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加工用翻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26387发布日期:2020-02-04 11:54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加工用翻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叶加工用翻茶装置。



背景技术:

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在中国文学中亦称雷芽。有些国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叶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目前在对茶叶进行加工时,通常需要人工对其进行杀青,人工对茶叶杀青时需要对茶叶进行翻炒,然而,人工翻炒效率低且负担大,费时费力,导致茶叶的加工效率低,效果差,为此,亟需一种茶叶加工用翻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茶叶人工杀青加工效率低,负担大,且杀青效果不够好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茶叶加工用翻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茶叶加工用翻茶装置,包括炉体,炉体内固定有锅体,所述炉体的两侧均固定有竖向的电动缸,电动缸的活塞杆固定有横向的安装板,安装板上安装有位于锅体内侧的炒茶组件、退料组件,炉体内安装有位于锅体下方的加热组件,安装板的底部固定有弧形杆,弧形杆的两端均设有转向组件;

所述炒茶组件包括固定于安装板后侧的正反转电机,正反转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有位于安装板前侧的翻料箱,翻料箱的前侧设有齿轮,齿轮与安装板之间固定有固定块,所述翻料箱的下端设有翻料腔,翻料腔内转动安装有纵向的上转轴、下转轴,上转轴、下转轴上均固定有输送辊,两个输送辊上传动连接有呈封闭环体状的输送带,输送带上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载料板,输送带上均布有与载料板间隔设置的通气孔,所述翻料箱的外侧转动套接有转动管,转动管上设有导料孔,翻料箱上部的两侧均设有与导料孔相对应的出料孔,所述转动管上固定套装有齿圈,齿圈与弧形杆上的转向组件相匹配,所述上转轴的前端穿出翻料腔并固定有从动齿圈,从动齿圈与齿轮啮合连接;

所述退料组件包括固定于翻料箱内的两个出气管,两个出气管的背离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有朝向对应所述出料孔的出风管,安装板上固定有风机,风机的出气端通过三通与两个出气管连通,两个出气管上均安装有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转向组件包括沿弧形杆端部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槽,安装槽内转动安装有转动杆,转动杆上固定有一端伸出安装槽的卡齿,卡齿与齿圈啮合,所述转动杆上套装有扭簧,扭簧的一端与卡齿固定,扭簧的另一端与弧形杆固定。

优选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固定于炉体内且位于锅体下方的电热板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有固定于炉体上的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正反转电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翻料箱下端的前、后侧均固定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有与锅体内侧贴合的导料板,导料板的顶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弧形凸起,弧形凸起的位置与载料板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翻料箱的下端后侧固定有中空导向块,中空导向块的内侧滑动配合有弧形的弧形导向杆,弧形导向杆固定于安装板的底部并与弧形杆同心设置。

优选的,所述出气管位于输送带的内侧,且导料孔的顶壁为倾斜设置。

优选的,位于弧形杆端部的卡齿的布置长度与齿圈的一半周长相匹配使得齿圈与卡齿啮合后转动半周。

优选的,所述载料板的长度与输送带的宽度一致,且导料板的形状为弧形,且导料板的两端均设有倒角。

优选的,所述中空导向块的内侧形状为弧形。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的电热板能够对茶叶进行加热,而通过正反转电机能够驱使翻料箱摆动,在摆动的过程中,从动齿圈与齿轮啮合,使得输送辊转动,进而使得载料板移动并将茶叶挖起送进翻料腔内到达出料孔处,此时,通过风机产生气流,从而能够吹出茶叶,将其再次送到锅体内,如此往复使得茶叶的翻炒效果好,使得茶叶的受热均匀,继而使得杀青效果好,整个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能够大大的降低工人的炒茶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出气管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从动齿圈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卡齿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通气孔布置示意图。

图中标号:1炉体、2锅体、3电动缸、4安装板、5弧形导向杆、6弧形杆、61安装槽、62转动杆、63卡齿、64扭簧、7正反转电机、8翻料箱、9齿轮、10风机、11翻料腔、12转动管、13上转轴、14输送辊、15下转轴、16输送带、17载料板、18通气孔、19出料孔、20导料孔、21齿圈、22中空导向块、23从动齿圈、24三通、25出气管、26连接杆、27导料板、28弧形凸起、29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茶叶加工用翻茶装置,包括炉体1,炉体1内固定有锅体2,炉体1的两侧均固定有竖向的电动缸3,电动缸3的活塞杆固定有横向的安装板4,安装板4上安装有位于锅体2内侧的炒茶组件、退料组件,炉体1内安装有位于锅体2下方的加热组件,安装板4的底部固定有弧形杆6,弧形杆6的两端均设有转向组件;

