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皮鸡枞菌的培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576744发布日期:2020-10-20 16:45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菌类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白皮鸡枞菌的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白皮鸡枞菌,又名凉伞菇,是药食两用的食用菌之一,其肉质肥厚,质细丝白,脆嫩爽口,清香鲜美,营养丰富,无论炒、炸、腌、煎、拌、烩、烤、焖,清蒸或做汤,其味都很鲜,为菌中之冠。尤其蛋白质的含量较高,蛋白质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种类齐全。其不仅具有益肠胃、清神、降血糖、降血脂、疗痔止血、治痔等功效。虽然白皮鸡枞菌的营养价值很高,但自然状态下的白皮鸡枞菌仅于我国的西南、东南地区出产,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其与白蚁共生。只生长在白蚁巢穴边,以蚁巢为培养基,白蚁一旦弃巢而去,此巢就不会再长鸡枞菌。因此,仅靠采集野生白皮鸡枞菌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急需对其进行大规模仿野生林下人工培养种植,从而保证其独特的风味,市场前景广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白皮鸡枞菌的培养方法,实现对白皮鸡枞菌进行大规模仿野生林下人工种植。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白皮鸡枞菌的培养方法,包括母种、原种、生产种的配制和仿野生林下人工种植,

所述母种的配制步骤为:

(1)在无菌条件下对白皮鸡枞菌的子实体实施孢子获取法,得到子实体菌丝体,

(2)将子实体菌丝体转接到经高压灭菌后的培养基试管内,在15~22℃下培养,经15~24天得到成熟母种;

所述母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为:莲籽壳100g,丝茅草100g,加入1000ml蒸馏水,先武火后文火煮25~35min,冷却后过滤取汁,然后在汁液中加入白糖22g、琼脂15~18g,加热溶解,设定总溶液为1000ml,调至ph:5.5~6.8范围内;

所述原种和生产种的培养基中含有木质素含量高于18%的莲子壳、丝茅草、玉米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所述生产种的培养基中还包括农副产品的下脚料成分;

所述仿野生林下人工栽培所用的培养料为:木质素类和农副产品的下脚料的混合物,其中木质素类含70%~85%,含水量为62%~68%。

作为优选的,所述原种的配制中培养基的组成为:莲籽壳58%、丝茅草42%、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2%~68%;ph:5.5~6.8范围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原种的配制中培养基的组成为:莲籽壳65%、丝茅草25%、玉米芯10%、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2%~68%;ph:5.5~6.8范围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农副产品的下脚料成分为莲子壳、稻草、麸皮和米糠、豆粕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的,所述生产种的培养基组成为:莲籽壳50%、丝茅草35%、麸皮15%、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5%~75%;ph:5.5~6.8范围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生产种的培养基组成为:玉米芯75%、莲籽壳20%、豆粕5%、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5%~70%;ph:5.5~6.8范围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生产种的培养基组成为:丝茅草65%、莲籽壳25%、麸皮10%、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5%~70%;或玉米芯65%、莲子壳27%、花生粕8%、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5%~70%;ph:5.5~6.8范围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仿野生林下人工栽培流程包括: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转色→覆土栽培,具体方法为:将培养料混合搅拌均匀、装袋、灭菌、冷却后接种得到菌棒内,将菌棒置于培养室内培养至成熟后移至林下仿野生人工覆土栽培。

作为优选的,所述白皮鸡枞菌菌丝生理完全成熟后,去掉菌棒塑料袋,覆土10~14cm栽培,培养土壤的ph为:6.5~7.0,培养温度为18~23℃,湿度为72%~76%,昼夜温差控制在8~12℃,出菇后柄长达到8~12cm时即可采摘烘干。

作为优选的,所述仿野生林下人工栽培所用的培养料为:莲籽壳65%、丝茅草25%、玉米芯10%、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2%~68%;ph:5.5~6.8范围内。

本发明实现了白皮鸡枞菌的林下覆土人工栽培,既满足人们对鸡枞菌市场需求,又减少野外采摘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白皮鸡枞菌在培养过程中,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模拟白皮鸡枞菌的野生生活环境,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和野生的质量十分相似,具有生产成本低、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可以满足人们对白皮鸡枞菌的市场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白皮鸡枞菌的培养方法,包括母种、原种、生产种的配制和仿野生林下人工种植,

