颗粒状有机肥料加入改造区表层,对表层土壤采用翻耕机进行翻耕,重复翻耕操作,直至将颗粒状有机肥料均匀混合于改造区;

步骤2.3,掺入草炭:

针对改造区表层20~30cm的土壤,以每立方米黄褐土掺入0.5立方米草炭的比例加入草炭,对改造区表层土壤进行翻耕,重复翻耕操作,直至将草炭均匀混合于改造区;

步骤2.4,掺入氮磷钾复合肥:

针对改造区表层20~30cm的土壤,以每立方米黄褐土掺入1kg氮磷钾复合肥的比例加入氮磷钾复合肥,对表层土壤进行翻耕,重复翻耕操作,直至将氮磷钾复合肥均匀混合于改造区;

步骤3,翻耕细化黄褐土:

对改造区的土层采用翻耕机进行深度翻耕1~2次,进行洒水湿润,晾晒1~2天,待土壤干燥后再次对改造后的土层进行翻耕2~3次;

步骤4,检测改良后的黄褐土:

步骤4.1,测试ph值:

采用ph试纸测试改良后土壤的ph值,得到ph值为弱酸性系正常,若ph值低于6或高于7,将ph值调整至6~7之间;

步骤4.2,检测土壤容重:

测量并计算改良后土壤的容重,土壤容重降低值优选为20%,偏差高于5%时,调整容重。本发明关于土壤容重采用常规的土壤容重检测与计算方法。

进一步的,步骤2.1.2所述对改造区表层土壤进行翻耕是采用旋耕机翻耕2~3次。

进一步的,步骤2.2所述有机肥料为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经发酵腐熟后制成。

进一步的,步骤2.3,所述草炭的有机质含量在50%以上,比重0.7~1.05,腐殖酸40%~50%,ph值为5.5~6.5,呈微酸性。

进一步的,步骤2.4所述氮磷钾复合肥的n+p2o5+k2o≥52%,18-22-12含氯,肥料形态为3~7mm颗粒状。

进一步地,步骤4.1所述改良后土壤的ph值低于6时,采用石灰调节ph值,ph值调节至6~7之间;

进一步的,步骤4.1所述改良后土壤的ph值高于7时,采用硫酸铝配合磷肥调节ph值,直至ph值调制至7。

进一步地,步骤4.2所述土壤容重降低值小于15%时,铺洒草炭并翻耕。

进一步的,步骤4.2所述土壤容重降低值高于25%时,铺洒未改良的黄褐土并翻耕。

本发明所述方法实际应用于河南省南阳月季园某地区被种植土改良黄褐土实例:

步骤1,深耕深松,深耕30cm,在深耕的基础上深松10cm,对土壤进行3次翻耕,洒水湿润后晾晒2天,土壤干燥后再进行2次翻耕;

步骤2,施加有机肥和草炭,每立方米土需要40kg有机肥和15kg草炭,施加时人工用铁锨、锄头抛撒均匀,然后用旋耕机翻耕2次,此时土壤颜色呈褐色或黑褐色,且均匀无杂色。

步骤3,施加中粗砂和氮磷钾复合肥,每立方米土需要200kg中粗砂和1kg有机肥,施加时人工用铁锨、锄头或采用抛洒机抛撒均匀,然后用旋耕机翻耕2次,在翻耕时,将粒径大于5cm的土块和石块挑拣清除。

实施时间4天后,采用ph试纸测验、土壤容重计算对比:

用ph试纸测试结果显示,改良后的黄褐土ph值在6.4左右,表明改良土仍呈现为弱酸性,其酸碱度基本未发生变化,仍适宜绝大部分植物生长;对黄褐土改良前后的土壤容重进行计算对比,结果显示改良土比黄褐土的土壤容重降低了20%以上,有效的提升了黄褐土的透气、排水性;同时,改良土中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多,土壤中的养分更为充分合理,是绝大部分植物生长的理想土壤。

本发明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