炒茶组件包括固定于安装板4后侧的正反转电机7,正反转电机7的输出轴固定有位于安装板4前侧的翻料箱8,翻料箱8的前侧设有齿轮9,齿轮9与安装板4之间固定有固定块29,翻料箱8的下端设有翻料腔11,翻料腔11内转动安装有纵向的上转轴13、下转轴15,上转轴13、下转轴15上均固定有输送辊14,两个输送辊14上传动连接有呈封闭环体状的输送带16,输送带16上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载料板17,输送带16上均布有与载料板17间隔设置的通气孔18,翻料箱8的外侧转动套接有转动管12,转动管12上设有导料孔20,翻料箱8上部的两侧均设有与导料孔20相对应的出料孔19,转动管12上固定套装有齿圈21,齿圈21与弧形杆6上的转向组件相匹配,上转轴13的前端穿出翻料腔11并固定有从动齿圈23,从动齿圈23与齿轮9啮合连接;

退料组件包括固定于翻料箱8内的两个出气管25,两个出气管25的背离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有朝向对应出料孔19的出风管,安装板4上固定有风机10,风机10的出气端通过三通24与两个出气管25连通,两个出气管25上均安装有电磁阀。

本实施方式中,转向组件包括沿弧形杆6端部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槽61,安装槽61内转动安装有转动杆62,转动杆62上固定有一端伸出安装槽61的卡齿63,卡齿63与齿圈21啮合,转动杆62上套装有扭簧64,扭簧64的一端与卡齿63固定,扭簧64的另一端与弧形杆6固定。

本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包括固定于炉体1内且位于锅体2下方的电热板30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有固定于炉体1上的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正反转电机7电性连接,控制器的型号为atmega16,温度传感器的型号为pt100,两个电磁阀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翻料箱8下端的前、后侧均固定有连接杆26,连接杆26的另一端固定有与锅体2内侧贴合的导料板27,导料板27的顶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弧形凸起28,弧形凸起28的位置与载料板17相对应。

本实施方式中,翻料箱8的下端后侧固定有中空导向块22,中空导向块22的内侧滑动配合有弧形的弧形导向杆5,弧形导向杆5固定于安装板4的底部并与弧形杆6同心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出气管25位于输送带16的内侧,且导料孔20的顶壁为倾斜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弧形杆6端部的卡齿63的布置长度与齿圈21的一半周长相匹配使得齿圈21与卡齿63啮合后转动半周。

本实施方式中,载料板17的长度与输送带16的宽度一致,且导料板27的形状为弧形,且导料板27的两端均设有倒角。

本实施方式中,中空导向块22的内侧形状为弧形。

本发明在使用时,将茶叶放置到锅体2内,通过设置的电热板30可以对茶叶进行加热,通过设置的正反转电机7可以驱使翻料箱8摆动,此时,由于设置的齿轮9是固定的,且从动齿圈23与齿轮9啮合,为此,在翻料箱8摆动的过程中,设置的上转轴13转动,从而带动输送辊14转动,输送辊14带动输送带16运动,此时,设置的载料板17跟随输送带16移动并将茶叶挖起进入翻料腔11内并送到出料孔19处,当翻料箱8右移时,设置的右边的出气管25上的阀门关闭,左边的出气管25上的阀门打开,而设置的导料孔20与位于左边的出料孔19连通,此时,设置的载料板17逆时转动,从而将茶叶送到位于左边的出料孔19处,此时,由于位于左边的出气管25有气流吹出,使得载料板17上的茶叶从出料孔19出来通过导料孔20掉落到锅体2中在此进行干燥,且能够散开,使得受热更加均匀,而当翻料箱8右移到最右边后反程时,设置的齿圈21与卡齿63啮合,从而使得齿圈21转动半周,此时,设置的导料孔20转向右侧与位于右边的出料孔19连通,此时,翻料箱8左移使得载料板17顺时针转动,右边的出气管25上的阀门打开,左边的出气管25上的阀门关闭,气流又吹出将茶叶送到锅体2内,如此往复使得茶叶的翻炒效果好,进而使得茶叶的受热均匀,使得杀青效果好,整个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能够大大的降低工人的炒茶负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