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与流程

文档序号:27314588发布日期:2021-11-09 23:34阅读:690来源:国知局
含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农用杀菌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2.叶菌唑,又名羟菌唑,是一种新型、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叶菌唑田间施用对谷类作物壳针孢、链孢霉和柄锈菌植病有卓越效果,其作用机理为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c

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虽然作用机理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一样,但活性谱差别较大。同传统杀菌剂相比,剂量极低而防治谷类植病却很广。因此,叶菌唑通常被用来防治小麦壳针孢、穗镰刀菌、叶锈病、条锈病、白粉病、颖枯病;大麦矮形锈病、白粉病、喙孢属;黑麦喙孢属、叶锈病;燕麦冠锈病,一小黑麦(小麦与黑麦杂交)叶锈病、壳针孢等。但是,单菌叶菌唑杀菌谱比较窄,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较弱。
3.吡唑醚菌酯,化学名称为n

[2

[[1

(4

氯苯基)吡唑
‑3‑
基]氧甲基]苯基]

n

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化学式为c19h18n3o4cl。它是一种新型广谱甲氧基丙烯酸酣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具有保护、冶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主要用于防冶作物上由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功效。
[0004]
但单剂吡唑醚菌酯杀菌谱比较宽,虽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防治效果优异,但对小麦叶锈病、条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弱。
[0005]
由此可见,在农作物杀菌时,单独使用叶菌唑或吡唑醚菌酯的效果都不尽理想,还有待提高杀菌效果,目前,还未见有是否可将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联用,如何联用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现有农作物杀菌剂单独使用效果不好,联用时不同的杀菌剂间又可能产生拮抗,不一定能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的问题。
[0007]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了一种含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0008]
本发明所述的含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组成包括:按重量份数计,叶菌唑1

50份,吡唑醚菌酯1

60份,辅料20

98份。
[0009]
优选的,上述含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组成包括:按重量份数计,叶菌唑1

30份,吡唑醚菌酯1

30份,辅料20

98份。
[0010]
其中,上述含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为悬浮剂,所述的辅料包括:纯净水、乳化剂、黄原胶和苯甲酸钠。
[0011]
进一步的,所述的辅料中,纯净水:乳化剂:黄原胶:苯甲酸钠的重量比为30

80:6

10:0.5

1:0.5

1。进一步的,所述的乳化剂为op

10、烷基苯磺酸钠或蛋白质中的至少一种。
[0012]
进一步的,上述含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为可分散油悬浮剂,所述的辅料包括:甲酯化植物油、乳化剂和有机膨润土。
[0013]
进一步的,所述辅料中,甲酯化植物油:乳化剂:有机膨润土的重量比为30

80:10

15:1

2。进一步的,所述的乳化剂为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脂肪胺盐或乙醇铵盐中的至少一种。
[0014]
其中,所述的含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中,原料的粒径为2

5um。
[001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含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6]
将纯净水、乳化剂、黄原胶和苯甲酸钠加入叶菌唑、吡唑醚菌酯中,分散、剪切,加入研磨机中精磨,研磨至粒径为2

