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中底(midsole)的鞋底(shoesole)。
背景技术:
在鞋底的下表面设置槽来提高负荷中心(压力中心)的移动轨迹的再现性能已众所周知(下述文献1)。
另外,利用设置在中底的空隙来构成行走的控制部件已众所周知(下述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us8,863,407b2(首页)
专利文献2:pct/jp2012/58396(图14、图16)
专利文献3:wo2013/145218a1
专利文献4:wo2014/141467a1
专利文献5:jp2001-231605a
专利文献6:wo00/30486a1
专利文献7:jp2014-515977a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所述各文献中,未充分地明示通过在鞋底的中底三维地设置空洞,不仅行走时的负荷中心的移动轨迹的再现性能提高,而且缓冲性能或稳定性能提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所述移动轨迹的再现性能,并且提高缓冲性能及稳定性能的鞋底。
本发明是一种鞋底,
鞋底包括具有接地面4f的外底(outsole)4、及接触外底4的上部来配置的中底1,
所述中底1定义出在鞋的前后方向上延长的隧洞状或槽状的空洞1t、1g,且
所述空洞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隧洞状。
在本发明中,所谓中底,是指除硬的皮革底以外。通常,中底由树脂的发泡体或非发泡体形成。例如,中底除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acetate,eva)的发泡体或聚氨基甲酸酯的非发泡体以外,也可以含有凝胶。
当鞋底在外底与内底(insole)之间具有中底时,除所述外底及所述内底以外的部位构成中底。其原因在于:在此种情况下,外底过硬,另一方面,内底或鞋垫(sockliner)过于柔软,因此在中底设置槽比在外底及内底设置槽更容易实现所述各性能的提升。
在由大体上均质的厚壁的发泡体或厚壁的柔软结构形成的鞋底中,厚壁的部位整体形成中底,仅厚壁的构件的接地面形成外底。
在本发明中,所谓空洞,是指隧洞状、槽状或坑状的孔或穴(洞),但包含空洞由比中底更柔软的其他原材料填埋的情况。
所谓隧洞状的空洞,包含在中底的横截面中,空洞不朝上方或下方敞开,且至少空洞的周围由中底包围者。另外,当在中底的上部配置有内底时,在中底的上表面形成槽,且所述槽由内底遮盖,由此所述槽形成隧洞状的空洞。另外,当在中底的下部配置有其他原材料的外底时,在中底的下表面形成槽或坑,且所述槽等由外底遮盖,由此所述槽等形成隧洞状的空洞。
所谓槽状的空洞,是指细长且在鞋底的横截面中,空洞朝下方(朝路面)敞开。
坑状的空洞是指坑洼地状的穴。
另外,空洞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隧洞、槽或坑连接来形成。
所谓前后方向,是指足长方向,鞋的脚尖侧为前方,鞋的脚后跟侧为后方。
所谓在前后方向上延长,包含在比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横截方向接近前后方向的倾斜方向上延长的情况。
发明的原理
其次,对本发明的原理进行说明。
图11表示中底1的横截面的力学模型。
图11(a)表示形成有隧洞状的空洞的中底1的模型,图11(b)表示形成有槽状的空洞的中底1的模型。
现在,若如图11(a)及图11(b)那样,对中底的模型的上表面施加均匀负荷,则所述模型分别如图11(c)及(d)那样进行变形。如根据这些图而可知,隧洞状的空洞1t引起比槽状的空洞1g大的模型的变形。
本发明人使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的结果,可知隧洞状的空洞1t越接近中底1的上表面f1,由所述负荷所引起的所述变形变得越大。
所述变形会不仅使所述缓冲性能显现,而且会使稳定性能及行走的再现性能显现。因此,通过对空洞的配置或形状进行设计,可提升所述各性能。
另外,所述变形会不仅对作为行走时的负荷中心的压力中心cop(centerofpressure)的位置造成影响,而且会对所述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造成影响。因此,所述空洞的高度方向的位置的变化会对所述移动速度vc造成影响。因此,通过对所述空洞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设计,可控制所述移动速度vc。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中底的平面图。
[图2]图2是图1的ⅱ-ⅱ线截面图。
[图3]图3a、图3b、图3c及图3d分别是图1的ⅲa-ⅲa、ⅲb-ⅲb、ⅲc-ⅲc及ⅲd-ⅲd的横截面图。
[图4]图4a、图4b及图4c分别是图1的ⅳa-ⅳa、ⅳb-ⅳb及ⅳc-ⅳc的横截面图。
[图5]图5是从所述中底的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图6是所述中底的分解立体图。
[图7]图7是从所述中底的斜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5~图7中,对中底的下部的贯穿孔赋予点图案。
[图8]图8a及图8b分别是表示足的骨骼的平面图及侧面图。
[图9]图9是表示实施例2的中底的后足部的横截面图。
[图10]图10a、图10b及图10c分别是表示中底的另一例的概念性的横截面图。
[图11]图11是表示用于由计算机所进行的计算的模型的概念图。
[图12]图12是表示引导的再现性能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13]图13是表示缓冲性能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14]图14是表示后足部的稳定性能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15]图15是表示后足部的稳定性能的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16]图16a是从斜下方观察表示实施例3的鞋底的立体图,图16b、图16c及图16d分别是图16a的b-b线截面图、c-c线截面图及d-d线截面图。
[图17]图17表示实施例4,且为以截面表示鞋底的鞋的侧面图。
[图18]图18表示实施例5,且为以截面表示鞋底的鞋的侧面图。
