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捕鱼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5458发布日期:2020-12-15 08:25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捕鱼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捕鱼工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简易捕鱼架。



背景技术:

传统捕鱼架均适合专业的渔民进行捕鱼,但是对于小孩捕捉小鱼获取童趣来说,结构过于复杂,组装不便,体积也较大。市场上还未见结构简单、适合捕捉小鱼的简易捕鱼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收纳体积小,方便捕捉小鱼的简易捕鱼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简易捕鱼架,至少包括:

第一支撑架;

第二支撑架,与第一支撑架底部交叉转动相连;

底部框架,呈圆环状,套设于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内,将其向外撑开;

鱼网,罩设于底部框架和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外侧,其顶部与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配合形成供鱼进入的口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简单的条状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底部框架和罩设在外侧的鱼网就能形成简易结构的捕鱼架,拆装方便,制作成本低;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只有底部通过螺丝等铰接实现转动相连,没有多余的连接零部件,防止零部件过多造成遗漏,给装配带来困难。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底部框架和鱼网配合形成上小下大的锥台结构。上小下大的锥台结构使得鱼从顶部进入鱼网后不会轻易逃离鱼网,捕鱼效果更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结构相同。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结构相同便于加工,降低了装配难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架由条状板弯折形成,其顶部开口,开口两侧均自下而上形成颈部和钩部,该钩部可伸入封盖侧壁的卡槽内,相邻颈部之间形成供鱼进入的入口。相邻颈部之间狭长的缝隙作为鱼进入的入口,符合鱼游动的路径,便于捕鱼,且鱼进入鱼网后不会轻易逃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横杆,自第一横杆两端分别弯折形成的第一左斜杆和第一右斜杆;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二横杆,自第二横杆两端分别弯折形成的第二左斜杆和第二右斜杆;所述底部框架分别与第一横杆和第一左斜杆、第一右斜杆的连接处,第二横杆和第二左斜杆、第二右斜杆的连接处相抵。第一支撑架的结构简单,其通过条状结构的多次弯折实现,加工方便,而底部框架将其撑开,保证了鱼网整体框架结构的稳固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交叉转动相连。通过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的交叉转动相连,可以调整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底部的交叉角度,以调节捕鱼架的形状,同时也可以多设置几个相同结构的支撑架,增加整体结构的牢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左斜杆端部弯折形成第一左颈部,该第一左颈部弯折形成第一左钩部,所述第一右斜杆端部弯折形成第一右颈部,该第一右颈部弯折形成第一右钩部,第一左颈部和第一右颈部相平行;所述第二左斜杆端部弯折形成第二左颈部,该第二左颈部弯折形成第二左钩部,所述第二右斜杆端部弯折形成第二右颈部,该第二右颈部弯折形成第二右钩部,第二左颈部和第二右颈部相平行。第一左钩部、第一右钩部、第二左钩部、第二右钩部可以与封盖配合连接,连接结构简单,第一左颈部、第一右颈部、第二左颈部、第二右颈部之间的间隙形成供鱼进入的入口,也就是在一周设置多个入口,便于鱼从任意方位进入鱼网,且进入后不易从鱼网中逃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左钩部、第一右钩部、第二左钩部和第二右钩部为自中心向外、向上辐射的弹片结构。钩部的弹片状结构便于其与封盖装配连接,且装配后不会轻易相互脱离。

