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352530发布日期:2021-06-08 13:55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农业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2.禾虫,学名疣吻沙蚕,喜栖息于咸淡水交汇区的稻田或浅滩淤泥沙质土中,杂食性,以单细胞藻类和动植尸体腐屑等为食,能有效利用泥中的营养成分。禾虫味道鲜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羟氨酸、碘酸、纤溶酸、胶原酶以及钙、磷等常量元素和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药食俱佳,是我国东南沿海、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深受欢迎的美食和食疗保健佳品,被称为水中“冬虫夏草”,开发利用价值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目前,禾虫养殖业主要依靠自然纳苗进行人工围滩护殖,该过程极易受营养缺乏、咸潮侵袭、水质恶化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加之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天然禾虫种苗数量近年来也逐渐减少。这些原因导致禾虫产量不稳定,年均亩产仅10

50斤,养殖效益低。因此,创新禾虫增养殖模式十分必要。
3.稻田综合种养是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把种植业同养殖业有机融合的生产方式。该模式可充分利用稻田有限的水生态环境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提高产出率;有利于增加经济产值和种养户收入,实现农业绿色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当前,水稻种植同水产养殖的联系最为紧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将水稻的种植和鱼、虾、蟹、鳖等水产动物的养殖结合起来。然而,这类生产形式往往需要人工投喂大量饲料并进行精细的养殖管理,物力、人力投入相对较高,不能有效地提高稻田利用率和综合生产效益,难以进行大规模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的目的是针对传统禾虫养殖模式产量不稳定、养殖效益低,以及现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精细养殖管理和较高的物力、人力投入,稻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偏低,难以推广等弊端,提出一种新的禾虫

水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
5.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充分利用禾虫与水稻有天然的共生关系,先在稻田放养禾虫苗种,然后种植水稻进行虫稻综合种养。在禾虫增养殖时最大程度地模拟禾虫野外生长环境,为禾虫生长提供最适宜的栖息地。腐烂的稻根和茎叶可为禾虫提供营养,水稻根系和中空的茎可为禾虫输送氧气;禾虫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可减少水稻病害发生,禾虫钻洞可疏通土壤、其粪便是优质的有机肥料。最终提高禾虫养殖成活率,增加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显著增加稻田耕作的经济效益。
6.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
7.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该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步骤s1:稻田选择;
9.稻田的外源水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无农业、生活和工业污水污染;
10.步骤s2:田间布局;
11.步骤s3:整地施肥;
12.稻田要施足基肥,施肥量根据土地肥力控制在1000~2000千克/亩,均匀撒入田间后灌水整地;
13.步骤s4:禾虫苗种放养;
14.每年2~4月或7~8月,稻田平整并施底肥后,于插秧前7天~15天投放禾虫苗;
15.步骤s5:禾虫增殖管理;