5um即可;
[0017]
或将甲酯化植物油、乳化剂和有机膨润土加入叶菌唑、吡唑醚菌酯中,分散、剪切,加入研磨机中精磨,研磨至粒径为2

5um即可。
[0018]
其中,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研磨时温度为<40℃。
[0019]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含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禾谷类植物、瓜果或蔬菜中的白粉病、赤霉病、网斑病、根腐病、褐斑病、褐轮斑病、灰霉病、叶斑病、茶饼病的用途。
[00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21]
本发明通过试验筛选出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时,能够起到显著的协同增效的作用。联用情况下,克服和延缓了病菌的抗药性,杀菌速度快、持效期长、降低了应用成本,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单剂使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于防治农作物上的真菌性病害,尤其可以用于防治发生在禾谷类、瓜果或蔬菜作物上的赤霉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褐斑病、褐轮斑病、灰霉病、叶斑病、茶饼病等真菌病害,效果好于单剂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叶菌唑系以茎叶处理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它不会由茎叶部向谷粒处渗透。其具有较广的杀菌谱,兼具内吸、保护及治疗作用。它的作用机理虽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一样,但活性谱则差别较大,持效期5~6周。虽然叶菌唑的杀菌作用强,但单独使用时,对小麦赤霉病等的防治能力还很弱,有待提高。
[0023]
目前,有多种叶菌唑与其他杀菌剂的组合物,以提高叶菌唑的使用范围与杀菌效果,但还未见到有与吡唑醚菌酯一起使用的杀菌组合物。
[0024]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酣类杀菌剂,本发明经过大量的筛选实验后发现,两者联用,能够提高吡唑醚菌酯的杀菌效果,扩大杀菌谱,减少用量,减少重复用药的人工成本和机械成本。特别的,当叶菌唑为1

30份,吡唑醚菌酯为1

30份,辅料为20

98份时,该组合杀菌剂的杀菌效果最好。
[0025]
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病菌不易产生抗性,叶菌唑与吡唑醚菌酯按一定的比例复配,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褐斑病、褐轮斑病、灰霉病、叶斑病、茶饼病等真菌病害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可以减少各单剂的用药量,降低农药成本,且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
性要求。
[0026]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但不表示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制在实施例所述范围内。
[0027]
实施例1

8制备本发明的杀菌剂并用于小麦的杀菌
[0028]
杀菌剂的组成如下表1所示。
[0029]
表1不同杀菌剂的组成
[0030][0031][0032]
实施例1

4的杀菌剂辅料组成为:纯净水50kg,烷基苯磺酸钠10kg,黄原胶1kg,苯甲酸钠1kg。
[0033]
实施例1

4的杀菌剂为悬浮剂,制备方法为:将纯净水、烷基苯磺酸钠、黄原胶和苯甲酸钠加入叶菌唑、吡唑醚菌酯中,分散、剪切,加入研磨机中精磨,研磨时保证温度<40℃,研磨至粒径为2

5um,得到悬浮杀菌剂。
[0034]
实施例5

8的杀菌剂辅料组成为:甲酯化植物油50kg,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10kg,有机膨润土2kg。
[0035]
实施例5

8的杀菌剂为分散油悬浮剂,制备方法为:将甲酯化植物油、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和有机膨润土加入叶菌唑、吡唑醚菌酯中,分散、剪切,加入研磨机中精磨,研磨时保证温度<40℃,研磨至粒径为2

5um,得到分散油悬浮杀菌剂。
[0036]
将实施例1

8的杀菌剂进行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通过试验,验证本发明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0037]
试验方法参照《gb/t 17980.22

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试验作物为小麦,防治对象为白粉病。试验地小麦连续种植3年。试验药剂及剂量为详见表2。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5次重复,每个区域50

,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亩施药液60kg,均匀喷洒全株。白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7天后第2次用药,共施药2次。
[0038]
调查与统计方法:第1次药后7天和第2次药后7天调查叶片发病情况。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取30株,调查每株的上3片叶(有旗叶则包括旗叶)。
[0039]
分级方法:
[0040]
0级:无病斑;
[0041]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042]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0043]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0044]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0045]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0046]
于每次药后目测观察施药后对小麦生长、叶色等影响情况,考查药剂对小麦植株的安全性。
[0047]
表2实施例的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0048] 第一次喷药后防效(%)第二次喷药后防效(%)实例施131%52%实例施239%67%实例施347%75%实例施436%58%实例施542%71%实例施651%79%实施例768%83%实施例877%89%空白对照23%44%
[0049]
由实施例的结果可知,采用本发明的混合杀菌组合物,通过适宜比例的混合,能够显著提高叶菌唑或吡唑醚菌酯单剂的杀菌效果,尤其对于小麦的白粉病,杀菌效果显著增强,具有显著的进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