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后握柄部的钓竿。
背景技术:2.已知有一种在比卷线器座更靠竿尾侧处具备后握柄部的钓竿。后握柄部为与竿坯件分体的结构。后握柄部安装于竿坯件的外周面。例如,在垂钓者用右手握持钓竿的情况下,当鱼上钩时,垂钓者能够将右手臂抵在后握柄部。垂钓者能够用右手掌及右手臂撑住钓竿。然而,如果后握柄部为与竿坯件分体的结构,则从钓竿传递到手上的敏感度下降。
3.对此,本申请人已提出了如下述专利文献1那样后握柄部一体地形成于竿坯件的结构。如果像这样,使后握柄部一体地形成于竿坯件,则从钓竿传递到手上的敏感度提高。
4.当进行抛投时,垂钓者能够用左手握持后握柄部进行双手抛投。为实现钓竿轻量化,理想的是缩短后握柄部的长度。若后握柄部的长度变短,则变得难以用左手握持后握柄部。
5.背景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49456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8.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9.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实现后握柄部的高敏感度化、轻量化以及易握持。
10.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1.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具备竿坯件。能够将卷线器安装于竿坯件的下侧。竿坯件在比卷线器更靠竿尾侧处具备主体部和后握柄部。后握柄部与主体部的竿尾侧连续。竿坯件的竿尾侧的端面以下侧比上侧更靠竿尾侧的方式倾斜。
12.根据该结构,卷线器安装于竿坯件的下侧。卷线器例如为纺车式卷线器。纺车式卷线器位于钓竿的下侧。例如,在用右手握持钓竿的情况下,能够用左手握持后握柄部进行双手抛投。左手的大拇指抵接于后握柄部的上部。左手的食指至小拇指中的至少一根手指抵接于后握柄部的下部。优选的是,左手的食指至小拇指中的两根至四根手指抵接于后握柄部的下部。更优选的是,左手的食指至小拇指的所有手指抵接于后握柄部的下部。或者,更优选的是,左手的食指至无名指这三根手指抵接于后握柄部的下部。竿坯件的竿尾侧的端面以下侧比上侧更靠竿尾侧的方式倾斜。后握柄部的下部比后握柄部的上部更向竿尾侧延伸。因此,当用左手握持后握柄部时,能够使多根手指抵接于后握柄部的下部。即便缩短后握柄部的长度,也能够确保抓握力。
13.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具备竿坯件。能够将卷线器安装于竿坯件的上侧。竿坯件在比卷线器更靠竿尾侧处具有主体部和后握柄部。后握柄部与主体部的竿尾侧连续。竿坯件的竿尾侧的端面以下侧比上侧更靠竿尾侧的方式倾斜。
14.根据该结构,卷线器安装于竿坯件的上侧。卷线器例如为双轴承卷线器。双轴承卷线器位于钓竿的上侧。与上文所述的卷线器安装于下侧的钓竿的情况相同,当用左手握持后握柄部时,能够使多根手指抵接于后握柄部的下部。即便缩短后握柄部的长度,也能够确保抓握力。
15.优选的是,钓竿具备尾塞。尾塞安装于竿坯件的竿尾侧的端部。尾塞的竿尾侧的端面以下侧比上侧更靠竿尾侧的方式倾斜。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钓竿顺利地放入钓竿架或竿袋。此外,能够通过尾塞的竿尾侧的端面容易地掌握钓竿在周向上的朝向。
16.优选的是,尾塞在尾塞的竿尾侧端面的周缘部的至少下部,具有向竿尾侧突出的防护壁。防护壁的突出量朝向下侧逐渐增加。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防护壁有效地保护竿坯件的竿尾侧端面的下部,并且也能够保护尾塞的下部。
17.优选的是,防护壁的宽度朝向下侧逐渐变宽。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防护壁有效地保护竿坯件的竿尾侧的端面的下部,并且也能够保护尾塞的下部。
18.优选的是,尾塞在尾塞的竿尾侧的端面具有基底面。防护壁位于基底面的周围。基底面相对于与主体部的中心线正交的正交面的倾斜角度小于防护壁的竿尾侧的端面相对于正交面的倾斜角度。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使防护壁相对于基底面突出,能够容易地使防护壁的突出量朝向下侧增加。