16.饲料粉碎发酵后与10倍的干稻杆粉充分混合,均匀投喂;每周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量为禾虫体重的3%,阴天和气压低天气减少投饵量,水温高于35℃或低于15℃时不宜投喂;
17.步骤s6:水稻种植;
18.选择耐肥力强、抗倒伏、抗病力强,生育期适中,品质优的水稻品种,机械耙田2次以上,做到田泥浮、烂,田面充分平整,田面高低差不超3cm;采用机械插秧或抛秧,每亩植10万基本苗;
19.步骤s7:田间管理;
20.施肥以基肥为主,以追肥为辅,以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追肥少量多次,宜选用质量好的冷性商品有机肥,严禁使用尿素等对禾虫有害的化肥;稻田病虫草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减少农药施用量;严格把握农药安全使用浓度,将药喷在水稻叶面上,不喷入水中,宜分区施药。施药前稻田加水至15~20cm,喷药后及时换水;
21.步骤s8:水位控制;
22.步骤s9:水稻收割;
23.步骤s10:禾虫采捕。
24.优选的,上述步骤s2包括:沿稻田四周田埂内侧,距田埂0.5~1米挖环形沟,沟宽0.8~1米,深0.3~0.5米;加高、加宽田埂并夯实加固,田埂高50~60厘米,底宽60~70厘米,顶宽50~60厘米;在稻田一侧的田埂上建进水渠,连接进水管至稻田内,排水管建在稻田另一侧的环形钩底部,进水管和排水管上分别设置进水控制组件和排水控制组件,并在进水管的出水口和排水管的排水口处设置有多个格栅网。
25.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安装有拦截网,所述拦截网的侧剖面为一“w”型结构,其包括沿进水管内壁延伸的实心段,所述实心段的远端设置有顺序间隔连接的大网格疏散区和小网格密集区,所述小网格密集区分布于拦截网的弯折顶点处,所述实心段的近端设置有外翻部,所述外翻部与进水渠侧壁贴合,并通过螺杆固定连接。
26.优选的,所述进水控制组件包括安装于进水管内腔的上圆环和下圆环,所述上圆环固定安装于进水管内腔中,所述上圆环的内环设置有等间距的连接板,所述下圆环可沿着进水管内腔滑动,所述下圆环近端面设置有与连接板交叉分布的密封板,所述下圆环上移至上圆环下方时,密封板与连接板间隔分布形成实心挡板,阻挡进水渠内的水通过进水管;
27.所述下圆环的侧壁上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的自由端从进水管管壁上的导向孔伸出至进水管外侧,所述导向孔设置于上圆环与下圆环之间,所述推杆的自由端活动连接有
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端部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母,所述导向孔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上卡接板和下卡接板,所述上卡接板和下卡接板的端部均设置有向进水管壁凹陷的安装槽。
28.优选的,所述导向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槽,两个导槽之间设置有多根导杆,其中位于导槽两端的导杆与导槽固定连接,所述导杆的下方设置有遮挡布,所述遮挡布展开后,紧贴导向孔的外端。
29.优选的,所述下圆环的内径小于上圆环内径。
30.优选的,所述排水控制组件包括管帽,所述管帽套设于排水管的排水口处,所述管帽上设置有与排水管的内腔连通的排水孔,所述管帽的外壁上设置有遮挡板,所述遮挡板通过固定锁帽与管帽外壁连接,且遮挡板可绕固定锁帽旋转,所述遮挡板的外壁底部设置有凸块,所述管帽外壁底部设置有与凸块同轴线的固定板,所述凸块和固定板之间通过固定杆连接。
31.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下端螺纹连接有调节锁帽,其上端沿凸块上端面弯折形成水平段,所述水平段下端面设置有弧形卡块,所述弧形卡块可内嵌于凸块上的凹槽内,从而实现遮挡板遮挡排水孔。
32.优选的,所述遮挡板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管帽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二固定块之间通过压缩弹簧连接。
33.优选的,在上述步骤s10中,禾虫采捕包括:禾虫性成熟后,稻田干晒1~2天,在光线黑暗的夜晚进水20~30厘米,待有大量性成熟的禾虫群浮后,打开排水管,在排水口处布置柔软的纱布网捕捉禾虫。捕获的禾虫置于有孔洞的容器内,待禾虫从孔洞钻出,实现与杂物的分离,然后用14℃~18℃净水清洗2~3次,于13℃~15℃下暂存。
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禾虫

