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斑鱼的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94430发布日期:2020-05-12 14:46阅读:7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斑鱼的培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了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石斑鱼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石斑鱼养殖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重要产业之一,年养殖产量10-15万吨。近年来,我国石斑鱼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各方养殖和研究力量向石斑鱼聚焦,主要得益于石斑鱼网箱培育亲鱼和池塘生态育苗,网箱培育亲鱼技术使石斑鱼亲鱼在人工养殖可控环境下性腺发育,通过催产可实现订单式生产受精卵,该项技术突破后,市面上石斑鱼受精卵大量增多,价格大幅下降,致使大量人员可从事石斑鱼育苗。而池塘生态育苗技术则利用池塘大水体、相对可控的培育环境,通过人为调控池中菌(主要为有益菌)-藻(主要为单胞藻)-虫(主要有轮虫、桡足类等)动态平衡,保障池塘活性饵料充足,能满足石斑鱼早期发育各阶段所需的营养需要,这两项石斑鱼养殖关键技术的相继获得突破,直接导致石斑鱼产量成倍增长,成本骤降,价格亲民,曾经珍贵海鲜走进寻常百姓家。

池塘生态育苗作为目前应用最广且出苗数量最多的育苗方法,但其整体出苗率并不高,仅在5-10%的水平。育苗过程的关键期有很多,如破膜期、开口期、收翅期、鳞片期等,都是石斑鱼苗种存活的关键点,需要格外注意,除此之外,池塘育苗由于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如遇到台风、暴雨等异常天气,池塘的水质容易受到影响,长期暴雨育苗池的盐度变动大,陆源污染物被冲进池塘,导致现菌类失衡、藻类爆发或死亡而引起倒藻等,更有异常天气引起部分体质弱的个体出现强烈应激反应,激活了体内潜伏的致病病毒或细菌,如神经坏死病毒、致病弧菌等。

随着近年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突破,加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的生态环保概念契合当今国家和社会大力提倡的绿色发展趋势,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能避免上述池塘生态养殖和育苗无法避免的问题,如不受天气影响,进水量少且严格消毒,无外来污染。工厂化循环水石斑鱼育苗虽有上述诸多优点,但也因设施成本高、技术掌握难、人员素质要求高以及各阶段适口活性饵料供应保障难等,目前市面上还是池塘生态育苗的苗种占大部分。

因此,如何解决石斑鱼池塘生态育苗和工厂化循环水育苗各自的缺点以及充分发挥两种育苗方法的优势,同时在石斑鱼培育过程中提高出苗率,已经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石斑鱼的培育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石斑鱼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构建室内育苗池和室外生态池塘;所述室内育苗池和室外生态池塘之间通过管道连接,使室内育苗池的水体和室外生态池塘的水能够循环流动;

在所述室内育苗池中安装孵化网箱,通过所述孵化网箱进行石斑鱼受精卵的孵化,得到仔鱼;

仔鱼在所述孵化网箱中开口后,投喂ss型轮虫供其开口摄食,保持孵化网箱的水体中ss型轮虫的密度为50-100个/ml,仔鱼密度为2-5尾/ml;

待所述仔鱼的口径达到150-350μm,将孵化网箱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中进行培育;所述育苗池中培育有轮虫,所述育苗池的水体中轮虫的密度为10-20个/ml,所述仔鱼的密度为5-10尾/100ml。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育苗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底部开有排水口,池体的底部四周向所述排水口倾斜,倾斜度为20-30度;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设有使池体中的水沿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若干个进气管;所述管道包括排水管和进水管;所述排水管设于所述排水口处,用于将所述室内育苗池中的水体流通到所述室外生态池塘中;所述进水管设于所述池体上方,进水管上设置有水泵,通过所述水泵将所述室外生态池塘中的水体流通到所述室内育苗池中。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包括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设于所述排水口上方,所述第二排水管设于所述排水口下方;所述第一排水管包括相互套设的外管和内管,所述内管上端设有若干个第一排水孔,所述外管下端设有若干个第二排水孔,所述内管高于所述外管且所述第一排水孔所在的位置低于所述外管的高度,所述内管底部管口与第二排水管连通且大小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水泵和所述第二排水管排入所述室外生态池塘的位置呈对角线排布;所述进气管布置于池体水面以下50-100cm处。

