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杀青加工设备及其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49920发布日期:2021-07-27 15:24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叶杀青加工设备及其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制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茶叶杀青加工设备及其工艺。



背景技术:

杀青,是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普洱茶、部分红茶等的初制工序之一,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现有茶叶在杀青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清洗,并在清洗完成后将其取出放入到杀青设备中进行杀青,两个工序之间需要人工进行处理,导致加工的效率低,速度慢,不利于茶叶的量产。



技术实现要素:

现为了满足上述对茶叶进行快速的清洗后直接进行杀青的需求,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茶叶杀青加工设备及其工艺。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茶叶杀青加工设备,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中段处开设有用于取放茶叶的柜门,所述筒体的上部设置有烘干区,下部设置有清洗区;所述筒体的上部设置有可升降的杆体,该杆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放置茶叶的托网,该杆体的中部具有沿着轴线方向分布的螺旋滑槽,该托网的上方设置有能沿着杆体的螺旋滑槽滑动的用于拨动茶叶进行清洗的转盘。

所述筒体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架,该支撑架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通过输出轴的齿轮与分布在杆体外壁且沿着杆体轴线方向排布的齿啮合以驱动杆体升降。

所述螺旋滑槽具有沿着杆体轴线方向设置的缺口,所述杆体上处于螺旋滑槽内的齿依次分布在该螺旋滑槽的对应缺口内,在转盘与螺旋滑槽配合转动的过程中,该转盘不与对应缺口内的齿接触。

任一缺口内对应的齿均处于该缺口左侧面的四个端点与右侧面的四个端点依次按照螺旋线轨迹连线后形成的空间区域s1内。

所述转盘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凸起。

所述清洗区的底部设置有出水阀,所述清洗区的内部盛放有清水。

所述烘干区的侧壁环形设置有若干个加热板,所述加热板通过电线与外界电源连接。

所述托网具有向上延伸的托杆,所述托杆的顶部设有水平延伸的限位延伸台,所述限位延伸台用于阻挡转盘继续向下转动。

所述转盘上设有若干个气孔,在转盘上位于每个气孔的上端均连接有塑料漂浮壳,该塑料漂浮壳具有与气孔连通的储气腔,该转盘的中心处具有回转卡套,所述回转卡套内设有螺旋状排布的若干个滚珠,所述滚珠适配在螺旋滑槽内滑动。

一种茶叶杀青加工设备的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打开柜门,由人工将茶叶放到托网上并均匀摊铺开,随后关闭柜门;

步骤二:托网在电机控制的杆体作用下下降,并伸入到筒体下部的清洗区中,茶叶也会浸入水中并处于转盘与托网之间;

步骤三:随着杆体继续向下移动,由于塑料漂浮壳具有储气腔,在转盘底部开始接触水面时,储气腔内的气体则无法排除,即对转盘产生浮力,使得转盘被水面阻隔无法继续下移,从而在杆体向下的推动力作用下,转盘开始顺着螺旋槽滑动,以形成相对在水面表面的转动,对茶叶进行旋转拨动清洗,如此杆体上下升降持续5到6次,即完成对茶叶的清洗;

步骤四、杀青,电机通过杆体带动托网上升,将清洗完成的茶叶上升运动到筒体上部的烘干区中进行烘干杀青,再下降到柜门处进行取出,其中杀青时的筒体内部温度为260℃~320℃之间,时间为5~10min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将筒体分为上部用于杀青的烘干区,下部用于清洗的清洗区,通过可升降的杆体带动茶叶在烘干区和清洗区之间进行切换,在清洗区中茶叶漂浮在水面上,被由升降的杆体驱使转动的转盘带动在水面进行旋转清洗,完成茶叶的清洗,之后直接上升烘干杀青,避免人工在两个工序之间的切换,保证快速的对茶叶进行清洗后杀青处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立体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的整体立体示意图二;

图3是图2的i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杆体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杆体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半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杆体与回转卡套、转盘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体;11、柜门;12、烘干区;121、加热板;13、清洗区;131、出水阀;2、杆体;21、齿;22、螺旋滑槽;22a、缺口;3、托网;3a、托杆;3b、限位延伸台;4、转盘;41、凸起;42、气孔;43、塑料漂浮壳;44、储气腔;45、回转卡套;46、滚珠;5、电机;51、齿轮;6、支撑架;s1、空间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清楚、更完整的阐述,当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基于本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的实施例,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茶叶杀青加工设备,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的中段处开设有用于取放茶叶的柜门11,所述筒体1的上部设置有烘干区12,下部设置有清洗区13;所述筒体1的上部设置有可升降的杆体2,该杆体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放置茶叶的托网3,该杆体2的中部具有沿着轴线方向分布的螺旋滑槽22,该托网3的上方设置有能沿着杆体2的螺旋滑槽22滑动的用于拨动茶叶进行清洗的转盘4。本发明的托网3在杆体2的带动下,可以由清洗区13提升至烘干区12,实现由清洗至杀青两道工艺的连续处理。本发明的茶叶放置在托网3上,利用杆体2带动托网3上升或者下降,从而使茶叶进入烘干区12或者清洗区13中,满足实际的工艺加工需求。

