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例如具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01284号公报)记载的带罩杯的女性用衣服。该现有的带罩杯的女性用衣服具有塑胸功能,具有夹在罩杯部的表布与底布之间的支架、设于底布的皮肤侧的乳房提升部件。在该带罩杯的女性用衣服中,通过配置乳房提升部件,将穿着者的胸部向前中心侧的上方聚拢。
另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47702号公报)记载的胸罩的制造方法中记载有如下的胸罩,即,具有将上端缘袋编织的前面罩杯部及背面罩杯部、通过袋编织形成在前面罩杯部及背面罩杯部的下方侧的下胸围部。该胸罩通过从前面罩杯部与下胸围部的边界消除缝合线,从而不使穿着者感到作为内衣的感觉。
在现有的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中,由于罩杯部安装在面料的皮肤侧,故而具有由于罩杯部的形状的凹凸而难以确保胸围部的皮肤接触的良好性的课题。相对于这样的课题,考虑在胸围部将面料形成袋状,在袋状面料的内部配置罩杯部。但是,在实现这样的构成时,需要同时实现袋状面料内部的罩杯部的稳定性和罩杯部对穿着者胸围部的保持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能够同时实现胸围部皮肤接触的良好性、以及罩杯部的稳定性和罩杯部对穿着者胸围部的保持功能。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具有罩杯部,其具有罩杯部,其中,具有胸围部,其具有胸部及位于该胸部的背面侧的背部上部,胸围部由双层伸缩性面料构成,罩杯部在胸围部配置在双层伸缩性面料之间,罩杯部的前中心侧与双层伸缩性面料中的皮肤侧的面料结合。
在该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中,胸围部由双层伸缩性面料构成,罩杯部配置在双层伸缩性面料之间。因此,罩杯部隔着双层伸缩性面料的皮肤侧的面料而置于穿着者的皮肤,故而罩杯部的形状的凹凸被缓和,提高胸围部的皮肤接触的良好性。另外,在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中,该罩杯部的前中心侧与双层伸缩性面料的皮肤侧的面料结合。在动作较少的前中心侧,将罩杯部与皮肤侧的面料结合,由此不加强束缚性而提高双层伸缩性面料内部的罩杯部的稳定性。另外,伸缩力相对高且伸长度相对低的双层伸缩性面料也构成背部上部,故而在穿着时对胸部作用来自背部上部的拉伸力,也能够充分确保罩杯部对穿着者的胸的保持功能。
另外,也可以还具有以与胸部及背部上部相连的方式设置在胸围部下侧的身体部,身体部由单层伸缩性面料构成。根据该构成,由伸缩力相对低且伸长度相对高的单层伸缩性面料构成身体部,故而能够确保穿着者腰身的活动容易度。
另外,双层伸缩性面料与单层伸缩性面料的边界线沿着衣服的横向构成一直线状,在双层伸缩性面料内,罩杯部的下缘部的至少一部也可以构成沿着边界线的一直线状。通过使罩杯部的下缘部的直线部分沿着双层伸缩性面料与单层伸缩性面料的边界线,实现罩杯部的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也可以在胸围部的上侧设有由双层伸缩性面料构成的左右一对肩带部,罩杯部不与双层伸缩性面料中的外侧的面料结合。该情况下,在双层伸缩性面料中,不与罩杯部结合的外侧的面料在穿着时受到来自肩带部的拉伸力而支承罩杯部。因此,能够更加充分地确保罩杯部对穿着者的胸的保持功能。
另外,罩杯部的下缘侧及腋下边缘侧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双层伸缩性面料中的皮肤侧的面料进一步结合。该情况下,双层伸缩性面料内部中的罩杯部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胸围部皮肤接触的良好性、以及罩杯部的稳定性和罩杯部对穿着者的胸的保持功能二者。
附图说明
图1是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的正面图;
图2是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的背面图;
图3是将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翻过来表示的正面图;
图4(a)~(c)是表示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的缝制工序的概略剖面图。
标记说明
1: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
2:胸围部
3:身体部
4:肩带部
11:胸部
12:背部上部
21:罩杯部
21a:下缘部
41:双层伸缩性面料
41a:皮肤侧的面料
41b:外侧的面料
42:单层伸缩性面料
l:边界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假定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的穿着状态而使用“上”、“下”等用语。
