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耳针及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7762发布日期:2018-08-07 21:55阅读:10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表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按生耳针及手表。



背景技术:

生耳是连接表带与表壳的链接钢棒,现有大多数手表都是由生耳来连接表带与表壳的。当用户需要更换表带的时候,先将生耳从手表本体上拆下来,然后换上新的表带之后重新将生耳与手表本体连接。

现有技术中提供一些表带和表壳生耳快速拆卸的结构,如公开号为CN 105996336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了具有上述快速拆卸表带的生耳的手表,其中手表包括手表本体(表壳)、表带,所述生耳设置于所述表带端部,所述第一生耳杆、第二生耳杆的前端卡固在所述手表本体的生耳孔内。通过使用可快速拆卸的生耳将手表本体与表带连接,在需要更换表带时,可快速便捷的将表带拆卸和装配上,大大的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度,在手表行业中具有广泛推广性。

此种结构只能快速拆卸手表和生耳,但是手表本体的后盖、多节表链的表带等处的螺丝同样存在拆、装不便的问题。在表链组装、维修、换表带时,都需要把使用专用该工具将。因此,传统手表的结构非常难维护,没有专用的工具和专业人士很难完成。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螺丝刀的双按生耳针及手表,本生耳针内置有与手表拆装匹配的螺丝刀,在正常使用时,其作为生耳针;在需要拆装手表时,其可拆卸并分解成螺丝刀等拆卸工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耳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按件,且该第一按件的主体部分为圆柱状,所述第一按件的第一端开设有轴向插孔,第二端具有第一插针;

第二按件,且该第二按件包括圆柱状的主体段以及螺丝刀部,其中所述螺丝刀部连接在主体段的第一端,所述主体段的第二端具有第二插针;

弹性件,装设在所述第一按件的插孔中;

在所述第一按件和第二按件相固定时,所述螺丝刀部插装到所述第一按件的插孔中,且所述第二按件抵靠在所述弹性件上。

作为优选的,所述螺丝刀部上具有卡装结构,所述插孔的开口处具有卡装件,所述第一按件和第二按件通过卡装结构和卡装件的配合相固定。

作为优选的,所述卡装件包括管状的卡装件主体和位于卡装件主体一端的插头;所述卡装件主体具有轴向的卡接孔,且该卡接孔包括位于中心的柱状部和由柱状部向卡装件主体外环面延伸的两个翼状部,所述两个翼状部对向开设;所述卡装件以插头插接在插孔开口处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按件上;所述卡装结构包括位于螺丝刀部并与卡装件主体的卡接孔的翼状部形状相匹配的卡装结构。

作为优选的,所述插头包括多个弹片,该多个弹片在卡装件主体第一端环状均匀分布,且所述弹片远离卡装件主体的端部向外弯折,多个所述弹片形成自由端敞开的爪状。

作为优选的,所述螺丝刀部包括圆柱状的连接杆部以及螺丝刀头,其中所述卡装结构位于连接杆部的外周且靠近螺丝刀头的端部;所述插孔包括用于容纳连接杆部的第一级孔和用于容纳螺丝刀头的第二级孔,其中所述第二级孔的直径小于第一级孔的直径。

作为优选的,所述弹性件的外侧端面安装有压环,所述螺丝刀部的卡装结构抵接在压环上并压缩弹性件。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按件和第二按件的外环面具有径向设置的推压按钮。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按件上的推压按钮与两个卡装结构在第二按件的外环面上交错。

作为优选的,所述推压按钮包括垂直于外环面的连接柱和位于连接柱自由端部的圆钮;所述生耳针用于连接生耳和表带,所述表带的端部具有横向贯通的安装孔,该连接孔开口处具有朝向表带背面的敞开的卡装缺口,该卡装缺口延伸到连接孔的开口,且卡装缺口的开设宽度与连接柱的直径匹配。

一种手表,包括表壳、表带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生耳针,且所述表壳和表带通过所述生耳针连接固定。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装置包括第一按件和第二按件,其中第一按件和第二组合成生耳针,第一按件具有插孔,第二按件具有螺丝刀,通过螺丝刀插入到插孔内使螺丝刀隐藏在生耳针内,第一按件和第二按件组合时可当做普通的生耳针使用,在两者拆卸后,第二按件可作为螺丝刀单独使用,本生耳针可快速拆装表带和表壳,另外螺丝刀可作为拆卸手表背壳以及分解单节表带使用。