[图19]图19a及图19b分别是表示测定压力中心的移动速度的峰值的结果的图表,图19c是表示用于所述测定的鞋的概念图。
[图20]图20a、图20b及图20c分别是表示实施例6的底面图、b-b线截面图及c-c线截面图。
[图21]图21a、图21b及图21c分别是表示隧洞状的空洞的例子的横截面图。
[图22]图22是表示隧洞状的空洞的另一例的横截面图。
[图23]图23是表示实施例7的鞋底的底面图。
[图24]图24是所述实施例7的鞋底的纵截面图。
[图25]图25是表示所述实施例7的中底的立体图。
[图26]图26a、图26b、图26c及图26d分别是图25的a-a线截面图、b-b线截面图、c-c线截面图及d-d线截面图,
[图27]图27是表示所述实施例7的鞋底的侧面图。
[图28]图28是表示实施例8的鞋底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优选在鞋底中,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在所述中底1的后足部1r中以在前后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且设置在所述后足部1r的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朝前方或后方开口。
在此情况下,后足部1r的隧洞状的空洞1t朝前方或后方开口,因此在隧洞状的空洞1t中不会因空气的压力而产生不期望的阻力或回弹力。
更优选在鞋底中,设置在所述后足部1r的隧洞状的空洞1t朝前方开口、且后方被堵塞。
在此情况下,在中底的后端侧未设置开口,因此可通过中底来对施加至后端侧的大的第一次撞击进行缓冲。
此处,所谓“朝前方开口”,包含后足部1r的隧洞状的空洞1t的前端朝中足部的隧洞状的空洞或槽开口的情况。另外,在此情况下,中足部的空洞或槽也可以朝内足侧和/或外足侧开口。
优选在鞋底中,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设置在所述鞋底的后足部1r,
在中足部1m中设置有在横截方向上延长并在横截方向上贯穿所述中足部1m的隧洞状的贯穿孔1h,且
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朝所述隧洞状的贯穿孔1h开口。
在此情况下,贯穿孔1h会在中足部1m中使中底1的柔软性能或轻量性能发挥。
优选在鞋底中,所述中底1具有后足部1r、中足部1m及前足部1f,
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横跨所述后足部1r、所述中足部1m及所述前足部1f来设置,
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至少在所述后足部1r中,形成所述中底1包围所述隧洞状的空洞的横截面的周围的隧洞部1t,
所述槽状的空洞1g至少在所述前足部1f中,包含形成在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的第一槽100,且
所述隧洞部1t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槽100的后端经由所述中足部1m的隧洞状或槽状的空洞而相互连接。
在此情况下,第一槽100可以由外底4覆盖,也可以朝下方敞开。
中底通常在后足部中形成得厚,在前足部中形成得薄。因此,在后足部中容易形成隧洞部。
另外,从后足部设置至前足部为止的空洞容易发挥所述各性能。
优选在鞋底中,所述中底1具有后足部1r、中足部1m及前足部1f,
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横跨所述后足部1r、所述中足部1m及所述前足部1f来设置,
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至少在所述后足部1r中,形成所述中底1包围所述隧洞状的空洞的横截面的周围的隧洞部1t,
所述槽状的空洞1g至少在所述前足部1f中,形成所述槽状的空洞朝下方敞开的槽部1g,且
所述隧洞部1t的前端与所述槽部1g的后端经由所述中足部1m的隧洞状或槽状的空洞而相互连接。
中底通常在后足部中形成得厚,在前足部中形成得薄。因此,在后足部中容易形成隧洞部。
另外,从后足部设置至前足部为止的空洞容易发挥所述各性能。
优选在鞋底中,所述鞋底具有后足部1r、中足部1m及前足部1f,
所述中底1配置在后足部1r、中足部1m及前足部1f,
所述外底4至少配置在后足部1r及前足部1f,
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设置在所述后足部1r及所述前足部1f,
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至少在所述后足部1r中,形成所述中底1包围所述隧洞状的空洞的横截面的周围的隧洞部1t,
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至少在所述前足部1f中,在中底1的下表面f2与外底4的上表面49之间形成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且
所述后足部1r的所述隧洞部1t的前端与所述前足部1f的隧洞状的空洞1t的后端经由所述中足部1m的隧洞状或槽状的空洞而相互连接。
中底通常在后足部中形成得厚,在前足部中形成得薄。因此,在后足部中容易形成隧洞部。
另外,从后足部设置至前足部为止的空洞容易发挥所述各性能。
优选在鞋底中,所述中底1由比所述外底4更柔软的原材料形成,
所述中底1具有后足部1r、中足部1m及前足部1f,
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se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20%~40%的范围内,隧洞状或槽状的所述空洞1t、所述空洞1g具有朝向前方的向下的倾斜,且
在所述20%~40%的范围内,隧洞状的空洞1t配置在后方,槽状的空洞1g配置在前方,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前端与所述槽状的空洞1g的后端连接。
在所述20%~40%的范围的后方部分中,通常中底厚,容易形成隧洞状的空洞。另一方面,在所述20%~40%的范围的前方部分中,在中底形成弓形的情况多,在结构上容易形成槽状的空洞。
另外,在所述20%~40%的范围内,空洞也具有向下的倾斜,因此容易控制20%~40%范围内的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
