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拉链用拉头。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拉链用拉头,已知如下拉头,具有拉头主体、和安装于在拉头主体的上翼板的上表面形成的拉攀安装部的拉攀,拉攀安装部形成为沿着拉头主体的宽度方向的门型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5607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拉链用拉头中,在拉攀安装部上安装具有绳状部件的拉攀的情况下,由于拉攀安装部为门型形状,因此难以在拉攀安装部内插入拉攀的绳状部件,从而难以向拉攀安装部安装拉攀。另外,由于拉攀安装部为宽度小的门型形状,因此拉攀安装部的强度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能够容易地将拉攀安装于拉攀安装部,另外,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的强度。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述结构而实现。
(1)一种拉链用拉头,具备:拉头主体,其通过引导柱将上翼板和下翼板在前端侧连结;以及拉攀,其安装于在上翼板上形成的拉攀安装部,该拉链用拉头的特征在于,拉攀安装部具有在上翼板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以及将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之间连结的第2部件,第1部件具有基部、以及从基部朝向前方及后方中的至少一方延伸设置的壁部,拉攀具有绳状部件,该绳状部件安装于拉攀安装部。
(2)如(1)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壁部从基部朝向前方及后方这两个方向延伸设置。
(3)如(1)或(2)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的彼此相对的侧面分别形成为倾斜面,左右的倾斜面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左右的倾斜面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隔大。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第2部件配置于第1部件的左右方向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
(5)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第1部件的上表面以第1部件的上下方向宽度朝向前端侧及后端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第2部件配置于第1部件的上下方向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
(6)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拉头,其特征在于,在第2部件上形成有凹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拉攀安装部具有在上翼板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以及将左右一对的第1部件之间连结的第2部件,第1部件具有基部、以及从基部朝向前方及后方中的至少一方延伸设置的壁部,拉攀具有绳状部件,该绳状部件安装于拉攀安装部。因此,在将拉攀安装于拉攀安装部时,拉攀的绳状部件由左右的第1部件的壁部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拉攀的绳状部件插入于拉攀安装部内,能够容易地将拉攀安装于拉攀安装部。另外,由于第1部件具有壁部,因此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的强度。此外,拉攀安装部的强度是指,操作拉攀时的抗拉强度、防止在对由金属形成的拉头主体实施滚磨的情况等下拉攀安装部被破坏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使用了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1实施方式的拉链的表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拉头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拉头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拉头的后视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拉头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B-B线剖视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3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C-C线剖视图。
图11是使图10所示的拉攀向前方移动的状态下的与图10对应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D-D线剖视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4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E-E线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F-F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关于拉头,上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的近前侧,下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的内侧,前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的上侧,后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的下侧,右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的右侧,左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的左侧。另外,左右方向也称为宽度方向。更详细而言,将在拉头中拉链链牙分离而出的一侧作为前侧,将拉链链牙啮合而出的一侧作为后侧,将拉头的滑动方向作为前后方向(长度方向),将与前后方向正交且与拉链带平行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将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8来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第1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以下,也仅称为“拉头10”)的拉链SF。如图1所示,该拉链SF具备左右一对的拉链带FT、安装在左右的拉链带FT的相对的带侧缘部上的左右一对的拉链链牙列EL、以及使左右的拉链链牙列EL啮合/分离的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0。
本实施方式的拉头10是不具有自动停止功能的自由拉头,如图1所示,具备拉头主体20、以及安装于拉头主体20的拉攀11。
