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淡水生态牧场可升降的人工鱼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87085发布日期:2022-04-22 13:36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淡水生态牧场可升降的人工鱼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淡水生态牧场人工鱼礁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淡水生态牧场可升降的人工鱼礁装置。


背景技术:

2.人工鱼礁是人为放置在养殖水域上的一种或多种天然或人工构造物,可以改变与水域生物资源相关的物理、生物和社会经济过程。人工鱼礁是生态牧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鱼礁具有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营造水域生物的良好栖息环境,为鱼类、贝、藻类等水域生物等提供生长、繁殖、索饵和避敌的场所,从而达到生境资源营造与养护和提高渔获量等目的。
3.目前,人工鱼礁多为混凝土、石料以及钢材等材质,其密度大,质量重,导致淤泥质水域底部难以承载底层鱼礁,沉底式的人工鱼礁往往容易被水域沉积物覆盖,使得鱼礁效益大打折扣。
4.根据鱼类行为特征可知,不同种群的鱼群分布在不同深度水域中以满足其生活习性,而沉底式人工鱼礁难以满足生活在中上层水域的鱼群的生长、繁殖、索饵和避敌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淡水生态牧场可升降的人工鱼礁装置,能够防止被水域沉积物覆盖以及满足不同深度水层鱼群的生长、繁殖、索饵和避敌的需求,使得该人工鱼礁装置能沉能浮,适应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6.本实用新型中的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适用于淡水生态牧场可升降的人工鱼礁装置,包括内浮筒及外浮筒,所述内浮筒设置在外浮筒内,所述内浮筒与外浮筒之间设置有夹腔,所述内浮筒与外浮筒之间的夹腔下端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内浮筒与外浮筒之间的夹腔上端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内浮筒与外浮筒之间的夹腔内设置有充排气单元及充排水单元,所述充排气单元用于实施对内浮筒与外浮筒之间夹腔的充排气,所述充排水单元用于实施对内浮筒与外浮筒之间夹腔的充排水。
8.本实用新型还存在以下技术特征:
9.所述内浮筒与外浮筒之间的夹腔设置有充气泵。
10.所述第一开口内设置有封堵机构,所述封堵机构用于实施对第一开口封堵及开启。
11.所述第二开口为螺纹孔,所述第二开口内设置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外壁与第二开口构成螺纹连接配合。
12.所述通气管管口位置设置有电池显示屏;所述通气管的管口位置设置有阀门及压力表。
13.所述封堵机构包括封堵球,所述封堵球上下升降且与第一开口构成封堵及开启配合,所述封堵球通过连杆单元与动力单元连接,动力单元驱动封堵球沿着第一开口上下移动。
14.所述连杆单元包括与封堵球连接的升降板,所述升降板设置在内浮筒与外浮筒之间的夹腔内,所述升降板与外浮筒底部构成竖直方向滑动配合,所述升降板与外浮筒底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升降板旁侧设置有驱动臂,所述驱动臂的中段铰接设置在外浮筒底部,所述驱动臂的一端与连动杆连接,所述动力单元包括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内设置有铁芯杆,所述铁芯杆与连动杆连接。
15.所述驱动臂的一端设置有条状孔,所述连动杆的一端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插置在条状孔内。
16.所述内浮筒与外浮筒之间的夹腔内设置有升降锚杆,所述升降锚杆竖直升降,所述升降锚杆的下端设置有锚杆爪。
17.所述所述内浮筒与外浮筒之间的夹腔内设置有驱动杆,所述锚杆爪的中段位置铰接设置在升降锚杆的下端位置,所述升降锚杆呈管状,所述驱动杆竖直移动且与锚杆爪的一端抵靠或分离,所述驱动杆与外浮筒延伸的支架构成滑动配合,所述驱动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支架及驱动杆的杆端抵靠。
18.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该人工鱼礁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内浮筒和外浮筒的设计,使得该人工鱼礁装置能够形成可靠的沉降腔室,通过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设计,利用充排气单元及充排水单元实施对该夹腔的充气排气,或者冲水或排水,使得该夹腔内充气或者冲水,达到对该人工鱼礁装置所受浮力的调整,以防止被水域沉积物覆盖以及满足不同深度水层鱼群的生长、繁殖、索饵和避敌的需求,使得该人工鱼礁装置能沉能浮,适应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19.图1是适用于淡水生态牧场可升降的人工鱼礁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适用于淡水生态牧场可升降的人工鱼礁装置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适用于淡水生态牧场可升降的人工鱼礁装置的另外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参照图1至图3,对本适用于淡水生态牧场可升降的人工鱼礁装置的特征详述如下:
