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斑点叉尾鮰的孵化发塘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610501发布日期:2021-06-25 14:52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斑点叉尾鮰的孵化发塘方法。


背景技术:

2.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领域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经济鱼类主要以池塘养殖方式为主,但已面临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压力,在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环境保护等层面亟待提升,积极推广工厂化养殖系统符合对水产养殖产业集约化、可持续发展要求。
3.斑点叉尾鮰是一种易养殖、产量高、效益好、肉味鲜美、无肌间刺和易加工的优质淡水鱼类,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等特点,其摄食颗粒饲料,饵料系数低,适于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在斑点叉尾鮰集约化养殖模式下,高放养密度是获取高养殖效益回报的基础,但目前其养殖方法存在多种不足之处。在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孵化和发塘过程至关重要,发塘即鱼苗培育,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但在生产中孵化成活率和鱼苗发塘率一直很不稳定,包括适口饵料、鱼苗质量和数量、孵化室和鱼塘的设施、孵化培养的环境条件等,均没有科学的操作管理方式,对整个斑点叉尾鮰的养殖产业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斑点叉尾鮰的孵化发塘方法。
5.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斑点叉尾鮰的孵化发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于孵化室中将鱼卵放入孵化水槽中的孵化筐里,每个孵化筐上方设置一个喷头,孵化期间,喷头不断喷水,直至卵黄鱼苗破膜而出;(2)孵化100

120小时鱼苗破膜后,移去孵化筐,在水槽中原池培育鱼苗至乌子头,期间保持水质指标和水流速度与孵化鱼卵相同,2

4天后,当卵黄囊被鱼苗吸收,幼苗体色变为亮黑色并游到水面上开始寻找食物后,开始投喂水蚤,至鱼苗体长长至1.6

2.1cm;(3)在鱼苗下塘前对池塘进行消毒和增肥;(4)将步骤2中体长达标的鱼苗移至池塘中进行培育。
6.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孵化水槽、孵化筐在使用前用10
×
10
‑6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

40min,鱼卵在放入孵化筐之前使用5
×
10
‑6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

4分钟。
7.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孵化筐底部设置有出水口,出水流量和喷头流量相同,保持孵化筐内鱼卵始终处于流动的浸水状态。
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孵化水槽底部和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侧壁出水口高度为5

10cm,在孵化期间打开底部出水口,用于孵化筐中水的流出,在鱼苗孵出后关闭底部出水口,打开侧壁出水口,用于鱼苗的原池培育,侧壁出水口用细网封堵,防止鱼苗逃出。
9.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喷头出水的水温为25

28℃,水流速度为1

2l/分钟,水中溶氧为5

6mg/l。
1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每个孵化筐内放入鱼卵3

5kg,卵粒1.0
×
105‑
1.5
×
105粒,孵化期间每天翻动卵块3

4次,并及时将孵化槽中的卵壳用虹吸管吸出。
1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根据孵化水槽中水蚤的数量随时投喂,日投喂5

10次。
1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在鱼苗下塘前15

20天清好塘口,池底留5

10厘米深水,在池底各处挖适量小水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50

75kg/亩;在鱼苗下塘前8

10天,向池塘中每亩施用粪肥200

300kg。
1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鱼苗移植前先投喂蛋黄,于池中轮虫高峰期在塘口适温后下塘培育即可。
14.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科学制定了斑点叉尾鮰鱼卵的孵化和鱼苗的发塘方法,整体流程简单易操作,其中孵化阶段于孵化室中采用原池培育的方法,将鱼卵在孵化筐中出膜后继续保留在孵化水槽中饲养,其生长环境保持稳定,避免产生应激现象,大大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在鱼苗下塘时池塘进行生石灰消毒,能杀死野杂鱼、蛙卵、蝌蚪、水生昆虫、螺、蚌、蟹、一些水生植物鱼类寄生虫和病原菌等敌害生物,同时改良水质,增加水体的缓冲性,改良池塘的土质,并直接起施肥、补钙的作用,之后再以粪肥施用对池塘进行增肥处理,能大量促进轮虫等浮游生物的繁殖,有利于鱼苗在池塘中及时获得食物的补充,提高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15.本发明孵化发塘方法能缩减养殖周期,从鱼卵的孵化到下塘标准用时较短,保证了鱼苗下塘后在冬季来临前有更长的生长时间,令越冬时鱼苗个体较大,直接提高了育苗的越冬成活率,保证了后续养殖过程的稳定,有效提高了斑点叉尾鮰养殖的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斑点叉尾鮰的孵化发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于孵化室中将鱼卵放入孵化水槽中的孵化筐里,每个孵化筐上方设置一个喷头,孵化期间,喷头不断喷水,直至卵黄鱼苗破膜而出,其中孵化水槽、孵化筐在使用前用10
×
10
‑6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min,鱼卵在放入孵化筐之前使用5
×
10
‑6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分钟,孵化筐底部设置有出水口,出水流量和喷头流量相同,保持孵化筐内鱼卵始终处于流动的浸水状态,孵化水槽底部和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侧壁出水口高度为8cm,在孵化期间打开底部出水口,用于孵化筐中水的流出,在鱼苗孵出后关闭底部出水口,打开侧壁出水口,用于鱼苗的原池培育,侧壁出水口用细网封堵,防止鱼苗逃出,喷头出水的水温为27℃,水流速度为1.5l/分钟,水中溶氧为5.5mg/l,每个孵化筐内放入鱼卵4kg,卵粒1.2
×
105‑
1.5
×
105粒,孵化期间每天翻动卵块3次,并及时将孵化槽中的卵壳用虹吸管吸出;(2)孵化100