本生耳针内置卡装件和压环,使得第二按件通过卡装结构卡装在卡环处,并通过弹性件使第一按件和第二按件的组合成的生耳针端部的长度固定,即可使第一按件和第二按件不会相对转动,同时避免生耳针端面对生耳内壁产生压力,使得本连接结构牢靠,生耳和表带的连接处转动无阻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耳针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生耳针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生耳针卡装件和第二按件装配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生耳针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生耳针另一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00—第一按件 110—第一级孔 120—第二级孔

130—第一按钮 140—第一插针 200—弹性件

300—压环 400—卡装件 410—卡装件主体

411—柱状部 412—翼状部 420—插头

500—第二按件 510—主体段 520—连接杆部

530—第二按钮 540—第二插针 550—螺丝刀头

560—卡装结构 600—表带 610—卡装缺口

700—生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生耳针,包括第一按件100,且该第一按件100的主体部分为圆柱状,第一按件100的第一端开设有轴向插孔,第二端具有第一插针140;第二按件500,且该第二按件500包括圆柱状的主体段510以及螺丝刀部,其中螺丝刀部连接在主体段510的第一端,主体段 510的第二端具有第二插针540;弹性件200,装设在第一按件500的插孔中;在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相固定时,螺丝刀部插装到第一按件100的插孔中,且第二按件500抵靠在弹性件200上。

第一按件100的主体部的外径与第二按件500的主体段的外径相同,且第一按件100上的插孔的内径大于螺丝刀部的外径。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整体外形为圆柱形,在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组合在一起时,外圆周壁在同一圆周面,表带600的端部具有和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外横截面直径一致的孔,即本生耳针可插装在该孔中,在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 组合后,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外端的插针对应的安装在生耳700上的安装孔上,即可实现表带600和生耳700的连接。手表和生耳700连接的状态时,生耳针内部的弹性件200可驱动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具有反向弹开的趋势,即迫使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外端的插针插装到生耳700的孔中,插针不会自行脱出。

如图2所示,在本生耳针从生耳700上拆卸下来后,本生耳针通过弹性件200驱动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分离,第二按件500上的螺丝刀即可拆卸单节表带600或者拆卸说表背壳。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按件500中,螺丝刀为硬金属材料制成,主体段510 可以是和螺丝刀材料一致,螺丝刀和主体段510一体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段510可以是复合材料制成,主体段510包裹在螺丝刀的手柄末端。

将本生耳针的使用方式是,首先将第一按件100插入到表带600端部的安装孔的左侧开口中,然后将第二按件500的螺丝刀部分插入从安装孔的右侧开口,然后将第一按件100左端的第一插针140插入到生耳700内侧的孔中,然后按压第二插件,克服弹性件200将螺丝刀插入到第一按件100的插孔中,将第二按件500右端的第二插针540插入到生耳700上的另一孔中。

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组合时可当做普通的生耳针使用,在两者拆卸后,第二按件500可作为螺丝刀单独使用,本生耳针可快速拆装表带600 和表壳,另外螺丝刀可作为拆卸手表背壳以及分解单节表带600使用。

作为优选的,螺丝刀上具有卡装结构,插孔开口处具有卡装件400,使得螺丝刀插入到插孔并旋转后锁止在插孔内。卡装件400包括管状的卡装件主体410和位于卡装件主体410一端的插头420;卡装件主体410具有轴向的卡接孔,且该卡接孔包括位于中心的柱状部411和由柱状部411向卡装件主体410外环面延伸的两个翼状部412,两个翼状部412对向开设;卡装件 400以插头420插接在插孔开口处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按件100上;卡装结构 560包括位于螺丝刀部并与卡装件主体410的卡接孔的翼状部412形状相匹配的卡装结构560。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组合成生耳针后,因弹性件200的弹力,使得第二按件500被弹出,一方面不便于本生耳针安装到生耳700上;另一方面,弹性件200驱动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 的外侧端面顶到生耳700的内侧壁,使生耳700和表带600连接处不便于转动。卡装件400和卡装结构的组合可使得本生耳针保持在合适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卡装件400包括管状的卡装件主体410和位于卡装件主体410一端的插头420,卡装件主体410内部孔包括柱状部411和由柱状部 411向卡装件主体410外环面延伸的两个翼状部412,两个翼状部412对向开设,卡装件400由插头420插接在插孔开口处;卡装结构为位于螺丝刀的外侧与翼状部412形状相匹配的卡装结构560。螺丝刀部上具有卡装结构560,所述插孔的开口处具有卡装件400,所述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通过卡装结构560和卡装件400的配合相固定。