所述母种的配制步骤为:

(1)在无菌条件下对白皮鸡枞菌的子实体实施孢子获取法,得到子实体菌丝体,

(2)将子实体菌丝体转接到经高压灭菌后的培养基试管内,在15~22℃下培养,经15~24天得到成熟母种;

所述母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为:莲籽壳100g,丝茅草100g,加入1000ml蒸馏水,先武火后文火煮25~35min,冷却后过滤取汁,然后在汁液中加入白糖22g、琼脂15~18g,加热溶解,设定总溶液为1000ml,调至ph:5.5~6.8范围。

所述原种的配制中培养基的组成为:莲籽壳58%、丝茅草42%、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2%~68%;ph:5.5~6.8范围内。所述原种的制作过程为:将长好的母种接入原种培养基中,培养25~30天即可成熟。

所述生产种的培养基组成为:莲籽壳50%、丝茅草35%、麸皮15%、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5%~75%;ph:5.5~6.8范围内。所述生产种的制备过程为将培养好的原种接入生产种培养基进行培养。

所述仿野生林下人工栽培所用的培养料为:莲籽壳65%、丝茅草25%、玉米芯10%、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2%~68%;ph:5.5~6.8范围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仿野生林下人工栽培流程包括:(1)拌料:将培养料混合搅拌均匀;

(2)装袋:采用17×33×0.05cm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上述培养料750g;

(3)灭菌:在1.5kg/cm2压力下灭菌3-4小时,彻底杀灭杂菌;

(4)冷却后接种制得菌棒;

(5)培养:将菌棒置入培养室内,在18~25℃下避光培养,培养至袋口成环形圈及表明生理成熟;然后进行转色。

(6)野外覆土栽培:将完全转色好的菌棒移至林下,进行仿野生人工覆土栽培,林地应选择坐北向南、水源充足、周围环境无污染、地面平整、三分阳七分阴的林下作为种菇的场地;并四周做好排水沟,然后整地建畦,畦宽一般为60~70cm,长度自然;然后将菌棒的塑料袋去掉,进行摆放,菌棒与菌棒之间间隔2~3cm,菌棒摆满后上面覆土约8~10cm,土壤湿度为:以手握土成团,落地能散为好。土壤ph:6.5~6.8为宜。温度:22~26℃、昼夜温差控制在8~11℃,空气湿度保持在78%~85%,光照:有一定的散射光即可。覆土后一般在30~45天左右菌棒上形成原基并长出假根,此时原基上会形成一茬一茬的幼小菇蕾破土而出,经过2~3天左右的生长,待柄长长至10~14cm时,即可采摘进行烘干,一般可采摘4~5批鲜菇,生物学效率达88%。

实施例2:

一种白皮鸡枞菌的培养方法,包括母种、原种、生产种的配制和仿野生林下人工种植,

所述母种的配制步骤为:

(1)在无菌条件下对白皮鸡枞菌的子实体实施孢子获取法,得到子实体菌丝体,

(2)将子实体菌丝体转接到经高压灭菌后的培养基试管内,在15~22℃下培养,经15~24天得到成熟母种;

所述母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为:莲籽壳100g,丝茅草100g,加入1000ml蒸馏水,先武火后文火煮25~35min,冷却后过滤取汁,然后在汁液中加入白糖22g、琼脂15~18g,加热溶解,设定总溶液为1000ml,调至ph:5.5~6.8范围内。

所述原种的配制中培养基的组成为:莲籽壳65%、丝茅草25%、玉米芯10%、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2%~68%;ph:5.5~6.8范围内;原种的制作过程为将成熟的母种接入原种培养基中,培养25~30天即可成熟。

所述生产种的培养基组成为:玉米芯75%、莲籽壳20%、豆粕5%、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5%~70%;ph:5.5~6.8范围内;生产种的制备过程为:所述生产种的制备过程为:将培养好的原种接入生产种培养基进行培养。

所述仿野生林下人工栽培所用的培养料为:莲籽壳65%、丝茅草25%、玉米芯10%、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2%~68%;ph:5.5~6.8范围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仿野生林下人工栽培流程包括:(1)拌料:将培养料混合搅拌均匀;