19.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具备竿坯件和尾塞。能够将卷线器安装于竿坯件的下侧。尾塞安装于竿坯件的竿尾侧的端部。竿坯件在比卷线器更靠竿尾侧处具有主体部和后握柄部。后握柄部与主体部的竿尾侧连续。尾塞的竿尾侧的端面以下侧比上侧更靠竿尾侧的方式倾斜。
20.根据该结构,卷线器安装于竿坯件的下侧。卷线器例如为纺车式卷线器。纺车式卷线器位于钓竿的下侧。与上述钓竿同样地,当用左手握持后握柄部时,能够使多根手指抵接于后握柄部的下部。此外,也能够使手指抵接于尾塞的下部。例如,能够使左手的食指至无名指这三根手指抵接于后握柄部的下部,使小拇指抵接于尾塞的下部。因此,即便缩短后握柄部的长度,也能够确保抓握力。
21.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具备竿坯件和尾塞。能够将卷线器安装于竿坯件的上侧。尾塞安装于竿坯件的竿尾侧的端部。竿坯件在比卷线器更靠竿尾侧处具有主体部和后握柄部。后握柄部与主体部的竿尾侧连续。尾塞的竿尾侧的端面以下侧比上侧更靠竿尾侧的方式倾斜。
22.根据该结构,卷线器安装于竿坯件的上侧。卷线器例如为双轴承卷线器。双轴承卷线器位于钓竿的上侧。与上述钓竿同样地,当用左手握持后握柄部时,能够使多根手指抵接于后握柄部的下部。此外,也能够使手指抵接于尾塞的下部。例如,能够使左手的食指至无名指这三根手指抵接于后握柄部的下部,使小拇指抵接于尾塞的下部。因此,即便缩短后握柄部的长度,也能够确保抓握力。
23.发明的效果
24.如上所述,能够提高后握柄部的敏感度,能够使后握柄部轻量化,并且能够容易地握持后握柄部。
附图说明
25.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26.图2是表示该钓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27.图3是表示该钓竿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28.图4是表示该钓竿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29.图5是从竿尾侧观察该钓竿所得的图;
30.图6是该钓竿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31.图7是图6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32.图8是表示该钓竿的制造中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33.图9(a)是图3的a-a剖面图,图9(b)是图3的b-b剖面图;
34.图10(a)是图3的c-c剖面图,图10(b)是图3的d-d剖面图;
35.图11是表示该钓竿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正视图;
36.图12是表示该钓竿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37.图13是表示该钓竿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38.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39.图15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40.图16是表示该钓竿的制造中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参照图1~图13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钓竿进行说明。钓竿的种类任意,例如为并继竿或振出竿、单节竿等。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钓竿具备竿主体和卷线器座1。卷线器座1用于安装纺车式卷线器90。卷线器座1安装于竿主体。本实施方式的钓竿适于纺车式卷线器90。纺车式卷线器90具备卷线器脚100,该卷线器脚100用于安装于卷线器座1。卷线器脚100具有第一脚部101和第二脚部102。卷线器座1具有安装卷线器脚100的卷线器安装面13。卷线器脚100的背面抵接于卷线器安装面13。在将纺车式卷线器90安装于钓竿的使用状态下,纺车式卷线器90位于钓竿的下侧,卷线器安装面13朝向下侧。当为纺车式卷线器90时,下侧为卷线器安装侧,上侧为卷线器安装侧的径向相反侧。
