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式廊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39793发布日期:2021-06-01 23:15阅读:78来源:国知局
组装式廊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设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装式可移动的廊架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观光农业不仅仅出现在观光园区内,也逐渐的走进了千家万户,实现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以观赏瓜为例,其特殊的形状和颜色成为观赏作物里的新秀,观赏瓜一般具有爬藤的特性,藤长可达几米甚至更长,所以种植时一般需要搭设廊架供其攀爬,观赏瓜从廊架上垂下来供大家观赏。从瓜苗定植到结出具有观赏效果的瓜至少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对于施工期非常紧张的观光园区,为了在既定的日期呈现好的景观效果,一般采用在其他地方培育大苗,在廊架上直接定植挂果的大苗,以缩短工期。但观赏瓜的瓜秧较长且脆弱,在定植大苗时即使不伤害植物根系,也经常出现瓜秧折断、损伤等问题,造成苗木浪费或增长缓苗时间。

为解决以上问题,特申请一种栽培槽和廊架融合为一体的组拼式的廊架是十分有必要的,既可以在未施工的地方先行培育苗秧,又能待施工结束后整体移动到指定地点,减少苗秧损坏,快速呈现观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组装式廊架装置,廊架使用可移动的单体并带有栽培槽,快速组拼成大型廊架,克服了传统廊架不能移动,瓜苗生长需要一定时间,且大苗瓜秧较长、脆嫩不方便移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组装式廊架装置,其包括侧支架、顶支架和栽培槽,所述顶支架设置在位于两侧的侧支架的上端,所述侧支架设置为相互对称的两套,其包括支撑立柱、底部横撑、中间横撑和顶部横撑,所述底部横撑和中间横撑两端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均与设置在支撑立柱的下端和中间位置的第一固定圈插接使底部横撑和中间横撑分别与支撑立柱能拆卸连接;所述顶部横撑两端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插入到设置在支撑立柱顶端的凹槽内,并与支撑立柱能拆卸连接;所述支撑立柱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所述顶支架为多根相同的顶支撑杆并排设置在侧支架的上端,所述顶支撑杆的两端均通过其底部设置的第三固定柱和设置在顶部横撑外侧的第三固定圈插接使顶支撑杆与顶部横撑能拆卸连接;所述栽培槽设置在底部横撑上面的固定管卡上,通过所述固定管卡与底部横撑能拆卸连接。

优选地,两根支撑立柱相互平行且均与底部横撑、中间横撑和顶部横撑相互垂直。

优选地,两套结构相同的侧支架垂直对称设置且与顶支架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柱和第三固定柱的外径分别与第一固定圈和第三固定圈的内径相吻合,第二固定柱的外径和支撑立柱顶部设置的凹槽的内径相吻合。

优选地,所述底部横撑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第四固定圈,所述固定管卡的底部设置有第四固定柱,所述第四固定圈和第四固定柱的数量相等,且第四固定柱插入到相对应的第四固定圈内。

优选地,所述固定管卡为u型用以承托所述栽培槽。

优选地,所述栽培槽的两端还设置有排水管。

优选地,所述顶支撑杆的数量与顶部横撑外侧设置的第三固定圈数量相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单体可移动结构,相对于传统廊架,可根据需要拆卸组装成多种形式。本实用新型的单体结构可移动,并在单体结构上培育瓜类大苗,既能够解决在另外区域提前培育的大苗,在运输和移栽过程中出现瓜秧折断、损伤等问题,避免造成苗木浪费或增长缓苗时间,又能够在工期结束的时候,将单体结构带着已经培育好的大苗移动到指定位置,快速呈现景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式廊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式廊架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部横撑及固定管卡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圈和固定柱的连接示意图;以及

图5为本实用新型顶支撑杆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支撑立柱;2、万向轮;3、底部横撑;4、固定管卡;5、栽培槽;51、排水管;6、中间横撑;7、顶部横撑;8、顶支撑杆;11第一固定圈;31、第一固定柱;32、第四固定圈;71、第二固定柱;72、第三固定圈;81、第三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式廊架装置,该廊架主体结构为n字型,n字型廊架的两边为对称结构,包括位于两侧的侧支架、位于侧支架顶部的顶支架和位于侧支架上的栽培槽5。

