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牛奶熟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球心逆流阀门。
背景技术:
牛奶熟化指将干酪凝块在特定时间内置于控制温度的环境中,让有益的细菌和酶将鲜凝块转变为有特殊香味、质地结构和外观的干酪。干酪熟化过程中,由于凝块中的微生物和酶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及其他成分发生水解,这使干酪发生理化变化。
牛奶熟化需要两种主要的酶溶液,即脂肪酶和蛋白酶溶液,这两种酶需要加工人员根据牛奶的发酵程度和乳酪成型率具体把握来添加,此时需要利用单独的反应釜来进行,并单独给熟化过程腾出较长的时间来反应,无法将熟化过程整合在牛奶的运输管道中,造成生产线的利用率不高。
第二,由于在运输的过程中牛奶也会进行发酵,在漫长的运输管道里,由于各种酶的分布不均造成牛奶的过熟化或熟化不到位,造成牛奶质量的降低。
此外运输过程中某些种氨基酸的脱酸基作用,以缓慢而稳定的速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气体量的多少称为牛奶的发泡率,如果一段过程内的发泡率高则需要排除胀气,否则会使得管道压强过大引发安全隐患,同时应减少两种酶的供应,如果一段时间内发泡率过低则需要补充氧气。一般情况下都依靠电子传感器等感知牛奶的密度和乳酪成型率等参数,成本高且检测不全面。
因此,设计牛奶质量高和生产线利用率高的一种球心逆流阀门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球心逆流阀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球心逆流阀门,包括运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管上设置有若干个混合控制阀组,所述混合控制阀组的两端贯通连接有蛋白酶罐和脂肪酶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混合控制阀组包括圆柱壳体,所述圆柱壳体的一侧与运输管贯通连接,所述圆柱壳体的一侧贯通连接有混合管,所述圆柱壳体的顶部安装有二氧化碳吸收管,所述圆柱壳体的底部安装有氧气输入管,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管与混合管之间贯通连接有导通管一,所述氧气输入管与混合管之间贯通连接有导通管二。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导通管一和导通管二的一端均连接有锥形套,位于所述导通管一一侧的锥形套的底部设置有上浮球,所述运输管内设置有牛奶,所述上浮球和下浮球的密度均等于牛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管的一端连接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出端贯通连接有二氧化碳吸收罐,所述气泵的输入端贯通连接有氧气释放罐,且气泵的输出端与氧气输入管贯通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锥形套的内侧壁具有磁性,且上浮球和下浮球的外壁设置有柔性磁性部,所述柔性磁性部与锥形套的内侧壁为配合结构。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圆柱壳体的一侧安装有蛋白酶输入管,所述圆柱壳体的一侧安装有脂肪酶输入管,所述蛋白酶输入管的一端与混合管之间贯通连接有导通管三,所述脂肪酶输入管的一端与混合管之间贯通连接有导通管四,所述锥形套还设置在导通管三和导通管四的一端,所述脂肪酶输入管的一端贯通连接有脂肪酶罐,所述蛋白酶输入管的一端贯通连接有蛋白酶罐,所述导通管三的一端转动设置有叶片泵一,所述导通管四的一端转动设置有叶片泵二,所述叶片泵一和叶片泵二的叶片为网架式结构,位于运输管前段的叶片泵一和叶片泵二网孔较为密集,位于后段的叶片泵一和叶片泵二网孔较为稀疏。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上浮球的直径大于下浮球,所述上浮球的直径大于叶片泵一与叶片泵二之间的距离,所述下浮球的直径小于叶片泵一与叶片泵二之间的距离。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上浮球和下浮球与锥形套的接触面设置有密封垫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置有混合控制阀组,可以根据牛奶的密度和乳酪成型率对两种酶的添加量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控制,并能够实时调整,无需依靠复杂的传感器系统来实现,且能够实现在运输过程中的熟化,减小了生产线的体积和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混合控制阀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混合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吸收原理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吸收原理示意图二;