水稻共生综合养殖的模式,通过先在稻田增殖禾虫,然后进行水稻种植,最大程度模拟禾虫在野外条件下的生长环境,充分发挥禾虫与水稻之间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腐烂的稻根和茎叶可为禾虫提供食物,而禾虫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肥料等有利条件。不仅能够提高禾虫养殖的成活率和生长速率,还可以增加稻田利用率、禾虫养殖的产量和稻田耕作的综合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35.图1为稻田布局图;
36.图2为进水管设置图;
37.图3为图2中拦截网的放大图;
38.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39.图5为上圆环的结构图;
40.图6为下圆环的结构图;
41.图7为遮挡部与导杆的连接图;
42.图8为图7的俯视图;
43.图9排水管的结构图;
44.图10为管帽的侧视图;
45.图11为遮挡板旋转后的结构图。
46.其中,1

稻田;2

田埂;3

环形沟;4

田间沟;5

进水渠;6

进水管;7

进水控制组
件;701

上圆环;702

下圆环;703

连接板;704

密封板;705

推杆;706

活动杆;707

上卡接板;708

下卡接板;709

调节螺母;710

导槽;711

导杆;712

遮挡布;713

导向孔;8

拦截网;801

小网格密集区;802

大网格疏散区;803

实心段;804

外翻部;9

排水管;10

排水控制组件;1001

管帽;1002

遮挡板;1003

固定锁帽;1004

凸块;1005

固定板;1006

固定杆;1007

弧形卡块;1008

调节锁帽;1009

第一固定块;1010

第二固定块;1011

压缩弹簧;11

格栅网。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8.本发明具体提供了一种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共生综合种养方法,该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9.步骤s1:稻田选择
50.稻田的外源水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无农业、生活和工业污水污染。面积大小以方便管理为准,单田面积以4~6亩为宜,呈长方形,稻田平整,高差不超过10厘米,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砂土最劣,保水保肥力强,无渗漏,ph值6.5~8.5为宜。
51.步骤s2:田间布局
52.沿稻田1四周田埂2内侧,距田埂20.5~1米挖环形沟3,沟宽0.8~1米,深0.3~0.5米;面积稍大的(一般3亩以上)在田中加挖“十”字或“井”字形的田间沟4。田间沟4宽0.3~0.5米,深0.3~0.5米,沟面积之和占稻田面积不超过8%,并做到沟沟相通。加高、加宽田埂2并夯实加固,田埂2高50~60厘米,底宽60~70厘米,顶宽50~60厘米;在稻田1一侧的田埂上建进水渠5,连接进水管6至稻田内,排水管9建在稻田1另一侧的环形钩3底部,进水管6和排水管9上分别设置进水控制组件7和排水控制组件10,并在进水管6的出水口和排水管的排水口处设置有多个格栅网11(具体如图1所示),格栅网的网孔直径依次缩小。
53.步骤s3:整地施肥
54.稻田1要施足基肥,施肥量根据土地肥力控制在1000~2000千克/亩,均匀撒入田间后灌水整地。
55.步骤s4:禾虫苗种放养
56.每年2~4月或7~8月,稻田1平整并施底肥后,于插秧前7天~15天投放禾虫苗。采用干田播苗,带泥浆均匀播撒于稻田中,放养密度为250~300尾/平方米。
57.步骤s5:禾虫增殖管理
58.饲料粉碎发酵后与10倍的干稻杆粉充分混合,均匀投喂;每周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量为禾虫体重的3%,阴天和气压低天气减少投饵量,水温高于35℃或低于15℃时不宜投喂。加强巡查,检查田埂有无漏洞、漏水,清除野杂鱼、蟹、黄鳝等禾虫的敌害生物。
59.步骤s6:水稻种植
60.选择耐肥力强、抗倒伏、抗病力强,生育期适中,品质优的水稻品种。机械耙田2次以上,做到田泥浮、烂,田面充分平整,田面高低差不超3cm。插秧可以采取机械插秧或抛秧,插秧时做到浅、匀、稳、直。每亩植10万基本苗左右,可适当提高田埂内侧、沟旁的栽插密度,
充分发挥边际优势。
61.步骤s7:田间管理
62.按标准的水稻种植规程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以追肥为辅;以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辅。追肥少量多次,宜选用质量好的冷性商品有机肥,严禁使用尿素等对禾虫有害的化肥。稻田病虫草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减少农药施用量。水稻病害防治首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禁用禾虫高度敏感的有机磷、菊酯类农药。为确保禾虫安全,要严格把握农药安全使用浓度,将药喷在水稻叶面上,不喷入水中,宜分区施药。施药前稻田加水至15~20cm,喷药后及时换水。
63.步骤s8:水位控制
64.水稻插秧水位为2~3厘米;插秧后立即注水保返青,水位控制在4~6厘米,秧苗返青后让稻田水位自然落干至3厘米促分蘖;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自然断水晒田。晒田视禾苗长势、叶色以田面有轻微裂痕为度。晒田结束后至孕穗期灌水5厘米,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10~15厘米,灌浆中后期干干湿湿;水稻收割前7天将田中积水排干,田面保持湿润即可。
65.步骤s9:水稻收割
66.人工收割或机械收割,但注意收割机转弯角度不可太大,以免影响田面平整及田下禾虫。收割完成后及时注水,保持水位5~10厘米。
67.步骤s10:禾虫采捕
68.禾虫性成熟后,稻田干晒1~2天,在光线黑暗的夜晚进水20~30厘米,待有大量性成熟的禾虫群浮后,打开排水管9,在排水口处布置柔软的纱布网捕捉禾虫。捕获的禾虫置于有孔洞的容器内,待禾虫从孔洞钻出,实现与杂物的分离,然后用14℃~18℃净水清洗2~3次,于13℃~15℃下暂存。
69.在上述步骤s3中,基肥宜用肥效长的粪肥、饼肥等有机肥料。
70.在上述步骤s4中,禾虫苗选用50~60刚节以上的幼体,苗种无损伤无病害、活力好。
71.在上述步骤s5中,饲料可选择豆饼粉、玉米粉、麦麸、谷糠等粗饲料。
72.在上述步骤s6中,水稻品种为广8优165或广8优169或广8优2168或广8优金占或五丰优615或美香占2号。
73.在上述步骤s8中,虫稻共生的稻田宜轻晒,防止禾虫在晒田时脱水死亡。
74.在上述步骤s9中,秸秆粉碎后大部分还田。
75.在上述步骤s10中,捕过程控制应好水流速度,流速宜采用慢