图1是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的正面图。另外,图2是其背面图。图1及图2所示的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例如构成为带罩杯的吊带背心。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具有胸围部2、身体部3、左右一对肩带部4、4。
胸围部2包含置于穿着者的胸部的胸部11、置于穿着者的背部上部的背部上部12而构成。衣服正面侧的胸部11和衣服背面侧的背部上部12在衣服两肋侧连续,以将穿着者的胸周围包围的方式构成筒状。
衣服正面侧的胸围部2的上缘部2a(参照图1)、及衣服背面侧的胸围部2的上缘部2b(参照图2)相当于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的领口,均向下方构成缓缓的凹状。另外,胸围部2左右的肋侧上部2c、2c相当于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的袖口,均向中心侧构成缓缓的凹状。
在胸围部2内设有保持穿着者的胸的罩杯部21。罩杯部21如图1所示,由左右一对罩杯22、22、支承罩杯22、22的下缘侧的基部23构成。罩杯22、22和基部23通过使用了例如聚氨酯等弹性材料的模制成型一体形成。
罩杯22整体构成与穿着者的胸形对应的碗形。罩杯22的上缘部22a以沿着穿着者的胸围上部的形状的方式朝向中心侧向上构成缓缓的凸状。另外,罩杯22的下缘部22b以沿着穿着者的胸的胸底围线的方式向下方构成缓缓的凸状。罩杯22的腋下边缘部22c以不妨碍穿着者的腕部动作的方式以与胸围部2的肋侧上部2c大致相同的曲率朝向中心侧构成缓缓的凹状。
基部23的上缘部23a以沿着左右罩杯22、22的下缘部22b的方式凹状地弯曲。基部23的下缘部23b构成罩杯部21的下缘部21a。基部23的下缘部23b位于左右罩杯22、22的下方,在左右肋侧,沿着罩杯22的下缘部22b的形状缓缓地凸状弯曲,在前中心位置,朝向上方缓缓地凸状弯曲。另外,基部23的下缘部23b在肋侧与前中心侧之间在横向(水平方向)上形成一直线状。
基部23的左右腋下边缘部23c、23c相对于基部23的下缘部23b的一直线状的部分大致直角地形成,沿着胸围部2的左右肋侧下部2d、2d直线状地形成。另外,基部23的前中心部23e沿着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的前中心向罩杯22、22之间伸出。
身体部3以与胸部11及背部上部12相连的方式设置在胸围部2的下侧。身体部3包含置于从穿着者的胸部下部到腹部的腹部31、置于从穿着者的背部下部到腰部的腰部32而构成。衣服正面侧的胸部11和衣服背面侧的背部上部12在衣服两肋侧连续,以将穿着者的腰身包围的方式形成筒状。
肩带部4以将胸部11的上肋部分和背部上部12的上肋部分连接的方式设成带状。肩带部4在穿着者的两肩分别从正面搭到背面,有助于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的穿着。
接着,对上述的胸围部2及身体部3的面料构成进行说明。
在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胸围部2由双层伸缩性面料41构成,身体部3由单层伸缩性面料42构成。即,在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中,胸部11及背部上部12均由双层伸缩性面料41构成,腹部31及腰部32均由单层伸缩性面料42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双层伸缩性面料41及单层伸缩性面料42为同一面料。作为用于单层伸缩性面料42及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面料,例如举例由纬编织机编织的厚棉布、圆形螺纹等横织物、圆织物、由经编织机编织的经平织物等经织物。
双层伸缩性面料41成为从衣服正面侧连续到衣服背面侧的袋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胸围部2,肩带部4也由双层伸缩性面料41构成。胸围部2及肩带部4通过例如将袋状的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上部剪裁而形成。
在肩带部4的宽幅方向的一端部4a,通过对胸围部2的上缘部2a及上缘部2b(领口)一体地实施带处理(包边),将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衣服正面侧和衣服背面侧结合。另外,在肩带部4中的宽幅方向的另一端部4b,通过对胸围部2的肋侧上部2c(袖口)一体地实施带处理(包边),将双层伸缩性面料41中的皮肤侧的面料41a和外侧的面料41b结合。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皮肤侧的面料41a及外侧的面料41b(参照图4)除了这些实施了带处理的部位、双层伸缩性面料41与单层伸缩性面料42的边界线l延伸的部位之外,相互成为自由状态。