进一步地,所述池体为直径5-8m,池深为1.5-2m的圆形池;所述进水管内设置有可拆卸式滤网,按照所述室内育苗池中鱼苗的发育阶段设置所述可拆卸式滤网的目数:当所述鱼苗处于仔鱼期,所述可拆卸式滤网的目数为100目;当所述鱼苗处于稚鱼期,所述可拆卸式滤网的目数为30-50目;所述第二排水管末端设置有用于拦截石斑鱼鱼苗的拦鱼网。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直径为50-90cm,所述内管的直径为40-60cm;所述第一排水孔距离所述内管顶部10-20cm;所述第二排水孔距离所述外管底部10-20cm。

进一步地,构建室外生态池塘的方法包括:

(1)提供室外池塘,所述室外池塘内安装有增氧机;

(2)对室外池塘进行消毒处理;

(3)进行池塘水质培育;

(4)向池塘中投放虾苗、黄斑篮子鱼和卵形鲳鲹进行混养,在所述混养过程中持续调控池塘水质,维持平衡的生态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的池塘水质培育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在所述池塘中先后接种和培育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

进一步地,先向所述池塘中接种单胞藻,投施复合肥,通过所述增氧机和气泵打气以及阳光照射,使所述单胞藻迅速繁殖;7天后接种轮虫;待所述轮虫的密度显著增大时接种桡足类。

进一步地,待池塘中轮虫和桡足类数量达到峰值时,向池塘中投放虾苗、黄斑篮子鱼和卵形鲳鲹进行混养;当所述虾苗的体长为0.5-0.8cm时,向所述池塘中投放人工饵料;所述工饵料包括益生菌和鳗鱼粉,形成以益生菌、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主的微生态平衡系统;其中,所述室外池塘的面积为2-5亩;所述虾苗的投放量为20-50万尾,黄斑篮子鱼的投放量为2000-5000尾,卵形鲳鲹的投放量为200-500尾。

进一步地,还包括:当所述虾苗的体长为1.5-2cm时,向所述池塘中投放0号虾料商品饲料。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石斑鱼的培育方法,创造性地将室外生态池塘和室内育苗池用管道连接起来,将室外生态池塘中的藻水(含有大量的有益菌和单胞藻类)抽到室内育苗池中,室内育苗池底部设有排水管连通室外生态池塘,将室内育苗池的尾水排放到室外生态池塘,形成一个室内培苗+室外培藻(同时培育有益菌、轮虫和桡足类等活性饵料)的接力循环石斑鱼育苗系统,解决石斑鱼池塘生态育苗和工厂化循环水育苗各自的缺点以及充分发挥两种育苗方法的优势;并将得到的仔鱼继续在孵化网箱中进行初孵仔鱼的开口,培育一定时间后再将孵化网箱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中进行培育,同时在开口期为开口的仔鱼及时提供足够密度的ss型轮虫作为开口饵料,并在仔鱼发育阶段持续保持高密度活饵,使育苗前期所有仔鱼发育相对同步,尽量减少同一批苗种间个体差异,避免同类相残,大大提高出苗数量,提高了出苗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室内育苗池和室外生态池塘排布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室内育苗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室内育苗池,2、室外生态池塘,3、进水管,4、排水管,5、水泵,6、池体,7、第一排水管,71、外管,72、内管,73、第一排水孔,74、第二排水孔,8、第二排水管,9、进气管,10、孵化网箱。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所用原料、设备,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用原料、设备;本发明中所用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如无特殊说明,本说明书中的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一般理解的含义相同,但如有冲突,则以本说明书中的定义为准。

本文中“包括”、“包含”、“含”、“含有”、“具有”或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封闭式包括,这些术语之间不作区分。术语“包含”是指可加入不影响最终结果的其它步骤和成分。术语“包含”还包括术语“由…组成”和“基本上由…组成”。本发明的组合物和方法/工艺包含、由其组成和基本上由本文描述的必要元素和限制项以及本文描述的任一的附加的或任选的成分、组分、步骤或限制项组成。

