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浮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93637发布日期:2021-04-09 12:36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浮漂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钓鱼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浮漂。



背景技术:

对于夜晚钓鱼者来说,电子夜光漂是经常被选用的器具。常用的夜光漂整体会设计组装成两大部分,一个部分是漂尾组件,一个是漂身组件,漂尾组件中内置可以容纳和固定电池的漂尾座,漂尾座内置led发光元件,在夜晚需要使用夜光漂的时候,将电池装入漂尾座,和led发光元件导通,完成led发光,从而光源通过内置光纤传递到漂尾上,实现夜间漂尾发光可见,而漂身组件中往往放置有一个内套。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方便电池的装入和取出,如现有技术cn209473409u所展示的连接方式,漂尾座和漂身内套会采取螺纹连接方式,这也是通常的结构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确保密封性,需要手拧螺纹,直到将漂尾座和漂身内套压紧。然而由于是螺纹连接,没有一个准确的拧到位的提醒,全靠人手感知,待拧不动再停下来。然而漂身的材质大多是质地轻盈而易损的材料,在拧螺纹的过程中,尤其是拧到接近最后时,阻力较大,在夜间光线不强,同时避免惊扰鱼群,也不易过多照明来方便手上操作的情况下,大多依靠手指感知阻力来判断是否拧到位,对于不同力量的人,这种操作易出现过多拧紧导致捏损漂身的情况,操作体验也不好。

同时,针对电子漂产品而言,现有技术相比传统日用漂产品更重,难以提高灵敏度,一直是行业存在的难题,亟需能减轻产品质量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提及的现有技术缺点,提出了一种电子浮漂,装拆电池操作方便,操作漂尾组件和漂身组件的接合简单、省力,大大提升操作体验。同时提出了全fpc柔性电路板结构及实现方式,节约产品重量,提高灵敏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浮漂,包括漂尾组件、漂身组件以及电池,所述漂身组件包括漂身、漂身内套和漂脚;所述漂尾组件包括漂尾座,所述漂身与所述漂尾座通过旋转扣接结构活动连接固定;所述电池接通led发光元件,并且用于为所述led发光元件通电。

优选的,所述旋转扣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漂身一端的旋转凹槽和设置于所述漂尾座一端的旋转凸台,所述旋转凹槽与所述旋转凸台通过旋转配合实现所述漂尾座与所述漂身的扣接。

优选的,所述旋转凹槽包括第一旋转凹槽,所述旋转凸台包括第一旋转凸台,所述第一旋转凹槽包括第一旋转凹槽径向限位面、第一旋转凹槽轴向限位面、第一旋转凹槽轴向附加面,第一旋转凹槽第一滑入面、第一旋转凹槽第二滑入面,所述第一旋转凸台包括第一旋转凸台径向限位面、第一旋转凸台轴向限位面、第一旋转凸台轴向附加面和第一旋转凸台径向附加面。

优选的,所述旋转凹槽包括第二旋转凹槽,所述旋转凸台包括第二旋转凸台,所述第二旋转凹槽包括第二旋转凹槽径向限位面、第二凹槽轴向限位面、第二凹槽轴向附加面、第二凹槽第一滑入面、第二凹槽第二滑入面,所述第二旋转凸台包括第二旋转凸台径向限位面、第二旋转凸台轴向限位面。

优选的,所述漂尾座还包括旋转到位提示凹槽,所述漂身还包括旋转到位提示凸台,所述旋转到位提示凹槽与所述旋转到位提示凸台通过配合实现扣接提示,所述旋转到位提示凹槽包括第一旋转到位提示凹所述旋转到位提示凸台包括第一旋转到位提示凸台或所述旋转到位提示凹槽包括第二旋转到位提示凹槽,所述旋转到位提示凸台包括第二旋转到位提示凸台。

优选的,所述旋转凹槽还包括设置于漂身一端的第三旋转凹槽、第三到位提示凹槽和设置于漂尾座一端的第三旋转凸台、第三到位提示凸台,所述第三旋转凹槽包括第三旋转凹槽径向限位面和第三旋转凹槽轴向限位面,所述第三旋转凸台包括第三旋转凸台径向限位面和第三旋转凸台轴向限位面。