在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中,如图1及图2所示,单层伸缩性面料42及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边界线l在衣服正面侧及衣服背面侧均在衣服的横向(水平方向)上成一直线状。边界线l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虽然也基于罩杯部21(基部23)的形状,但在穿着时,为穿着者的胸底围线(胸与身体的边界线、即胸的轮廓)的最下点的稍下方位置。
如图1所示,上述的罩杯部21在衣服正面侧配置在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皮肤侧的面料41a与外侧的面料41b之间。在双层伸缩性面料41内,罩杯部21的下缘部21a的一直线状的部分沿着构成一直线状的边界线l而配置。另外,在双层伸缩性面料41内,罩杯22的腋下边缘部22c沿着胸围部2的肋侧上部2c而配置,基部23的腋下边缘部23c基于胸围部2的肋侧下部2d而配置。
图3是将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翻过来表示的正面图。如该图所示,在罩杯部21与双层伸缩性面料41结合时,罩杯部21仅与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皮肤侧的面料41a结合。更具体地,罩杯部21通过前中心侧的缝合部w1和肋侧的缝合部w2仅与皮肤侧的面料41a结合。这些缝合部w1、w2从衣服正面侧看不到(参照图1)。
缝合部w1为将罩杯部21的前中心侧缝合在皮肤侧的面料41a的部分。缝合部w1沿着基部23的前中心部23e的中心在纵向(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缝合部w2为将罩杯部21的下缘侧及腋下边缘侧的至少一部缝合在皮肤侧的面料41a的部分。缝合部w2以将罩杯22的最下点的正下方位置和基部23的腋下边缘部23c连接的方式沿着罩杯部21的下缘部21a缓缓地弯曲并延伸。
在制造这样的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的情况下,例如如图4(a)所示,首先以边界线l为一直线状的方式将单层伸缩性面料42和袋状的双层伸缩性面料41连续编织。接着,如图4(b)所示,对应于领口及袖口的形状而将袋状的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上部剪裁,从由剪裁形成的开口将罩杯部21配置在双层伸缩性面料41内。
在将罩杯部21配置在双层伸缩性面料41内之后,如图4(c)所示,通过图3所示的缝合部w1、w2(在图4(c)中由w表示)将罩杯部21缝合在皮肤侧的面料41a上。之后,在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上端,通过带处理(包边)将皮肤侧的面料41a的端部和外侧的面料41b的端部结合,由此形成领口、袖口及肩带部4。以上,可得到具有由双层伸缩性面料41构成的胸围部2、由单层伸缩性面料42构成的身体部3的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
如以上说明地,在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中,胸围部2由双层伸缩性面料41构成,罩杯部21配置在双层伸缩性面料41之间。因此,罩杯部21隔着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皮肤侧的面料41a而置于穿着者的皮肤上,故而将罩杯部21的形状的凹凸缓和,提高胸围部2的皮肤接触的良好性。
另外,在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中,该罩杯部21的前中心侧通过缝合部l1与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皮肤侧的面料41a结合。在动作较少的前中心侧将罩杯部21与皮肤侧的面料41a结合,从而不加强束缚,能够提高双层伸缩性面料41内部的罩杯部21的稳定性。另外,在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伸缩力相对高且伸长度相对低的双层伸缩性面料41也构成背部上部12,故而在穿着时对胸部11作用来自背部上部12的拉伸力,能够充分确保罩杯部21对穿着者的胸的保持功能。
另外,在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中,还设有以与胸部11及背部上部12相连的方式设于胸围部2下侧的身体部3,身体部3由单层伸缩性面料42构成。根据该构成,由伸缩力相对低且伸长度相对高的单层伸缩性面料42构成身体部3,故而能够确保穿着者的腰身的动作容易性。