更优选在鞋底中,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设置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se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30%~40%的范围内,且
在所述30%~40%的范围内,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具有朝向前方x1的向下的倾斜。
在此情况下,如其后进行详述那样,在所述30%~40%的范围内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沿着向下的倾斜而减速,可减小对于膝关节的负荷。
此处,所谓具有朝向前方的向下的倾斜,是指隧洞状或槽状的空洞的顶面具有朝向前方的向下的倾斜。
优选所述鞋底的所述中底1由比所述外底4更柔软的原材料形成,
所述中底1至少在后足部1r中具有上下相互接合的上部11与下部12,
在所述上部11的下表面11f与所述下部12的上表面12f之间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长的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后端被堵塞,且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前端敞开。
在此情况下,容易在经上下分割的中底的上部与下部之间形成隧洞部1t。
另一方面,隧洞状的空洞1t的后端被堵塞,由此对施加至中底的后端部分的第一次撞击的冲击进行缓冲的性能提高。
优选在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至少一个横截面中,
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具有内足侧的内足半部mh与外足侧的外足半部lh,且
所述内足半部mh的图心gm配置在比所述外足半部lh的图心gl更下方。
在此情况下,如其后进行详述那样,稳定性能会提升。
优选所述中底1具有后足部1r,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设置在所述后足部1r,
在所述中底1的后足部1r的至少一个横截面中,
所述隧洞状的空洞具有内足侧的内足半部mh与外足侧的外足半部lh,且
所述内足半部mh的图心gm配置在比所述外足半部lh的图心gl更下方。
在此情况下,如其后进行详述那样,在后足部中稳定性能会提升。
优选形成在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的第一槽100与形成在所述外底4的上表面的第二槽200相互上下连接,在所述外底4的上表面49与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之间形成有隧洞状的空洞1t,
在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至少一个横截面中,当将所述空洞1t的横截方向的宽度均等地二等分为内足侧与外足侧时,
所述外底4的第二槽之中,所述外足侧的部分l1的面积比所述内足侧的部分m1的面积大,
由此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所述外足侧的所述部分l1与所述内足侧的所述部分m1相比,朝下方偏移。
在此情况下,如后述那样,稳定性能会提升。
更优选所述中底1及外底4具有后足部1r,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设置在所述后足部1r,
在所述后足部1r的至少一个横截面中,当将所述鞋底均等地二等分为内足侧与外足侧时,
所述外足侧的隧洞状的空洞1t的面积比所述内足侧的隧洞状的空洞1t的面积大。
在此情况下,内足侧比外足侧更难以变形,稳定性能会提升且有助于抑制内旋(pronation)。
优选所述中底1由比所述外底4更柔软的原材料形成,
在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形成有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被所述外底4覆盖,并且由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与所述外底4的上表面49规定,
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在前后方向上延长,且
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后端由所述中底1堵塞。
在此情况下,在成为压力中心的部位配置外底,也许抓地力提升,且推进力提升。
另外,隧洞状的空洞1t的后端由中底1堵塞,因此可通过中底1来对施加至中底1的后端的第一次撞击的冲击进行缓冲。
优选所述中底1具有后足部1r,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设置在所述后足部1r,且
在所述中底1的所述后足部1r的至少一个横截面中,所述隧洞状的空洞的图心g配置在与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相比靠近所述中底1的上表面f1的位置。
在此情况下,如其后进行详述那样,在后足部中,中底的压缩变形等变形大,可期待高的缓冲性能。
此处,所谓图心,是指图形的中心,且是指作为对象的图形中的所有点(points)中的平衡点(averageposition)。
所谓横截面,是指沿着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平面的截面。
所谓中底的上表面,是指接足侧的面,所谓中底的下表面,是指接地侧的面。
更优选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长的中心线1c在所述后足部1r的所述前后方向的过半的区域中,配置在所述后足部1r的上半部分h1。
在此情况下,可期待更高的缓冲性能。
此处,所谓中心线,是指沿着前后方向连接所述图心的线。
优选所述中底1具有后足部1r,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配置在所述后足部1r,且
在所述后足部1r的纵截面的至少一部分中,所述隧洞状的空洞的最上端19配置在所述后足部1r的上半部分h1。
在此情况下,在后足部中,中底的压缩变形等变形也大,而期待高的缓冲性能。
