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梁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2008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梁口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梁口罩。



背景技术:

口罩是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以纱布或纸等制成。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口罩可分为空气过滤式口罩和供气式口罩。特别是近年来雾霾问题严重,口罩用于减少雾霾对于人们的伤害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活性炭口罩等。活性炭是一种黑色粉状,粒状或丸状的无定形具有多孔的碳,主要成分为碳,还含少量氧、氢、硫、氮、氯;也具有石墨那样的精细结构,只是晶粒较小,层层间不规则堆积。具有较大的表面积(500~1000米2/克),有很强的吸附性能,能在它的表面上吸附气体、液体或胶态固体;对于气体、液体,吸附物质的质量可接近于活性炭本身的质量。其吸附作用具有选择性,非极性物质比极性物质更易于吸附。在同一系列物质中,沸点越高的物质越容易被吸附,压强越大温度越低浓度越大,吸附量越大。反之,减压,升温有利于气体的解吸。常用于气体的吸附、分离和提纯,溶剂的回收,糖液、油脂、甘油、药物的脱色剂,饮用水及冰箱的除臭剂,防毒面具中的滤毒剂,还可用作催化剂或金属盐催化剂的载体。早期生产活性炭的原料为木材、硬果壳或兽骨,后来主要采用煤,经干馏、活化处理后得到活性碳生产有:①蒸汽、气体活化法。利用水蒸气或二氧化碳在850~900℃将碳活化。②化学活化法。利用活化剂放出的气体,或用活化剂浸渍原料,在高温处理后都可得到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微晶结构,微晶排列完全不规则,晶体中有微孔(半径小于20[埃]=10-10米)、过渡孔(半径20~1000)、大孔(半径1000~100000),使它具有很大的内表面,比表面积为500~1700米2/克。这决定了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可以吸附废水和废气中的金属离子、有害气体、有机污染等等。

如图1、2所示,现有的口罩10结构一般包括口罩本体11,系带12,铝制鼻托13,使用时,口罩本体11包覆在人脸部20,铝制鼻托13在鼻子部21上压设在口罩本体11上,系带12在口罩本体11的两侧为铝制鼻托13提供向后侧的拉力。由于亚洲人的面部轮廓较平,铝制鼻托不能够很好地匹配鼻子部21的轮廓,在鼻子部21容易闭合不严,从而影响了口罩的防尘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梁口罩,用以解决现有单梁口罩在鼻子部闭合不严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双梁口罩。具体地,该双梁口罩如下:

一种双梁口罩,包括口罩本体以及对应鼻子部设置的内侧梁和外侧梁,所述内侧梁设置在所述口罩本体外侧,所述外侧梁两端与所述口罩本体两侧的系带连接;所述外侧梁挤压所述内侧梁贴合所述鼻子部;形成严密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梁是铝制鼻托,所述内侧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侧梁的内侧接触;所述系带与所述外侧梁的两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梁是卷曲弹性内梁,所述卷曲弹性内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侧梁的内侧接触;所述系带与所述外侧梁的两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梁是穿透式内梁,所述穿透式内梁的中间位置与所述外侧梁的内侧连接;所述穿透式内梁的两个弹性臂分别插入到所述外侧梁上的穿透孔中;所述系带与所述外侧梁的两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梁是铝制鼻托,所述外侧梁通过一弧形弹性压臂与所述铝制鼻托接触,所述铝制鼻托与所述弧形弹性压臂的端部铆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梁是铝制鼻托,所述外侧梁通过一弧形弹性压臂与所述铝制鼻托接触,所述铝制鼻托嵌套设置在所述弧形弹性压臂端部的嵌套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梁是铝制鼻托,所述外侧梁和所述铝制鼻托之间设置有弹性过渡梁,所述弹性过滤梁的两端压接所述铝制鼻托,所述弹性过渡梁在中间位置与所述外侧梁通过一铆钉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梁是弹性一体鼻托,所述弹性一体鼻托一侧与鼻子部配合,另一侧通过所述铆钉与所述外侧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梁是波形鼻托,所述波形鼻托的凹陷部与鼻子部配合,所述波形鼻托的两端与所述外侧梁的内侧分别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外侧梁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系带连接,所述内侧梁的两端分别与另一所述系带连接。外侧梁是具有弹性的塑料结构,通过系带提供一个向后的拉力,从而压迫内侧梁,使得内侧梁更好的贴紧人脸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设置内侧梁和外侧梁,通过系带实现内侧梁和外侧梁与人脸部的贴合,外侧梁采用了弹性塑料结构,内侧梁是原来的铝制鼻托,或者其他与鼻子部配合的弹性结构,外侧梁压迫内侧梁,从而使得内侧梁更好的闭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单梁口罩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单梁口罩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双梁口罩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双梁口罩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双梁口罩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双梁口罩截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A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双梁口罩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B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种双梁口罩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种双梁口罩截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种双梁口罩截面示意图。