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涉及组分量、工艺条件等的所有数值或表述在所有情形中均应理解被“约”修饰。涉及相同组分或性质的所有范围均包括端点,该端点可独立地组合。由于这些范围是连续的,因此它们包括在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每一数值。还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引用的任何数值范围预期包括该范围内的所有子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正如背景技术所描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石斑鱼苗种培育中出苗率不高的问题,平均出苗率为5-10%,但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并不清楚,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在开口期,仔鱼未能同步开口是导致最后出苗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同一批受精卵,孵化出仔鱼并在内源性营养被吸收完后须开口摄食外源性营养,而此时仔鱼的活力弱,若在开口期这个内外营养衔接的时候未能及时摄取到适口的食物补充能量,则将直接导致仔鱼开口失败发育停滞甚至饥饿而死,而另一方面如果开口期适口的开口饵料密度不够,部分开口期的仔鱼周边刚好分布有开口饵料而成功及时开口,另一部分开口期仔鱼因周边适口的开口饵料不够需游动一段时间后才能摄食到适口饵料开口,后开口的仔鱼在后续的生长发育中每一步都比先开口的仔鱼慢,并且是越来越慢,而海水鱼仔稚幼鱼发育期一般都是肉食性且摄食活饵的,尤其是变态为幼鱼后,会将发育慢暂处于仔稚鱼个体小的同类视为适口的饵料进行大量捕食,因此发育快的长的大,就会攻击发育慢长的小的同类,甚至摄食个体小的同类,从而导致最终出苗率大打折扣。而传统的石斑鱼苗种的培育中,通常是在孵化网箱中进行石斑鱼受精卵的孵化,将得到的初孵仔鱼直接投放到育苗池中进行培育,初孵仔鱼的开口过程在育苗池中进行;这样就导致仔鱼个体的开口期不同,同一批苗种间个体差异大,后开口的仔鱼的在培育过程中就被淘汰,从而导致最终出苗数量不高,出苗率低。

为解决石斑鱼池塘生态育苗和工厂化循环水育苗各自的缺点以及充分发挥两种育苗方法的优势,同时确保仔鱼开口期同时开口,确保前期发育同步,避免后期因发育不同步,发育快个体大的鱼苗攻击和摄食发育慢个体小的鱼苗,提高出苗率。本发明提供一种石斑鱼的培育方法,创造性地将室外生态池塘和室内育苗池用管道连接起来,将室外生态池塘中的藻水(含有大量的有益菌和单胞藻类)抽到室内育苗池中,室内育苗池底部设有排水管连通室外生态池塘,将室内育苗池的尾水排放到室外生态池塘,形成一个室内培苗+室外培藻(同时培育有益菌、轮虫和桡足类等活性饵料)的接力循环石斑鱼育苗系统,解决石斑鱼池塘生态育苗和工厂化循环水育苗各自的缺点以及充分发挥两种育苗方法的优势;并将得到的仔鱼继续在孵化网箱中进行初孵仔鱼的开口,培育一定时间后再将孵化网箱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中进行培育,同时在开口期为开口的仔鱼及时提供足够密度的ss型轮虫作为开口饵料,并在仔鱼发育阶段持续保持高密度活饵,使育苗前期所有仔鱼发育相对同步,尽量减少同一批苗种间个体差异,避免同类相残,大大提高出苗数量,提高了出苗率。

一种石斑鱼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构建室内育苗池和室外生态池塘;所述室内育苗池和室外生态池塘之间通过管道连接,使室内育苗池的水体和室外生态池塘的水能够循环流动;

在所述室内育苗池中安装孵化网箱,通过所述孵化网箱进行石斑鱼受精卵的孵化,得到仔鱼;

仔鱼在所述孵化网箱中开口后,投喂ss型轮虫供其开口摄食,保持孵化网箱的水体中ss型轮虫的密度为50-100个/ml,仔鱼密度为2-5尾/ml;

待所述仔鱼的口径达到150-350μm,将孵化网箱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中进行培育;所述育苗池中培育有轮虫,所述育苗池的水体中轮虫的密度为10-20个/ml,所述仔鱼的密度为5-10尾/100ml。

其中,所述室内育苗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优选为直径5-8m,池深为1.5-2m的圆形池。

所述池体底部开有排水口,池体的底部四周向所述排水口倾斜,倾斜度为20-30度。

所述池体的侧壁上设有使池体中的水沿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若干个进气管。

本发明中,对进气管的数量不作特别限定,只要使得池体中的水沿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形成漩涡即可。作为优选,所述进气管的数量为三个以上。

所述进气管布置于池体水面以下50-100cm处,所述进气管与气源连接,向所述池体内腔供氧气。

本发明中,通过在池体侧壁上设置排布方向相同的进气管,使得向池体中充气时,池体中的水沿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形成一定流速的旋涡,便于排出因旋流作用而集于桶池体中央的死卵和杂质,而鱼苗有顶水逆流的习性,会选择逃离中央排水口。