更优选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长的中心线1c在所述后足部1r的所述前后方向的过半的区域中,配置在所述后足部1r的上半部分h1。
在此情况下,可期待更高的缓冲性能。
优选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设置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se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0~10%的范围内,且
在所述0~10%的范围内,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具有朝向前方x1的向上的倾斜。
在此情况下,如其后进行详述那样,在所述0~10%的范围内,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沿着向上的倾斜而加速,着地后压力中心cop会顺利地开始朝前方前进。
优选所述中底1具有前足部1f,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进而设置在所述前足部1f。
前足部的空洞会在前足部中引导压力中心cop的移动轨迹。因此,行走的再现性能会进一步提升。
优选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设置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se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40%~50%的范围内,且
在所述40%~50%的范围内的所述中底1的至少一个横截面中,所述空洞的图心g配置在与所述中底1的上表面f1相比靠近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的位置。
在此情况下,在所述40%~50%的范围的正后方的所述30%~40%的范围内,容易将空洞设定成向下的倾斜。由此,容易顺利地进行体重移动。
更优选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设置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50%~80%的范围内,且
设置在所述50%~80%的范围内的所述空洞的至少一部分与设置在所述40%~50%的范围内的所述空洞的至少一部分相比,配置在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侧。
在此情况下,如其后进行详述那样,在所述50%~80%的范围内使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减少的效果受到期待。另外,在此情况下,在所述50%~80%的范围内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沿着向下的倾斜而减速,可减小对于足关节的负荷。
优选所述空洞设置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50%~80%的范围内,且
设置在所述50%~80%的范围内的所述空洞的至少一部分与设置在所述40%~50%的范围内的所述空洞的至少一部分相比,配置在所述中底1的上表面f1侧。
在此情况下,如其后进行详述那样,在所述50%~80%的范围内使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加速的效果受到期待。另外,在此情况下,在所述50%~80%的范围内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沿着向上的倾斜而加速,可减小对于膝关节的负荷。
优选所述中底1具有后足部1r、中足部1m及前足部1f,
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从所述后足部1r延长至所述前足部1f为止,且
随着所述空洞从后足部1r到达前足部1f,所述空洞具有朝向前方x1的向下的倾斜。
在此情况下,在向下的倾斜中,使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减少的效果受到期待。
优选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从所述后足部1r延长至所述鞋底的全长的至少80%的位置为止。
在此情况下,可从后足部至前足部为止期待由空洞所产生的效果。
优选所述鞋底包括:
外底4,具有接地面4f;以及
中底1,形成所述中底1并配置在所述外底4的上部;
所述中底1由比所述外底4更柔软的原材料形成,
所述中底1具有后足部1r、中足部1m及前足部1f,
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se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10%~30%的范围内设置有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且
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se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30%~40%的范围内,隧洞状或槽状的所述空洞1t、所述空洞1g具有朝向前方的向下的倾斜。
在所述10%~30%的范围内,通常中底厚,容易形成隧洞状的空洞。
另一方面,在所述30%~40%的范围内,空洞也具有向下的倾斜,因此容易控制10%~40%范围内的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
优选所述鞋底包括:
外底4,具有接地面;以及
中底1,形成所述中底1并配置在所述外底4的上部;
所述中底1由比所述外底4更柔软的原材料形成,且
所述中底1由比配置在所述中底1的上方的内底及鞋垫更坚硬的原材料形成。
所述中底容易发挥作为中底的性能。
通常以阿斯卡(asker)c硬度,将中底的硬度例如设定成40°~75°左右。即便中底的原材料的硬度大,只要中底为柔软结构,则也可以获得相当于所述硬度的功能。另一方面,以日本工业标准(japaneseindustrialstandards,jis)a硬度,将外底的硬度设定成55°~70°左右。另外,所述a硬度的70°相当于所述c硬度的约86°左右。
另外,通常内底或鞋垫比中底柔软,例如以阿斯卡c硬度,设定成比中底低5°~30°左右的硬度。