进一步的,所述封盖顶部封闭,其侧壁沿周向均匀布设有多个卡槽,第一左钩部、第一右钩部、第二左钩部和第二右钩部分别伸入卡槽内时,第一左颈部、第一右颈部、第二左颈部和第二右颈部之间形成供鱼进入的多个入口。入口为颈部、封盖、鱼网之间形成的多个狭长缝隙,起到便于鱼进入鱼网和防止鱼轻易游离鱼网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鱼网上设有用于收紧口部的拉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制造成本低;2便于现场装配,收纳体积小;3鱼从狭长的缝隙进入鱼网,一旦进入鱼网后就不易游离,捕鱼效果好;4适用于孩童在小溪里捕鱼获取乐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除去鱼网和封盖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一种简易捕鱼架,包括第一支撑架1、第二支撑架2、底部框架3、鱼网4和封盖7;当然也可以包括第三支撑架或第四支撑架,第一支撑架1、第二支撑架2、第三支撑架或第四支撑架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以只包括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支撑架1由条状板弯折形成,条状板可以是金属板,第一支撑架1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一横杆11,从第一横杆11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一左斜杆12,及从第一横杆11另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一右斜杆13;第一左斜杆12与第一横杆11所呈的夹角为锐角,第一右斜杆13和第一左斜杆12对称设置,第一左斜杆12和第一右斜杆13顶部形成开口,开口两侧均自下而上形成颈部5和钩部6;具体的,第一左斜杆12端部弯折形成第一左颈部14,该第一左颈部14继续弯折形成第一左钩部15;第一右斜杆13端部弯折形成第一右颈部16,该第一右颈部16继续弯折形成第一右钩部17;第一左颈部14和第一右颈部16相互平行,且将简易捕鱼架放置在地面时,第一左颈部14和第一右颈部16与底面相垂直。

第二支撑架2由条状板弯折形成,条状板可以是金属板,第二支撑架2包括位于底部的第二横杆21,从第二横杆21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二左斜杆22,及从第二横杆21另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二右斜杆23;第二左斜杆22与第二横杆21所呈的夹角为锐角,第二右斜杆23和第二左斜杆22对称设置,第二左斜杆22和第二右斜杆23顶部形成开口,开口两侧均自下而上形成颈部和钩部;具体的,第二左斜杆22端部弯折形成第二左颈部24,该第二左颈部24继续弯折形成第二左钩部25;第二右斜杆23端部弯折形成第二右颈部26,该第二右颈部26继续弯折形成第二右钩部27;第二左颈部24和第二右颈部26相互平行,且将简易捕鱼架放置在地面时,第二左颈部24和第二右颈部26与底面相垂直

第一横杆11和第二横杆21交叉相连,且可转动地连接,可以是铰接。

底部框架3为圆环状,其套设在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内,将两者向外撑开。具体的,底部框架3分别与第一横杆11和第一左斜杆12的连接处、第一横杆11和第一右斜杆13的连接处、第二横杆21和第二左斜杆22的连接处、第二横杆21和第二右斜杆23的连接处,相抵接。当然,如果上述四个连接处夹角较小,底部框架3也可以卡设在靠近连接处的位置。

鱼网4为密布有漏水孔的网状结构,其罩设在底部框架3、第一支撑架1和第二支撑架2的外部,顶部形成供鱼进入鱼网4内的口部41,该口部41刚好围设在第一左颈部14、第一右颈部16、第二左颈部24和第二右颈部26的外侧,为了便于收紧口部41,口部41还连接有拉绳42。从而第一支撑架1、第二支撑架2、底部框架3和鱼网4配合形成上小下大的锥台结构,其内部形成空腔,鱼可以从口部41进入空腔内。

为了防止鱼轻易从口部41逃离鱼网4,在口部41连接有封盖7,封盖7顶部为封闭结构,其侧壁沿周向均匀布设有多个卡槽71,卡槽71的数量为至少四个;第一左钩部15、第一右钩部17、第二左钩部25和第二右钩部27都是弹片结构,其从捕鱼架的中心向外、向上倾斜延伸,即四个弹片呈辐射状延伸,从而第一左钩部15、第一右钩部17、第二左钩部25和第二右钩部27可以分别插入卡槽71内,为了便于插入,第一左钩部15、第一右钩部17、第二左钩部25和第二右钩部27朝向外侧的一侧面均为弧形面,且宽度自内向外缩小。由于四个钩部倾斜延伸,呈辐射状分布,其插入卡槽71内后也不会轻易脱出,结构较稳固。

由于封盖7侧壁的高度小于颈部5的长度,第一左颈部14和第二左颈部24之间,第二左颈部24和第一右颈部16之间,第一右颈部16和第二右颈部26之间,也就是说相邻颈部5之间均形成供鱼进入鱼网4的狭长状入口8。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