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播种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作物播种辊。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小麦种植多采用条播方式,该方式利于机械操作,落籽均匀,出苗整齐,行间通风透光好,并适合间套复种。配套条播方式播种的小麦播种器多为单梁式结构,主要部件包括播种箱、开沟器、覆土器、仿形轮、镇压轮、压种轮及其连杆机构等,播种效率高,操作简单。而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制约了小麦单位产量,开始推广应用小麦覆膜穴播技术,该技术具有抗旱保墒,防冻增湿,生长旺盛,单位面积产量高的特点,但配套覆膜穴播播种的小麦播种器在市场上却仍然缺乏。
3.专利号为cn201520633853.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冬小麦覆膜铺管施肥精量穴播机,包括支架、肥料箱、地轮、驱动链轮、刮土板、覆土圆盘、开沟铧片、种子穴播器等部件。该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一趟作业,完成精播、开沟、覆膜和布设滴灌带的工作,大幅提高播种工作效率,但是每个种子穴播器只能单行播种,多行播种需要配置多个种子穴播器,机器结构复杂度提高而难用度降低;同时,每个种子穴播器均无种子输料装置,不能长时间播种种子。
4.如何改进现有小麦播种机,增设进种子穴播器,实现单个种子穴播器多行、持续穴播,需要进一步设计研发。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所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一种农作物播种辊,结构简单,安装容易,可实现农作物的多行持续穴播。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农作物播种辊,由滚筒、中心轴、左封盖和右封盖组成,所述滚筒由筒体和多层支架组成,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口,开口环绕筒体的轴心线呈多层圆圈状排列,且每个开口上安装有鸭嘴播种器,每层支架由中心套管和多根支撑杆组成,中心套管内安装有轴承,多根支撑杆的一端环绕固定在中心套管的外侧壁上,另一端固定在筒体的内侧壁上;所述左封盖和右封盖的中心位置均设置有中心轴孔,左封盖或右封盖上设置有进料孔,进料孔上安装有进料管;所述中心轴贯穿安装于滚筒内多层支架的中心套管的轴承中,左封盖和右封盖通过中心轴孔分别套在中心轴两端,并封盖住滚筒的两侧底面后固定在中心轴上,工作时滚筒转动而中心轴不转动。
7.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由上述“开口环绕筒体的轴心线呈多层圆圈状排列”可知,开口在滚筒的筒体上形成多个圆圈状开口层。
8.进一步,所述开口沿筒体的轴心线方向在筒体侧壁上呈螺旋状排列,如果呈直线排列,行进时筒体侧壁上的鸭嘴播种器易造成颠簸,螺旋状排列则可有效缓解或防止颠簸。
9.进一步,所述每层支架安装在相邻的圆圈状开口层之间,这样每层支架的支撑杆不影响通过进料口送出的小麦在滚筒中滚动,不影响小麦从滚筒的开口中滚落出。
10.进一步,所述相邻圆圈状开口层之间的筒体内侧壁上设置有圆环状的隔板层,这样不同进料管中送出的小麦在不同的圆圈状开口层中滚动,不会造成相邻圆圈状开口层中小麦混淆,不会造成不同圆圈状开口层中播种密度不一。
11.进一步,所述圆环状的隔板层固定在滚筒多层支架的支撑杆上,这样便于隔板层安装。
12.进一步,所述左封盖和右封盖上均设置有进料孔,进料口数量为2-4个,当进料口为2个时,可分别设置在左封盖和右封盖上;当进料口为3个时,可左封盖或右封盖设置1个,另一侧封盖上设置2个;当进料口为4个时,则需要分别在左封盖和右封盖上设置2个,这样从左封盖和右封盖两侧分别向不同的圆圈状开口层送料。
13.进一步,所述滚筒的筒体两端内侧壁上设置有环形密封圈,左封盖和右封盖嵌入筒体两端并贴合在环形密封圈上,这样可以防止土壤进入筒体,亦可防止筒体两端的圆圈状开口层中小麦漏出。
14.进一步,所述滚筒的筒体两底面上延伸出环形底圈,左封盖和右封盖挡在两底面的环形底圈上,环形底圈可以防止土壤进入筒体,亦可防止筒体两端的圆圈状开口层中小麦漏出。
15.进一步,所述进料管上方安装有出料控制箱,控制每个进料管中的进料量。
16.进一步,所述鸭嘴播种器由上颚部和开合瓣组成,上颚部带有腔体,固定在筒体外壁上,开合瓣由挡板和翘板组成,挡板和翘板的连接处与上颚部的中下部铰接相连,翘板和滚筒的外侧壁之间安装有弹簧,当滚筒在地面上滚动时,首先鸭嘴播种器整体插入地面,随着滚筒的进一步滚动,翘板受到地面挤压带动挡板转动,鸭嘴播种器开口,随着滚筒的进一步滚动,翘板和地面脱离,弹簧使翘板弹回,挡板盖回上颚部,鸭嘴播种器闭口。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8.1、可多行穴播。本实用新型的开口环绕筒体的轴心线呈多层圆圈状排列,圆圈状开口层可设置为1-4层,左封盖和右封盖配套进料口1-4个,即可实现最少1行,最多4行播种。相比传统的单行穴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播种行数增多,而结构复杂度降低,加工用料减少,耐用度提高。