如图1所示,拉攀11具备在大致中央折回而成为环状的绳状部件12、和在绳状部件12的相对齐的两端形成的握持部13。本实施方式的绳状部件12为圆绳。握持部13例如通过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而形成。此外,也可以不具有握持部13,在该情况下,将绳状部件12的相对齐的两端捆绑。
如图2~图5所示,拉头主体20具备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且并列配置的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将上翼板21及下翼板22在前端部连结的引导柱23、以及沿下翼板22的左右两侧缘朝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凸缘24。由此,在拉头主体20的前部形成通过引导柱23而分离的左右的肩口25,在拉头主体20的后部形成后口26。而且,在上翼板21与下翼板22之间形成有将左右的肩口25和后口26连通的大致Y字状的链牙引导路27,该链牙引导路27构成供未图示的拉链链牙列穿插的通路。另外,拉头主体20为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
而且,如图1及图2所示,在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安装拉攀11的拉攀安装部30。
如图2~图5所示,拉攀安装部3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第1部件)31L、31R、和将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上端部之间沿左右方向连结的横向部件(第2部件)32。而且,通过上翼板21的上表面和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形成用于供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穿插的拉攀穿插路28。
纵向部件31L、31R具有由横向部件32连结的基部33、和从基部33朝向前方及后方这两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壁部34。此外,图3及图4中的单点划线是基部33与前方的壁部34的边界线、以及基部33与后方的壁部34的边界线。而且,横向部件32的前后方向宽度L2形成得比纵向部件31L、31R的前后方向宽度L1小。另外,基部33在纵向部件31L、31R中是从纵向部件31L、31R和横向部件32相连结的部分以与横向部件32的前后方向宽度L2相同的尺寸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部分。
而且,如图3及图5所示,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彼此相对的侧面(宽度方向内侧面)分别形成为倾斜面35,左右的倾斜面35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S1设定得比左右的倾斜面35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隔S2大。另外,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分别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内侧凹陷的凹曲面36。
另外,如图4所示,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上表面37以纵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朝向前端侧及后端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横向部件32配置在纵向部件31L、31R的左右方向宽度W成为最大的位置、且配置在纵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最大的位置。另外,横向部件32以左右方向中央的上下方向宽度成为最高的方式形成为拱状。
而且,通过在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的折回部从后方插入至拉攀穿插路28内之后,使绳状部件12的折回部从横向部件32的上方通过并将其与横向部件32相比向后方拉出,并使拉攀11的握持部13穿插于所拉出的折回部,从而将拉攀11安装于横向部件32。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拉攀安装部3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31L、31R、以及将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31L、31R的上端部之间沿左右方向连结的横向部件32,纵向部件31L、31R具有由横向部件32连结的基部33、以及从基部33朝向前方及后方这两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壁部34,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安装于横向部件32。因此,在将拉攀11安装于横向部件32时,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由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壁部34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装部30内,能够容易地将拉攀11安装于拉攀安装部30。另外,由于纵向部件31L、31R具有壁部34,因此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30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纵向部件31L、31R具有朝向前方及后方这两个方向延伸的壁部34。因此,在将拉攀11安装于横向部件32时,无论是从前方插入还是从后方插入,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均会由壁部34引导,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装部30内,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安装于拉攀安装部3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彼此相对的侧面分别形成为倾斜面35,左右的倾斜面35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S1设定得比左右的倾斜面35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隔S2大,因此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上端部侧形成得比下端部侧宽。由此,由于由倾斜面35引导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装部30内,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安装于拉攀安装部3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横向部件32配置在纵向部件31L、31R的左右方向宽度W成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拉攀安装部30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纵向部件31L、31R的上表面37以纵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朝向前端侧及后端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提高拉头10的触感及外观性。另外,由于横向部件32配置在纵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够扩大横向部件32与上翼板21之间的间隔。由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装部30内,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安装于拉攀安装部30。另外,由于横向部件32配置在纵向部件31L、3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横向部件32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的设计自由度。此外,若增大横向部件32的厚度,则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30的强度。