慢的节奏,以利于禾虫采收。
76.本发明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进水管6的进水口安装有拦截网8,所述拦截网8的侧剖面为一“w”型结构,其包括沿进水管6内壁延伸的实心段803,所述实心段803的远端设置有顺序间隔连接的大网格疏散区802和小网格密集区801,所述小网格密集区801分布于拦截网8的弯折顶点处,所述实心段803的近端设置有外翻部804,所述外翻部804与进水渠5侧壁贴合,并通过螺杆固定连接。
77.进水渠5内的暂存水进入进水管6内后,水的流动方向为沿着进水管6的水平方向,将拦截网8设计成截面为“w”型结构,并将将“w”型结构的弯曲顶部设计成小网格密集区
801,将弯曲顶部之间设计成大网格疏散区802。如此以来,当进水渠5内的暂存水进入进水管6内后,水流最先接触到拦截网8中间的内弯顶部,但由于内弯顶部设计成了小网格密集区801,大颗粒的杂物以及敌害生物顺着“w”型网面向内弯顶部的两侧移动,经过大网格疏散区,但由于大网格疏散区的网格一般仅允许稍大的沙粒或石子通过,而敌害生物是无法经过该网格的,因此,敌害生物顺着大网格疏散区802向外弯顶部聚拢,但由于外弯顶部为小网格密集区801,加上轴线上水流的冲击,水流在拦截网内形成涡流形状,大部分水流通过大网格疏散区802,从而保证水流的正常流速,同时,将敌害生物拦截在进水渠内。以提高禾虫的繁殖速度。
78.如图4

8所示,所述进水控制组件7包括安装于进水管6内腔的上圆环701和下圆环702,所述下圆环702的内径小于上圆环701内径,所述上圆环701固定安装于进水管6内腔中,所述上圆环701的内环设置有等间距的连接板703,所述下圆环702可沿着进水管6内腔滑动,所述下圆环702近端面设置有与连接板703交叉分布的密封板704,所述下圆环702上移至上圆环701下方时,密封板704与连接板703间隔分布形成实心挡板,阻挡进水渠5内的水通过进水管6。
79.所述下圆环702的侧壁上设置有推杆705,所述推杆705的自由端从进水管6管壁上的导向孔713伸出至进水管6外侧,所述导向孔713设置于上圆环701与下圆环702之间,所述推杆705的自由端活动连接有活动杆706,所述活动杆706端部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母709,所述导向孔71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上卡接板707和下卡接板708,所述上卡接板707和下卡接板708的端部均设置有向进水管6壁凹陷的安装槽。
80.所述导向孔71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槽710,两个导槽710之间设置有多根导杆711,其中,位于导槽710两端的导杆711与导槽710固定连接,所述导杆711的下方设置有遮挡布712,所述遮挡布712展开后,紧贴导向孔713的外端,防止进水管6内的水溢出管壁外。
81.当需要给田间供水时,旋转调节螺母709,将活动杆706移出上卡接板707的安装槽,推动推杆705,推杆705下移至导向孔713下端。该过程中,遮挡布712从弯曲变为平展,紧贴进水管6外壁,完全遮挡导向孔713,防止进水管6内的水溢出管壁外。然后,转动活动杆706,将活动杆706卡在下卡接板708上的安装槽内,旋转调节螺母709进行固定。整个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82.如图9