所述管道包括排水管和进水管;所述排水管设于所述排水口处,用于将所述室内育苗池中的水体流通到所述室外生态池塘中;所述进水管设于所述池体上方,进水管上设置有水泵,通过所述水泵将所述室外生态池塘中的水体流通到所述室内育苗池中。

可以理解,所述排水管一端连接所述排水口,另一端连接所述室外生态池塘;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室外生态池塘连通用于从所述室外生态池塘抽水,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通过进水管与所述池体连通。由于室外生态池塘的海拔高度低于室内育苗池,须在池塘设置水泵才能将池塘中的水体抽至室内育苗池。

作为优选,所述水泵为变频潜水泵,可能根据育苗池进水口开关调节进水大小而自动改变运行功率。

所述排水管包括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设于所述排水口上方且与其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设于所述排水口下方且与其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包括相互套设的外管和内管,所述内管上端设有若干个第一排水孔,所述外管下端设有若干个第二排水孔,所述内管高于所述外管且所述第一排水孔所在的位置低于所述外管的高度,所述内管底部管口与第二排水管连通且大小一致。通过这种设置,使得排水时,打开排水开关,含有杂质的育苗池尾水从外管底部的第二排水孔中被吸入外管和内管中间,从内管上部的第一排水孔排出,能保证排水时育苗池水位不低于内管的无第二排水孔的高度,避免人工忘了关水而将整个育苗池排干。

本发明中,所述外管的直径为50-90cm,所述内管的直径为40-60cm;所述第一排水孔距离所述内管顶部10-20cm;所述第二排水孔距离所述外管底部10-20cm。但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本发明中,所述进水管的直径为40-60cm。本发明中,对所述进水管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材质即可,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管的材质为pvc。

为了避免将从室内育苗池中排出的尾水又抽入到室内育苗池中,所述水泵和所述第二排水管排入所述室外生态池塘的位置呈对角线排布。

本发明中,所述进水管内设置有可拆卸式滤网,以过滤从池塘抽上来水体中的杂质和饵料生物。按照所述室内育苗池中鱼苗的发育阶段设置所述可拆卸式滤网的目数。当所述鱼苗处于仔鱼期,仔鱼期鱼苗个体小,口裂也小,只能摄食轮虫,所述可拆卸式滤网的目数为100目,以过滤小于150μm的轮虫和单胞藻,而大于150μm的桡足类和其他饵料生物则留在可拆卸式滤网里,定期将这部分饵料生物投放到其他育苗池供个体较大的鱼苗摄食;当所述鱼苗处于稚鱼期,所述可拆卸式滤网的目数为30-50目,以保证能把池塘中的轮虫和桡足类抽到育苗池供鱼苗摄食,同样留在网里更大的饵料生物则投喂其他个体更大的鱼苗食用。其中,所述滤网优选但不限定为筛绢网。

所述第二排水管末端设置有用于拦截石斑鱼鱼苗的拦鱼网。所述拦鱼网为目数为50目的筛绢网。

所述孵化网箱的具体结构参见cn203435544u中的海水鱼类规模化育苗孵化网箱,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孵化网箱长和宽为1.5-2m,高1-1.5m。

本发明中,构建室外生态池塘的方法包括:

(1)提供室外池塘,所述室外池塘内安装有增氧机;

(2)对室外池塘进行消毒处理;

(3)进行池塘水质培育;

(4)向池塘中投放虾苗、黄斑篮子鱼和卵形鲳鲹进行混养,在所述混养过程中持续调控池塘水质,维持平衡的生态环境。

其中,步骤(1)中,所述室外池塘的面积为2-5亩,池塘水面大有利于在异常天气下保持水质稳定。

本发明中,对所述增氧机的数量不作特别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作为优选,所述增氧机为2台。

作为优选,所述增氧机为水车式增氧机,用来增氧,且搅动池水。

步骤(2)中,本发明中,对室外池塘进行消毒处理的方法不作特别限定,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方法进行。

步骤(3)中,所述的池塘水质培育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在所述池塘中先后接种和培育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

