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诱捕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81181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害虫诱捕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disclosure)涉及害虫诱捕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利用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的害虫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害虫(Injur1us insect)是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生活的昆虫的总称,蚊子、幢螂、蛀虫、苍蝇等属于间接地危害人类的具有代表性的害虫。这种害虫会成为通过在身上附着病菌或病毒等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并将其传播给人类的媒介。人类的生活范围因耕种、工业化或城市化等而变得越来越宽,尤其伴随着交通设施的发达,与昆虫或害虫的生活范围相接触的地点也逐渐增多。并且,由于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容易引起害虫尤其变多的现象。因此,在住宅、公司或区域社会中防治害虫的工作逐渐成为重要的话题。
[0003]在这种防治害虫的方法中,不仅有利用超短波、超声波等的物理防治法,还有利用杀虫剂、熏蒸剂、驱避剂、引诱剂或不孕剂等的化学方法等。然而,杀虫剂等不但危害人体,而且还伴随着一同杀灭害虫天敌等的问题。并且,存在很难轻易地引诱害虫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能够引诱包括蚊子在内的害虫,并进行防治工作的害虫诱捕
目.ο
[0005]根据本公开的一例的害虫诱捕装置,包括:外壳部,在一端部形成有害虫流入部;引诱害虫引导部,设置在上述害虫流入部的下部的上述外壳部的内部,上述引诱害虫引导部包括翼部,上述翼部以一部分面积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盖部,配置在上述外壳部的外侧上部,在上述盖部配置有用于向上述引诱害虫引导部提供紫外线的紫外线光源部;送风部,配置在上述引诱害虫引导部的下部,用于使害虫向上述外壳部的内部流入;以及捕虫诱捕部,配置在上述外壳部的底部,用于捕集害虫。
[0006]上述引诱害虫引导部、送风部及捕虫诱捕部沿着垂直方向配置在上述外壳部的内部。
[0007]上述翼部配置在框架部及上述框架部的内侧壁,在上述翼部的至少一面涂敷有光催化物质。
[0008]上述翼部以至少一个翼部沿着上述框架部的内侧壁周围相互重叠一部分面积的方式配置。
[0009]上述翼部在上述送风部工作时一同旋转,并产生涡流。
[0010]上述翼部由能够使空气流通的包括泡沫金属(metal foam)或多孔性金属材料的材质构成。
[0011]上述送风部包括鼓风风扇(blow fan)或轴流式风扇(axial fan)。
[0012]上述紫外线光源部配置在上述盖部的内侧面,上述紫外线光源部的朝向上述引诱害虫引导部的方向配置有发光面。
[0013]上述紫外线光源部还包括扩散盖,上述扩散盖配置在发光二极管芯片或发光二极管封装件的上部。
[0014]上述引诱害虫引导部借助二氧化碳(CO2)反应物来引诱害虫,上述二氧化碳反应物通过上述紫外线光源部和涂敷有光催化物质的上述翼部之间的光催化现象来产生。
[0015]上述捕虫诱捕部包括粘结片或网眼形态的捕虫网,在上述粘结片至少一面配置有能够粘结害虫来捕获的粘结物质层,上述捕虫网以规定粗度的格子结构形成,用于捕获害虫。
[0016]根据本公开,通过采用具有紫外线发光二级管的害虫诱捕装置,能够引诱并消除包括蚊子、蟑螂等的害虫。
【附图说明】
[0017]图1至图2为表示本公开的一例的害虫诱捕装置的图。
[0018]图3为示出图1的紫外线光源部的图。
[0019]图4为示出图1的引诱害虫引导部的图。
[0020]附图标记的说明
[0021]100:外壳部100a:害虫流入部
[0022]110:送风部120:捕虫诱捕部
[0023]130:引诱害虫引导部 132:框架部
[0024]135:翼部140:盖部
[0025]150:紫外线光源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为了明确示出附图中各装置的结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示出了上述结构要素的宽度或厚度等大小。整体上,从观察者的角度对附图进行了说明,并且在提及到一要素位于另一要素的上方的情况下,包括上述一要素直接位于另一要素的上方或者这些要素之间可介入有其他要素的含义。
[0027]多个图中的相同符号实质上表示相同的要素。并且,除非根据上下文内容明确表示不同含义,否则单数的表现应理解成包括复数的表现,“包括”或“具有”等术语应理解为,用于指定所记述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而并不表示事先排除至少一个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0028]图1及图2为表示本公开的一例的害虫诱捕装置的图。图3为示出图1的紫外线光源部的图。图4为示出图1的引诱害虫引导部的图。
[0029]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公开的一例的害虫诱捕装置包括:外壳部(case) 100,用于构成外观,在上述外壳部100的一端部形成有害虫流入部10a ;引诱害虫引导部130,设置在外壳部100的内部;盖部140,配置有紫外线光源部150 ;送风部110,用于使害虫向外壳部100的内部流入;以及捕虫诱捕部120,配置在上述外壳部100的底部,用于捕集害虫。
[0030]外壳部100用于构成外观,并在上述外壳部100的内部配置有空间。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虽然外壳部100被揭示为具有圆筒形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且考虑到希望利用害虫诱捕装置来捕获的害虫的种类、害虫的数量或设置害虫诱捕装置的地点等,外壳部100能够以多种形状形成。并且,本公开实施例的害虫诱捕装置可配置在室内或室外,且配置在室内的情况下,可配置在天花板、墙壁或地板。
[0031]在外壳部100的顶部可配置例如蚊子、苍蝇等害虫流入的害虫流入部100a。害虫流入部10a与引诱害虫引导部130相连接。引诱害虫引导部130设置在外壳部100的内部,且包括框架部132及翼部135。参照示出引诱害虫引导部130的放大图4,框架部132构成圆形的外观,翼部135配置在框架部132的内侧壁。在此,在框架部132的内侧壁能够配置有一个以上的翼部135,且能够利用固定部件136来固定。并且,翼部135可利用如粘结剂等粘结性物质来被固定在框架部132的内侧壁。
[0032]如图4所示,翼部135以至少一个翼部135沿着上述框架部132的内侧壁周围相互重叠一部分面积的方式配置。在此,翼部135可由能够使空气流通的包括泡沫金属或多孔性金属材料的材质构成,并能够制作成在上述翼部135的至少一面涂敷有光催化物质的层。光催化物质包括选自由二氧化钛(T12)、氧化锆(ZrOx)、二氧化硅(S12)或三氧化钨(WO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