接下来,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6~图8所示,也可以代替拉攀11而使用拉攀11B。该拉攀11B具有作为绳状部件的带状部件12B,该带状部件12B是织制的能够弯曲的带状体,具有作为握持部而沿拉头前后方向配置的第1带部14a、前后方向长度比第1带部14a短的第2带部14b、以及将第1及第2带部14a、14b之间连结且宽度比第1及第2带部14a、14b窄的折回部14c。
另外,在第1带部14a的一个面上形成有多个圈扣(loop)14d,在第2带部14b的一个面上形成有能够与第1带部14a的多个圈扣14d卡合脱离的多个搭钩(hook)14e,由第1及第2带部14a、14b构成粘扣带。此外,也可以在第1带部14a上形成多个搭钩14e且在第2带部14b上形成多个圈扣14d。为了提高用指尖等握持时的触感,优选在成为握持部的第1带部14a上形成圈扣14d。
而且,通过在将第1带部14a从后方插入至拉攀穿插路28内之后,将第1带部14a以从横向部件32的上方通过的方式向后方折回,并使第1带部14a的圈扣14d和第2带部14b的搭钩14e卡合,从而将拉攀11B安装于横向部件32。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如图6~图8所示,在拉攀安装部30的横向部件3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分别形成有凹部32a。由此,安装于横向部件32的拉攀11B嵌入于凹部32a内,因此能够将拉攀11B定位于左右方向中央。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左右的纵向部件31L、31R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分别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外侧凸出的凸曲面38。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图12来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拉攀的第2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或同等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代替上述拉攀安装部30而形成有拉攀安装部40,且在该拉攀安装部40上安装有拉攀11C。
如图9~图12所示,拉攀安装部4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第1部件)41L、41R、以及将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上端部之间沿左右方向连结的横向部件(第2部件)42。而且,通过上翼板21的上表面和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形成用于供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穿插的拉攀穿插路28。
纵向部件41L、41R具有由横向部件42连结的基部43、以及从基部43朝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壁部44。另外,纵向部件41L、41R的前端面和横向部件42的前端面形成为同一面。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部43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基部33相比配置于拉头前方。此外,图10中的单点划线是基部43与壁部44的边界线。
如图9~图11所示,拉攀11C具备插入至拉攀安装部40的拉攀穿插路28的绳状部件12C、安装于绳状部件12C的前端部的第1拉攀主体部15a、以及安装于绳状部件12C的后端部的第2拉攀主体部15b。第1及第2拉攀主体部15a、15b为合成树脂制,通过粘结、熔接、注射成型等而安装于绳状部件12C。
第1拉攀主体部15a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如图10所示,以在拉攀11C被向后方拉拽时与纵向部件41L、41R的前端面和横向部件42的前端面抵接的方式构成,以使得拉攀11C不会从拉攀安装部40脱离。
第2拉攀主体部15b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如图11所示,以在拉攀11C被向前方拉拽时与横向部件42的后端面抵接的方式构成,以使得拉攀11C不会从拉攀安装部40脱离。另外,第2拉攀主体部15b以在拉攀11C被向前方拉拽时嵌入至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壁部44之间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9~图12所示,在拉攀安装部40的横向部件42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42a。由此,穿插于拉攀安装部40的拉攀11C的绳状部件12C嵌入于凹部42a内,因此绳状部件12C被定位于左右方向中央,能够引导拉攀11C的前后移动。
另外,如图12所示,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彼此相对的侧面(宽度方向内侧面)分别形成为倾斜面45,左右的倾斜面45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S1设定得比左右的倾斜面45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隔S2大。另外,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分别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内侧凹陷的凹曲面46。