附图说明

图1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整体组成图

图2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整体爆炸图

图3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整体剖视图

图4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漂尾座视图一

图5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漂尾座视图二

图6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漂尾座视图三

图7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漂身内套视图一

图7a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漂身内套剖视图

图8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漂身内套视图二

图9-13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漂尾座装入漂身内套旋转卡扣动作原理

图14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漂尾座与漂身内套连接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15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漂尾座与漂身内套连接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图16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漂尾座纹路表面示意图

图17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漂尾座纹路表面配合示意图

图18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一种基于fpc柔性板led发光组实施例2爆炸

图19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led发光组实施例2示意图

图20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柔性fpc板展开图

图21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柔性fpc装配形态图

图22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led发光组实施例2示意图2

图23一种具有旋转卡扣结构的电子浮漂的led发光组方案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0、漂尾组件;2000、漂身组件;1、外管;2、光纤;3、保护套;4、漂尾座;5、密封圈;6、led发光元件;7、电池;8、漂身内套;9、漂身;10、漂脚;601、led灯;602、led灯座;m1、漂尾座轴心线;a1、第一夹角;401、第一回转区域;402、第二回转区域;403、环形凹槽;404、第三回转区域;405、第一旋转凹槽;405a、第一旋转凹槽径向限位面;405b、第一旋转凹槽轴向限位面;405c、第一旋转凹槽轴向附加面;405d、第一旋转凹槽第一滑入面;405e、第一旋转凹槽第二滑入面;406、第一旋转到位提示凹槽;407、漂尾座末端面;

408、漂尾座贴合端面;m2、漂身内套轴心线;a2、第二夹角;801、漂身内套贴合端面;802、漂身法兰;803、套体;804,套体内壁;805、第一旋转凸台;

805a、第一旋转凸台径向限位面;805b、第一旋转凸台轴向限位面;805c、第一旋转凸台轴向附加面;805d、第一旋转凸台径向附加面;806、第一旋转到位提示凸台;m2、轴心线;415、第二旋转凹槽;415a、第二旋转凹槽径向限位面、415b、第二旋转凹槽轴向限位面;415c、第二旋转凹槽轴向附加面;415d、第二旋转凹槽第一滑入面;415e、第二旋转凹槽第二滑入面;416、第二旋转到位提示凹槽;815、第二旋转凸台;815a、第二旋转凸台径向限位面;815b、第二旋转凸台轴向限位面;816、第二旋转到位提示凸台;425、第三旋转凸台;425a、第三旋转凸台径向限位面;425a、第三旋转凸台轴向限位面;426、第三到位提示凸台;825、第三旋转凹槽;825a、第三旋转径向凹槽限位面;825b、第三旋转轴向凹槽限位面;826、第三到位提示凹槽;402、第二回转区域;402a、回转区域前端;402b、回转区域后端;601(1)、fpc组件;602(1)、led灯座(1);6011、fpc板;6012、led灯;6013、电子元器件1;6014、电子元器件2;6015、电子元器件3;6016、电子元器件4;46011-1、fpc板定位;6011-2、fpc板第一分脚;6011-3、fpc板第二分脚;6011-2-1、fpc板第一分脚折弯凸顶;6011-3-1、fpc板第二分脚折弯内凹;6021、led灯座(1)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的描述:

一种电子浮漂,如图1、2、3所展示,本方案所述电子浮漂包括内置led发光组6的漂尾组件1000、漂身组件2000以及可方便装入漂尾组件接通led发光元件6的电池7。所述漂身组件2000由漂身9、漂身内套8和漂脚10组成,通过粘胶一体成型设置。所述漂尾组件1000由外管1、光纤2、保护套3、漂尾座4、led发光元件6以及套在漂尾座上的密封圈5构成。所述光纤2和外管1均插入漂尾座4,且外管1套在光纤2的外侧。所述led发光元件6由led灯601和led灯座602组成。

