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胺、啶氧菌 酯、苯氧菌胺复配后,具有明显的增效和持效作用;(2)对粮食作物、豆类作物、纤维作物、 糖料作物、瓜类作物、水果类作物、干果类作物、嗜好作物、根茎类作物、油料作物、花卉作 物、药用作物、原料作物、绿肥牧草作物上病害均有较高活性;(3)减少了农药用药量,降低 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了环境污染;(4)对人畜安全,环境相容性好;并且制剂粘 着力增强,耐雨水冲刷。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0040] 应用实施例一
[0041] 实施例1~19可湿性粉剂
[0042] 将吡噻菌胺、活性成分B、分散剂、湿润剂、填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 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可湿性粉剂产品,具体见表1。表1实施例1~ 19各组分及重量份
[0045] 实施例20~38水分散粒剂
[0046] 将吡噻菌胺、活性成分B、分散剂、湿润剂、崩解剂、填料等一起经气流粉碎得到需 要的粒径,再加入粘结剂(可加可不加)等其它助剂,得到制粒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化 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剂产品,具体见表2。
[0047] 表2实施例20~38各组分及重量份
[0050] 实施例39~57悬浮剂
[0051] 将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 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吡噻菌胺、活性成分B,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 在5 μm以下,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3。
[0052] 表3实施例39~57各组分及重量份
[0053]
[0055] 实施例52~62悬乳剂
[0056] 将分散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 混合均匀,加入吡噻菌胺,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 μπι以下,制得 吡噻菌胺悬浮剂,然后将活性成分Β、溶剂、乳化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 浮剂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乳剂产品,具体见表4、5。表4实施例 52~57各组及重量份
[0058] 表5实施例58~62各组及重量份
[0059]
[0060] 实施例63~73水乳剂
[0061] 将吡噻菌胺、活性成分B、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去离子 水、抗冻剂(可加可不加)、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混合在一起,成均一水相。在高 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油相,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乳剂产品,具 体见表6。表6实施例63~73各组分及重量份
[0064] 将表1~6中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醚菌酯、肟菌酯、肟醚菌胺、啶氧菌 酯、苯氧菌胺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0065] 实施例74~76微乳剂
[0066] 将吡噻菌胺、活性成分B溶解在装有溶剂的均化器中,将乳化剂、抗冻剂(可加可 不加)、消泡剂加入到装有上述溶液的均化器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后予以强烈混合并匀 化,最后得到外观清澈透明的本发明所述的微乳剂产品。具体见表7。
[0067] 表7实施例74~76各组分及含量
[0070] 实施例77、78微囊悬浮剂
[0071 ] 将吡噻菌胺、活性成分B、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 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 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 剂产品。具体见表8。表8实施例77、78各组分及重量份
[0073] 实施例79、80微囊悬浮-悬浮剂
[0074] 将活性成分B、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油相在剪切条件 下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的水相溶液中,制成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将分散剂、湿 润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吡噻菌胺,在球磨机中球 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 μ m以下,制得悬浮剂,然后将悬浮剂加入到微胶囊悬浮 剂的水相溶液中,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产 品,具体见表9。
[0075] 表9实施例79、80各组分及重量份
[0078]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 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CTC),CTC < 70为拮抗作用, 70彡CTC彡120为相加作用,CTC > 120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0079] 试验方法:试验时分别将各混配剂的母液稀释成五个系列浓度,分别置于烧杯中 备用。采用先浸叶后接菌的方法,将未接触任何药剂的大小一致的叶片在配置好的药液中 浸泡5s后取出、自然晾干,放入养菌盒中,然后接上供试幼菌,在25°C条件下饲养,每处理3 次重复,每重复所用试菌数为50头,同时设空白对照,于72h检查死菌数,计算死亡率和校 正死亡率,求得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LC 5。值。若对照死亡率大于10%,则视为无效试验。计 算公式如下:
[0082] 将病害校正死亡率换算成机率值(y),处理浓度(μ 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 小二乘法得出毒力回归方程,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值,按照孙云沛公式法计算出共毒 系数CTC。计算公式如下(以吡噻菌胺为标准药剂,其毒力指数为100):
[0085] M的理论毒力指数(TTI)=吡噻菌胺的TI XP批噻菌胺+有效活性成分B的TI XP有效 活性成分B
[0086]
[0087] 式中:M为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0088] B为有效活性成分B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0089] P_WR为吡噻菌胺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0090] B选自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氟嘧菌酯、肟菌酯、肟醚菌胺、啶氧菌酯、苯氧 菌胺中之一种。
[0091] 应用实施例二:
[0092] 供试病害:黄瓜白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 过预备试验确定吡噻菌胺与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0093] 毒力测定结果
[0094] 表10吡噻菌胺与醚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0097] 由表10可知,吡噻菌胺与醚菌酯配比在1 : 80~80 : 1时对黄瓜白粉病的增 效比值SR均大于1. 5,说明两者在1 : 80~80 : 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吡 噻菌胺与醚菌酯的配比在1 : 30~30 : 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 15以 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吡噻菌胺与醚菌酯的优选配比为30 :1、20 :1、15 :1、10 :1、8 :1、6 :1、 5 :1、4 :1、3 :1、2 :1、1 :1、1 :2、1 :3、1 :4、1 :5、1 :6、1 :8、1 :15、1 :20、1 :30,尤其是当吡噻菌 胺与醚菌酯重量比为1 :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098] 应用实施例三:
[0099] 供试病害:葡萄霜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 过预备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