两个相同结构的侧支架相互对称设置,均垂直于水平面且与顶支架相互垂直,侧支架包括支撑立柱1、底部横撑3、中间横撑6和顶部横撑7,两根支撑立柱1相互平行且均与底部横撑、中间横撑和顶部横撑相互垂直。

底部横撑3设置在侧支架的两根支撑立柱1之间且靠近底端的位置处,用于放置栽培槽5。中间横撑6设置在侧支架从支撑立柱的底部到顶部的中心位置处,用于固定支撑较小的瓜秧爬绕。底部横撑3和中间横撑6的固定方式相同,底部横撑和中间横撑两端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固定柱31,支撑立柱的侧面的下端和中间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圈11,第一固定柱的外径和第一固定圈的内径大小相同,第一固定柱与第一固定圈插接,使底部横撑和中间横撑均与支撑立柱能拆卸连接。

顶部横撑7两端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二固定柱71,支撑立柱1的顶端设置为凹槽状,第二固定柱71的外径与凹槽的内径大小相同,第二固定柱插入到凹槽内,使顶部横撑7与支撑立柱1能拆卸连接。

支撑立柱1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2,可以推动整个廊架移动。

顶支架为多根相同的顶支撑杆8并排设置在两个侧支架的上端,多根顶支撑杆8的两端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三固定柱81,两根顶部横撑7外侧设置有第三固定圈72,第三固定柱81的外径和第三固定圈72的内径大小相同,顶支撑杆8的数量与顶部横撑外侧设置的第三固定圈72数量相等,多个第三固定柱插入到相对应的第三固定圈内,使顶支撑杆与顶部横撑能拆卸连接。

底部横撑3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第四固定圈32,固定管卡4的底部设置有第四固定柱,第四固定柱的外径与第四固定圈的内径大小相同且数量相同,第四固定柱插入到第四固定圈内,使固定管卡4与底部横撑3能拆卸连接。固定管卡4为u型,栽培槽5设置在固定管卡的u型座上,固定管卡用以承托栽培槽。

栽培槽5的两端均设置有排水管51,可以满足水培和基质培两种栽培需求。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侧支架和一个顶支架,设置于廊架左右两侧的侧支架均有两根支撑立柱1,支撑立柱1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2,可以推动整个廊架移动,两根支撑立柱之间分别设置有一根底部横撑3、一根中间横撑6和一根顶部横撑7,两根支撑立柱1的内侧的下端和中间位置处均设置有固定横撑的第一固定圈11,底部横撑3和中间横撑6的两端的底部设置的第一固定柱31插入相对应的第一固定圈11内,顶部横撑7两端底部的第二固定柱71插入到支撑立柱顶端的凹槽内。顶支架为多根结构和大小相同的顶支撑杆8相互平行的排列在两个侧支架的顶部,并且与顶部横撑7相互垂直,通过顶支撑杆两端下面的第三固定柱81和顶部横撑外侧设置的第三固定圈72相连接。通过万向轮以及固定圈和固定柱的插接,使得廊架组装后可以移动,且廊架为组装式的,不需要焊接,通过连接件可以直接连接,满足各种需求,可应用于各种场合。

底部横撑上均匀分布有能固定u型固定管卡4的第四固定圈32,栽培槽5放置在固定管卡的u型座上。将幼苗放栽培槽内进行育苗,当苗木生长到一定时期的时候,较小的苗秧便会通过支撑立柱1攀爬到中间横撑6上,随着瓜秧的不断生长,越来越长的苗秧便随着支撑立柱攀爬到顶支架上。在施工期完成苗秧的培育工作,当工程施工完毕,由于栽培槽与廊架融为一体,可以将廊架直接移动到指定景观地点,既减少了运输中只移动苗秧而造成的损伤,降低了成本,又可以根据场地需要,将多个单体廊架拼装成大型廊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