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受热均匀的炒茶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的茶叶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造型千姿百态,从加工角度来看,一般的茶叶制作工艺流程可简单的分为:鲜叶分级验收、摊放处理、翻炒、杀青、揉捻、造型和干燥等步骤。如今,茶叶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炒茶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翻炒。
采用炒茶机进行茶叶翻炒有助于提高制备茶叶的效率,从而供应广大的消费市场;然而,现有的炒茶机在使用时大多存在以下缺陷:
茶叶翻炒不够全面,炒茶容器受热不均,从而导致茶叶受热不均,降低了茶叶的品质。
因此,该领域的技术人员亟需一种能够使茶叶受热均匀的炒茶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受热均匀的炒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受热均匀的炒茶装置,包括炒茶平台和设在炒茶平台上端的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内锅和外锅,所述内锅和外锅均为圆底锅,所述内锅位于所述外锅的内侧,所述外锅的内壁上呈环形阵列分布有多个从锅口向锅底延伸的加热装置;所述内锅的底部设有传动轴,所述外锅的底部中央设有通孔,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通孔并与通孔的内壁滑动接触,所述锅体的下方设有用于带动所述传动轴转动的第一电机;
所述锅体的上方设有用于搅拌茶叶的搅拌装置,所述炒茶平台的一侧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搅拌装置的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搅拌装置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杆和搅拌部,所述搅拌部设在所述搅拌杆的下端;所述搅拌杆为中空上端开口的管状体,所述搅拌杆的下端侧壁上设有与搅拌杆内部连通的第一气孔,所述搅拌杆的上端设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出气口与所述搅拌杆的内部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炒茶平台包括底座和设在底座上端的支撑杆,所述锅体设在所述支撑杆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装置为电热丝或者电热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锅的上沿设有第一环状凹槽,所述第一环状凹槽内设有若干滚珠,每一所述滚珠均卡在第一环状凹槽内并与第一环状凹槽的内壁滚动接触,所述内锅的上沿设有第二环状凹槽,每一所述滚珠远离第一环状凹槽的一侧均与第二环状凹槽的内壁滚动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炒茶扇叶靠近所述内锅的一侧为曲面设置,所述曲面的弧度与所述内锅的弧度相同,所述曲面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刷毛。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包括基座和设在基座上端的立柱,所述立柱的上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一挑臂、用于支撑所述搅拌装置的第二挑臂,所述第二挑臂位于所述第一挑臂的下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杆的上端设有与搅拌杆同轴的第一齿轮,所述气泵设在所述第一齿轮的上端;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挑臂远离所述立柱的一端设有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所述第一套环与第二套环同轴设置;所述搅拌杆的外侧设有环状凸起,所述环状凸起卡在所述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之间,所述搅拌杆与所述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转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杆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搅拌杆内部连通的第二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锅的侧壁上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加热装置错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炒茶装置炒茶时,第一电机带动内锅在水平方向上绕传动轴的轴心转动;炒茶时内锅与外锅内侧的加热装置一直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内锅受热均匀,从而使得内锅里面的茶叶也可受热均匀,炒出来的茶叶品质更佳。
其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炒茶装置炒茶时,第二电机带动搅拌装置转动(搅拌装置的转向与内锅的转向相反),茶叶在内锅里面翻炒更加充,茶叶受热更加均匀,茶叶的品质更佳。
其三、本实用新型的搅拌杆下端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气孔,炒茶时操作人员可根据茶叶的受热温度适时开启气泵,气泵将空气泵入搅拌杆并从第一气孔流出,第一气孔处产生的气流可将炒茶时产生的水蒸汽吹散,茶叶水分流失更快,炒茶效率更高,同时,第一气孔处产生的气流将高热的水蒸汽吹散的同时还具有辅助翻炒茶叶的作用,同时也可将茶叶吹散,茶叶翻炒更加充分,可有效避免茶叶发黄、发黑,炒出来的茶叶成色更佳,茶叶的品质有效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和散热孔在外锅上的分布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装置的结构图。