42.需要说明的是,将钓竿的中心线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竿梢侧设为前侧,将竿尾侧设为后侧。将卷线器安装面13侧设为下侧,将卷线器安装面13的径向相反侧设为上侧。图4是从上侧观察钓竿的俯视图。将从上侧观察钓竿时,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图中,用箭头x表示左右方向,用箭头y1表示前侧,用箭头y2表示后侧,用箭头z1表示上侧,用箭头z2表示下侧。
43.卷线器座1为筒状。卷线器座1也被称为管座。卷线器座1安装于竿主体。卷线器座1不能移动地固定于竿主体的规定位置。卷线器座1直接或经由筒状的间隔件粘接于竿主体的外周面。竿主体插通卷线器座1。
44.卷线器座1具备卷线器座主体10、可动帽盖11、以及螺帽12。竿主体插通卷线器座主体10。卷线器座主体10具有卷线器安装面13。卷线器座主体10具有固定帽盖14。固定帽盖14一体地形成于卷线器座主体10。在将纺车式卷线器90安装于卷线器座1的状态下,卷线器脚100的第一脚部101朝向前侧,第二脚部102朝向后侧。固定帽盖14保持卷线器脚100的第
一脚部101。可动帽盖11能够相对于卷线器座主体10前后移动。可动帽盖11保持卷线器脚100的第二脚部102。螺帽12螺合于卷线器座主体10。螺帽12使可动帽盖11在前后方向移动并且将其固定于所期望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螺帽12位于卷线器座主体10的后侧,但螺帽12也可以位于卷线器座主体10的前侧。
45.竿主体具备一个或多个竿坯件(竿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竿主体具备第一竿坯件2和第二竿坯件3。第一竿坯件2位于第二竿坯件3的前侧。第一竿坯件2与第二竿坯件3彼此接合一体化。例如,第一竿坯件2与第二竿坯件3在卷线器座主体10的内侧彼此接合。第一竿坯件2与第二竿坯件3例如以形成规定长度的重合部的方式接合。此外,第一竿坯件2与第二竿坯件3也可以以能够相互分离的方式连接。
46.第二竿坯件3是通过将预浸体卷绕在芯棒进行加热煅烧而形成为中空状的部件。作为预浸体的强化纤维,可以使用碳纤维或玻璃纤维等。第二竿坯件3从卷线器座1向后侧延伸。第二竿坯件3延伸至钓竿的后端部。第二竿坯件3具有主体部20和后握柄部21。主体部20与后握柄部21一体地形成于第二竿坯件3。主体部20的前部位于卷线器座1的内侧。主体部20从卷线器座1向后侧延伸。主体部20为圆筒状。主体部20的中心线4是第二竿坯件3的中心线,并且是钓竿的中心线。将与主体部20的中心线4正交的面称为正交面。正交面的法线是主体部20的中心线4。正交面与前后方向正交。将以正交面切断第二竿坯件3时的剖面称为横截面,将该剖面形状称为横截面形状。主体部20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主体部20优选为直径大致固定的直线形状。
47.后握柄部21与主体部20的后侧连续。后握柄部21供握持钓竿的手的手臂抵住,或者在双手抛投时被握持卷线器座1的手的相反侧的手握持。以下,以用右手握持钓竿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用右手抓持钓竿的情况下,右手臂抵在后握柄部21。手臂也包括肘部。当用双手抛投时,也就是进行双手抛投时,用右手握持卷线器座1,用左手握持后握柄部21。
48.后握柄部21延伸至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部。后握柄部21比主体部20粗。后握柄部21比主体部20更向径向外侧鼓出。后握柄部21相对于卷线器座1向后侧离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握柄部21比主体部20短。后握柄部21的长度为能够用左手握持的程度。后握柄部21的长度优选相当于一般成人的手的食指至小拇指这四根手指中至少三根以上的手指的长度。
