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益生菌和益生元复合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2349阅读:8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益生菌和益生元复合制剂。
背景技术
:本部分中的陈述仅仅提供了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有关的背景信息,且可能不构成现有技术。现代微生态学观点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生物与内外环境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疾病的本质是各种干扰宿主的因素作用超限导致生态失调。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群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道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则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产生病理性组合而引起临床症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现有技术中使用的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产品包括有益生菌类产品、益生元类产品以及合生元类产品。其中,益生元类产品具有耐贮存、贮运方便、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并且对调节肠道菌群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抑制有害菌增殖。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益生元主要是一些有增殖双歧因子功能的低聚糖,它可以通过选择性的激活与增加肠道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来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现有技术的两种针对肠道菌群的调整手段:活菌补充和补充益生元来增殖自身肠道菌;或者通过活菌肠道定殖,前者通过益生元补菌。益生元补菌,主要是利用益生元不能被上消化道分解和吸收,直接进入大肠后选择性地刺激大肠中的少数几种有益细菌的生长,从而对宿主产生有益的作用。目前常用的益生元有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其化学本质都是不能被消化吸收的短链碳水化合物,统称为低聚糖。低聚糖是最主要、研究最多的一类益生元。益生菌补菌目前存在的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产品在贮藏和消费过程中活菌含量的下降,尤其是厌氧型益生菌对营养条件要求较高,对氧极为敏感,对低值的抵抗力差,活性保持较困难,比如双歧杆菌液体制剂在几天内活菌数就会下降一个数量级。故现有技术有待改进和发展。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益生元中单一低聚糖,或低聚糖组合物配比不当不能满足人们调节肠道平衡的同时需要补充营养这一需求,提供一种配伍科学、调节肠道效果好且还能提供营养补给的益生菌和益生元复合制剂。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益生菌和益生元复合制剂,它包含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复合益生菌10-20%、复合益生元65-85%、壳寡糖1-3%。所述复合益生菌由乳酸片球菌、罗伊氏乳杆菌、长双歧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四种菌按预定重量比构成。所述复合益生菌中四种菌的活菌数百分比为:乳酸片球菌20-30%、罗伊氏乳杆菌15-25%、长双歧杆菌15-25%和嗜热链球菌10-20%。所述益生菌和益生元复合制剂中还包括含量为1010-1011CFU/g的嗜酸乳杆菌以及含量为1010-1011CFU/g的乳双歧杆菌,且长双歧杆菌含量为1010-1011CFU/g,嗜热链球菌含量为1010-1011CFU/g。所述复合益生元由低聚甘露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水苏糖和抗性糊精五种益生元菌按设定重量比构成。按重量比所述低聚甘露糖5-35%、低聚果糖3-30%、低聚半乳糖2-20%、水苏糖1-5%和抗性糊精1-10%。所述壳寡糖为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同聚物或异聚物。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降低物料水分活度来保持益生菌的成活率。而益生元不被人体肠胃道内消化吸收,直接进入大肠,高选择性地给予肠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提供培养基质,迅速刺激有益菌大量繁殖,提高有益菌活力,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各项生理功能。独有甘露糖受体结合位点,优先与人体肠道细胞表面的甘露糖受体结合,防止病原微生物对动物体肠道粘膜上皮的粘附,实现病原细菌的排除。本发明所选用的低聚甘露糖区别于其它低聚糖的特点:唯一能结合肠道中外源性病菌的新型功能性低聚糖。本发明所选用的壳寡糖是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同聚物或异聚物,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碱性寡糖,壳寡糖由甲壳素降解而来,水溶性好,易吸收,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生物相容性好,其生理活性和功能性质相比甲壳素得到显著的提高。大量实验表明,对益生菌有很好的增殖作用。