120小时鱼苗破膜后,移去孵化筐,在水槽中原池培育鱼苗至乌子头,期间保持水质指标和水流速度与孵化鱼卵相同,2

4天后,当卵黄囊被鱼苗吸收,幼苗体色变为亮黑色并游到水面上开始寻找食物后,开始投喂水蚤,根据孵化水槽中水蚤的数量随时投喂,日投喂8次,至鱼苗体长长至1.8

2.0cm;
(3)在鱼苗下塘前对池塘进行消毒和增肥,在鱼苗下塘前15天清好塘口,池底留7厘米深水,在池底各处挖适量小水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60kg/亩;在鱼苗下塘前9天,向池塘中每亩施用粪肥250kg;(4)将步骤2中体长达标的鱼苗移至池塘中进行培育,鱼苗移植前先投喂蛋黄,于池中轮虫高峰期在塘口适温后下塘培育即可。
17.实施例2一种斑点叉尾鮰的孵化发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于孵化室中将鱼卵放入孵化水槽中的孵化筐里,每个孵化筐上方设置一个喷头,孵化期间,喷头不断喷水,直至卵黄鱼苗破膜而出,其中孵化水槽、孵化筐在使用前用10
×
10
‑6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鱼卵在放入孵化筐之前使用5
×
10
‑6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分钟,孵化筐底部设置有出水口,出水流量和喷头流量相同,保持孵化筐内鱼卵始终处于流动的浸水状态,孵化水槽底部和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侧壁出水口高度为5cm,在孵化期间打开底部出水口,用于孵化筐中水的流出,在鱼苗孵出后关闭底部出水口,打开侧壁出水口,用于鱼苗的原池培育,侧壁出水口用细网封堵,防止鱼苗逃出,喷头出水的水温为25℃,水流速度为1l/分钟,水中溶氧为5mg/l,每个孵化筐内放入鱼卵3kg,卵粒1.0
×
105‑
1.3
×
105粒,孵化期间每天翻动卵块3次,并及时将孵化槽中的卵壳用虹吸管吸出;(2)孵化100

120小时鱼苗破膜后,移去孵化筐,在水槽中原池培育鱼苗至乌子头,期间保持水质指标和水流速度与孵化鱼卵相同,2

4天后,当卵黄囊被鱼苗吸收,幼苗体色变为亮黑色并游到水面上开始寻找食物后,开始投喂水蚤,根据孵化水槽中水蚤的数量随时投喂,日投喂5次,至鱼苗体长长至1.6

2.1cm;(3)在鱼苗下塘前对池塘进行消毒和增肥,在鱼苗下塘前15天清好塘口,池底留5厘米深水,在池底各处挖适量小水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50kg/亩;在鱼苗下塘前8天,向池塘中每亩施用粪肥200kg;(4)将步骤2中体长达标的鱼苗移至池塘中进行培育,鱼苗移植前先投喂蛋黄,于池中轮虫高峰期在塘口适温后下塘培育即可。
18.实施例3一种斑点叉尾鮰的孵化发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于孵化室中将鱼卵放入孵化水槽中的孵化筐里,每个孵化筐上方设置一个喷头,孵化期间,喷头不断喷水,直至卵黄鱼苗破膜而出,其中孵化水槽、孵化筐在使用前用10
×
10
‑6高锰酸钾溶液浸泡40min,鱼卵在放入孵化筐之前使用5
×
10
‑6高锰酸钾溶液浸泡4分钟,孵化筐底部设置有出水口,出水流量和喷头流量相同,保持孵化筐内鱼卵始终处于流动的浸水状态,孵化水槽底部和侧壁上设置有出水口,侧壁出水口高度为10cm,在孵化期间打开底部出水口,用于孵化筐中水的流出,在鱼苗孵出后关闭底部出水口,打开侧壁出水口,用于鱼苗的原池培育,侧壁出水口用细网封堵,防止鱼苗逃出,喷头出水的水温为28℃,水流速度为2l/分钟,水中溶氧为6mg/l,每个孵化筐内放入鱼卵5kg,卵粒1.0
×
105‑
1.5
×
105粒,孵化期间每天翻动卵块4次,并及时将孵化槽中的卵壳用虹吸管吸出;(2)孵化100

120小时鱼苗破膜后,移去孵化筐,在水槽中原池培育鱼苗至乌子头,期间保持水质指标和水流速度与孵化鱼卵相同,2

4天后,当卵黄囊被鱼苗吸收,幼苗体色变为亮黑色并游到水面上开始寻找食物后,开始投喂水蚤,根据孵化水槽中水蚤的数量随
时投喂,日投喂10次,至鱼苗体长长至1.6

2.1cm;(3)在鱼苗下塘前对池塘进行消毒和增肥,在鱼苗下塘前20天清好塘口,池底留10厘米深水,在池底各处挖适量小水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75kg/亩;在鱼苗下塘前10天,向池塘中每亩施用粪肥300kg;(4)将步骤2中体长达标的鱼苗移至池塘中进行培育,鱼苗移植前先投喂蛋黄,于池中轮虫高峰期在塘口适温后下塘培育即可。
1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