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6567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表表带与手表主体(如表壳)的连接大多是利用生耳轴接来实现。图9是现有技术手表表带和表壳的连接示意图,如图9所示,这种连接方式是通过将生耳82穿过表带81上的连接孔后,生耳82两端的弹头在生耳82内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分别卡合进手表主体83两侧对应的表带连接孔中,以此实现表带与手表主体的连接。

这种表带连接结构的缺陷是:普通用户在没有专业装拆生耳工具的情况下,很难将生耳从手表主体中拆卸,无法满足手表用户自行快速更换表带的需求,用户体验不佳。另外,在装拆生耳的过程中,若使用的方法不当,极易损坏生耳,增加后续维修手表的时间成本与经济负担。

为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大多通过改良传统生耳的结构,如在生耳套管外观开孔、内部增加开关或按键结构等解决生耳与表体装拆困难的问题。

但是这种技术方案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例如:

(1)生耳套管是生耳结构重要部件之一,但其受表带厚度限制,套管的直径一般为1.5mm左右。再减去套管自身的壁厚,使得套管内部可利用空间很有限,因此,改良生耳在套管内增加复杂结构的方案势必会增加制造及组装的技术难度,提高成本。

(2)生耳在连接表带时,需将生耳插入表带连接孔中,再通过生耳连接手表主体。因而,更换表带时需把生耳从原表带中拆除,重新安装于新表带后再连接到手表主体上,如此,每次更换表带都需重复生耳与表带的拆卸安装操作过程。改良生耳由于在套管内增加开关或按键等结构,更加大了生耳从表带中拆卸和安装的难度。

(3)上述改良生耳,开关或按键安装于生耳套管内,在扳动开关或按压按键时生耳受力可能会在表带连接孔中轴向转动或窜动,影响开关的扳动或按键的按动手感。

由此可知,现有技术表带连接结构依然存在制造和组装技术难度高、拆卸和安装困难,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表,以解决现有手表中表带连接结构拆卸和安装困难,制造和组装技术难度高、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手表,包括:表壳和表带,表带上设置有连接孔,