另外,如图9及图10所示,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上表面47以纵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朝向后端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10及图12所示,横向部件42配置于纵向部件41L、41R的左右方向宽度W成为最大的位置、且配置于纵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最大的位置。另外,横向部件42以左右方向中央的上下方向宽度成为最高的方式形成为拱状。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拉攀安装部4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41L、41R、以及将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41L、41R的上端部之间沿左右方向连结的横向部件42,纵向部件41L、41R具有由横向部件42连结的基部43、以及从基部43朝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壁部44,拉攀11C的绳状部件12C安装于横向部件42。因此,在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C插入于拉攀安装部40内时,绳状部件12C由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壁部44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拉攀11C的绳状部件12C插入于拉攀安装部40内,能够容易地将拉攀11C安装于拉攀安装部40。另外,由于纵向部件41L、41R具有壁部44,因此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40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彼此相对的侧面分别形成为倾斜面45,左右的倾斜面45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S1设定得比左右的倾斜面45的下端部之间的间隔S2大,因此左右的纵向部件41L、41R的上端部侧形成得比下端部侧宽。由此,由于由倾斜面45引导拉攀11C的绳状部件12C,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C的绳状部件12C插入于拉攀安装部40内,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C安装于拉攀安装部4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横向部件42配置于纵向部件41L、41R的左右方向宽度W成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拉攀安装部40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纵向部件41L、41R的上表面47以纵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朝向后端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提高拉头10的触感和外观性。另外,由于横向部件42配置于纵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大横向部件42与上翼板21之间的间隔。由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C的绳状部件12C插入于拉攀安装部40内,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C安装于拉攀安装部40。另外,由于横向部件42配置于纵向部件41L、41R的上下方向宽度T成为最大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横向部件42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的设计自由度。此外,若增大横向部件42的厚度,则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40的强度。
其他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3~图15来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用拉头的拉攀的第3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或同等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拉头主体20的上翼板21的上表面,代替上述拉攀安装部30而形成有拉攀安装部5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拉攀安装部50上安装例如图1所示的拉攀11。
如图13~图15所示,拉攀安装部5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第1部件)51L、51R、以及将左右的纵向部件51L、51R的上端部之间沿左右方向连结的横向部件(第2部件)52。而且,通过上翼板21的上表面和左右的纵向部件51L、51R,形成用于供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穿插的拉攀穿插路28。
纵向部件51L、51R具有由横向部件52连结的基部53、以及从基部53朝向前方及后方这两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壁部54。此外,图14中的单点划线是基部53与前方的壁部54的边界线、以及基部53与后方的壁部54的边界线。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拉攀安装部50具有在上翼板21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51L、51R、以及将左右一对的纵向部件51L、51R的上端部之间沿左右方向连结的横向部件52,纵向部件51L、51R具有由横向部件52连结的基部53、以及从基部53朝向前方及后方这两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壁部54,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安装于横向部件52。因此,在将拉攀11安装于横向部件52时,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由左右的纵向部件51L、51R的壁部54引导,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装部50内,能够容易地将拉攀11安装于拉攀安装部50。另外,由于纵向部件51L、51R具有壁部54,因此能够提高拉攀安装部50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链用拉头10,纵向部件51L、51R具有朝向前方及后方这两个方向延伸的壁部54。因此,在将拉攀11安装于横向部件52时,无论是从前方插入还是从后方插入,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均会由壁部54引导,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的绳状部件12插入于拉攀安装部50内,能够更容易地将拉攀11安装于拉攀安装部50。
其他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例示的结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 拉链用拉头
11 拉攀
11B 拉攀
11C 拉攀
12 绳状部件
12B 带状部件(绳状部件)
12C 绳状部件
20 拉头主体
21 上翼板
22 下翼板
23 引导柱
28 拉攀穿插路
30 拉攀安装部
31L 纵向部件(第1部件)
31R 纵向部件(第1部件)
32 横向部件(第2部件)
32a 凹部
33 基部
34 壁部
35 倾斜面
37 上表面
40 拉攀安装部
41L 纵向部件(第1部件)
41R 纵向部件(第1部件)
42 横向部件(第2部件)
42a 凹部
43 基部
44 壁部
45 倾斜面
47 上表面
50 拉攀安装部
51L 纵向部件(第1部件)
51R 纵向部件(第1部件)
52 横向部件(第2部件)
53 基部
54 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