(2)装袋:采用17×33×0.05cm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上述培养料750g;

(3)灭菌:在1.5kg/cm2压力下灭菌3-4小时,彻底杀灭杂菌;

(4)冷却后接种制得菌棒;

(5)培养:将菌棒置入培养室内,在21~25℃下避光培养,培养至袋口成环形圈及表明生理成熟;然后进行转色。

(6)野外覆土栽培:将完全转色好的菌棒移至林下,进行仿野生人工覆土栽培,林地应选择坐北向南、水源充足、周围环境无污染、地面平整、三分阳七分阴的林下作为种菇的场地;并四周做好排水沟,然后整地建畦,畦宽一般为60~70cm,长度自然;然后将菌棒的塑料袋去掉,进行摆放,菌棒与菌棒之间间隔2~3cm,菌棒摆满后上面覆土约8~10cm,土壤湿度为:以手握土成团,落地能散为好。土壤ph:6.5~7为宜。温度:22~26℃、昼夜温差控制在8~11℃,空气湿度保持在78%~85%,光照:有一定的散射光即可。覆土后一般在30~45天左右菌棒上形成原基并长出假根,此时原基上会形成一茬一茬的幼小菇蕾破土而出,经过2~3天左右的生长,待柄长长至10~14cm时,即可采摘进行烘干,一般可采摘4~5批鲜菇,生物学效率达88%。

实施例3:

一种白皮鸡枞菌的培养方法,包括母种、原种、生产种的配制和仿野生林下人工种植,

所述母种的配制步骤为:

(1)在无菌条件下对白皮鸡枞菌的子实体实施孢子获取法,得到子实体菌丝体,

(2)将子实体菌丝体转接到经高压灭菌后的培养基试管内,在15~22℃下培养,经15~24天得到成熟母种;

所述母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为:莲籽壳100g,丝茅草100g,加入1000ml蒸馏水,先武火后文火煮25~35min,冷却后过滤取汁,然后在汁液中加入白糖22g、琼脂15~18g,加热溶解,设定总溶液为1000ml,调至ph:5.5~6.8范围内;

所述原种的配制中培养基的组成为:莲籽壳58%、丝茅草42%、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2%~68%;ph:5.5~6.8范围内;所述原种的配制过程为:将长好的母种接入原种培养基中,培养25~30天即可成熟;

所述生产种的培养基组成为:丝茅草65%、莲籽壳25%、麸皮10%、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5%~70%;或玉米芯65%、莲子壳27%、花生粕8%、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5%~70%;ph:5.5~6.8范围内;所述生产种的制备过程为:将培养好的原种接入生产种培养基进行培养;

所述仿野生林下人工栽培所用的培养料为:莲籽壳65%、丝茅草25%、玉米芯10%、石灰石膏粉3%,含水量62%~68%;ph:5.5~6.8范围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仿野生林下人工栽培流程包括:(1)拌料:将培养料混合搅拌均匀;

(2)装袋:采用17×33×0.05cm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上述培养料750g;

(3)灭菌:在1.5kg/cm2压力下灭菌3-4小时,彻底杀灭杂菌;

(4)冷却后接种制得菌棒;

(5)培养:将菌棒置入培养室内,在18~25℃下避光培养,培养至袋口成环形圈及表明生理成熟;然后进行转色。

(6)野外覆土栽培:将完全转色好的菌棒移至林下,进行仿野生人工覆土栽培,林地应选择坐北向南、水源充足、周围环境无污染、地面平整、三分阳七分阴的林下作为种菇的场地;并四周做好排水沟,然后整地建畦,畦宽一般为60~70cm,长度自然;然后将菌棒的塑料袋去掉,进行摆放,菌棒与菌棒之间间隔2~3cm,菌棒摆满后上面覆土约8~10cm,土壤湿度为:以手握土成团,落地能散为好。土壤ph:6.5~7为宜。温度:22~26℃、昼夜温差控制在8~11℃,空气湿度保持在78%~85%,光照:有一定的散射光即可。覆土后一般在30~45天左右菌棒上形成原基并长出假根,此时原基上会形成一茬一茬的幼小菇蕾破土而出,经过2~3天左右的生长,待柄长长至10~14cm时,即可采摘进行烘干,一般可采摘4~5批鲜菇,生物学效率达88%。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