如图3所示,在插头420插入到插孔的开口处后,卡装件400固定在第一按件100的插孔的开口处。本实施例中螺丝刀通过柱状部411插入到插孔内的过程中,螺丝刀主体通过柱状部411,同时卡装结构560通过翼状部412。可以理解的,连接杆部520为圆柱形,连接杆部520横截面的直径略小柱状部411横截面的直径,卡装结构560所在位置横截面的形状和卡装件主体410 内部孔形状一致。旋转第二按件500,此时卡装结构560卡在卡装件主体410 内侧边缘,使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不会自行脱开。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按件100可以是两端式,两段式的第一按件100 螺纹连接,内部形成插孔,插孔开口处具有向内延伸的环形凸台,同样可将弹性件200放置在插孔内,环形凸台的形状和卡装件主体410内部孔的形状一致。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00为弹簧,插孔分为两段,其中第一级孔110的横截面直径大于弹簧的外径,第一级孔110横截面的直径和弹簧的外径一致,在弹簧的外端部设有压环300,同时卡装翼部的直径略大于压环300的内径。即在螺丝刀插入到插孔后,卡装结构560可抵压在压环300 上,压环300内侧面挤压在弹簧的外端,弹簧的内端抵压在第一级孔110和第二级孔120连接处形成的环状台阶处。当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组合形成生耳针时,螺丝刀头550可容纳在第二级孔120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200可以为金属片状、内部具有卸力孔的橡胶件等零件。本实施例中使用弹簧作为弹性件200,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

卡装件400可以是橡胶件、金属件或者是塑料件,在卡装件400为金属件时,其提供一定的弹性,避免螺丝刀在第一按件100内晃动,同时本生耳针横截面的大小和手表安装孔横截面大小匹配,也可以限制生耳700在安装孔内晃动。

插头420包括多个片状体,该多个片状体在卡装件主体410第一端环状均匀分布,且片状体远离卡装件主体410的端部向外弯折,多个片状体形成自由端敞开的爪状。本实施例中的片状体的末端向卡装件主体410轴线方向略微弯曲,一方面可使插头420方便的插入到插孔开口处,另一方面可加大片状体和插孔壁的接触面积,使卡装件400更牢靠的安装在插孔开口。可以理解的第一按件100和外环壁、卡装件主体410的外环壁、以及第二按件500 的外环壁可组合形成连续的环形面;或者卡装件主体410外环面的直径略小也可以。

在本实施例中,片状体有四个,相邻的两个拼装体之间形成容纳槽,在卡装结构560送入到插孔后转动90°,释放第二按件500,卡装结构560即可滑入到容纳槽中,在手感上提示使用者操作成功。

在本实施例中,螺丝刀包括圆柱状的连接杆部520以及螺丝刀头550,其中卡装结构560位于连接杆部520的外环面且靠近螺丝刀头550的端部;插孔包括用于容纳连接杆部520的第一级孔110和用于容纳螺丝刀头550的第二级孔120,其中第二级孔120的直径小于第一级孔110的直径。即,主体段510、连接杆部520、螺丝刀头550同轴。第一级孔110和第二级孔120 为沉头孔式设置,便于在插孔内设置螺丝。

为了便于操作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的拼装和拆卸,第一按件100 和第二按件500的外环面具有用于手持的按钮。

在本实施例中,按钮包括垂直于外环面的连接柱和位于连接柱自由端部的圆钮;带螺丝刀的双按生耳针用于连接生耳700和表带600,表带600的端部具有横向贯通的安装孔,该连接孔开口处具有朝向表带600背面的敞开的卡装缺口610,该卡装缺口610延伸到连接孔的开口,且卡装缺口610的开设宽度与连接柱的直径匹配。

如图5所示,第二按件500上的按钮与两个卡装结构560在第二按件500 的外环面上交错。第一按件100上的第一按钮130和翼状部412在同一平面,卡装结构560和第二按钮530所在的平面垂直,即卡装结构560插入到翼状部412后,旋转第二按件500,使第一按钮130和第二按钮530对齐,此时卡装结构560卡在卡装件400处,此时便于操作第一按钮130和第二按钮530 将连接柱装入到卡装缺口610。

本生耳针内置卡装件400和压环300,使得第二按件500通过卡装结构 560卡装在卡环处,并通过弹性件200使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的组合成的生耳针端部的长度固定,即可使第一按件100和第二按件500不会相对转动,同时避免生耳针端面对生耳700内壁产生压力,使得本连接结构牢靠,生耳700和表带600的连接处转动无阻碍。

一种手表,包括如权利要求如上所述的带螺丝刀的双按生耳针。本手表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一只生耳针可以配多个不同宽度的表壳尺寸。它还有螺丝批的功能,需要换表带600时可以轻松拆下使用。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