图6是本发明的蛋白酶和脂肪酶输入原理示意图一;
图7是本发明的蛋白酶和脂肪酶输入原理示意图二;
图中:1、运输管;2、混合控制阀组;3、蛋白酶罐;4、脂肪酶罐;21、圆柱壳体;22、二氧化碳吸收管;221、导通管一;23、氧气输入管;231、导通管二;24、蛋白酶输入管;241、导通管三;25、脂肪酶输入管;251、导通管四;26、混合管;261、锥形套;262、上浮球;263、下浮球;264、叶片泵一;265、叶片泵二;27、气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一种球心逆流阀门,包括运输管1,其特征在于:运输管1上设置有若干个混合控制阀组2,混合控制阀组2的两端贯通连接有蛋白酶罐3和脂肪酶罐4和氧气输入以及二氧化碳的吸收,混合控制阀组2用于控制蛋白酶罐3和脂肪酶罐4的酶添加量,整个装置将熟化反应整合在运输管道内,无需专门配置熟化罐,可以一边运输一边实现熟化过程,节约生产线成本;
混合控制阀组2包括圆柱壳体21,圆柱壳体21的一侧与运输管1贯通连接,圆柱壳体21的一侧贯通连接有混合管26,圆柱壳体21的顶部安装有二氧化碳吸收管22,圆柱壳体21的底部安装有氧气输入管23,二氧化碳吸收管22与混合管26之间贯通连接有导通管一221,氧气输入管23与混合管26之间贯通连接有导通管二231,混合管26用于将氧气输入管23和二氧化碳吸收管22所带来的气体充分混合,提供反应的空间,导通管一221和导通管二231用于通入氧气以及吸收二氧化碳,实现运输过程中的熟化作用;
导通管一221和导通管二231的一端均连接有锥形套261,位于导通管一221一侧的锥形套261的底部设置有上浮球262,运输管1内设置有牛奶,上浮球262和下浮球263的密度均等于牛奶,当牛奶的发泡率过高即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时,牛奶的整体密度下降上浮球262和下浮球263下沉,此时可以向外吸收浮在上面的二氧化碳,防止管道发生胀裂,当发泡率过低即二氧化碳含量很低时,牛奶的密度较大,下浮球263上浮,从而方便通入氧气加快反应速率,实现根据当前牛奶发泡率对氧气和二氧化碳量的实时调整,无需复杂的电气元件;
二氧化碳吸收管22的一端连接有气泵27,气泵27的输出端贯通连接有二氧化碳吸收罐,气泵27的输入端贯通连接有氧气释放罐,且气泵27的输出端与氧气输入管23贯通连接,气泵27运转时,由于二氧化碳的吸收与氧气的泵入不会同时进行,所以气泵27起到了分时复用的效果,提高了部件的利用率;
锥形套261的内侧壁具有磁性,且上浮球262和下浮球263的外壁设置有柔性磁性部,柔性磁性部与锥形套261的内侧壁为配合结构,当牛奶的密度正常时上浮球262和下浮球263依靠磁力吸附在锥形套261的内侧壁,阻止气体的通入,此时会正常反应,不会造成过添加气体的现象;
圆柱壳体21的一侧安装有蛋白酶输入管24,圆柱壳体21的一侧安装有脂肪酶输入管25,蛋白酶输入管24的一端与混合管26之间贯通连接有导通管三241,脂肪酶输入管25的一端与混合管26之间贯通连接有导通管四251,锥形套261还设置在导通管三241和导通管四251的一端,脂肪酶输入管25的一端贯通连接有脂肪酶罐4,蛋白酶输入管24的一端贯通连接有蛋白酶罐3,导通管三241的一端转动设置有叶片泵一264,导通管四251的一端转动设置有叶片泵二265,叶片泵一264和叶片泵二265的叶片为网架式结构,开始熟化前,由于块状的乳酪在牛奶中含量较少,牛奶在经过叶片泵一264和叶片泵二265时会直接穿过去,并不能驱动叶片泵转动,为了实现更好地各种酶输入,较佳地,在位于运输管1前段的叶片泵一264和叶片泵二265网孔较为密集,便于实现较稀的牛奶也能驱动转动,位于后段的叶片泵一264和叶片泵二265网孔较为稀疏,乳酪随着牛奶的流动在叶片泵一264和叶片泵二265的叶片上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一个阻挡液体的平面,从而驱动叶片泵一264和叶片泵二265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得蛋白酶输入管24和脂肪酶输入管25能够输入一定量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当乳酪转动到背面时会与网架式的叶片脱离,重新承载乳酪,便于实现间歇性地通入各种酶,加快反应速率,且实现各种酶的实时添加,无需人力和复杂的传感器系统,简单耐用;
上浮球262的直径大于下浮球263,上浮球262的直径大于叶片泵一264与叶片泵二265之间的距离,下浮球263的直径小于叶片泵一264与叶片泵二265之间的距离,当牛奶中的发泡率过高时,上浮球262下沉并挡住叶片泵一264与叶片泵二265的转动,阻止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输入,防止继续反应,更好地对发泡率进行实时控制,起到了安全防范的效果,而当牛奶中的发泡率正常或较低时不阻碍叶片泵一264与叶片泵二265的转动,其会正常通入;
上浮球262和下浮球263与锥形套261的接触面设置有密封垫圈,密封垫圈用于提升上浮球262和下浮球263与锥形套261之间的密封性能,防止在不导通的状态下泄漏气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