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公路绿化带的雨水收集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12650发布日期:2021-09-11 00:1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公路绿化带的雨水收集灌溉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绿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公路绿化带的雨水收集灌溉装置。


背景技术:

2.道路绿化是指在道路两侧或中间种植树木、花草。目的是改善交通环境。
3.在日常生活中,常需要使用到雨水收集灌溉装置来对公路绿化带进行灌溉,现有的用于公路绿化带的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不具有双重蓄水池,无法对土壤过饱和后的水分进行渗透回收,且通常灌溉范围较为单一,可能会给使用者的使用造成一定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公路绿化带的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具备灌溉效果好且节水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用于公路绿化带的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不具有双重蓄水池,无法对土壤过饱和后的水分进行渗透回收,且通常灌溉范围较为单一,可能会给使用者的使用造成一定不便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公路绿化带的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包括第一蓄水池,第一蓄水池的顶部连通有雨水收集罩,第一蓄水池内腔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放置板的顶部活动连接有连接座,连接座的顶部贯穿安装有活性炭网板,第一蓄水池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壳体,壳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蓄电池,壳体的内腔设置有液泵,液泵靠近第一蓄水池内壁的一侧与第一蓄水池的内壁固定连接,液泵的左侧连通有抽液管,抽液管远离液泵的一侧贯穿壳体延伸至第一蓄水池内腔的底部,液泵的右侧连通有出水管,出水管的右侧贯穿至第一蓄水池的外侧并连通有横管,横管的右侧和底部均连通有喷头,第一蓄水池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蓄水池,第二蓄水池左侧的底部连通有连通管,连通管的左侧贯穿至第一蓄水池的内腔,连通管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电池阀,第二蓄水池的顶部贯穿安装有支撑层,第二蓄水池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支撑层包括支撑骨架,支撑骨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透水层,第二蓄水池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铺设层,铺设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土壤层。
6.优选的,连接座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把手,把手的表面开设有防滑纹。
7.优选的,喷头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横管的右侧和横管的顶部。
8.优选的,壳体内腔的底部且位于蓄电池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保护罩,壳体内腔左侧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隔板,隔板的右侧与第一蓄水池的内部固定连接。
9.优选的,支撑骨架为钢筋材料编织而成,透水层为透水混凝土材料制成。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蓄水池、液泵、蓄电池、抽液管、电磁阀、连通管、第二蓄水池、固定座、支撑层、铺设层、土壤层、横管、出水管、放置板、活性炭网板、壳体、连接座、
雨水收集罩、透水层、支撑骨架和喷头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用于公路绿化带的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不具有双重蓄水池,无法对土壤过饱和后的水分进行渗透回收,且通常灌溉范围较为单一,可能会给使用者的使用造成一定不便的问题。
12.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隔板,能够有效的增大壳体内部的空间资源利用率;
13.通过设置保护罩,能够对蓄电池进行保护;
14.通过设置蓄电池,能够对该设备进行供电;
15.通过设置把手,能够便于对连接座进行更换;
16.通过设置透水层,能够在透水的同时对土壤进行阻隔;
17.通过设置支撑骨架,能够对透水层进行平衡支撑;
18.通过设置放置板,能够便于连接座的安装和使用;
19.通过设置固定座,能够便于对水土流失进行初步防护。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24.图中:1第一蓄水池、2液泵、3蓄电池、4抽液管、5电磁阀、6连通管、 7第二蓄水池、8固定座、9支撑层、10铺设层、11土壤层、12横管、13出水管、14放置板、15活性炭网板、16壳体、17连接座、18雨水收集罩、19 透水层、20支撑骨架、21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蓄水池1、液泵2、蓄电池3、抽液管4、电磁阀5、连通管6、第二蓄水池7、固定座8、支撑层9、铺设层10、土壤层11、横管 12、出水管13、放置板14、活性炭网板15、壳体16、连接座17、雨水收集罩18、透水层19、支撑骨架20和喷头21等部件均为通用标
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29.请参阅图1

4,一种用于公路绿化带的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包括第一蓄水池1,第一蓄水池1的顶部连通有雨水收集罩18,第一蓄水池1内腔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放置板14,放置板14的顶部活动连接有连接座17,连接座17的顶部贯穿安装有活性炭网板15,第一蓄水池1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壳体16,壳体16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蓄电池3,壳体16的内腔设置有液泵2,液泵2靠近第一蓄水池1内壁的一侧与第一蓄水池1的内壁固定连接,液泵2的左侧连通有抽液管4,抽液管4远离液泵2的一侧贯穿壳体16延伸至第一蓄水池1内腔的底部,液泵2的右侧连通有出水管13,出水管13的右侧贯穿至第一蓄水池1的外侧并连通有横管12,横管12的右侧和底部均连通有喷头21,第一蓄水池1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蓄水池7,第二蓄水池7 左侧的底部连通有连通管6,连通管6的左侧贯穿至第一蓄水池1的内腔,连通管6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电池阀5,第二蓄水池7的顶部贯穿安装有支撑层9,第二蓄水池7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座8,支撑层9包括支撑骨架20,支撑骨架2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透水层19,第二蓄水池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铺设层10,铺设层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土壤层11。
30.连接座17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把手,把手的表面开设有防滑纹。
31.喷头21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横管12的右侧和横管12的顶部。
32.壳体16内腔的底部且位于蓄电池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保护罩,壳体16 内腔左侧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隔板,隔板的右侧与第一蓄水池1的内部固定连接。
33.支撑骨架20为钢筋材料编织而成,透水层19为透水混凝土材料制成。
34.通过设置隔板,能够有效的增大壳体16内部的空间资源利用率;
35.通过设置保护罩,能够对蓄电池3进行保护;
36.通过设置蓄电池3,能够对该设备进行供电;
37.通过设置把手,能够便于对连接座17进行更换;
38.通过设置透水层19,能够在透水的同时对土壤进行阻隔;
39.通过设置支撑骨架20,能够对透水层19进行平衡支撑;
40.通过设置放置板14,能够便于连接座17的安装和使用;
41.通过设置固定座8,能够便于对水土流失进行初步防护。
42.使用时,在雨水天气中,一部分雨水会经雨水收集罩18收集后进入活性炭网板15的内腔,经活性炭网板15吸附去除其中大多数杂质后,进入第一蓄水池1的内腔,另一部分雨水直接对土壤层11进行灌溉,当土壤层11内水分饱和后,多余水分经铺设层10、支撑层9依次渗透进入第二蓄水池7的内腔进行二次存储,当需要对土壤层11进行浇灌时,使用者通过外设控制器启动液泵2,液泵2通过抽液管4将第一蓄水池1内腔存储的水分抽取至出水管13,然后送至喷头21喷出,对土壤层11进行浇灌,当第一蓄水池1内部水分用完后,使用者通过外设控制器打开电池阀5,第二蓄水池7内部存储的水经连通管6排放至电池阀5的内腔,以便继续灌溉。
43.综上所述:该用于公路绿化带的雨水收集灌溉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蓄水池1、液泵2、蓄电池3、抽液管4、电磁阀5、连通管6、第二蓄水池7、固定座8、支撑层9、铺设层10、土壤层11、横管12、出水管13、放置板14、活性炭网板15、壳体16、连接座17、雨水收集罩18、透水层
19、支撑骨架20 和喷头21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用于公路绿化带的雨水收集灌溉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不具有双重蓄水池,无法对土壤过饱和后的水分进行渗透回收,且通常灌溉范围较为单一,可能会给使用者的使用造成一定不便的问题。
4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