如图4、5、6所示,所述漂尾座4沿轴线方向由第一回转区域401、第二回转区域402和第三回转区域404组成,所述第二回转区域402和第三回转区域404交界处设计有一个放置密封圈的环形凹槽403,所述第三回转区域404外侧设置有两个径向均布的第一旋转凹槽405,所述第一旋转凹槽405由第一凹槽径向限位面405a、第一凹槽轴向限位面405b、第一凹槽轴向附加面405c,第一凹槽第一滑入面405d、第一凹槽第二滑入面405e组合而成,所述漂尾座4还设计有一个第一旋转到位提示凹槽406,漂尾座第二回区域402为操作拧入的时候人手指直接接触的区域。

所述第一旋转凹槽405对应的第一旋转凹槽径向限位面405a、第一旋转凹槽第一滑入面405d和第一旋转凹槽第二滑入面405e各自向漂尾座4轴心面投影,投影线与轴心线m1成第一夹角∠a1关系,所述第一夹角a1优选取20~60度范围,所述凹槽第一滑入面405d和第一旋转凹槽第二滑入面405e形成凹槽轴向限位通道,所述第一旋转凹槽轴向限位面405b和第一旋转凹槽轴向附加面405c形成凹槽径向限位通道,所述凹槽轴向限位通道与轴线同样成第一夹角a1关系。漂尾座的漂尾座末端面407与凹槽第一滑入面405d、凹槽第二滑入面405e相接,形成所述凹槽径向限位通道入口。

如图7、7a、8所示,所述漂身内套8沿轴线方向由法兰802和套体803组成,所述套体803内壁上804设置有2个径向均布的第一旋转凸台805,所述第一旋转凸台805由第一旋转凸台径向限位面805a、第一旋转凸台轴向限位面805b、第一旋转凸台轴向附加面805c和第一旋转凸台径向附加面805d组合而成,所述漂身内套8还设计有一个第一旋转到位提示凸台806。

所述第一旋转凸台805对应的第一旋转凸台径向限位面805a和第一旋转凸台径向附加面805d各自向漂身内套轴心面投影,投影线与轴心线m2成第二夹角∠a2关系,所述第二夹角a2与所述第一夹角a1等值,所述第一旋转凸台径向限位面805a、第一旋转凸台轴向限位面805b、第一旋转凸台轴向附加面805c和第一旋转凸台径向附加面805d组合成近似平行四边形形状。

图9至图13所展示了述漂尾组件1000插入漂身组件2000完成连接固定的旋转卡扣原理,由于连接的具体零件尾漂尾座4和漂身内套8之间,因此为方便理解,图中只展示了漂尾座4和漂身内套8的第一旋转凸台805区域。同时结合图3剖视图细节来理解,其动作原理过程为:所述漂身内套8对应的第一旋转凸台805可以沿着所述漂尾座4的凹槽轴向限位通道进入,在轴向上继续前进的过程中,由于凹槽轴向通道与轴线成一定夹角,所以所述第一旋转凸台805在凹槽轴向限位通道的限位和驱动下,同时做径向方向的旋转动作,更进一步,在第一旋转凸台805完全通过凹槽轴向限位通道后,继续沿着同一个方向旋转,进入所述径向凹槽轴向限位通道,此时轴向方向基本保持,并且密封圈5处于被挤压变形的状态,径向方向继续旋转,直到所述第一旋转到位提示凸台806卡入第一旋转到位提示凹槽506内,完成整个漂尾座4旋转卡入漂身内套8的动作,取出过程的操作方法反之即可。

上述旋转凹槽和旋转凸台均与各自的轴心线存在投影后成一定夹角的关系,是为了达到一种插入对接过程中一种保持径向旋转加轴向移动的整体效果,提升操作体验,但是为了达到最终的使用状态,也可以调整上述夹角关系,改为垂直,结合图1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方案,为方便展示将漂身内套2做剖视,其基本的配合关系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方案一样,唯一区别就在于漂尾座2对应的漂尾座2第二旋转凹槽径向限位面415a、漂尾座2第二旋转凹槽第一滑入面415d和漂尾座2凹槽第二滑入面415e各自向漂尾座轴心面投影,投影线与轴心线m3成垂直关系。