49.后握柄部21的横截面形状为非圆形。后握柄部21的朝径向外侧的鼓出量朝向后侧逐渐增加。后握柄部21具有:扩大部,其与主体部20的后侧连续,朝向后侧逐渐扩大;和直型部,其与扩大部的后侧连续并延伸至后握柄部21的后端部,维持固定的形状而不朝向后侧扩大。后述的尾塞6安装于直型部。后握柄部21优选具有直型部,但也可以省略直型部。
50.图9(b)及图10中示出了后握柄部21的横截面形状。在图9(b)及图10中,以双点划线表示主体部20的外周面,并且以双点划线表示将主体部20的中心线4与左右两个角部31之间的距离r1作为半径的假想圆5。图9(a)表示主体部20的横截面形状。如上所述,主体部20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与此相对,后握柄部21的横截面形状并非圆形,而是左右对称的非圆形。详细来说,后握柄部21的横截面形状为倒三角形。第二竿坯件3的横截面形状随着从主体部20到后握柄部21,由圆形变化为倒三角形。如图10(b)所示,后握柄部21在至少后部,向上侧的鼓出量b1大于向下侧的鼓出量b2。
51.后握柄部21具有左右一对角部31、上方表面30、以及下方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后握柄部21具有左右一对角部31,但后握柄部21也可以只具有一个角部31。通过在后
握柄部21设置左右一对角部31,后握柄部21的全周在周向上被划分成两个部分。所划分的上侧的部分为上方表面30,下侧的部分为下方表面。下方表面是后握柄部21的全周中除上方表面30以外的部分。上方表面30位于左右一对角部31之间,且位于后握柄部21的圆周上的上侧。下方表面位于左右一对角部31之间,且位于后握柄部21的圆周上的下侧。需要说明的是,上方表面30的周向的曲率半径优选与下方表面的周向的曲率半径不同。上方表面30的周向的曲率半径优选大于下方表面的周向的曲率半径。
52.上方表面30是后握柄部21的上表面。在上方表面30的周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角部31。能够将握持钓竿的手,即,右手的手臂抵在上方表面30。在图4所示的俯视下,上方表面30的宽度比主体部20的直径宽。上方表面30的宽度朝向后侧逐渐变宽。如图3所示,上方表面30朝向后侧逐渐上升。如图9(b)及图10所示,上方表面30是沿着周向朝径向外侧弯曲的凸状的弯曲面。上方表面30的周向的曲率半径大于以主体部20的中心线4为中心且通过一对角部31的假想圆5的半径。上方表面30的周向的曲率半径大,上方表面30为接近平面的弯曲面,为近似平面。上方表面30的周向的曲率半径大于假想圆5的半径。如图10所示,上方表面30在后握柄部21的至少后部,位于比主体部20的顶部20a更靠上侧处。
53.角部31是周向的曲率半径局部变小的部分。角部31的周向的曲率半径在后握柄部21的全周中最小。角部31为从前侧朝向后侧延伸的条带状。在俯视下,角部31位于左右方向的端部。两个角部3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后握柄部2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也就是宽度。两个角部31之间的间隔距离朝向后侧逐渐变大。后握柄部21的外周面被左右的角部31上下划分。被左右的角部31上下划分的后握柄部21的外周面的两个部分中的上侧部分为上方表面30。后握柄部21为宽度从一对角部31朝向后握柄部21的最下部21a逐渐变窄的形状。后握柄部21的横截面形状为倒三角形。后握柄部21的最下部21a为倒三角形的下侧的顶点部。沿着横截面观察时,后握柄部21的最下部21a具有从主体部20的中心线4到后握柄部21的最下部21a的距离r2。
54.如图10所示,一对角部31在后握柄部21的至少后部,位于比主体部20的顶部20a更靠上侧处。假想圆5大于主体部20的外周面。沿着横截面观察时,假想圆5的直径大于主体部20的外径。在后握柄部21的后部,假想圆5的直径为主体部20的外径的2倍以上。此外,如图9(b)及图10所示,沿着横截面观察时,一对角部31在后握柄部21的全周中,在径向上距主体部20的中心线4最远。沿着横截面观察时,从主体部20的中心线4到一对角部31的距离r1(半径)大于从主体部20的中心线4到后握柄部21的最下部21a的距离r2(半径)。从主体部20的中心线4到一对角部31的距离r1为假想圆5的半径。假想圆5的半径大于从主体部20的中心线4到后握柄部21的最下部21a的距离r2。在后握柄部21的全长上,一对角部31在后握柄部21的全周中,在径向上距主体部20的中心线4最远。
