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环保的水产养殖温室。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现如今室内养殖发展迅速,室内水产养殖装置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温室在种养殖业得到广泛使用,尤其在水产养殖业,做好温室养殖工作对提高整个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公开号cn104542369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温室,包括四周的墙体和顶棚,所述顶棚上设有窗口,所述窗口上设有窗门,温室内部设有养殖池,所述养殖池底部接有水管一端,所述水管另一端连接水泵,所述养殖池中部连接温度传感器一端,所述温度传感器另一端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加热器。
但发明人认为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水生生物在养殖过程中,通常会产生较多的废弃物,长期不清理后会影响水体环境,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而上述水产养殖温室在更换养殖池内的水时,工作人员需要将水生生物打捞起,操作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对养殖池内的水进行快速更换,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环保的水产养殖温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节能环保的水产养殖温室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环保的水产养殖温室,包括顶部开口的养殖池以及盖合养殖池的顶盖,所述养殖池两侧的侧壁上均开设有清理口,每个所述清理口内设有与清理口插接配合的塞体,所述养殖池内壁固定有竖向隔板,所述竖向隔板的底面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与安装槽内壁滑移连接的挡板,所述养殖池内靠近其顶部开口的位置上设置有投食组件,所述养殖池还设置有驱使挡板收入安装槽内、同时驱使投食组件由竖向隔板一侧移动至另一侧的驱动机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投食组件包括设置于养殖池内的饲料盒、与饲料盒底部固定并连通的下料管以及固定于下料管上并控制下料管通断的电磁阀,且所述下料管下端的高度大于竖向隔板上表面的高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上驱动组件以及下驱动组件,所述上驱动组件包括与饲料盒一侧的侧壁固定的第一连杆、与饲料盒另一侧的侧壁固定的第二连杆、与第二连杆远离饲料盒的一端固定的上齿条、固定于养殖池侧壁上的电机以及固定于电机的输出轴上并与上齿条啮合的上齿轮,所述养殖池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连杆滑移连接的第一滑槽,所述养殖池另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上齿条滑移连接的第二滑槽;
所述下驱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安装槽内壁上的转动轴、固定套设于转动轴上的下齿轮、与挡板一侧的侧壁固定并与下齿轮啮合的下齿条以及连接转动轴与电机输出轴的传动带,所述竖向隔板顶部开设有供传动带穿过的穿孔。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底面固定有橡胶条,所述橡胶条两端分别与养殖池两侧的内壁抵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理口设置于养殖池靠近养殖池底部的位置上。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养殖池内底壁的高度自中部向两侧递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为制动电机。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塞体侧壁上固定套设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外壁与清理口内壁抵紧。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本发明中,需要对养殖池内的水进行快速更换时,工作人员只需通过驱动机构驱使挡板收入安装槽内,同时使得投食组件由竖向隔板一侧移动至另一侧,此时,工作人员通过投食组件进行投食,即可吸引水生生物由一侧移动至另一侧,随后工作人员需通过驱动机构驱使挡板复位,以此通过挡板阻挡水生生物,从而便于工作人员打开塞体并对无水生生物的一侧进行清理以及换水工作,降低了工作人员换水的难度;
2、本发明中,下料管下端的高度大于竖向隔板上表面的高度,以此便于驱动机构驱使投食组件由竖向隔板一侧移动至另一侧;
3、本发明中,需要通过驱动机构驱使挡板收入安装槽内,同时使得投食组件由竖向隔板一侧移动至另一侧时,工作人员只需开启电机,电机工作后带动上齿轮转动,以此使得与上齿轮啮合的上齿条沿第二滑槽由竖向隔板一侧滑动至另一侧,在第二连杆的作用下,饲料盒由竖向隔板一侧移动至另一侧,在此过程中,转动轴在传动带的传动作用下转动,使得与转动轴固定的下齿轮转动,下齿轮则带动与其啮合的下齿条以及与下齿条固定的挡板沿竖直方向升降,从而便于挡板收入安装槽内,以便工作人员打开电磁阀,使得饲料盒内的饲料投入养殖池内以吸引水生生物由竖向隔板一侧移动至另一侧,有利于工作人员打开无水生生物的一侧的塞体,对养殖池进行清理以及换水的工作;