图中:1、炒茶平台;11、底座;12、支撑杆;2、锅体;21、内锅;211、传动轴;212、第一电机;213、第二环状凹槽;22、外锅;221、加热装置;222、第一环状凹槽;223、滚珠;224散热孔;3、搅拌装置;31、搅拌杆;311、第一气孔;312、第一齿轮;313、气泵;314、环状凸起;315、第二气孔;32、炒茶扇叶;321、刷毛;4、支架;41、基座;42、立柱;43、第一挑臂;44、第二挑臂;441、第一套环;442、第二套环;45、电源;51、第二电机;52、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一种受热均匀的炒茶装置,如图1-图4所示,包括炒茶平台1和设在炒茶平台1上端的锅体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炒茶平台1包括底座11和设在底座11上端的支撑杆12,锅体2设在支撑杆12的上端。
锅体2包括内锅21和外锅22,内锅21和外锅22均为圆底锅,受热面积更大,有利于茶叶的均匀受热;内锅21位于外锅22的内侧,外锅22的内壁上呈环形阵列分布有多个从锅口向锅底延伸的加热装置22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221为电热丝,当然,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221并不仅仅只限于电热丝,也可以是电热管或陶瓷加热片,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内锅21的底部设有传动轴211,外锅22的底部中央设有通孔,传动轴211穿过通孔并与通孔内壁滑动接触,锅体2下方设有用于带动传动轴211转动的第一电机212;炒茶时,第一电机212带动内锅21在水平方向上绕传动轴211的轴心转动,内锅21与外锅22内侧的加热装置221一直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内锅21受热均匀,炒出来的茶叶品质更佳。
锅体2的上方设有用于搅拌茶叶的搅拌装置3,炒茶平台1的一侧设有用于支撑搅拌装置3的支架4,支架4上设有用于驱动搅拌装置3转动的驱动装置;搅拌装置3包括搅拌杆31和炒茶扇叶32,炒茶扇叶32设在搅拌杆31的下端;搅拌杆31为中空上端开口的管状体,搅拌杆31的下端侧壁上设有与搅拌杆31内部连通的第一气孔311,搅拌杆31的上端设有气泵313,气泵313的出气口与搅拌杆31的内部连通。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气泵313由内置的可更换电池进行供电,以避免外接电源线路对搅拌装置3的转动造成影响。
其中,炒茶扇叶32靠近内锅21的一侧为曲面设置,曲面的弧度与内锅21的弧度相同,曲面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刷毛321;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搅拌杆31的下端呈环形阵列分布有四个炒茶扇叶32,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炒茶扇叶32并不仅仅只限于四个,还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多个,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刷毛321的设置减小了炒茶扇叶32与内锅21的刚性接触对茶叶造成的损伤,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刷毛321采用耐高温的树脂材料制成,以适应炒茶扇叶32的长时间工作。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支架4包括基座41和设在基座41上端的立柱42,立柱42的上端设有用于安装驱动装置的第一挑臂43、用于支撑搅拌装置3的第二挑臂44,第二挑臂44位于第一挑臂43的下端。
本实施例中的搅拌杆31的上端设有与搅拌杆31同轴的第一齿轮312,气泵313设在第一齿轮312的上端;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51和第二齿轮52,第二齿轮52与第二电机51的动力输出轴连接,第二齿轮52与第一齿轮312啮合,第二电机51为第二齿轮52提供动力,驱动第一齿轮312转动,从而带动搅拌杆31转动;具体来说,炒茶时本实用新型的搅拌杆31的转向与内锅21的转向相反,从而实现对茶叶的翻炒。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基座41上端设有电源45,所述加热装置221、第一电机212和第二电机51均由所述电源45进行供电。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挑臂44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固定在锅体2上方的:第二挑臂44远离立柱42的一端设有第一套环441和第二套环442,第一套环441与第二套环442同轴设置;搅拌杆31的外侧设有环状凸起314,环状凸起314卡在第一套环441和第二套环442之间,搅拌杆31与第一套环441和第二套环442转动配合。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外锅22的上沿设有第一环状凹槽222,第一环状凹槽222内设有若干滚珠223,每一滚珠223均卡在第一环状凹槽222内并与第一环状凹槽222的内壁滚动接触,内锅21的上沿设有第二环状凹槽213,每一滚珠223远离第一环状凹槽222的一侧均与第二环状凹槽213的内壁滚动接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锅21转动起来更加稳定,安全性好。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搅拌杆31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搅拌杆31内部连通的第二气孔315。第二气孔315处产生的气流吹响内锅21的底部中央,更容易将炒茶时产生的水蒸气吹散。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外锅22的侧壁上设有若干散热孔224,散热孔224与加热装置221错位。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散热孔224呈环形阵列分布,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散热孔224的设置可避免加热装置221因长时间工作而过热,散热性能好,安全性更佳。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替换、等效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