与一个所述各实施方式或下述的实施例相关联地进行了说明和/或图示的特征可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实施方式或其他实施例中,以相同或类似的形式来利用、和/或与其他实施方式或实施例的特征组合来利用、或者作为替代来利用。
本发明会根据参考随附的附图的以下的适宜的实施例的说明而更明确地得到理解。但是,实施例及附图只是用于图示及说明者,而不应用于规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仅由请求的范围来规定。在随附附图中,多个附图的相同的零件编号表示相同部分或相当部分。
实施例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图7表示实施例1。
如图2所示,鞋底s包括外底4及中底1。
中底1包含具有热塑性的树脂成分的例如eva的发泡体。即,中底1通常由被称为中底材的材料形成。
中底1及外底4具有贴合图8a及图8b的足的前足5f、中足5m及后足5r的图2的前足部1f、中足部1m及后足部1r,支撑整个足底。
在图8a及图8b中,所述前足5f包含五根跖骨与十四个趾骨。所述跖骨5m包含舟骨、骰骨及三个楔骨。所述后足5r包含距骨及跟骨。
在图2中,例如所述后足部1r相当于从鞋底s的后端se起鞋底s的全长的大致0~30%左右的范围。所述中足部1m例如相当于所述全长的30%~45%左右的范围。所述前足部1f例如相当于所述全长的45%~100%左右的范围。另外,这些范围根据各个鞋的结构等而变动。
图2的外底4例如也可以由橡胶的发泡体或非发泡体、或者聚氨基甲酸酯等树脂的非发泡体或发泡体形成。所述外底4具有接地面4f。此处,所谓接地面4f,至少包含以无负荷的状态或静止站姿接触平坦的路面的面。
如图4c所示,所述中底1接触外底4的上部来配置。所述中底1及外底4相互一体地接合来构成鞋底(shoesole),并粘接在鞋帮(upper)2。即,中底1粘接在作为鞋帮2的一部分的内底21及表面构件20的外表面。表面构件20包含足背的上表面或内足及外足的侧面。内底21以与表面构件21连接且贴合足底的方式构成。
所述中底1配置在包含内底21的所述鞋帮2与外底4之间。即,所述中底1配置在包含内底21的鞋帮2的外(out)部。另外,在鞋帮2的内底21的上部配置有鞋垫22。
图2的所述中底1对在鞋的前后方向上延长的隧洞状或槽状的空洞1t、空洞1g进行定义。在本例的情况下,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横跨所述后足部1r、所述中足部1m及所述前足部1f来设置。设置在所述后足部1r的隧洞状的空洞1t朝前方及后方这两者开口。
如图4b及图4c所示,所述隧洞状的空洞在所述后足部1r中,形成所述中底1包围所述隧洞状的空洞的横截面的周围的隧洞部1t。
如图3a~图3c所示,所述槽状的空洞在所述前足部1f中,形成所述槽状的空洞朝下方z2敞开的槽部1g。
图2的所述后足部1r的隧洞部1t的前端与所述前足部1f的所述槽部1g的后端经由所述中足部1m的隧洞状或槽状的空洞1t、空洞1g而相互连接。
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所述鞋底的所述0~30%左右的整个范围内连续地设置有所述隧洞部1t。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se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30%~40%的范围内,隧洞部1t及槽部1g具有朝向前方x1的向下的倾斜。
所述向下的倾斜是指隧洞部1t或槽部1g的顶面18随着朝向前方x1,向下方z2倾斜。另外,在作为鞋底的后端部的0~10%左右的范围内,隧洞部1t也可以具有朝向前方x1的向下的倾斜。
如图3b~图3d、图4a所示,所述倾斜使从所述顶面18至中底1的上表面f1为止的距离变化。即,所述倾斜使隧洞部1t或槽部1g的中底1的厚度变化。
如图5~图7所示,在本例的情况下,图5的中底1在中足部1m及后足部1r中具有上下相互接合的上部11与下部12。另外,如图4b及图2那样,所述上部11也可以是两个零件相互接合来形成。
如图2所示,在所述上部11的下表面11f与所述下部12的上表面12f之间设置有所述隧洞部1t。如图4b及图4c那样,所述隧洞部1t在横截面中,所述空洞的周围被所述上部11及所述下部12(中底1)包围。
如由图5~图7的点图案所示,在图7的所述下部12,设置有沿着槽部1g在前后方向上延长的细长的贯穿孔17。另一方面,在图6的所述上部11,设置有形成槽部1g的顶面18的一部分的凸部16。所述凸部16是在前后方向上长的突条,卡合在所述贯穿孔17来对上部11与下部12进行定位。
所述隧洞部1t也可以通过机械加工或三维(threedimensions,3d)打印机等来形成,但通过形成在经上下分割的上部11与下部12之间,生产性会提升。
图2的所述隧洞部1t在后端侧朝后方x2(或斜后方)开口,在前端侧以与前方x1的槽部1g连接的方式朝前方x1(或斜前方)开口。
在所述中底1的所述后足部1r的图4b的横截面中,所述隧洞部1t的图心g配置在与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相比靠近所述中底1的上表面f1的位置。
在图2的所述前后方向上连接所述隧洞部1t的图心g的中心线1c在所述后足部1r的所述前后方向的过半的(超过50%)区域中,配置在所述后足部1r的上半部分h1。
继而,对隧洞部1t或槽部1g的平面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由图1的虚线所示,在本例的情况下,隧洞部1t及槽部1g配置在中底1的内侧m及外侧l的中央部15。此处,配置隧洞部1t及槽部1g的中央部15也可以是将中底1在宽度方向上进行了五等分的中央的3/5的区域。
另外,隧洞部1t或槽部1g优选其大部分配置在所述中央部15。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大部分,是指80%以上。另外,隧洞部1t或槽部1g在所述后足部1r中也可以配置在外足侧。在此情况下,会提高缓冲性能。
在本例中,隧洞部1t及槽部1g缓慢地弯曲成s字状,但也可以配置成直线状。另外,隧洞部1t在后端部中朝外侧l弯曲,但也可以朝内侧m弯曲。
继而,对隧洞部1t的横截面的形状进行说明。
所述形状除方形或圆形以外,也可以是异形。
图9表示实施例2,且表示所述隧洞部1t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异形时的例子。
在图9中,在中底1的例如后足部1r的至少一个横截面中,隧洞部1t具有内足侧的内足半部mh与外足侧的外足半部lh。所述内足半部mh的图心gm配置在比所述外足半部lh的图心gl更下方。