其中,10-口罩,11-口罩本体,12-系带,13-铝制鼻托,14-外侧梁,131-卷曲弹性内梁,132-穿透式内梁,141-穿透孔,142-弧形弹性压臂,143-嵌套槽,15-弹性过渡梁,151-铆钉,16-弹性一体鼻托,17-波形鼻托,20-人脸部,21-鼻子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一种双梁口罩10,包括口罩本体11以及对应鼻子部21设置的内侧梁和外侧梁14,所述内侧梁设置在所述口罩本体11外侧,所述外侧梁14两端与所述口罩本体11两侧的系带12连接;所述外侧梁14挤压所述内侧梁贴合所述鼻子部21;形成严密配合。

其中,所述内侧梁是铝制鼻托13,所述内侧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侧梁14的内侧接触;所述系带12与所述外侧梁14的两端连接。

其中,所述外侧梁14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系带12连接,所述内侧梁的两端分别与另一所述系带12连接。外侧梁14是具有弹性的塑料结构,通过系带12提供一个向后的拉力,从而压迫内侧梁,使得内侧梁更好的贴紧人脸部。

通过设置内侧梁和外侧梁,通过系带实现内侧梁和外侧梁与人脸部的贴合,外侧梁采用了弹性塑料结构,内侧梁是原来的铝制鼻托,或者其他与鼻子部配合的弹性结构,外侧梁压迫内侧梁,从而使得内侧梁更好的闭合效果。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内侧梁是卷曲弹性内梁131,所述卷曲弹性内梁1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侧梁14的内侧接触;所述系带12与所述外侧梁14的两端连接。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内侧梁是穿透式内梁132,所述穿透式内梁132的中间位置与所述外侧梁14的内侧连接;所述穿透式内梁132的两个弹性臂分别插入到所述外侧梁14上的穿透孔141中;所述系带12与所述外侧梁14的两端连接。

实施例4

如图6、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内侧梁是铝制鼻托13,所述外侧梁14通过一弧形弹性压臂142与所述铝制鼻托13接触,所述铝制鼻托13与所述弧形弹性压臂142的端部铆接。

实施例5

如图8、9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内侧梁是铝制鼻托13,所述外侧梁14通过一弧形弹性压臂142与所述铝制鼻托13接触,所述铝制鼻托13嵌套设置在所述弧形弹性压臂142端部的嵌套槽143内。

实施例6

如图10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内侧梁是铝制鼻托13,所述外侧梁14和所述铝制鼻托13之间设置有弹性过渡梁15,所述弹性过滤梁15的两端压接所述铝制鼻托13,所述弹性过渡梁15在中间位置与所述外侧梁14通过一铆钉151连接。

实施例7

如图11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内侧梁是弹性一体鼻托16,所述弹性一体鼻托16一侧与鼻子部21配合,另一侧通过所述铆钉151与所述外侧梁14连接。

实施例8

如图12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内侧梁是波形鼻托17,所述波形鼻托17的凹陷部与鼻子部21配合,所述波形鼻托17的两端与所述外侧梁14的内侧分别连接。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