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栽培容器形成用板状构件、植物栽培容器及植物栽培方法_2

文档序号:8908169阅读:来源:国知局
性变形后能够形成圆桶形状的塑料材料。图2中图示的是,图1所示的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圆周方向的两端部分离后,在完全没有外力的状态下复原弹性的状态,图3中图示的是,图I所示的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圆周方向的两端部在分离状态下,依靠外力进行弹性变形后,完全平坦展开的状态。如图2和图3所示展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植物栽培容器(1000)形成用板状构件。如图2所示,在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两端部分离的状态(即植物栽培容器形成用板状构件)下墙体(1100)形成了圆弧的形状。参考图1值图3,在墙体(1100)上形成了许多结合部(1110),许多贯通孔(1120),以及许多个的凹凸部(1130)。
[0041]多数的结合部(1110)沿着基准轴线⑴的延长方向互相间隔排列成一列。各结合部(1110)是以相同的结构组成。图4图示的是结合部(1110)的截面图。参照图1到图4,结合部(1110)具有与墙体圆周方向的一端(1121)临近形成的第一结合构造(1111),以及与第一结合构造(1111)向对应的、与墙体(1100)圆周方向的另一端(1122)临近形成的第二结合构造(1115)。第一结合构造(1111)作为向外侧突出的形态,内侧与之相对应,形成了凹陷的第一凹槽(1112)。即,第一结合构造(1111)形成了前方突出后方凹陷的第一凹槽(1112)。第二结合构造(1115)作为向外侧突出的形态,内侧与之相对应,形成了凹陷的第二凹槽(1116)。即,第二结合构造(1115)形成了前方突出后方凹陷的第二凹槽(1116)。把第一结合构造(1111)突出的部分压入第二结合构造的第二凹槽(1116)可形成结合部(1110)。于此相反,将第二结合构造(1115)的突出部分压入第一结合构造(1111)的第一凹槽(1112)也可形成结合部(1110)。结合部(1110)依靠外力可轻松分离。虽然本实施例对两个结合构造(1111,1115)朝外侧突出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与之不同,这两个结合构造也有可能是朝内侧突出,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从业者也应该可以理解其是以相同的方式结合、分离。
[0042]多数的贯通孔(1120)沿墙体(1100)圆周方向排列。当把植物栽培容器(1000)设置在土壤中时,贯通孔(1120)的位置被安排在植物栽培容器(1000)内部所收容的栽培土壤的上面稍微靠下的位置(参照图6)。通过贯通孔(1120)甘草根部的侧根可以伸出植物栽培容器(1000)外,使其具有排水功能,其在梅雨季等雨水多的时候是非常有用的。
[0043]多数的凹凸部(1130)是沿着墙体的高度方向(与圆周方向呈直角的方向)和圆周方向配置的。图5与图6中图示的是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横截面图以及纵截面图。参考图1至图3、图5及图6,凹凸部(1130)的形成可以是外部凹陷,内部凸起,也可是与其相反的,外部凸起,内部凹陷。凹凸部(1130)沿着圆周方向可形成弧形。各个凹凸部(1130)可沿着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高度方向延长。通过这些凹凸部(1130)增加了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强度。如图5所示,位于墙体(1100)圆周方向的两端相互重叠部分的凹凸部(1130)把一个凹凸部(1130)插进另一个凹凸部(1130)中。
[0044]现在,将参考图面,对利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直根植物的栽培方法进行解释说明。图7图示的是利于图1至图6所示的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栽培植物方法的顺序图。参考图7,植物栽培方法包括:栽培容器形成阶段(S10’),栽培容器设置阶段(SlO),栽培土壤填充阶段(S20),栽培植物播种阶段(S30),植物生长阶段(S40),栽培植物收获阶段(S50)以及栽培容器回收阶段。
[0045]在栽培容器形成阶段(S10’)中,使图2中所示的植物栽培形成用板状构件变形,形成如图1所示的植物栽培容器(1000)。可通过把第一结合构造(1111)凸出的部分压入第二结合构造(1115)的第二凹槽部(I116),或是把第二结合构造(1115)凸出部分压入第一结合构造(1111)的第一凹槽部(1112)来执行。栽培容器形成阶段(S10’)结束后将执行栽培容器设置阶段(S1)。