55.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可以与正交面平行,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相对于正交面倾斜。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为倾斜面。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以下侧比上侧更靠后侧的方式倾斜。以下,将相对于正交面的倾斜角度简称为倾斜角度。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的倾斜角度θ1例如为45度以下。
56.<尾塞6>
57.钓竿在钓竿的后端部具备尾塞6。尾塞6安装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部。从后侧观察尾塞6时的形状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部的横截面形状相对应。如图5所示,从后侧观察时,
尾塞6为倒三角形。
58.尾塞6具备塞主体60和外罩61。塞主体60安装于第二竿坯件3,外罩61安装于塞主体60。塞主体60优选为硬质的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外罩61优选为材质比塞主体60软。外罩61优选为橡胶制。
59.塞主体60优选为筒状。即,塞主体60优选为中空状。优选的是,塞主体60的前端部开口,塞主体60的后端部封口。塞主体60具有内筒部70和外筒部71。内筒部70插入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部的内侧。内筒部70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部的横截面形状相对应。内筒部70的横截面形状为倒三角形。内筒部70支撑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部的内周面,防止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部压扁破损。内筒部70是支撑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部的内周面的支撑部。内筒部70粘接于第二竿坯件3的内周面。内筒部70的前端面70a以上侧比下侧更靠前侧的方式倾斜。也就是说,内筒部70的前端面70a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同样地倾斜。内筒部70的前端面70a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平行。内筒部70的前端面70a的上部位于比内筒部70的前端面70a的下部更靠前侧处。内筒部70的长度遍及全周而固定。即,插入第二竿坯件3内侧的尾塞6的部分的长度遍及全周而固定。
60.外筒部71与内筒部70的后侧连续。外筒部71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部向后侧突出。在外筒部71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凸缘部72。凸缘部72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72优选遍及外筒部71的全周地形成。凸缘部72抵接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通过凸缘部72抵接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塞主体60不会进一步插入第二竿坯件3。凸缘部72的前表面抵接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对应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倾斜,凸缘部72的前表面也同样地倾斜。