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是在现有微生态学益生元理论的基础上,筛选出能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元类(低聚甘露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水苏糖和抗性糊精)随着肠道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肠道微生物菌群对宿主健康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肠道中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在净化肠道、改善机体营养与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肠道益生菌增殖有作用的益生元也逐渐被人们所挖掘出来。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益生菌和益生元复合制剂,它包含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复合益生菌10-20%、复合益生元65-85%、壳寡糖1-3%。其中复合益生菌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复合制剂中所用活菌原料的活菌数为:嗜酸乳杆菌含量为1-1.5×1011CFU/g,乳双歧杆菌含量为1-1.5×1011CFU/g,长双歧杆菌含量为1-1.5×1011CFU/g,嗜热链球菌含量为1-1.5×1011CFU/g。复合益生菌中四种菌的活菌数百分比为:乳酸片球菌30%、罗伊氏乳杆菌25%、长双歧杆菌25%和嗜热链球菌20%。另外复合益生元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的:低聚甘露糖20%-35%、低聚果糖10%-30%、低聚半乳糖5%-20%、水苏糖1%-5%和抗性糊精5%-10%,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低聚甘露糖于2013年10月30日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为新食品原料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第6号)低聚甘露糖,是由D-甘露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形成主链,在主链或支链上连接葡萄糖而成,聚合度在2~10之间的寡糖。它是一种新型的益生元,能大量激活与增殖双歧杆菌和乳酸菌,调节保护肠道,调节微生态平衡。壳寡糖(广东长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OS数均分子量≤3000,实验表明:壳寡糖对肠道益生菌有增殖作用。壳寡糖是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同聚物或异聚物,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碱性寡糖,壳寡糖由甲壳素降解而来,水溶性好,易吸收,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生物相容性好,其生理活性和功能性质相比甲壳素得到显著的提高。其在洁净的10万级保健品益生菌车间内,相对湿度在40%RH以内制备。另外各种益生元原料的水分活度需控制在0.1Aw以内,成品在包装后出厂时其水分活度需控制在0.15Aw以内。实施例1:一种益生菌和益生元复合制剂,它包含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复合益生菌20%、复合益生元77%、壳寡糖3%。其中复合益生菌中四种菌的活菌数百分比为:乳酸片球菌30%罗伊氏乳杆菌25%长双歧杆菌25%嗜热链球菌20%。而复合益生元按照下列重量百分比称取各组分:低聚甘露糖35%低聚果糖30%低聚半乳糖20%水苏糖5%抗性糊精10%。实施例2:一种益生菌和益生元复合制剂,它包含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复合益生菌14%、复合益生元85%、壳寡糖1%。其中复合益生菌中四种菌的活菌数百分比为:乳酸片球菌30%罗伊氏乳杆菌25%长双歧杆菌25%嗜热链球菌20%。而复合益生元按照下列重量百分比称取各组分:低聚甘露糖35%低聚果糖30%低聚半乳糖20%水苏糖5%抗性糊精10%。实施例3:一种益生菌和益生元复合制剂,它包含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复合益生菌13%、复合益生元75%、壳寡糖2%。其中复合益生菌中四种菌的活菌数百分比为:乳酸片球菌30%罗伊氏乳杆菌25%长双歧杆菌25%嗜热链球菌20%。而复合益生元按照下列重量百分比称取各组分:低聚甘露糖35%低聚果糖30%低聚半乳糖20%水苏糖5%抗性糊精10%。将上述各组在干燥洁净环境中,置于制混合机中进行混合机,分装后即制得本发明所述的产品。将实例中的样品和未添加壳寡糖的样品以及空白(等量麦芽糊精)对照三个样品,用GB4789.35—2010乳酸菌检验方法进行实验,其数据如下:不添壳寡糖添加壳寡糖空白对照培养试验3.5*109CFU/g9.3*109CFU/g未检出由此可知添加壳寡糖后菌落总数大大提高。取本实施例制得的复合益生元和益生菌复合制剂,依据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的评价方法,经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微核试验、精子畸变试验以及Ames试验等毒理试验证明无毒副作用。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的评价方法,进行动物功能和人体试食试验:1)经口服给予小鼠0.83、1.67、5.00g/kgBW三个不同剂量的该产品14天,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肠杆菌、肠球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期间,本发明的制剂对小鼠体重增长无显著影响。2)选择符合标准的志愿受试者110例,按试验前的菌群状况,同时尽可能考虑年龄、性别、饮食等因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服用该产品,每天2次,每次1袋;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连续服用15天。结果表明:服用该产品15天后,试验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前后产气荚膜梭菌、肠杆菌、拟杆菌和肠球菌等指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