表壳上设有卡钩和卡钩驱动结构,卡钩安装在表壳上开设的卡钩槽内,

卡钩驱动结构驱动卡钩相对卡钩槽运动,使得卡钩的端部与表带的连接孔脱离或连接,进而完成表带与表壳的拆卸或安装。

可选地,卡钩驱动结构包括:按键和弹性复位件,

按键安装在表壳上设置的按键槽内,

按键上设有与卡钩的一端相对设置的斜面,卡钩的另一端能与表带连接孔脱离或连接。弹性复位件安装在表壳上且分别与表壳和卡钩抵接,

当按下按键时,按键的斜面驱动卡钩在卡钩槽中向远离按键方向运动,使得卡钩压缩弹性复位件进而使得卡钩的另一端从表带的连接孔中脱离并收回至表壳内,

当松开按键时,弹性复位件驱动卡钩在卡钩槽中向靠近按键方向运动,使得卡钩的另一端伸出表壳并卡入表带的连接孔。

可选地,卡钩槽对称设置在按键槽的两侧,

弹性复位件为第一压缩弹簧,第一压缩弹簧安装在表壳上设置的第一弹簧槽内,第一压缩弹簧的一端与卡钩抵接,另一端与第一弹簧槽的槽壁抵接。

可选地,卡钩的形状为U形,包括依次相连接的从动端、连接部和安装端,卡钩槽的形状与卡钩的形状相匹配,卡钩槽分别与第一弹簧槽以及按键槽连通,

U形卡钩的从动端与按键的斜面连接,连接部与第一压缩弹簧的一端连接,安装端能与表带的连接孔连接,

可选地,按键槽中设置有第二弹簧槽,卡钩槽与按键槽相邻设置,

按键的中部开有盲孔,盲孔中安装有第二弹性件,

按键安装在按键槽内,并且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按键和第二弹簧槽的槽底抵接。

可选地,表壳包括前壳,以及与前壳连接的后盖,

按键槽设置在前壳的端部,

后盖上开有安装时避让按键的按键孔,

后盖与前壳安装在一起后,按键的上表面与后盖的上表面齐平。

可选地,后盖内设置有多条筋板,后盖与前壳安装在一起后,筋板分别对前壳内按键槽中的按键以及卡钩槽中的卡钩进行限位,防止按键左右晃动,防止卡钩上下晃动。

可选地,前壳的端部呈凹字形,

卡钩槽的端部设有供卡钩伸出前壳或回收到前壳内的开口,

开口的位置在表带与前壳连接时与表带的连接孔的位置对应。

可选地,盲孔的形状为圆形。

可选地,卡钩槽与卡钩间隙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表壳上设卡钩和卡钩驱动结构,卡钩安装在表壳上开设的卡钩槽内,卡钩驱动结构驱动卡钩相对卡钩槽运动,使得卡钩的端部与表带的连接孔脱离或连接,进而完成表带与表壳的拆卸或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了通过生耳连接表带的普通连接方式因表带装拆困难,无法满足用户自行拆装表带需求的问题,增加了手表使用的灵活性与舒适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表带连接结构整体安装于表壳内部,相比于现有改良生耳省去了每次更换表带时将生耳从原表带中拆除以及再安装的步骤,不需要专业的装拆工具,使表带安装拆卸步骤更简洁,操作更简单,增强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手表的表壳安装后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手表的卡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手表的按键按压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按键按压状态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手表的按键松开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按键松开状态的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手表的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现有技术手表表带和表壳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在于:提供了一种易于手表中表带装拆的表带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的特点为放弃采用生耳套管结构,直接在表壳内设计表带连接结构,通过按压按键的方式即可实现表带的装拆,操作简单方便,解决了市面上通过生耳连接表带的普通手表产品表带装拆困难的问题。方便手表用户在没有专业装拆工具的情况下即可轻松完成表带的拆卸与安装,满足了用户因表带损坏或追求时尚更换表带时自行拆装表带的需求,增加了手表使用的灵活性与舒适性。

以下结合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种手表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手表包括:表壳和表带1,表带1上设置有连接孔10,表壳包括前壳20以及与前壳20连接的后盖21,

表壳上设有卡钩3和卡钩驱动结构,卡钩3安装在表壳上开设的卡钩槽201内,卡钩驱动结构驱动卡钩3相对卡钩槽201运动,使得卡钩3的端部与表带1的连接孔10脱离或连接,进而完成表带1与表壳的拆卸或安装。

如图1所示,卡钩驱动结构包括:按键5和弹性复位件,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为第一压缩弹簧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弹性复位件还可以是弹性片或者弹性块,对此不作限制,只要弹性复位件能够使卡钩3复位即可。按键5安装在表壳上设置的按键槽203内。

如图8所示,按键5上设有与卡钩3的一端相对设置的斜面52,卡钩3的另一端能与表带1的连接孔10脱离或连接。弹性复位件(即,第一压缩弹簧4)安装在表壳上且分别与表壳和卡钩3抵接。

当按下按键5时,按键5的斜面52驱动卡钩3在卡钩槽201中向远离按键方向运动,并压缩弹性复位件使得卡钩3的另一端从表带1的连接孔10中脱离并收回至表壳内。

当松开按键5时,弹性复位件驱动卡钩3在卡钩槽201中向靠近按键方向运动,使得卡钩3的另一端伸出表壳并卡入表带1的连接孔10。

如图1所示,卡钩槽201对称设置在按键槽203的两侧,

第一压缩弹簧4安装在表壳上设置的第一弹簧槽202内,第一压缩弹簧4的一端与卡钩3抵接,另一端与第一弹簧槽202的槽壁抵接。

如图1和图3所示,卡钩3的形状为U形,包括依次相连接的从动端32、连接部33和安装端31,卡钩槽201的形状与卡钩3的形状相匹配,卡钩槽201分别与第一弹簧槽202以及按键槽203连通,以实现第一压缩弹簧4以及按键5分别与卡钩3接触并驱动卡钩运动。

U形卡钩3的从动端32与按键5的斜面52连接,连接部33与第一压缩弹簧4的一端连接,安装端31能与表带1的连接孔10连接。通过采用U形卡钩,在方便表带拆装也节省了表带连接结构所占用的空间而且提高了驱动过程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按键槽203中设置有第二弹簧槽204,卡钩槽201与按键槽203相邻设置,

如图8所示,按键5的中部开有盲孔51,盲孔51中安装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按键5和第二弹簧槽204的槽底抵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可以采用压缩弹簧,在按键中部开挖盲孔并安装第二弹性件,提高了按键的灵活性和按压手感,改善了用户体验。另外,本实施例中按键直接安装于表壳的按键槽内,由表壳相应结构定位及导向,定位方式更可靠,按键按动手感更佳。

如图1所示,按键槽203设置在前壳20的端部,后盖21上开有安装时避让按键5的按键孔210,后盖21与前壳20安装在一起后,按键5的上表面与后盖21的上表面齐平。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后盖21内设置多条筋板(图中未示出),后盖21与前壳20安装在一起后,筋板分别对前壳20内按键槽203中的按键5以及卡钩槽201中的卡钩3进行限位,防止按键左右晃动,也防止卡钩上下晃动。从而能够在手表使用过程中,限制卡钩垂直方向的自由度,限制按键横向的自由度。