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与凸缘部72的前表面进行面接触。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与凸缘部72的前表面相互平行。凸缘部72优选比第二竿坯件3的外周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通过凸缘部72比第二竿坯件3的外周面更突出,从而有效地防止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损伤。外罩61安装于塞主体60的外筒部71。外罩61位于比凸缘部72更靠后侧处。外筒部71的后部的外周面相对于外筒部71的前部的外周面更靠内侧。在外筒部71的后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主体凸部73。主体凸部73朝径向外侧突出。主体凸部73优选遍及全周地形成。外罩61卡止于主体凸部73。
61.外罩61的形状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部的横截面形状相对应。如图5所示,从后侧观察时,外罩61为倒三角形。外罩61覆盖塞主体60的外筒部71中比凸缘部72更靠后侧的部分。外罩61具有:板状部80;和外罩筒部81,其从板状部80的周缘部朝前侧延伸。板状部80从后侧覆盖塞主体60的外筒部71的后端面。外罩筒部81从径向外侧覆盖外筒部71的后部的外周面。在外罩筒部81的内周面,外罩凸部82朝径向内侧突出。外罩凸部82卡止于主体凸部73。通过外罩凸部82卡止于主体凸部73,从而将外罩61安装于塞主体60。塞主体60的凸缘部72优选比外罩筒部81的外周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板状部80的后表面是外罩61的后端面,并且是尾塞6的后端面,也是钓竿的后端面。板状部80的后表面以下侧比上侧更靠后侧的方式倾斜。
62.如图5所示,在板状部80的后表面的周缘部形成有防护壁83。防护壁83向后侧突出。防护壁83可以形成于板状部80的后表面的周缘部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形成于整个周缘部。防护壁83形成于板状部80的后表面的周缘部中的至少下部。防护壁83沿着周向延伸。防护壁83是沿着周向延伸的突条。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护壁83形成于板状部80的后表面的周
缘部中除上部以外的部分。板状部80的后表面为倒三角形。防护壁83形成于倒三角形的除上侧一边的部分以外的其余两边的部分。从后侧观察时,防护壁83为v字状或u字状。
63.防护壁83朝后侧的突出量可以遍及防护壁83的全长而固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量从防护壁83的上部朝向下部逐渐变大。在防护壁83的最下部83a,防护壁83的突出量达到最大。防护壁83的宽度可以固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防护壁83的上部朝向下部逐渐变宽。在防护壁83的最下部83a,防护壁83的宽度达到最大。
64.通过在板状部80的后表面的周缘部形成防护壁83,从而板状部80的后表面被划分成形成有防护壁83的部分和未形成防护壁83的部分。板状部80的后表面中未形成防护壁83的部分为基底面84。板状部80的后表面由基底面84和防护壁83的后表面构成。防护壁83位于基底面84的周围。基底面84能够用作用于设置各种显示部的显示面。即,显示部可以设于基底面84。显示部的结构可以为多种。例如,显示部可以通过在基底面84一体地形成凹凸而形成。显示部也可以通过印刷而形成。安装于基底面84的其他的显示板等显示部件也可以为显示部。防护壁83相对于基底面84向后侧突出。基底面84的位置相对于防护壁83深入前侧。基底面84相对于防护壁83向前侧凹陷。基底面84由防护壁83保护。