4.本发明中,采用一个电机作为驱动件,即可驱动机构驱使挡板收入安装槽内,同时使得投食组件由竖向隔板一侧移动至另一侧,降低了电机的设置数量,减少了电能损耗,体现了节能环保理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视图,用于凸显竖向隔板与挡板的连接结构;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侧视图,用于凸显驱动机构。
附图标记说明:1、养殖池;11、顶盖;12、清理口;13、塞体;131、橡胶圈;14、第一滑槽;15、第二滑槽;2、竖向隔板;21、安装槽;3、挡板;31、橡胶条;4、投食组件;41、饲料盒;42、下料管;43、电磁阀;5、驱动机构;6、上驱动组件;61、第一连杆;62、第二连杆;63、上齿条;64、电机;65、上齿轮;7、下驱动组件;71、转动轴;72、下齿轮;73、下齿条;74、传动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节能环保的水产养殖温室,包括养殖池1、竖向隔板2、挡板3、投食组件4以及驱动机构5。养殖池1为长方体形结构,养殖池1的顶部开口,且养殖池1顶部铰接有闭合养殖池1顶部开口的顶盖11。
养殖池1两侧的侧壁上均开设有清理口12,清理口12设置于养殖池1靠近养殖池1底部的位置上,且清理口12内设有与清理口12插接配合的塞体13。
为增强塞体13与清理口12内壁之间的密封性,塞体13侧壁上固定套设有橡胶圈131,橡胶圈131外壁与清理口12内壁抵紧,以此使得塞体13侧壁与清理口12内壁之间的缝隙被充分填满,增强了塞体13与清理口12内壁之间的密封效果。
竖向隔板2为竖直设置的长方形板状结构,其设置于养殖池1中部,竖向隔板2两侧的侧壁分别与养殖池1两侧的内壁固定,且竖向隔板2底面开设有安装槽21。挡板3为竖直设置的长方形板状结构,挡板3设置于安装槽21内,挡板3两侧的侧壁分别与安装槽21两侧的内壁滑移连接,且挡板3底面固定有橡胶条31。橡胶条31为长方形条状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养殖池1两侧的内壁抵接。
投食组件4安装于养殖池1内靠近其顶部开口的位置上,且投食组件4包括饲料盒41、下料管42以及电磁阀43。饲料盒41顶部呈长方形,下料管42为轴线竖直的圆管状结构,下料管42的上端与饲料盒41底部固定并连通,下料管42下端的高度大于竖向隔板2上表面的高度,下料管42设有多个,且相邻下料管42之间的间距相等。电磁阀43固定于下料管42上,电磁阀43的数量与下料管42的数量相等,且电磁阀43的位置与下料管42的位置对应,用于控制下料管42的通断。
驱动机构5包括上驱动组件6以及下驱动组件7,上驱动组件6包括第一连杆61、第二连杆62、上齿条63、电机64以及上齿轮65。第一连杆61为长方形杆状结构,其长度方向与橡胶条31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连杆61的一端与饲料盒41一侧的侧壁固定,养殖池1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连杆61滑移连接的第一滑槽14。第二连杆62亦为长方形杆状结构,其长度方向与第一连杆61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连杆62的一端与饲料盒41另一侧的侧壁固定。上齿条6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连杆62的长度方向垂直,上齿条63一侧的侧壁与第二连杆62远离饲料盒41的一端固定,且养殖池1另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上齿条63滑移连接的第二滑槽15。电机64固定于养殖池1外侧壁上,电机64的输出轴贯穿养殖池1侧壁并与养殖池1侧壁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电机64为制动电机。上齿轮65的轴线与电机64输出轴的轴线重合,上齿轮65套设于电机64的输出轴上并与电机64的输出轴固定,且上齿轮65与上齿条63啮合。
下驱动组件7包括转动轴71、下齿轮72、下齿条73以及传动带74,转动轴71为圆杆状结构,转动轴71的轴线水平,转动轴71的一端与安装槽21内壁转动连接。下齿轮72的轴线与转动轴71的轴线重合,其安装于安装槽21内,下齿轮72套设于转动轴71上并与转动轴71固定。下齿条73的长度方向竖直,下齿条73一侧的侧壁与挡板3一侧的侧壁固定,且下齿条73与下齿轮72啮合。传动带74为封闭设置的带状结构,传动带74的内表面与电机64输出轴侧壁以及转动轴71侧壁均抵紧,且竖向隔板2顶部开设有供传动带74穿过的穿孔(图中未示出)。
为降低工作人员清理养殖池1的难度,养殖池1内底壁的高度自中部向两侧递减,从而便于养殖池1内的杂物集中分布于养殖池1内底壁靠近清理口12的一侧,降低了工作人员清理杂物的难度。
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为:需要通过驱动机构5驱使挡板3收入安装槽21内,同时使得投食组件4由竖向隔板2一侧移动至另一侧时,工作人员只需开启电机64,电机64工作后带动上齿轮65转动,以此使得与上齿轮65啮合的上齿条63沿第二滑槽15由竖向隔板2一侧滑动至另一侧,在第二连杆62的作用下,饲料盒41由竖向隔板2一侧移动至另一侧,在此过程中,转动轴71在传动带74的传动作用下转动,使得与转动轴71固定的下齿轮72转动,下齿轮72则带动与其啮合的下齿条73以及与下齿条73固定的挡板3沿竖直方向升降,从而便于挡板3收入安装槽21内,以便工作人员打开电磁阀43,使得饲料盒41内的饲料投入养殖池1内以吸引水生生物由竖向隔板2一侧移动至另一侧,有利于工作人员打开无水生生物的一侧的塞体13,对养殖池1进行清理以及换水的工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