[0046]在栽培容器设置阶段(SlO)中,将通过栽培容器形成阶段(S10’)形成的、如图1所示的植物栽培容器(1000)设置在如图6所示的基础土壤(B)中。参考图6,将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一个端部(图面上下端)埋入基础土壤⑶中,剩下的部分露出在基础土壤(B)的上方,在植物栽培容器(1000)上端形成的第一开口部(1200)朝向垂直方向上部。植物栽培容器(1000)埋入基础土壤(B)的部分大概有20cm深。甘草是典型的沙漠性植物,适合栽培于干燥、日照量丰富的地域,因此基础土壤(B)作为具有大量腐殖质,肥沃的沙壤土或是泥壤土,意味着表土深厚且排水通畅的土。在栽培容器设置阶段(SlO)中,与基础土壤(B)临近的地方可设置多个植物栽培容器(1000)。栽培容器设置阶段(SlO)后将执行栽培土壤填充阶段(S20)。
[0047]栽培土壤填充阶段(S20)阶段,向植物栽培容器(1000)内部形成的栽培空间(S)中填充适合栽培植物甘草的栽培土壤(C)。栽培土壤(C)是通过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第一开口部(1200)提供给收容空间(S)的。此时,栽培土壤(C)从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第一开口部(1200)向下填充至5cm左右的高度,在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上部形成盈余空间(W)。此盈余空间(W)可在浇水的时候使水轻松地渗透到栽培土壤(C)中。植物栽培容器(1000)中形成的多个贯通孔(1120)位于栽培土壤(C)的上面稍微靠下(大概就是甘草根部的侧根(图6中的D)从主根(图6中的E)伸展出的地方)的位置。栽培土壤(C)作为栽培对象植物甘草(L)的生长源,可与基础土壤(B)相同或是为了在基础土壤(B)上生长而与人工土壤混合得到的混合土壤。栽培土壤填充阶段(S20)后将执行栽培植物播种阶段(S30) ο
[0048]在栽培植物播种阶段(S30)中,栽培植物甘草将被播种到栽培土壤(C)中。播种是通过植物栽培容器(1000)上端形成的第一开口部(1200)完成的。栽培植物播种阶段(S30)后将执行栽培植物生成阶段(S40)。
[0049]在栽培植物生长阶段(S40),播种在植物栽培容器(1000)内部的甘草(L)将生长。栽培植物生长阶段(S40)中,甘草(L)根的主根(E)沿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延长方向竖直生长60-100cm,从而提高了甘草的商品性。另外,由于甘草(L)根部的侧根⑶通过植物栽培容器(1000)的贯通孔(1120)伸向植物栽培容器(1000)外部并露在外面,从而诱导了侧根(D)的光合作用,更加促进主根(E)的生长速度。此时,植物栽培容器(1000)可有效地保护甘草(L)免受病虫害侵袭,使单位面积甘草的栽培量最大化。栽培植物生长阶段(S40)后将执行栽培植物收获阶段(S50)。
[0050]在栽培植物收获阶段(S50)中,为了收获种植好的甘草(L),将使图6所示状态中的结合部(图1的1110)分离。由此,墙体(111)的圆周方向两端裂开、侧面将打开,通过开放的侧面,植物栽培容器(1000)内的栽培土壤(C)将向外排出。由于植物栽培容器(10000)内的栽培土壤(C)大部分都处于被清除状态,因此甘草(L)的收获将变得较为轻松。
[0051]在栽培容器回收阶段(S60)中,通过栽培植物收获阶段(S50)收获甘草(L)后,剩下的墙体(1110)将从基础土壤⑶中挑出来回收。
[0052]图8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植物栽培容器。参考图8,植物栽培容器(2000)是沿上下方向延长、两端开放的中空形圆桶形状。在植物栽培容器(2000)的圆桶形墙体(2110)上沿圆周方向安置了许多贯通孔(2120)。贯通孔(2120)接触并位于上端。植物栽培容器(2000)为了适用于甘草栽培,将具有60-100cm的高度以及10-12cm的内径。以下,将针对利用植物栽培容器(2000)的甘草栽培方法进行说明。利用植物栽培容器(2000)的干菜栽培方法包括:栽培容器设置阶段,栽培土壤填充阶段,播种阶段和甘草生长阶段。
[0053]在栽培容器设置阶段中,如图8所示的植物栽培容器(2000)设置在如图9所示的基础土壤(B)中。参考图9,将植物栽培容器(2000)的下部埋入基础土壤(B)中,剩下的部分露出在基础土壤(B)的上方,在植物栽培容器(2000)上端形成的开口部(2200)朝向垂直方向上部。植物栽培容器(2000)埋入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