19.2、可持续、精量穴播。本实用新型的进料管上方安装有出料控制箱,出料控制箱不仅可以大量储存播种种子,而且可以精确控制播种量,可以持续不断的进行穴播,实现长时间作业。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传统种子穴播装置,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可多行、持续、精量穴播,为传统小麦播种机改进为小麦覆膜穴播机提供了性能优良的穴播零部件。且本实用新型亦可用于播种玉米、大豆、甜菜、棉花等农作物。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去除左封盖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沿中心轴的截面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去除左封盖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7.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一种农作物播种辊,由滚筒1、中心轴2、左封盖3和右封盖4组成,所述滚筒1由筒体11和多层支架12组成,筒体11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口13,开口13环绕筒体11的轴心线呈多层圆圈状排列,且每个开口13上安装有鸭嘴播种器14,每层支架12由中心套管15和多根支撑杆16组成,中心套管15内安装有轴承17,多根支撑杆16的一端环绕固定在中心套管15的外侧壁上,另一端固定在筒体11的内侧壁上,且每层支架12安装在相邻的圆圈状开口层之间;所述左封盖3和右封盖4的中心位置均设置有中心轴孔,左封盖3和右封盖4上分别设置有两个进料孔,进料孔均上安装有进料管18;所述中心轴2贯穿安装于滚筒1内多层支架12的中心套管15的轴承17中,左封盖3和右封盖4通过中心轴孔分别套在中心轴2两端,并封盖住滚筒1的两侧底面后固定在中心轴2上,工作时滚筒1转动而中心轴2不转动。
28.具体的,所述鸭嘴播种器14由上颚部20和开合瓣组成,上颚部20带有腔体,固定在筒体11外壁上,开合瓣由挡板和翘板21组成,挡板和翘板21的连接处与上颚部20的中下部铰接相连,翘板21和滚筒1的外侧壁之间安装有弹簧22,当滚筒1在地面上滚动时,首先鸭嘴播种器14整体插入地面,随着滚筒1的进一步滚动,翘板21受到地面挤压带动挡板转动,鸭嘴播种器14开口,随着滚筒1的进一步滚动,翘板21和地面脱离,弹簧22使翘板21弹回,挡板盖回上颚部20,鸭嘴播种器14闭口。筒体11的内侧壁上固定支撑杆16的位置设置有筒体加强筋19。
29.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由于开口13环绕筒体11的轴心线呈多层圆圈状排列,因此,开口13在筒体11上形成多个圆圈状开口层。由图3可明显看出,左盖板3、三个多层支架12、右封盖4之间形成了四个圆圈状开口层,由于开口13沿筒体11的轴心线方向在筒体11的侧壁上呈直线排列,行进时筒体11上的鸭嘴播种器14易造成颠簸,可将开口13沿筒体11的轴心线方向在筒体11侧壁上呈螺旋状排列,从而有效缓解颠簸。
30.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中,进料口数量为4个,进料管18亦安装有4个,进料口可根据圆圈状开口层的数量设置为1-3个,当进料口为1个时,可设置于左封盖3或右封盖4上;当进料口为2个时,可分别设置在左封盖3和右封盖4上;当进料口为3个时,可在左封盖3或右封盖4上设置1个,另一侧封盖上设置2个。
31.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二种实施方式相比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相邻圆圈状开口层之间的筒体11内侧壁上设置有圆环状的隔板层30,且隔板层30固定在滚筒1的多层支架12的支撑杆17上,这样不同进料管中送出的小麦在不同的圆圈状开口层中滚动,不会造成相邻圆圈状开口层中小麦混淆,不会造成不同圆圈状开口层中播种密度不一。
32.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第三种实施方式相比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滚筒1的筒体11两底面上延伸出环形底圈31,左封盖3和右封盖4挡在两底面的环形底圈31上,环形底圈31可以防止土壤进入筒体11,亦可防止筒体11两端的圆圈状开口层中小麦漏出。
33.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料管18上方安装有出料控制箱,可控制每个进料管中的进料量。滚筒1的筒体11两端内侧壁也可以上设置有环形密封圈,左封盖3和右封盖4嵌入筒体11两端并贴合在环形密封圈上,这样可以防止土壤进入筒体11,亦可防止筒体11两端的圆圈状开口层中小麦漏出。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