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萎凋发酵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7937阅读:72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茶加工机械。



背景技术:

红茶是一种发酵茶,它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

目前,红茶加工过程中经萎凋、 发酵、 揉捻解块造型、 烘干、 冷却成品分级包装, 每一道工序都用专用加工红茶的装备或机械来完成, 每道工序间的物料运输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人工。特别是在茶叶萎凋和发酵,由于等待的时间长,生产加工的效率较低。并且传统的发酵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无法进行搅拌翻匀,使得红茶的品质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中国专利号ZL201520912120.9中公开了一种茶叶萎凋发酵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顶部设置有可拆卸的顶盖,所述主体内设置有若干个用于放置茶叶的可抽拉取出的萎凋发酵槽,所述主体上位于主体下部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通入热风、冷风以及蒸汽的通气孔,所述主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调节主体内部温湿度的风扇。该茶叶萎凋发酵器将茶叶萎凋、发酵集于一体,所需加工空间小,通过通入热风、蒸汽、冷风实现萎凋及发酵的温湿度的可调控,做到对茶叶萎凋发酵过程的操控,结构简单,成本低。

红茶的萎凋是将采下的鲜叶按一定厚度摊放,通过晾晒,使鲜叶呈现萎蔫状态,红茶在萎凋过程中会有大量水分的散发;发酵过程是将红茶放置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叶子发酵充分,减少青涩气味,并发生浓郁的香气,发酵过程中一般需要的温度为25-35℃,发酵过程需要的空气湿度在90%左右。上述萎凋发酵器虽然同时具有萎凋和发酵的功能,但仅仅是采用萎凋发酵器分别对茶叶进行萎凋和发酵过程的加工, 并未能充分利用萎凋过程要散发大量的水分而发酵过程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这一特性,因此上述方案不仅需要增加额外的加湿装置来保证发酵过程需要的高湿度空气,同时也未能实现水分的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能利用萎凋过程中产生的水分来保持发酵过程合适的空气湿度的红茶萎凋发酵一体机。

本方案中的红茶萎凋发酵一体机,包括机体和转轴,转轴与动力装置连接,机体内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机体内依次分为发酵室、萎凋室和底部腔室,转轴依次穿过发酵室、第一隔板、萎凋室、第二隔板并伸入到底部腔室,转轴与第一隔板通过第一轴承连接,转轴与第二隔板通过第二轴承连接,在转轴位于萎凋室的位置安装有第一风扇,在转轴上还开设有风道和与风道相通的进气口,进气口位于第一风扇与第一隔板之间,在转轴位于发酵室的位置开设有若干的排气口,排气口与风道相通,在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的风道上还依次设有单向阀和加热板。

本方案的红茶萎凋发酵一体机在使用时, 将待发酵的红茶放置在发酵室内,将待萎凋的红茶放置在萎凋室内,在动力装置的带动下,转轴高速旋转,转轴高速旋转的同时将带动安装在转轴上的第一风扇同时旋转,第一风扇在高速旋转的同时会在第一风扇的旋转中心形成负压,该负压使得萎凋室内的空气向第一风扇的旋转中心聚集,在萎凋室内的红茶的蒸发作用下,萎凋室内的空气具有较高的湿度,此时具有较高湿度的空气聚集在第一风扇的旋转中心后将进一步通过进气口进入到风道内,在风道内的单向阀的作用下,空气从进气口向排气口的位置移动,当空气移动到风道内的加热板处时,加热板将对经过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再向上移动,并最终经与风道相通的若干排气口进入到发酵室内,此时经排气口进入到发酵室内的空气则是具有较高的湿度并具有一定的温度的空气,从而满足了发酵室内的红茶在发酵时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1、本方案在第一风扇产生的负压作用下,使得萎凋室内具有较高湿度的空气能自动的进入到进气口,并在单向阀作用下,沿风道运动并经排气口排出到发酵室内,从而使得发酵室内的空气具有较高的湿度,因此本方案能自动实现将萎凋室内红茶蒸发作用产生的水分引入到发酵室内从而保证发酵室内具有90%以上的湿度,发酵室内不需要再增加额外的加湿装置,一方面简化了结构,另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

2、本方案中位于萎凋室内的第一风扇在旋转时,还能促进萎凋室内的空气流通,从而有效的加快萎凋室内的红茶的萎凋速度。

进一步,在转轴伸入底部腔室的位置安装有第二风扇,第二隔板上开设有通孔。在动力装置的带动下,转轴高速旋转,转轴高速旋转的同时将带动安装在转轴上的第二风扇同时旋转,其中第二风扇旋转时产生的气流将通过第二隔板上的通孔进入到萎凋室内,进入到萎凋室内的气流将促使放置在萎凋室内的红茶漂浮起来,一方面红茶漂浮起来能使得红茶比堆叠在一起时与空气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红茶的蒸发作用加强,另一方面流动的空气也能加快萎凋室内的红茶的水分散发。

