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饵饲料投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18029发布日期:2020-09-15 19:07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饵饲料投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产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活饵饲料投料装置。



背景技术:

无论是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还是自然环境中的水产养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增殖放流后鱼类的存活率远远低于野生鱼类。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放流的个体在放流后不久被饿死。放流之前人工饲养环境饵料充足,且大多都是单一的人工饲料,只有人工饵料没有野外生态环境中的天然饵料,使得养殖鱼类缺少识别不同饵料的能力,在放流后被饿死;另外人工饵料在水中不像活饵饲料那样具有逃避行为,鱼类可以轻松的获得,这样就使得鱼类失去了追捕饵料的能力,摄食能力下降,游泳能力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活饵饲料投料装置,该装置可存储活饵饲料,并根据需要按时投放活饵饲料,解决了单一人工饲料投料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活饵饲料投料装置,其包括:

浮体框架机构,用于漂浮在水面,其包括板状的浮体、设置在浮体上的控制箱以及电池槽;所述浮体上开设有多数量的承载口;

多数量的箱体单元,插设在所述承载口中,用于容纳活饵饲料;所述箱体单元的底部开设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的下方设置有与之适配的电磁铁塞子,所述电磁铁塞子包括用于堵住所述投料口的塞片以及与所述塞片连接的吸盘式电磁铁;所述箱体单元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吸盘式电磁铁相适配的铁块;所述箱体单元的竖向长度满足于当所述浮体漂浮在水面时,所述箱体单元的底部位于水面以下,以使得所述箱体单元中的活饵饲料浸泡在水中;

所述吸盘式电磁铁与所述控制箱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在所述控制箱的控制下对所述铁块的吸附状态以实现所述投料口的关闭或打开;

各所述箱体单元的侧壁以及底部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所述箱体单元的侧壁开设有卡固口,所述浮体在所述承载口的周边设置有与所述卡固口适配的卡固机构,所述箱体单元通过所述卡固机构固定在所述浮体上。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浮体上的承载口为矩形,数目为四;四个承载口呈田字形排列,在所述浮体的中心开设有导线通孔,各所述吸盘式电磁铁的导线穿过该所述导线通孔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所述电池槽中的电池与所述控制箱电性连接。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控制箱中设置有控制板,所述控制板通过继电器控制各所述吸盘式电磁铁的通电和断电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卡固机构包括竖向固定件以及卡固件;所述竖向固定件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所述卡固件呈条形,设置在所述竖向固定件与所述箱体单元相邻的一侧;所述卡固件的底端与所述竖向固定件以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卡固件用于穿过所述箱体单元侧面的卡固口以限制所述箱体单元的竖向运动。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竖向固定件与所述卡固件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以限制所述卡固件的顶端向所述箱体单元一侧的偏转角度。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控制箱通过多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支撑杆固定架设在所述浮体上。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投料口为圆形,所述塞片为与之适配的圆形板;所述箱体单元的底面设置有至少两个铁块,各所述铁块环绕分布在所述投料口的周围;

每个所述电磁铁塞子还包括一个安装架,所述塞片以及各所述吸盘式电磁铁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安装架的形状使得各所述吸盘式电磁铁吸附在相应的铁块上时,所述塞片将所述投料口堵住。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由于是活饵饲料投料,相对于人工饲料投料,可以提升鱼类追捕饵料的能力,提升了摄食能力和游泳能力。

2)可以投放不同种类的活饵饲料,提升鱼类识别饵料的能力,提高放流后的生存率。

3)过控制板控制电磁铁通电和断电,来实现不同时间点的活饵饲料自动投料,减少投喂的次数,节约了人力成本。

4)箱体安装架灵活,使得箱体安装拆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活饵饲料投料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2是活饵饲料投料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浮体框架机构立体试图;

图4是箱体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卡固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活饵饲料投料装置包括:浮体框架机构以及设置在浮体框架机构上的多数量的箱体单元1。浮体框架机构用于漂浮在水面,浮体框架机构包括板状的浮体3、设置在浮体3上的控制箱6以及电池槽5。浮体3上开设有多数量的承载口31。箱体单元1插设在所述承载口31中。

如图4所示,箱体单元1用于容纳活饵饲料,其底部开设有投料口11。使用过程中,箱体单元1的底部位于水面以下,浸泡在水中可使得箱体单元1中的活饵饲料保持存活。各箱体单元1的底部设置有电磁铁塞子2,电磁铁塞子2与箱体单元1底部的投料口11相适配。

如图3、4所示,箱体单元1的竖向长度满足于当浮体3漂浮在水面时,箱体单元1的底部位于水面以下,以使得箱体单元1中的活饵饲料浸泡在水中。各箱体单元1的侧壁以及底部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以便外箱体单元1中的水可以和外界交换,透水孔的尺寸需要满足活饵饲料无法通过。箱体单元1的侧壁开设有卡固口12,浮体3在所述承载口31的周边设置有与所述卡固口12适配的卡固机构4,所述箱体单元1通过所述卡固机构4固定在所述浮体3上。