65.如图7及图8所示,防护壁83的后表面83b相对于正交面倾斜。防护壁83的后表面83b的倾斜角度θ2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的倾斜角度θ1相等。基底面84以与防护壁83的后表面83b不同的倾斜角度倾斜。基底面84的倾斜角度θ3小于防护壁83的后表面83b的倾斜角度θ2。由于该倾斜角度的差异,防护壁83相对于基底面84相对地向后侧突出,防护壁83的突出量朝向防护壁83的最下部83a逐渐变大。基底面84的倾斜角度θ3小于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的倾斜角度θ1。需要说明的是,板状部80的与基底面84相对应的部分的壁厚朝向基底面84的最下部逐渐变薄。
66.如图11所示,纺车式卷线器90安装于在以如上方式构成的钓竿。纺车式卷线器90安装于卷线器座1的卷线器安装面13。卷线器安装面13朝向下侧。纺车式卷线器90位于钓竿的下侧。例如,在用右手握持钓竿的情况下,能够将右手臂抵在上方表面30而撑住钓竿。由于上方表面30的曲率半径大,上方表面30成为接近于平面的弯曲面,因此,能够将右手臂牢固地压抵于上方表面30而支撑钓竿。因此,钓竿稳定,能够抑制钓竿在周向上的旋转。此外,由于在上方表面3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角部31,因此,在将右手臂抵在上方表面30的状态下,钓竿难以在周向上旋转。进而,通过左右一对角部31,能够容易地掌握上方表面30的位置,能够容易地将右手臂抵在上方表面30。由于能够准确地将右手臂抵在上方表面30,因此钓竿的在周向上的姿势稳定。
67.一对角部31在后握柄部21的后部,位于比主体部20的顶部20a更靠上侧处。而且,一对角部31是径向上距主体部20的中心线4最远的部分,沿着横截面观察时,相较于后握柄部21的最下部21a,在径向上距主体部20的中心线4更远。因此,即便第二竿坯件3的主体部20相对较细,也能够容易地将右手臂抵在上方表面30。此外,能够容易地用右手臂抑制后握柄部21在周向上的旋转。尤其是,在后握柄部21的后部,后握柄部21的向上侧的鼓出量b1大于向下侧的鼓出量b2。因此,即便第二竿坯件3的主体部20相对较细,也能够容易地将右手臂抵在上方表面30。
68.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进行双手抛投时,用左手握持后握柄部21。如图12及图13所示,使大拇指抵接于上方表面30。如图12所示,能够使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拇指的四根手
指抵接于后握柄部21的下部并轻轻地握持。由于在第二竿坯件3与尾塞6的凸缘部72之间形成有阶梯,因此能够使小拇指位于该阶梯的前侧。阶梯成为卡止部,可防止小拇指向后侧滑动。由于后握柄部21的横截面形状为倒三角形,因此能够使食指等手指的关节部分位于后握柄部21的最下部21a。因此,能够利用食指等手指从左右夹持后握柄部21的下部。此外,如图13所示,能够使食指至无名指这三根手指抵接于后握柄部21的下部并轻轻地握持。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无名指抵在阶梯的位置。
69.这样一来,当用左手握持后握柄部21时,能够通过一对角部31容易地掌握钓竿在周向上的朝向。此外,能够使大拇指抵接于上方表面30。因此,当进行双手抛投时,能够容易地将钓竿调整为规定的朝向,从而能够准确地抛投。而且,左手因一对角部31而不易相对于后握柄部21在周向上位移。因此,能够以较小的力握持后握柄部21进行抛投。
70.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以下侧比上侧更靠后侧的方式倾斜,后握柄部21的最下部21a比上方表面30更向后侧延伸。因此,即便后握柄部21的长度短,也能够将多根手指抵在后握柄部21的最下部21a。而且,通过缩短后握柄部21,能够使后握柄部21轻量化,从而能够使钓竿轻量化。
71.尾塞6的防护壁83的后表面83b以下侧比上侧更靠后侧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将钓竿顺利地放入钓竿架或竿袋。进而,尾塞6为倒三角形,尾塞6朝向尾塞6的最下部变细。也就是说,尾塞6的最下部成为朝向后侧且朝向下侧倾斜地呈尖细状突出的形状。因此,能够将钓竿的后端部顺利地插入钓竿架或竿袋。此外,由于尾塞6的防护壁83的后表面83b倾斜,因此能够容易地掌握钓竿在周向上的朝向。