进一步,在转轴位于发酵室的位置还安装有转动块,转动块上铰接有连接块,连接块上设有翻叶块,翻叶块上设有若干的翻叶齿。在转轴进行旋转时,与转轴连接的转动板也高速旋转,由于红茶在发酵时需要不时的红茶进行翻叶,以便发酵室内位于下层的红茶也能较好的进行发酵,当转动板高速旋转时,与转动板铰接的连接块将带动翻叶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伸出,此时翻叶块上的翻叶齿能自动的对发酵室内的红茶进行翻叶,保证了红茶的发酵效果。

进一步,连接块与翻叶块之间设有压簧。当转动块在转轴的作用下高速旋转时,连接块与翻叶块之间的压簧使得翻叶齿能始终与红茶接触,保证翻叶的效果。

进一步,动力装置为变频电机。当通入变频电机的电流频率发生变化时,变频电机的转速也将发生变化,当控制变频电机为不同转速时,即可方便的使得转动板具有不同的离心力,从而使得连接块带动翻叶齿对不同位置的红茶进行翻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红茶萎凋发酵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体1、发酵室2、第一隔板21、萎凋室3、第二隔板31、转轴4、第一风扇41、第二风扇42、进气口43、风道44、单向阀45、加热板46、转动板5、连接块51、压簧52、翻叶块53、变频电机6。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红茶萎凋发酵一体机,包括机体1,在机体1内从上到下分别设有第一隔板21和第二隔板31,第一隔板21和第二隔板31将机体1内从上到下依次分为发酵室2、萎凋室3和底部腔室,在第二隔板31上还设有若干的通孔。在发酵室内设有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与外部加湿装置连接。

在机体1内还设有转轴4,转轴4的上端伸出机体1并与变频电机6连接,转轴4与变频电机6采用花键连接,花键连接的结构简单,同时动力的传递性能稳定可靠,转轴4的下端伸入到机体1内,转轴4下端依次穿过发酵室2、第一隔板21、萎凋室3、第二隔板31后伸入到底部腔室内。

在转轴4上从上到下依次安装有转动板5、第一风扇41和第二风扇42,其中转动板5位于发酵室2内,第一风扇41位于萎凋室3内,同时第一风扇41与第一隔板2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风扇41与第二隔板31之间的距离,第二风扇42位于底部腔室内,第一风扇41和第二风扇42均采用平键与转轴4之间进行连接。

在转轴4上还开设有进气口43,进气口43位于第一隔板21和第一风扇41之间的位置,在转轴4上还开设有风道44,风道44与进气口43相通并向上延伸到发酵室2内,在转轴4位于发酵室2的位置还设有若干的排气口,排气口均与风道44相通,在最下侧的排气口与进气口43之间的风道44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加热板46和单向阀45,加热板46可对风道44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而单向阀45使得空气只能从进气口43向排气口的方向运动,而不能反方向的运动。

在转轴4位于发酵室2的位置还安装有转动板5,转动板5位于排气口的上方,在转动板5的两侧均铰接有连接块51,连接块51下部安装有压簧52,压簧52下端设有翻叶块53,在翻叶块53上设有若干的翻叶齿。

本方案的萎凋发酵一体机在进行工作时,将待发酵的红茶放置在发酵室2内,将待萎凋的红茶放置在萎凋室3内,在变频电机6的带动下,转轴4高速旋转,转轴4高速旋转的同时将带动安装在转轴4上的第一风扇41和第二风扇42同时旋转,其中第二风扇42旋转时产生的气流将通过第二隔板31上的通孔进入到萎凋室3内,进入到萎凋室3内的气流将促使放置在萎凋室3内的红茶漂浮起来,一方面红茶漂浮起来能使得红茶比堆叠在一起时与空气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红茶的蒸发作用加强,另一方面流动的空气也能加快萎凋室3内的红茶的水分散发。

在转轴4的带动下,第一风扇41也随转轴4一起高速运动,第一风扇41在高速旋转的同时会在第一风扇41的旋转中心形成负压,该负压使得萎凋室3内的空气向第一风扇4的旋转中心聚集,在萎凋室3内的红茶的蒸发作用下,萎凋室3内的空气具有较高的湿度,此时具有较高湿度的空气聚集在第一风扇4的旋转中心后将进一步通过进气口43进入到风道44内,在风道44内的单向阀45的作用下,空气从进气口43向排气口的位置移动,当空气移动到风道44内的加热板46处时,加热板46将对经过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再向上移动,并最终经与风道44相通的若干排气口进入到发酵室2内,此时经排气口进入到发酵室2内的空气则是具有较高的湿度并具有一定的温度的空气,从而满足了发酵室2内的红茶在发酵时所需要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

在转轴4进行旋转时,与转轴4连接的转动板5也高速旋转,由于红茶在发酵时需要不时的对红茶进行翻叶,以便发酵室2内位于下层的红茶也能较好的进行发酵,当转动板5高速旋转时,与转动板5铰接的连接块51将带动压簧52和翻叶块53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伸出,此时翻叶块53上的翻叶齿能自动的对发酵室2内的红茶进行翻叶,同时压簧52能使得翻叶齿始终与红茶接触,保证翻叶的效果,在实际使用时,通过控制变频电机6的转速,进而控制转动板5的转速即可方便的实现对不同位置的红茶进行翻叶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