所述横截面的形状可以如图10a那样,在内侧m朝斜下方倾斜,也可以如图10b那样形成为阶梯状。另外,也可以如图10c那样,内外分离地设置多条隧洞部1t。
如图10b所示,在所述中底1的后足部1r的至少一个横截面中,当将所述中底1均等地二等分为内足侧m与外足侧l时,进行了所述二等分的区域w1、区域w2的所述外足侧l的隧洞状的空洞1t的面积也可以比所述内足侧m的隧洞状的空洞1t的面积大。
继而,为了使所述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效果变得明确,对使用图12~图15的试验例test1~试验例test3及比较例comp.1~比较例comp.3的测试结果进行说明。
图12表示行走的再现性能的测试结果。
testex.1具有所述实施例1的隧洞部1t及槽部1g。作为比较例的comp.1仅具有槽。作为比较例的comp.2不具有槽部1g或隧洞部1t。
在图12中,可知所述testex.1与所述comp.2相比,行走的再现性能显著优异,进而,行走的再现性能比仅具有槽的comp.1更好。
推测其原因在于:压力中心cop的移动轨迹由后足部的隧洞部1t及中足部的槽部1g引导,接近固定的轨迹。
图13表示行走时的缓冲性能的测试结果。
在图13中,可知所述testex.1与所述comp.2及所述comp.1相比,每单位时间的负荷小,行走时的后足部的缓冲性能优异。
推测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隧洞部1t容易变形。
图14表示行走时的后足部的稳定性能的测试结果。
作为稳定性能的指标,测定刚接地之后的脚后跟部的外反角度β。
testex.2的隧洞部1t具有所述图4b的梯形的横截面。
testex.3的隧洞部1t具有所述图9的异形的横截面。
在图14中,可知具有异形截面的隧洞部1t的testex.3与具有梯形截面的隧洞部1t的testex.2相比,外反角度β的绝对值小,后足部的稳定性能优异。
推测其原因在于:隧洞部1t的内足半部的图心gm配置在比外足半部的图心gl更下方,抑制足朝中底的内足侧倾斜的内旋。
所述优点尤其在将所述异形截面的隧洞部1t从后足部设置至中足部为止的情况下会变得显著。
图15表示行走时的后足部的稳定性能的测试结果。
如根据此图而可知,具有所述异形截面的隧洞部1t的testex.3发挥明显比无空洞的市售的鞋comp.3大的稳定性能。
图16a~图16d表示实施例3。
如所述图所示,也可以从后足部1r朝中足部1m连续地设置隧洞部1t。另外,也可以在所述中足部1m或前足部1f中,从前足部1f朝中足部1m设置与所述隧洞部1t连接的槽部1g。
另外,在图16b的后足部1r的一个截面中,隧洞部1t的图心g也可以配置在下半部分h2或上半部分h1的任一区域。
图17及图18分别表示第四实施例及第五实施例。
在图17中,所述隧洞部1t或槽部1g从所述中底1的后端朝前方x1延长。所述隧洞部1t或所述槽部1g从所述后足部1r延长至所述鞋底的全长的80%以上为止。
在从所述鞋底s的后端起所述鞋底的全长0~10%的范围内,所述隧洞部1t具有朝向前方的向上的倾斜。
另外,也可以在所述范围内设置槽部1g来代替隧洞部1t、或除隧洞部1t以外设置槽部1g。
在本例中,所述隧洞部1t的沿着所述前后方向延长的中心线1c在所述后足部1r(例如0~30%的范围)的所述前后方向的大部分(80%以上)的区域中,配置在所述后足部1r的上半部分h1。另外,在所述后足部1r的纵截面的过半中,所述隧洞部1t的最上端19配置在所述后足部1r的上半部分h1。
所谓后足部1r的上半部分h1,是指从中底1的上表面f1起50%的高度的区域。是否为所述上半h1部分应在中底1的各横截面中进行测定。
所述隧洞部1t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se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30%~45%(中足部1m)的范围内,所述隧洞部1t具有朝向前方x1的向下的倾斜。
在本例的情况下,随着所述空洞1t、所述空洞1g从后足部1r到达前足部1f,所述空洞具有朝向前方x1的向下的倾斜。
所述隧洞部1t或所述槽部1g设置在所述鞋底的全长的40%~50%的范围内。在所述40%~50%的范围内的所述中底1的至少一个横截面中,如图16c那样,隧洞部1t的图心g配置在与所述中底1的上表面f1相比靠近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的位置。
在图17中,所述隧洞部1t或槽部1g设置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se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50%~80%的范围内。设置在所述50%~80%的范围内的所述空洞的至少一部分与设置在所述40%~50%的范围内的所述空洞的至少一部分相比,配置在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侧。
在图18中,所述隧洞部1t进而设置在所述前足部1f。所述隧洞部1t从所述后足部1r延长至所述前足部1f为止。
在图18的例子中,设置在所述50%~80%的范围内的所述隧洞部1t的至少一部分与设置在所述40%~50%的范围内的所述隧洞部1t的至少一部分相比,配置在所述中底1的上表面f1侧。
继而,对所述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进行说明。
如对图11(c)的隧洞部1t及图11(d)的槽部1g进行了说明那样,隧洞部1t越接近中底1的上表面f1,由负荷所引起的变形变得越大。同样地,隧洞部1t越接近中底1的下表面f2,由负荷所引起的变形变得越小。
继而,对跑步时产生的关节周围的力矩与所述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的关系进行详述。
当跑步时,在关节周围产生大的力矩,并产生对于肌肉的负荷。
所述力矩的大小由从地面受到的力(地面反作用力(groundreactionforce,grf))的向量与至关节为止的距离(杠杆臂(leverarm))的向量积决定。所述力的作用点为压力中心cop,因此通过控制压力中心cop的位置,可控制所述力矩的大小。
跑步时产生的所述力矩在膝关节中,在支撑时间中的15%左右的时间点与40%左右的时间点具有峰值,在足关节中,在支撑时间中的40%~50%左右的时间点具有峰值。
因此,期待在对应于所述各时间点的从后端起30%~40%的范围与从后端起50%~100%的范围内,控制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变得特别有意义。
