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杉木林下套种灵芝和草珊瑚的种植方法

文档序号:25091402发布日期:2021-05-18 20:29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杉木林下套种灵芝和草珊瑚的种植方法
天或小雨后,在两行杉木之间的水平条带上开浅沟施肥,每亩施钙镁磷肥150kg和复合 肥50kg;按株行距20cm
×
80~100cm定植,然后压实草珊瑚根部的土壤。选择在阴天或 小雨后种植以及种植前用黄泥水蘸根,可以有效提高草珊瑚的成活率,并且不用浇定根 水了,节省人力。采用窄株距宽行距密植,不仅有利于水土保持,而且便于人工除草及 采收。
13.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3中,草珊瑚的种植方法还包括:在移 栽时,剪去苗木上每片叶面积的50%或摘去全株30%数量的叶片。
14.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3中,草珊瑚的种植方法还包括:若苗 木为2~3年生,截去上部枝梢,留长度为25~35cm的枝干。
15.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中,杉木林的坡度为30
°
以下,郁闭度 为65~75%,更优选地的,郁闭度为70%。
16.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2中,水平条带外端高、内端低,有利 于雨水的储存。
17.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2中,每隔10m沿坡面开一条深12~16cm 的排水沟,宽度为20~30cm,便于排水。
18.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9.本发明一方面在杉木林下栽培灵芝,利用杉木林天然的隐蔽环境,符合灵芝的生长 条件,使种植灵芝不需遮阴,不需浇水施肥,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杉木林下分 段套种草珊瑚,不仅能够通过草珊瑚固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解决了林下清杂后水土 的流失的问题,而且杉木林天然的遮阴,有助于草珊瑚的生长,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与 人工大棚种植相比,采用本发明的林下仿野生栽培灵芝和草珊瑚,药材品质高。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种植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用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 例。
22.实施例1
23.实施地点: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小叶岽林场
24.一种杉木林下套种灵芝和草珊瑚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5.s1、林地选择和清理:选择坡度30
°
以下的杉木林,郁闭度为65~75%,将杉木林下 的杂灌及杂物清理掉;
26.s2、整地:在杉木行间沿水平条带整地,条带需外高内低,有利于雨水的储存;每 隔10m沿坡面开一条深12~16cm、宽度20~30cm的排水沟;
27.s3、种植:在两行杉木之间种植灵芝和草珊瑚,灵芝和草珊瑚分别种植在不同的两 行杉木之间,分别形成灵芝种植带和草珊瑚种植带,具体地,每隔2条灵芝种植带,种 植1条草珊瑚种植带,如图1所示,具体种植方法如下:
28.灵芝定植:4月中旬,选择晴天,在两行杉木之间的水平条带上按株行距1m
×
2m 开沟,沟深15~25cm,将表面菌袋脱去,将袋料排放在沟内,有灵芝原基出现的面朝上, 菌棒
间用土充实,菌棒上覆土厚度2~3cm,表面刮平;
29.草珊瑚定植:在两行杉木之间的水平条带上开浅沟施肥,每亩施钙镁磷肥150kg和 复合肥50kg;选择阴雨天种植,种植前用黄泥水蘸根,按株行距20cm
×
80~100cm定植, 在移栽时,剪去苗木上每片叶面积的50%或摘去全株30%数量的叶片;若苗木为2~3年 生,截去上部枝梢,留长度为25~35cm的枝干;然后压实草珊瑚根部的土壤,并培好土。 s4、日常管理:灵芝管理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经常性除草即可,草珊瑚每年培土1~2 次。
30.s5、采收与加工:
31.灵芝的采收与加工:9~10月,当灵芝子实体菌盖黄白色生长圈消失,整个菌盖皮壳 呈红褐色时,可用刀将菌柄基部割下,要在子实体完全成熟前采收,若管理得当,10 天后,修剪的断面上会重新出芝,一般可采收至11月,第二年5月又可出芝,从出原 基到采收要30多天。采收后的灵芝置于竹帘上晒干,也可烘干,要求皮壳上保留孢子 粉,一时不能烘烤或在雨天时,设法在较强的通风条件下阴干,否则会很快发霉,严重 影响产品新鲜度。灵芝成熟时散发出孢子,可采用套纸的办法收集孢子,将收集的孢子 置于密封瓶内避光保存。
32.草珊瑚的采收与加工:草珊瑚叶片药用成分含量比根、茎高。因此,在生长期可将 植株下部浓绿的老叶摘收,晒干或直接加工成浸膏。一般在秋季收割,将植株从离地面 5~10厘米处割下,可鲜品药材除杂加工浸膏,也可洗净晒干入药。草珊瑚采收后结合冬 季垦复除草,靠近种植行旁深耕开沟施肥并培土一次,每亩施有机肥1000公斤,钙镁 磷肥50公斤,既可保温防寒,又可促进翌春植株早生快长。
33.对比例1
34.与实施例1的区别:步骤s3中,在两行杉木之间只种植灵芝(即不套种草珊瑚)。 其他同实施例1。
35.对比例2
36.与实施例1的区别:步骤s3中,草珊瑚按照常规株行距50cm
×
70cm定植,且定 植前草珊瑚根系未蘸黄泥水。其他同实施例1。
37.经试验得到,实施例1中,灵芝每亩产量约40kg;草珊瑚成活率在95%以上,每 亩产量约1730kg;土壤流失厚度约0.3mm/a;对比例1中,灵芝每亩产量约46kg;土 壤流失厚度约2.1mm/a。对比例2中,灵芝每亩产量约45kg;草珊瑚成活率在80%左 右,每亩产量约750kg;土壤流失厚度1.2mm/a。
38.其中,土壤流失测定采用探针法,分别在实施例1和对比例1、2的试验地中在山 坡上(距山底65m处),中(距山底35m处)、下(距山底5m处)的位置沿等高线 插入探针,每隔5m插一根,每行插6根,探针长度为40cm,统一地上留15cm,连续 两年测定探针露出土壤的高度,两次的高度差即为土壤流失厚度。
39.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方法套种灵芝和草珊瑚,不 仅灵芝和草珊瑚产量较高,而且土壤流失较少。将实施例1与对比例1(未套种草珊瑚) 比较可以看出,实施例1的草珊瑚的产量略低于对比例1,但实施例1的水土流失厚度 明显小于对比例1。将实施例1与对比例2(草珊瑚种植株行距较宽且未用黄泥水蘸根) 比较可以看出,实施例1草珊瑚的成活率和产量明显高于对比例2,水土流失厚度明显 小于对比例2。由此说明,本发明通过在杉木林下套种灵芝和草珊瑚,利用草珊瑚的固 持水土作用,从而能
够减少种植地的水土流失;同时,本发明还采用适宜的种植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草珊瑚的成活率,从而不仅能够提高草珊瑚的产量,而且由于草珊瑚的种 植密度大、成活率高,水土保持效果更好,进一步减少种植地的水土流失。
40.以上仅是本发明的特征实施范例,对本发明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同等 交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