上述两种实施例均是漂尾座上设计旋转凹槽,漂身内套上设计凸台来实现两者之间的配合关系,所述凹槽的特征进一步描述为漂尾座装入漂身内套部分的外圆壁上,通过向圆心方向减少材料的方式获得,而所述凸台的特征进一步描述为漂身内套中提供漂尾座装入的内腔内壁上,通过向圆心方向增加材料的方式获得。进一步参照图15提供了第三实施例方案,展示了在漂尾座上设计旋转凸台,即漂尾座装入漂身内套部分的外圆壁上,通过背向圆心方向增加材料的方式获得的凸起特征。而第三实施例方案,漂身内套上设计对应装配限位用的凹槽或者凸台,对于漂身内套而言,采取在漂身内套内壁上直接切除材料形成凹槽,或是在漂身内套内壁上加材料方式形成一个凸起的“凹槽”(如本方案展示方式),其原理都是为了配合漂尾座上的旋转凸台,实现原理一样,虽未做详细展示,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是容易得出的。结合图15所示,漂尾座3上设计有漂尾座3第三旋转凸台425,所示旋转凸台425具有漂尾座3第三旋转径向限位面425a、第三旋转漂尾座3第三旋转轴向限位面425b以及漂尾座3到第三旋转位提示凸台426,对应漂身内套3内壁上设计有一个漂身内套3旋转凹槽825,所示漂身内套3第三旋转旋转凹槽825具有漂身内套3第三旋转径向限位面825a、漂身内套3轴向限位面825b和漂身内套3第三旋转到位提示凹槽826。本第三实施例的操作流程方案与第一实施例基本雷同,不再赘述。

如图16、17所示,漂尾座4为塑料注塑而成,漂尾座4第二回转区域外表面做了分区设计,分为回转区域前端402a和回转区域后端402b两个部分,回转区域前端402a设计有凹凸不平的纹路,更进一步,可以设计成皮纹效果,增加手指操作防滑效果,同时整体外表面基本延续从漂身到漂尾之间的顺滑过渡,不降低切水效果。

进一步,所述保护套3采取软性塑胶或者橡胶材质,当所述漂尾受外力径向摆动过程中,通过漂尾作用到保护套3上的外力可以被软性材质的保护套3卸掉一些,起到避免所述漂尾座4裂开而爆顶现象。

如图18、19、20所示,基于柔性fpc板的led发光元件1,包含led灯座602(1)以及包裹、缠绕以及穿入所述led灯座602(1)的柔性fpc组件601(1),所述fpc组件601(1)包含fpc板6011、led灯6012、电子元器件一6013、电子元器件二6014、电子元器件三6015、电子元器件四6016,所述fpc板6011在临近led灯贴焊区设有一个定位孔6011-1,所述fpc板6011具有fpc板第一分脚6011-2和fpc板第二分脚6011-3。

如图21所示,所述fpc组件601(1)通过包裹、缠绕以及穿入及其它近似方式变形安装在所述led灯座602(1)上,所述fpc板第一分脚6011-2通过缠绕变形形成一个fpc板第一分脚折弯凸顶6011-2-1,所述第二分脚6011-3通过缠绕变形及插入led灯座602(1)的内孔中,形成一个内凹的近似的圆柱半环6011-3-1。如图22所示,所述led灯座602(1)具有与所述fpc板6011上定位孔6011-1相对应的定位柱6021,当所述fpc组件601(1)安装到所述led灯座602(1)后,通过所述定位柱6021和定位孔6011-1的约束,所述led灯6012处于所述led灯座602(1)的轴心线上。如图23所示,当所述电池7插入所述led灯座602(1)的内孔到位后,所述电池7的负极与所述fpc板第二分脚内凹圆柱半环6011-3-1接触导通,所述电池7的正极与所述fpc第一分脚折弯凸顶2011-2-1接触导通。本领域技术显而易见,上述fpc第一分脚和fpc第二分脚分别和电池的正负极对应关系,是可以互换的,同时,所述fpc第一分脚和fpc第二分脚的相对和绝对位置关系,可以做调整,都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精神。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顶部”、“底部”、“一侧”、“另一侧”、“前面”、“后面”、“中间部位”、“内部”、“顶端”、“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