23.一种适用于淡水生态牧场可升降的人工鱼礁装置,包括内浮筒100及外浮筒200,所述内浮筒100设置在外浮筒200内,所述内浮筒100与外浮筒200之间设置有夹腔,所述内浮筒100与外浮筒200之间的夹腔下端设置有第一开口210,所述内浮筒100与外浮筒200之间的夹腔上端设置有第二开口220,所述内浮筒100与外浮筒200之间的夹腔内设置有充排气单元及充排水单元,所述充排气单元用于实施对内浮筒100与外浮筒200之间夹腔的充排气,所述充排水单元用于实施对内浮筒100与外浮筒200之间夹腔的充排水。
24.该人工鱼礁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内浮筒100和外浮筒200的设计,使得该人工鱼礁装置能够形成可靠的沉降腔室,通过第一开口210及第二开口220的设计,利用充排气单元
及充排水单元实施对该夹腔的充气排气,或者冲水或排水,使得该夹腔内充气或者冲水,达到对该人工鱼礁装置所受浮力的调整,以防止被水域沉积物覆盖以及满足不同深度水层鱼群的生长、繁殖、索饵和避敌的需求,使得该人工鱼礁装置能沉能浮,适应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内浮筒100与外浮筒200之间的夹腔设置有充气泵300。
26.本实用新型的人工鱼礁为一种密度较低的轻质型材料,如铝合金等材质,既可以保证耐腐蚀,又可以保证人工鱼礁具有一定的浮力而不直接沉入水域底泥中。鱼礁上下表面需密封连接,保证内浮筒100和外浮筒200体积未重合的部分,形成密封的腔体,密封腔体作为注水和排水的容器,由鱼礁所受的浮力等于鱼礁腔体所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的大小以及淡水生态牧场水域的深度,确定鱼礁内外圆柱体的直径及鱼礁长度。
27.在夹腔内安装充气泵300,充气泵300注气与排气功能来控制密封腔体内的气压,鱼礁腔体内配有蓄电池,用于充气泵300的供电其他电器设备供电,蓄电池配有充电设备,并连接充电线至第二开口220上端口,在蓄电池充电口处,安装显示蓄电池的电量存储情况,便于蓄电池定期维护充电。
28.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210内设置有封堵机构,所述封堵机构用于实施对第一开口210封堵及开启。
29.为方便该第二开口220的充排气,所述第二开口220为螺纹孔,所述第二开口220内设置有通气管400,所述通气管400外壁与第二开口220构成螺纹连接配合。
30.具体地,所述通气管400管口位置设置有电池显示屏410;所述通气管400的管口位置设置有阀门420及压力表430。
31.具体地,为实现对第二开口210的封堵及打开,所述封堵机构包括封堵球510,所述封堵球510上下升降且与第一开口210构成封堵及开启配合,所述封堵球510通过连杆单元与动力单元连接,动力单元驱动封堵球510沿着第一开口210上下移动。
32.所述连杆单元包括与封堵球510连接的升降板520,所述升降板520设置在内浮筒100与外浮筒200之间的夹腔内,所述升降板520与外浮筒200底部构成竖直方向滑动配合,所述升降板520与外浮筒200底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530,所述升降板520旁侧设置有驱动臂540,所述驱动臂540的中段铰接设置在外浮筒200底部,所述驱动臂540的一端与连动杆550连接,所述动力单元包括电磁线圈560,所述电磁线圈560内设置有铁芯杆570,所述铁芯杆570与连动杆550连接。
33.在驱动封堵球510上下移动时,所述驱动臂540的一端设置有条状孔541,所述连动杆550的一端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插置在条状孔541内。
34.更为具体地,为使得该人工鱼礁可靠的固定在水下,所述内浮筒100与外浮筒200之间的夹腔内设置有升降锚杆600,所述升降锚杆600竖直升降,所述升降锚杆600的下端设置有锚杆爪610。
35.所述所述内浮筒100与外浮筒200之间的夹腔内设置有驱动杆620,所述锚杆爪610的中段位置铰接设置在升降锚杆600的下端位置,所述升降锚杆600呈管状,所述驱动杆620竖直移动且与锚杆爪610的一端抵靠或分离,所述驱动杆620与外浮筒200延伸的支架构成滑动配合,所述驱动杆620上套设有弹簧621,所述弹簧621的两端分别与支架及驱动杆620
的杆端抵靠。
36.在鱼礁的下表面安装淤泥感应器,上表面安装水位感应器,感应器由蓄电池供电,并设置感应器与感应对象之间的最小与最大的有效感应距离,当水域的淤泥厚度增加等不利工况发生时,淤泥感应器感应到鱼礁的底部与水域淤泥之间的有效距离小于最小有效距离时,充气泵300开始工作向鱼礁腔体内提高气压,同时,控制打开鱼礁腔体底部的第一开口210,鱼礁腔体内的水在气压的作用下从第一开口210排出,此时鱼礁的重量减轻,鱼礁缓缓上升,直至鱼礁上表面的水位感应器到最小水位时,充气泵300停止工作,同时控制封堵球510盖住第一开口210。
37.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8.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