具体地,先向所述池塘中接种单胞藻,投施复合肥,通过所述增氧机和气泵打气以及阳光照射,使所述单胞藻迅速繁殖;7天后接种轮虫;待所述轮虫的密度显著增大时接种桡足类。

所述单胞藻可以改善育苗池水质,并为育苗池内轮虫、桡足类提供饵料。

本发明中,所述的轮虫优选但不限定为褶皱臂尾轮虫。

本发明中,对桡足类的具体种类不作特别限定,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桡足类,作为优选,所述桡足类为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dubi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poplesia)、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tenellus)、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clausi)中的至少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所述复合肥的添加量、以及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的接种量不作特别限定,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加入量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步骤(4)中,待池塘中轮虫和桡足类数量达到峰值时,向池塘中投放虾苗、黄斑篮子鱼和卵形鲳鲹进行混养;当所述虾苗的体长为0.5-0.8cm时,向所述池塘中投放人工饵料;所述工饵料包括益生菌和鳗鱼粉,形成以益生菌、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主的微生态平衡系统。

本发明中,对所述益生菌和鳗鱼粉的添加量不作特别限定,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加入量即可,只要形成益生菌、藻相与虫(轮虫和桡足类)的动态平衡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所述虾苗的投放量为20-50万尾,黄斑篮子鱼的投放量为2000-5000尾,卵形鲳鲹的投放量为200-500尾。

本发明中,通过混养黄斑篮子鱼,可以摄食池塘中的大型藻类,抑制浒苔生长;通过混养卵形鲳鲹,可以摄食病死对虾,以免传播疾病,卵形鲳鲹为无鳔鱼类,在水中需时刻保持游动,能起到一定搅动池水的作用,有利于藻类生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投放人工饵料后,还可以根据单胞藻的密度适当泼洒少量复合肥,使池中菌-藻-虫(轮虫和桡足类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从而保障了虾苗饵料的充足。

本发明中,前期虾苗通过摄食池塘中饵料生物,生长迅速,生长至1.5-2cm后投喂粉状0号虾料,虾长大饵料生物不能满足摄食需求,此时根据虾的生长投足对虾饲料,密切关注池塘中益生菌-单胞藻-饵料生物的密度,保持其动态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粉状0号虾料来自于市售商品。

本发明中,直接在孵化网箱中进行仔鱼的开口,并提供足够密度的ss型轮虫作为开口饵料,由于孵化网箱中的水体小,小水体容易保证开口饵料的密度,而开口饵料的适当密度正是初孵仔鱼能否成功开口的关键,这样可以确保绝大部分仔鱼能第一时间在开口期顺利开口。

仔鱼开口后,投喂ss型轮虫供其开口摄食,ss型轮虫直径约为70-100μm,投喂量主要根据孵化网箱的水体来定,基本控制在50-100个/ml,石斑鱼仔鱼的密度为2-5尾/ml;定期取样显微观察,待孵化网箱中仔鱼均顺利开口并在胃中能观察到摄食的ss型轮虫后,定期往孵化网箱中添加小轮虫,确保轮虫密度,经过1-2天开口期,仔鱼迅速发育,口径变大,达到150-350μm,可以摄食更大个体的饵料如海水鱼类育苗常用的褶皱臂尾轮虫,通过取样显微观察到仔鱼口径长大,ss型轮虫已不是其适口饵料时(饵料过大或过小都不适口,仔鱼不会摄食,过小,摄食后补充能量小,而摄食活动消耗能量多,不划算;过大,则摄食不到),此时将孵化网箱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中进行培育,室内育苗池已接种并培养褶皱臂尾轮虫,轮虫密度保持在10-20个/ml,仔鱼5-10尾/100ml。启动水泵往室内育苗池抽水,控制流速,前期保持育苗池水位上升5cm/天,3-5天后育苗池水位超过排水管中内管的高度,开始有育苗池尾水排入室外池塘,随着育苗进程,鱼苗不断长大,排泄物增多,适当加大进水量,加大室内室外水的循环交流。孵化12-15天后石斑鱼苗开始长翅,进入稚鱼期,生长快,营养需求大,在加大进水量的同时,另外在室外池塘收集桡足类投喂,桡足类密度保持在1-5只/ml,此时可根据育苗池中鱼苗的数量选择分池降低密度,使石斑鱼鱼苗密度保持在1-5尾/100ml,持续培育至30天左右,鱼苗长满鳞片变态为幼鱼,达到出苗规格,此时应及时收苗出售、换池标粗养成等。在实际生产中,若追求更多的出苗量,可在稚鱼收完翅膀(背鳍、腹鳍棘相对鱼体长缩短)到长满鳞片变态为幼鱼前拉网收苗,因为育苗过程中的鳞片期也是一个相对危险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前将鱼苗分养精心饲养标粗更能保障苗种存活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