72.由于防护壁83的突出量朝向下侧逐渐增加,并在防护壁83的最下部83a达到最大,因此,能够通过防护壁83有效地保护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的最下部。此外,通过防护壁83也能够有效地保护尾塞6的最下部。由于防护壁83的宽度朝向下侧逐渐变宽,并在防护壁83的最下部83a达到最大,因此,能够通过防护壁83有效地保护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的最下部和尾塞6的最下部。
73.由于基底面84的倾斜角度θ3小于防护壁83的后表面83b的倾斜角度θ2,因此,能够在壁厚不过度增加的情况下,容易地使防护壁83的突出量朝向下侧增大。由于尾塞6的内筒部70的前端面70a以下侧比上侧更靠后侧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利用内筒部70支撑第二竿坯件3,并且使内筒部70轻量化。
74.此外,如图14所示,也可以为适用于安装双轴承卷线器91的钓竿。能够在该钓竿上安装双轴承卷线器91。卷线器安装面13朝向上侧,双轴承卷线器91位于钓竿的上侧。在该情况下,将卷线器安装面13侧设为上侧,将卷线器安装面13的径向相反侧设为下侧。卷线器座1具备供手指钩挂的扳机15。扳机15位于卷线器安装面13的相反侧。扳机15朝下侧突出。当为双轴承卷线器91时,上侧为卷线器安装侧,下侧为卷线器安装侧的径向相反侧。
75.后握柄部21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即便后握柄部2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优选地,如图15及图16所示,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倾斜。若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倾斜,则能够使多根手指抵接于后握柄部21的下部。因此,能够缩短后握柄部21的长度,从而能够使后握柄部21轻量化。
76.需要说明的是,在尾塞6的后端面为以下侧比上侧更靠后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的情况下,第二竿坯件3的后端面3a也可以为不倾斜而与主体部20的中心线4正交的正交
面。即便缩短后握柄部21的长度,也能够使例如无名指或小拇指抵接于尾塞6的下部,能够利用尾塞6的下部来补全短的后握柄部21。尾塞6的内筒部70的前端面70a能够以下侧比上侧更后侧的方式倾斜,也可以是与主体部20的中心线4正交的正交面。
77.符号说明:
[0078]1ꢀꢀꢀꢀꢀ
卷线器座
[0079]2ꢀꢀꢀꢀꢀ
第一竿坯件
[0080]3ꢀꢀꢀꢀꢀ
第二竿坯件
[0081]
3a
ꢀꢀꢀꢀ
后端面
[0082]4ꢀꢀꢀꢀꢀ
主体部的中心线
[0083]5ꢀꢀꢀꢀꢀ
假想圆
[0084]6ꢀꢀꢀꢀꢀ
尾塞
[0085]
10
ꢀꢀꢀꢀ
卷线器座主体
[0086]
11
ꢀꢀꢀꢀ
可动帽盖
[0087]
12
ꢀꢀꢀꢀ
螺帽
[0088]
13
ꢀꢀꢀꢀ
卷线器安装面
[0089]
14
ꢀꢀꢀꢀ
固定帽盖
[0090]
15
ꢀꢀꢀꢀ
扳机
[0091]
20
ꢀꢀꢀꢀ
主体部
[0092]
20a
ꢀꢀꢀ
顶部
[0093]
21
ꢀꢀꢀꢀ
后握柄部
[0094]
21a
ꢀꢀꢀ
最下部
[0095]
30
ꢀꢀꢀꢀ
上方表面
[0096]
31
ꢀꢀꢀꢀ
角部
[0097]
60
ꢀꢀꢀꢀ
塞主体
[0098]
61
ꢀꢀꢀꢀ
外罩
[0099]
70
ꢀꢀꢀꢀ
内筒部
[0100]
70a
ꢀꢀꢀ
前端面
[0101]
71
ꢀꢀꢀꢀ
外筒部
[0102]
72
ꢀꢀꢀꢀ
凸缘部
[0103]
73
ꢀꢀꢀꢀ
主体凸部
[0104]
80
ꢀꢀꢀꢀ
板状部
[0105]
81
ꢀꢀꢀꢀ
外罩筒部
[0106]
82
ꢀꢀꢀꢀ
外罩凸部
[0107]
83
ꢀꢀꢀꢀ
防护壁
[0108]
83a
ꢀꢀꢀ
最下部
[0109]
83b
ꢀꢀꢀ
后表面
[0110]
84
ꢀꢀꢀꢀ
基底面
[0111]
90
ꢀꢀꢀꢀ
纺车式卷线器
[0112]
91
ꢀꢀꢀꢀ
双轴承卷线器
[0113]
100
ꢀꢀꢀ
卷线器脚
[0114]
101
ꢀꢀꢀ
第一脚部
[0115]
102
ꢀꢀꢀ
第二脚部
[0116]
θ1
ꢀꢀꢀ
第二竿坯件的后端面的倾斜角度
[0117]
θ2
ꢀꢀꢀ
防护壁的后表面的倾斜角度
[0118]
θ3
ꢀꢀꢀ
基底面的倾斜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