此处,在图2、图16a~图16d、图17及图18的实施例中,为了控制压力中心cop的速度而使空洞1t、空洞1g的高度变化。另外,通过将空洞设为倾斜的斜坡状,所述速度的变化会变得顺利。
当空洞1t、空洞1g朝向前方x1上升(具有向上的倾斜)时,变形性朝向前方x1提高,因此期待压力中心cop朝向前方x1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当空洞1t、空洞1g朝向前方x1下降(具有向下的倾斜)时,变形性朝向前方x1降低,因此期待朝向前方x1的所述速度减少。
实际上,如图19a及图19c所示,可知在后足部中具有下降的隧洞部1t的testex.1可使符合的位置上的第一个峰值的速度减速。另一方面,可知在从中足部至前足部具有上升的隧洞部1t的testex.4的样品可使符合的位置上的第三个峰值的速度加速。
基于以上的见解,对图17及图18的实施例的各个部位的功能等进行说明。
关于在图17及图18的所述0~10%的范围内,所述隧洞部1t具有朝向前方x1的向上的倾斜这一点:
在所述0~10%的范围内,为了促使着地后压力中心cop顺利地开始朝前方x1前进,而采用朝向前方x1上升的结构。
关于在后足部1r,特别是后端的10%~20%中,在中底上表面f1侧的上半部分h1配置有隧洞部1t这一点:
在后足部1r,特别是后端的10%~20%的区域中,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大,而需要高的缓冲性能。因此,在中底1的上半部分h1配置隧洞部1t来提高变形性能。
关于在所述30%~40%的范围内,所述隧洞部1t具有朝向前方x1的向下的倾斜这一点:
在从后端起30%~40%的区域中,如上所述,膝关节周围的力矩迎来峰值。
可认为在此时间点,压力中心cop与膝关节的位置关系是压力中心cop更位于前方x1。因此,可认为重要的是尽量将压力中心cop留在后方x2,使移动速度vc减少。
因此,在从所述后端se起30%~40%的范围内,通过隧洞部1t的下降倾斜,而使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减速。
关于在从后端起40%~50%内,空洞1t、空洞1g变成靠近中底1的下表面f2的配置这一点:
从后端至30%~40%的区域为止空洞为下降结构的结果,在靠近中底1的下表面f2的位置配置空洞1t、空洞1g。
关于从后端起50%~80%的范围:
可认为在此范围内,压力中心cop与膝关节及足关节的位置关系是从后方起依次为足关节、压力中心cop、膝关节。因此,为了缩短膝关节与压力中心cop的距离,使压力中心cop尽可能地前进,使移动速度vc增加。另一方面,为了缩短足关节与压力中心cop的距离,尽量将压力中心cop留在后方,使移动速度vc减少。
因此,在从后端起50%~80%的区域中,当减轻膝关节周围的负担成为目的时,为了增大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如图18那样,将隧洞部1t配置在中底1的上表面f1侧。
另一方面,当减轻足关节周围的负担成为目的时,为了减小压力中心cop的移动速度vc,如图17那样,将槽部1g配置在中底的下表面f2侧。
图20a~图20c表示实施例6。
在此实施例中,以外底4已接触中底1的正下方的状态进行配置。
外底4例如由聚氨基甲酸酯的非发泡体形成。所述中底1由比外底4更柔软的原材料形成。
所述外底4具有接地面4f及其相反侧的上表面49。所述外底4的上表面49与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在一部分中相互接合。
在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之中,未与所述外底4接合的残部形成有隧洞状的空洞1t。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被外底4覆盖,并由中底1的下表面f2与外底4的上表面49规定。本例的空洞1t也可以由中底1与外底4来密闭。
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从后足部1r至前足部1f为止在前后方向上延长。例如,空洞1t也可以配置在从所述鞋底s的后端se起至少20%~70%的范围内。
隧洞状的空洞1t的后端由中底1堵塞。所述空洞1t的后端tr例如也可以配置在从所述鞋底s的后端se起0~20%左右的位置,当将空洞1t密闭时,也可以配置在从后端se起5%~15%左右的位置。
所述空洞1t的前端tf例如也可以配置在从所述鞋底s的后端se起70%~100%左右的位置,当将空洞1t密闭时,也可以配置在70%~98%左右的位置。
当空洞1t被密闭时,只要以沙子或尘土不侵入空洞1t内的程度进行密闭即可,空气也可以在空洞1t内出入。即,空洞1t也可以未被密封。另外,也可以将胶状的固体或胶状(液状)等的柔软材料埋入空洞1t。
如由图20a的虚线所示,后足部1r的空洞1t的宽度也可以比前足部1f及中足部1m的空洞1t的宽度大。外底4为半透明或透明,也可以具有如可辨认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平面(底面)形状的透明度。
图21a~图21c表示隧洞状的空洞1t的形态。即,隧洞状的空洞1t可以是图21a、图21b或图21c的任一种。
在图21a的例子的情况下,隧洞状的空洞形成所述隧洞部1t。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在中底1的上下不配置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其他构件的内底21或外底4。
在图21b的例子的情况下,隧洞状的空洞1t是设置在中底1的上表面f1的槽由内底21遮盖来形成。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在中底1的下方不配置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其他构件的外底4。
在图21c的例子的情况下,隧洞状的空洞1t是设置在中底1的下表面f2的槽或坑由外底4遮盖来形成。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在中底1的上方不配置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其他构件的内底21。
如图22所示,隧洞状的空洞1t是形成在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的第一槽100与形成在所述外底4的上表面49的第二槽200相互上下连接,在所述外底4的上表面49与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之间形成有隧洞状的空洞1t。