11所示,所述排水控制组件10包括管帽1001,所述管帽1001套设于排水管9的排水口处,所述管帽1001上设置有与排水管9的内腔连通的排水孔,且排水孔的内径小于排水管9内径,所述管帽1001的外壁上设置有遮挡板1002,所述遮挡板1002通过固定锁帽1003与管帽1001外壁连接,且遮挡板1002可绕固定锁帽1003旋转,所述遮挡板1002的外壁底部设置有凸块1004,所述管帽1001外壁底部设置有与凸块1004同轴线的固定板1005,所述凸块1004和固定板1005之间通过固定杆1006连接。
83.其中,所述固定杆1006的下端螺纹连接有调节锁帽1008,其上端沿凸块1004上端面弯折形成水平段,所述水平段下端面设置有弧形卡块1007,所述弧形卡块1007可内嵌于凸块1004上的凹槽内,从而实现遮挡板1002遮挡排水孔。
84.为了方便遮挡板使用,在遮挡板1002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块1009,所述管帽1001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块1010,所述第一固定块1009与第二固定块1010之间通过压缩弹簧1011连接。当遮挡板1002处于闭合状态时,压缩弹簧1011处于被拉伸状态,第一固定块
1009与第二固定块1010之间存在牵引力。需要打开遮挡板1002时,由于第二固定块1010与第一固定块1009之间的压缩弹簧1011存在的牵引力,在转动遮挡板1002的过程中,压缩弹簧1011恢复形变,从而减弱了遮挡板转动的阻力,使得遮挡板1002更好转动,同时转动后由于压缩弹簧1011的存在,可有效防止遮挡板1002自动闭合。
85.下面结合实施例清楚、完整地描述下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86.实施例1
87.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的长方形稻田,面积5.5亩,稻田平整,壤土质,ph值7.5。做好田间工程,施足基肥,施肥量1500千克/亩。灌水整地后,采用干田播苗,于插秧前15天投放50刚节以上的幼体禾虫苗,放养密度为250尾/平方米。每周投喂1次发酵饲料,每次投喂量为禾虫体重的3%。加强巡查,清除野杂鱼、蟹、黄鳝等禾虫的敌害生物。选择种植广8优165水稻品种,每亩植8万基本苗,按标准的水稻种植规程管理。水稻收割前7天将田中积水排干,田面保持湿润。机械收割水稻,收割后及时注水,保持水位10厘米。禾虫性成熟后,稻田干晒2天,在光线黑暗的夜晚进水30厘米,待有大量性成熟的禾虫群浮后,打开排水闸口,在闸口处布置柔软的纱布网捕捉禾虫。捕获的禾虫置于有孔洞的容器内,待禾虫从孔洞钻出,实现与杂物的分离,然后用18℃净水清洗2次,于15℃下暂存。
88.实施例2
89.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的长方形稻田,面积4.8亩,稻田平整,壤土质,ph值7.0。做好田间工程,施足基肥,施肥量1200千克/亩。灌水整地后,采用干田播苗,于插秧前15天投放60刚节以上的禾虫苗,放养密度为280尾/平方米。每周投喂1次发酵饲料,每次投喂量为禾虫体重的3%。加强巡查,清除野杂鱼、蟹、黄鳝等禾虫的敌害生物。选择种植广8优169水稻品种,每亩植8万基本苗,按标准的水稻种植规程管理。水稻收割前7天将田中积水排干,田面保持湿润。机械收割水稻,收割后及时注水,保持水位8厘米。禾虫性成熟后,稻田干晒2天,在光线黑暗的夜晚进水25厘米,待有大量性成熟的禾虫群浮后,打开排水闸口,在闸口处布置柔软的纱布网捕捉禾虫。捕获的禾虫置于有孔洞的容器内,待禾虫从孔洞钻出,实现与杂物的分离,然后用18℃净水清洗2次,于15℃下暂存。
90.实施例3
9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的长方形稻田,面积5.2亩,稻田平整,壤土质,ph值7.2。做好田间工程,施足基肥,施肥量1300千克/亩。灌水整地后,采用干田播苗,于插秧前10天投放60刚节以上的禾虫苗,放养密度为300尾/平方米。每周投喂1次发酵饲料,每次投喂量为禾虫体重的3%。加强巡查,清除野杂鱼、蟹、黄鳝等禾虫的敌害生物。选择种植广8优金占水稻品种,每亩植10万基本苗左右,按标准的水稻种植规程管理。水稻收割前7天将田中积水排干,田面保持湿润。机械收割水稻,收割后及时注水,保持水位10厘米。禾虫性成熟后,稻田干晒2天,在光线黑暗的夜晚进水30厘米,待有大量性成熟的禾虫群浮后,打开排水闸口,在闸口处布置柔软的纱布网捕捉禾虫。捕获的禾虫置于有孔洞的容器内,待禾虫从孔洞钻出,实现与杂物的分离,然后用18℃净水清洗2次,于15℃下暂存。
92.通过以上三组实施例可以得到三种稻田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综合种养技术,将这三种稻田以禾虫增殖为主的虫稻综合种养技术分别进行种养测试,再用经过普通的稻田禾虫养殖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得出三组实施例中的禾虫成活率和产量均有不同的提升,其中实施例3中的禾虫成活率最高,价值最高。
93.表1为实施例1

3禾虫养殖与传统禾虫养殖的基础参数对照表
[0094][0095][0096]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