电磁铁塞子2包括用于遮挡投料口11的塞片21以及与塞片21连接的吸盘式电磁铁22。箱体单元1的下表面设置有与吸盘式电磁铁22相适配的铁块13。吸盘式电磁铁22与控制箱6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在控制箱6的控制下对铁块13的吸附状态以实现所述投料口11的关闭或打开。

投料口11为圆形,塞片21为与之适配的圆形板;箱体单元1的底面设置有至少两个铁块13,各铁块13环绕分布在投料口11的周围。每个电磁铁塞子2还包括一个安装架,塞片21以及各吸盘式电磁铁22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安装架的形状使得各所述吸盘式电磁铁22吸附在相应的铁块13上时,塞片21将投料口11堵住。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电磁铁塞子2包括两个吸盘式电磁铁22,安装架的形状类似三叉戟形状,其中部杆与塞片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其两侧杆的端部安装有吸盘式电磁铁22。箱体单元1底部的铁块13数目也为二。铁块13的为圆盘形,其端面直径大于吸盘式电磁铁22的端面直径。铁块13的厚度至少大于10毫米,这样可以保证吸盘式电磁铁正常22的吸力。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浮体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接近正方形,其上开设有四个贯穿其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的承载口31。四个承载口31呈田字形排列。在浮体3的中心开设有导线通孔32,各吸盘式电磁铁22的导线穿过该导线通孔32与控制箱6电性连接;电池槽5中的电池与控制箱6电性连接。

控制箱6中设置有控制板,控制板通过继电器控制各吸盘式电磁铁22的通电和断电进行控制。本实施例中,控制板可采用微控制器、延时继电器、机械定时装置等方式进行实现,不必依赖特定的软件,也不涉及对方法的改进。

本实施例中,控制箱6用于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控制各箱体单元1底部的电磁铁塞子2进行脱离,从而依次释放各箱体单元1种的活饵饲料,以实现投料动作。

箱体单元1在水平方向上由与其适配的承载口31限制其位置。设置在承载口31周边的卡固机构4限制其竖向的位移。本实施例中,每个承载口31周围设置有两个卡固机构4,两个卡固机构4分别位于箱体单元1的两侧。

卡固机构4包括竖向固定件41以及卡固件42。竖向固定件41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在浮体3上。卡固件42呈条形,设置在竖向固定件41与箱体单元1相邻的一侧。卡固件42的底端与竖向固定件41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卡固件42用于穿过箱体单元1侧面的卡固口12以限制所述箱体单元1的竖向运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竖向固定件41以及卡固件42均由槽钢制成,二者之间通过铰接轴43进行铰接,卡固件42可绕着铰接轴43转动。如图5所示,为卡固件42卡设在卡固口12中的示意图。此时,卡固件42的底端作为竖向固定件41以及卡固件42之间的限位结构,以限制卡固件42的顶端向所述箱体单元1一侧的偏转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箱6通过多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支撑杆7固定架设在所述浮体3上方。通过提高控制箱6的架设高度,可减少其进水的概率。避免电子元件因进水导致损坏。为了防止电磁铁塞子2与箱体单元1分离后沉入水底,电磁铁塞子2通过牵引绳与支撑杆7连接。牵引绳的长度小于导线的长度,使得牵引绳伸展至最大长度时,与电磁铁塞子2的导线依然处于松弛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浮体3上设置有两个电池槽5,其中一个电池槽5作为备用的电池槽,以便为控制箱6进行供电。浮体3四周及上边倒圆角33。

在本实施例的活饵饲料投料装置的使用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先完成箱体单元1安装:先将卡固件42保持竖直状态,随后将箱体单元1放入相应的承载口31中;当箱体单元1侧边的卡固口12与卡固件42的顶端平齐时,扳动卡固件42使其卡入卡固口12中,以限制箱体单元1向下运动;

2.打开电源开关,电磁铁塞子2通电获得磁性。将电磁铁塞子2的两个吸盘式电磁铁22对准箱体单元1底部的两个圆形铁块13,使得电磁铁塞子2堵住箱体底部投料口11;随后将牵引绳的一端绑在钢筋上,另一端绑在电磁铁塞子2上;然后向箱体单元1中放入需要投放的活饵饲料饵料。

3.到达预定时间点时,控制板控制相应的吸盘式电磁铁22断电,吸盘式电磁铁22失电后磁性消失,使得电磁铁塞子2脱落,箱体单元1中的活饵饲料穿过投料口11进入箱体单元1外侧水体中,从而实现对鱼类进行投喂。

在本实施例中,每隔12小时打开一个箱体单元1,活饵饲料投料装置装填一次可以使用48小时。本发明能够通过控制板控制电磁铁通电和断电,来实现不同时间点的活饵饲料自动投料,减少投喂的次数,节约了人力资本,省时省力。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发明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