托网3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孔洞,用于水的流通,从而方便伸入到水中,也方便茶叶提升后进行沥水。

所述筒体1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架6,该支撑架6上设置有电机5,所述电机5通过输出轴的齿轮51与分布在杆体2外壁且沿着杆体2轴线方向排布的齿21啮合以驱动杆体2升降。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通过启动电机5,以驱动齿轮51转动,借助于啮合传动使得杆体2下降以用于清洗或者上升以用于杀青。

所述螺旋滑槽22具有沿着杆体2轴线方向设置的缺口22a,所述杆体2上处于螺旋滑槽22内的齿21依次分布在该螺旋滑槽22的对应的缺口22a内,本发明中的缺口22a的设计,是让螺旋滑槽22结构与齿的结构很好的结合,在转盘4与螺旋滑槽22配合转动的过程中,该转盘4不与对应缺口22a内的齿21接触,以避免运动的干涉,保证旋转运动和升降运动的顺利进行。

任一缺口22a内对应的齿21均处于该缺口22a左侧面的四个端点与右侧面的四个端点依次按照螺旋线轨迹连线后形成的空间区域s1内,从而能够充分保证转盘4与螺旋滑槽22配合转动的过程中,该转盘4不与对应缺口22a内的齿21接触。

所述转盘4的下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凸起41,通过下表面的凸起41带动茶叶在水面进行旋转清洗。

所述清洗区13的底部设置有出水阀131,所述清洗区13的内部盛放有清水,清水区中的进水通过打开柜门11,从柜门11口处进行注水,或者通过筒体1的顶部进行注水,底部设置的出水阀131用于将清洗后的污水进行外排。

所述烘干区12的侧壁环形设置有若干个加热板121,所述加热板121通过电线与外界电源连接。加热板121用于在筒体1的上半部形成加热的烘干区12,可对托网3带起的经过清洗后的茶叶进行烘干以及杀青,目的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

所述转盘4上设有若干个气孔42,在转盘4上位于每个气孔42的上端均连接有塑料漂浮壳43,该塑料漂浮壳43具有与气孔42连通的储气腔44,该转盘4的中心处具有回转卡套45,所述回转卡套45内设有螺旋状排布的若干个滚珠46,所述滚珠46适配在螺旋滑槽22内滑动。借助于滚珠46的设计,以减少转盘4与杆体2之间的旋转摩擦力,这样在杆体2向下推动的过程中,使得转盘4在遇到水面后下行运动被阻挡,受塑料漂浮壳43所带来的浮力驱使转盘4沿着

所述托网3具有向上延伸的托杆3a,所述托杆3a的顶部设有水平延伸的限位延伸台3b,限位延伸台3b的长度尺寸大于回转卡套45的内径,本发明设计了限位延伸台3b用于阻挡转盘4继续向下转动螺旋滑槽22内滑动,而由于螺旋滑槽22只做向下的单自由度运动,这样转盘4实际上就绕着水面开始做回转运动。

一种茶叶杀青加工设备的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打开柜门11,由人工将茶叶放到托网3上并均匀摊铺开,随后关闭柜门11;

步骤二:托网3在电机5控制的杆体2作用下下降,并伸入到筒体1下部的清洗区13中,茶叶也会浸入水中并处于转盘4与托网3之间;

步骤三:随着杆体2继续向下移动,由于塑料漂浮壳43具有储气腔44,在转盘4底部开始接触水面时,储气腔44内的气体则无法排除,即对转盘4产生浮力,使得转盘4被水面阻隔无法继续下移,从而在杆体2向下的推动力作用下,转盘4开始顺着螺旋槽滑动,以形成相对在水面表面的转动,对茶叶进行旋转拨动清洗,如此杆体2上下升降持续5到6次,即完成对茶叶的清洗;

步骤四、杀青,电机5通过杆体2带动托网3上升,将清洗完成的茶叶上升运动到筒体1上部的烘干区12中进行烘干杀青,再下降到柜门11处进行取出,其中杀青时的筒体1内部温度为260℃~320℃之间,时间为5~10min之间。

此后,选用桶径45厘米和55厘米的揉捻机对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绿茶为一次揉捻,嫩叶要揉20~25min,老叶采用重压长揉,解块分筛,分次揉捻,总时间不超过50min;再通过滚筒烘炒机对茶叶进行干燥,干燥的温度在65~72℃,时间在30~60min之间,滚炒到茶叶含水量5%、手捏即成粉末时,出锅摊凉包装。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