如图1和图2所示,前壳20的端部呈凹字形,如图1所示,卡钩槽201的端部设有供卡钩3伸出前壳20或回收到前壳20内的开口205,开口205的位置在表带1与前壳20连接时与表带1的连接孔10的位置对应。本实施例中的开口设置结构简单,便于对准和安装且节省了表壳空间。

如图8所示,盲孔51的形状为圆形。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例如方形,对此不作限制。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卡钩槽201与卡钩3间隙配合,两者的间隙为0.1(毫米)。这种间隙配合既方便卡钩安装到卡钩槽中后运动灵活,又能够防止卡钩在卡钩槽中径向运动。

本实施例的手表结构包括前壳20、后盖21、卡钩3、第一压缩弹簧4、第二弹簧6、按键5、表带1。两个卡钩3分别安装于手表前壳20的卡钩槽201中,卡钩3可分别在卡钩槽201中沿横向左右滑动。第一压缩弹簧4分别横向安装于第一弹簧槽202中,第一压缩弹簧4的两端分别抵住第一弹簧槽202的槽壁与卡钩3,安装后第一压缩弹簧4为预压缩状态,正常使用状态下,卡钩3在第一压缩弹簧4弹力作用下被推至卡钩槽201最内侧(靠近按键的方向为内),与卡钩槽201的内侧槽壁相抵,卡钩3的安装端31分别从前壳20伸出,伸入表带1的连接孔10中。第二弹簧6垂直安装于前壳20的第二弹簧槽204中,按键5沿垂直方向安装于前壳20的按键槽203中,按键5中圆形盲孔51套于第二弹簧6上,安装后,按键5侧向两斜面52与卡钩3的从动端32分别相抵住。将手表后盖21沿垂直方向扣合于前壳20上,按键5的上表面通过后盖21的按键孔210露出,方便用户按下操作,按键5的上表面与后盖21的上表面(或称外观面)齐平,安装后如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手表中连接表带的结构是关于手表表壳对称的,也就是说,在手表的两个对称前壳的端部都设置有表带连接结构,且两个表带连接结构的结构相同,所以为描述简便,本实施例中仅以一端进行说明,另一端的结构可参见这里的说明,不再赘述。

此外,本实施例是以U形卡钩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本发明实施例的卡钩的形状不限于U形还可以是弧形或其它形状,只要卡钩的形状能够实现连接表带方便拆装功能即可。

以下结合图4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表的表带的装拆过程进行说明:

当需要将表带从表壳中取出时,如图4和图5所示,按下按键5,按键5沿垂直方向向下移动,按键5中的第二弹簧6受力压缩。在按下按键5的过程中,按键5的斜面52驱动卡钩3的从动端32进而使得卡钩3在卡钩槽201中逐渐向第一压缩弹簧4方向滑动,并挤压第一压缩弹簧4。在此过程中,对称的两个卡钩3的安装端31的距离逐渐变大。当按下按键5到预定深度时,卡钩3的安装端31即可从表带1的连接孔10中脱离,并回收到前壳20内,完成表壳与表带的拆卸。

需要说明的是,图5和图7均是按键位置的剖面图。

当需要将表带与表壳连接时,如图6和图7所示,将表带1的连接孔10对准前壳20上的供卡钩3的安装端31伸出的开口205后,松开按键5,按键5中的第二弹簧6释放弹力将按键5向上顶起,在松开按键5的过程中,第一压缩弹簧4释放弹力驱动卡钩3在卡钩槽201中向前滑动(即,向按键方向),在此过程中,对称的两个卡钩3的安装端31的距离逐渐缩小。当卡钩3在第一压缩弹簧4的弹力作用下被推至卡钩槽201最内侧时,卡钩3的安装端31伸出前壳20并卡合进表带1的连接孔10中,完成表带1和表壳的安装。

至此,本实用新型的手表在安装或拆卸表带时,只需按压/松开按键即可实现卡钩与表带连接孔的连接、脱离,即,表带的安装、拆卸。与传统表带的生耳连接结构相比,表带装拆过程无需专业工具,而且表带装拆过程中无需把连接结构一起装拆,操作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手表放弃采用生耳套管结构,将表带连接结构直接设计安装于表体结构内,设计可利用空间加大,制造及安装可行性高,成本较低。相比于现有技术省去了每次更换表带时将连接结构从表带中拆除及再安装的步骤,使表带安装拆卸步骤更简洁,增强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其他的改进或变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具体描述只是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