在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至少一个横截面中,当将所述空洞1t的横截方向l、横截方向m的宽度均等地二等分为内足侧与外足侧时,所述外底4的第二槽200之中,所述外足侧的部分l1的面积比所述内足侧的部分m1的面积大。由此,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所述外足侧的所述部分l1与所述内足侧的所述部分m1相比,朝下方偏移。
图23~图27表示实施例7。
如图25所示,在本例中,中底1至少在后足部1r中具有上下相互接合的上部11与下部12、及两者之间的中间层13。
如图24所示,隧洞状的空洞1t以在前后方向上延长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上部11的下表面11f与所述下部12的上表面12f之间。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后端由所述中间层13堵塞,且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前端朝前方敞开。
所述中间层13例如也可以由胶状的固体形成。作为形成所述中间层13的原材料,也可以采用比上部11及下部12更高的回弹材料。如由图23的虚线所示,所述中间层13在俯视下也可以是大致u字状。
在图24中,所述隧洞状或所述槽状的空洞横跨所述后足部1r、所述中足部1m及所述前足部1f来设置。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至少在所述后足部1r中,形成所述中底1包围所述隧洞状的空洞的横截面的周围的隧洞部1t。
所述槽状的空洞1g在所述前足部1f及中足部1m中,包含形成在所述中底1的下表面f2的第一槽100。所述隧洞部1t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槽100的后端经由所述中足部1m的槽状的空洞1g而相互连接。
在本例中,设置在所述后足部1r的隧洞状的空洞1t朝前方开口、且后方被堵塞。
图24的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横跨所述鞋底的中足部1m的后端~后足部1r来设置。如图26c及图27所示,在所述中足部1m设置有在横截方向l、横截方向m上延长,且在横截方向l、横截方向m上贯穿所述中足部1m的隧洞状的贯穿孔1h。在图24的后足部1r的前端,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朝所述隧洞状的贯穿孔1h开口。
如图25及图26a所示,在后足部1r设置有隧洞状的空洞1t。如图26b及图26c所示,在中足部1m设置有槽状的空洞1g。如图26d所示,在前足部1f也设置有槽状的空洞1g。
另外,由图27的点图案表示的中足部1m的前半部的所述贯穿孔1h与图26c的空洞1g相互交叉而连通。
另外,在所述贯穿孔1h的部位,上部11与下部12相互分离,在上部11与下部12之间未设置中间层13。
在图24中,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se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20%~40%的范围内,隧洞状及槽状的所述空洞1t、所述空洞1g具有朝向前方的向下的倾斜。在所述20%~40%的范围内,隧洞状的空洞1t配置在后方,槽状的空洞1g配置在前方,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的前端与所述槽状的空洞1g的后端连接。
图24的所述槽状的空洞1g设置在从所述鞋底的后端se起所述鞋底的全长的30%~40%的范围内。在所述30%~40%的范围内,所述槽状的空洞具有朝向前方x1的向下的倾斜。
在图23及图24中,外底4横跨前足部1f~后足部1r来设置。在本例中,外底4未覆盖槽状的空洞1g,但也可以横跨全长从下方覆盖空洞1g。在此情况下,空洞1g变成隧洞状的空洞。
图28表示实施例7的变形例。
在此例中,所述中底1配置在后足部1r、中足部1m及前足部1f。所述外底4配置在后足部1r及前足部1f。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设置在所述后足部1r及所述前足部1f。
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在所述后足部1r中,形成所述中底1包围所述隧洞状的空洞的横截面的周围的隧洞部1t。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在所述前足部1f中,在中底1的下表面f2与外底4的上表面49之间形成所述隧洞状的空洞1t。所述后足部1r的所述隧洞部1t的前端与所述前足部1f的隧洞状的空洞1t的后端经由所述中足部1m的槽状的空洞1g而相互连接。
如上所述,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适宜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阅读本说明书,会在不言自明的范围内容易地想到各种变更及修正。
例如,也可以在中底1的一部分设置凝胶。也可以不设置外底、内底和/或鞋垫。
例如,也可以设置在横截方向上延长的横槽。
因此,将此种变更及修正解释为从请求的范围所规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在日常、运动及竞技中穿的运动鞋
符号的说明
1:中底
f1:上表面
f2:下表面
h1:上半部分
h2:下半部分
1f:前足部
1m:中足部
1r:后足部
11:上部
11f:下表面
12:下部
12f:上表面
13:中间层
1c:中心线
1h:贯穿孔
1g:槽部(槽状的空洞)
1t:隧洞部(隧洞状的空洞)
15:中央部
16:凸部
17:贯穿孔
18:顶面
19:上端
100:第一槽
200:第二槽
2:鞋帮
20:表面构件
21:内底
22:鞋垫
mh:空洞的内足半部
lh:空洞的外足半部
m1:内足侧的部分
l1:外足侧的部分
4:外底
4f:接地面
49:上表面
g、gm、gl:图心
s:鞋底
se:后端
tf:空洞的前端
tr:空洞的后端
x1:前方
x2:后方
z1:上方
z2: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