另外,在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中,双层伸缩性面料41与单层伸缩性面料42的边界线l沿着衣服的横向构成一直线状。而且,双层伸缩性面料41内的罩杯部21的下缘部21a的至少一部构成沿着边界线l的一直线状。使罩杯部21的下缘部21a的一直线状的部分沿着双层伸缩性面料41与单层伸缩性面料42的边界线l,实现罩杯部21的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中,由双层伸缩性面料41构成的左右一对肩带部4设置在胸围部2的上侧。而且,罩杯部21不与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外侧的面料41b结合。该情况下,在双层伸缩性面料41,不与罩杯部21结合的外侧的面料41b在穿着时受到来自肩带部4的拉伸力而支承罩杯部21进行作用。因此,能够更加充分地确保罩杯部21对穿着者的胸的保持功能。
另外,在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中,罩杯部21的肋侧的一部分通过缝合部w2与双层伸缩性面料41的皮肤侧的面料41a结合。由此,双层伸缩性面料41内部的罩杯部21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前中心侧的缝合部w1和肋侧的缝合部w2将罩杯部21与皮肤侧的面料41a缝合,但也可以不设置缝合部w2,仅由缝合部w1将罩杯部21与皮肤侧的面料41a缝合。
在这样的构成中,在动作较少的前中心侧,罩杯部21与皮肤侧的面料41a结合,故而不增强束缚,双层伸缩性面料41内部的罩杯部21的稳定性提高。另外,通过不设置缝合部w2,能够省去缝制的工序。
另外,关于配置在双层伸缩性面料41内部的罩杯部的形状,也可采用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罩杯22、22和基部23一体成型,将罩杯部21的下缘部21a的一部分形成为一直线状,但罩杯部21的下缘部21a整体既可以为一直线状,罩杯部21的下缘部21a的整体也可以为与罩杯22的下缘部22b的形状对应的缓和的弯曲形状。
另外,准备将右侧的罩杯和右侧的基部一体形成的部件、及将左侧的罩杯和左侧的基部一体形成的部件,将左右部件在前中心侧接合的罩杯部。罩杯和基部也可以使用相互不同的材料。
另外,罩杯部也可以不必具有基部,还可以仅由左右罩杯构成罩杯部。该情况下,既可以将左右罩杯一体成型,也可以将左右罩杯分别成型。在左右罩杯分体的情况下,使用带等其他部件在前中心侧将左右罩杯连接。罩杯除了成型之外,也可以由缝接或省(dart)等构成。在左右罩杯彼此分离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各自罩杯的前中心侧相对于皮肤侧的面料41a结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双层伸缩性面料41将肩带部4与胸围部2一体构成,但肩带部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不由双层伸缩性面料构成肩带部,也可以将领口的端处理即包边、袖口的端处理即包边结合而构成肩带部。另外,还可以在领口的端处理即包边、袖口的端处理即包边结合其他的带部件而构成肩带部。
在衣服背面侧,肩带部4的连接端即胸围部2的上缘部2b也可以在横向(水平方向)上形成为一直线状。也可以不必设置肩带部4。另外,在制造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1时,不限于图4(a)~(c)所示的方法,也可以在具有剪裁成胸围部2形状的部分和身体部3的单层伸缩性面料42结合剪裁成胸围部2的形状的其他单层伸缩性面料而构成双层伸缩性面料41。
除此之外,也可以将单层伸缩性面料42在上方侧向皮肤侧折返,将单层伸缩性面料42的折返部分的前端在边界线l的位置与单层伸缩性面料42结合而构成双层伸缩性面料41。该情况下,将边界线l中的单层伸缩性面料42的折返部分的前端和单层伸缩性面料42编织,成为一体编织构造是适合的。
编织是指,在与主体的面料结合的情况下,以在表面缝线不显眼的方式使用编织线进行缝合处理,以“易缝合”的方式一边拿着面料一边相互结合的方法。通过采用这样的编织构造,能够在皮肤侧的面料41a与外侧的面料41b之间具有结合的融通性。因此,能够使要求罩杯部21相对于穿着者的适应性的皮肤侧的面料41a、和要求罩杯部21相对于外穿的适应性的外侧面料41b分别相对于穿着者的动作良好地适用。另外,在编织中,由于也能够沿着边界线l形成间隙,故而也能够提高配置罩杯部21的双层伸缩性面料41内的通气性。
另外,在单层伸缩性面料42的折返部分的前端周围,也可以将边界线l(编织部分)的跟前侧(上方侧)变更成肋编织等编织构造。另外,也可以将双层伸缩性面料41整体变更成肋编织等编织构造。上述情况下,通过肋编织等提高该部分的伸长回复性。由此,能够提高在双层伸缩性面料41内配置的罩杯部21的稳定性。另外,能够提高胸围部2的下部或胸围部2整体的耐久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示例了带罩杯的吊带背心,但作为适用本实用新型的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除了带罩杯的吊带背心之外,举例带罩杯的运动背心、带罩杯的裹胸背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