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锁式腰带扣及腰带。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腰带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用到的日用品,腰带的作用不仅作为裤子穿戴时的辅助件,随着现有的腰带带体的种类越来越多,腰带扣也需要备有多个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腰带带体,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编织类的腰带带体和皮质类的腰带带体,但由于皮质类的腰带带体分为有卡位款和无卡位款,编织类的腰带带体只有无卡位款,且若使用卡齿固定腰带带体,皮质的特性使得腰带带体很容易留痕,影响外观,甚至会使腰带带体断裂,由此,使用不同款式或材质的腰带带体需要搭配不同结构的腰带扣,使用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和成本低的自锁式腰带扣及腰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锁式腰带扣,包括腰带扣主体、用于固定腰带带体的一端的固定组件和用于将腰带带体的另一端锁扣在所述腰带扣主体上的卡紧组件,所述卡紧组件和所述固定组件均设置在所述腰带扣主体上且位于所述腰带扣主体的同一侧;
所述卡紧组件包括固定支架、转轴和卡板,所述固定支架架设在所述腰带扣主体的上方,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腰带扣主体之间形成一可供腰带带体穿过的空腔,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腰带扣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内上,所述卡板的后侧套设在与所述转轴的中部连接上,所述转轴外部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支架相抵,所述扭簧的下端与所述卡板相抵,所述卡板与所述固定支架之间设有弹簧扭簧,所述卡板的前侧通过所述弹簧扭簧将腰带带体压紧在所述腰带扣主体上;
所述腰带扣主体上设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位于所述卡板的前侧,所述导向板的表面为弧面,所述导向板的前侧向外倾斜突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卡板包括连接部和卡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卡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末端,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卡接部卡块与所述卡板之间形成一夹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卡板包括连接部和卡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卡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末端,所述卡接部由橡胶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卡板包括连接部、卡接部和限位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卡接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末端,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卡接部连接部上且向固定支架的顶部突出,所述限位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卡接部连接部的高度,所述卡接部连接部的末端为尖角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一顶板及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左右两端的两安装板,所述腰带扣主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两个所述安装板连接的支撑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一可供所述转轴安装的安装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转轴包括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第一轴体和所述第二轴体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卡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轴体和所述第二轴体连接,所述第一轴体和所述第二轴体之间设有安装间距,所述扭簧设有且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轴体和所述第二轴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斜板、卡牙和侧板,所述侧板设有两个且分别固设在所述腰带扣主体的左右两侧,所述斜板前侧的左右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上,所述斜板的后侧抵在所述腰带扣主体上,所述斜板的前侧设有多个沿所述斜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设置的卡牙,所述卡牙朝向所述腰带扣主体,所述卡牙与所述腰带扣主体之间的距离小于腰带带体的厚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腰带扣主体上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斜板与所述卡牙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腰带扣主体上设有滚轴,所述滚轴的左右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上,且所述滚轴位于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斜板构之间,所述滚轴与所述腰带扣主体之间的距离大于腰带带体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腰带,包括上述的自锁式腰带扣和腰带带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自锁式腰带扣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使用前,先根据腰带带体的类型将对应的卡紧组件安装在腰带扣主体上,再将腰带带体的固定端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腰带扣主体上,将腰带带体绕用户腰部一周,转动转轴使卡板与腰带扣主体相离,扭簧被压缩,将腰带带体的末端穿过空腔,再依次经过导向板从固定组件的上方伸出至腰带带体的自由端的内侧,直至适当长度后撤去作用在转轴上的力,卡板在扭簧的弹力的作用下将腰带带体压紧在腰带扣主体上,从而将腰带带体的自由端固定在腰带扣主体上,且腰带带体的自由端隐藏于腰带带体的固定端的内侧;松开腰带时,转动旋钮使卡板与腰带扣主体相离,扭簧被压缩,将腰带向后拉出即可;由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卡紧组件的设置,使得用户能根据腰带带体类型更换不同的卡紧组件,不需要更换整个腰带扣,使用方便,成本低;且腰带带体在扣入卡紧组件后,腰带带体能沿着导向板向外伸出,使腰带带体的末端能贴合用户腰部,腰带带体佩戴贴合度好,使用方便,佩戴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锁式腰带扣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锁式腰带扣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导向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3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自锁式腰带扣的优选实施例,其包括腰带扣主体1、用于固定腰带带体的一端的固定组件和用于将腰带带体的另一端锁扣在所述腰带扣主体1上的卡紧组件,所述卡紧组件和所述固定组件均设置在所述腰带扣主体1上且位于所述腰带扣主体1的同一侧;具体的,所述卡紧组件和所述固定组件均位于所述腰带扣主体1的内侧。
所述卡紧组件包括固定支架2、转轴3和卡板4,所述固定支架2架设在所述腰带扣主体1的上方,具体的,所述固定支架2与所述腰带扣主体1之间形成一可供腰带带体穿过的空腔,所述固定支架2与所述腰带扣主体1可拆卸连接,所述转轴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支架2内上,所述卡板4的后侧套设在与所述转轴3的中部连接上,所述转轴3外部套设有扭簧13,所述扭簧13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支架2相抵,所述扭簧13的下端与所述卡板4相抵,所述卡板4的前侧通过所述扭簧13将腰带带体压紧在所述腰带扣主体1上。
所述腰带扣主体1上设有导向板5,所述导向板5位于所述卡板4的前侧,所述导向板5的表面为弧面,所述导向板5的前侧向外倾斜突出;具体的,所述导向板5的表面的后侧与所述腰带扣主体1的上表面平滑过渡。
其中,卡板4的具体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三种实施形式:
实施例1:如图4所示,所述卡板4包括连接部41a和卡接部42a,所述连接部41a与所述转轴3连接,所述卡接部42a设置在所述连接部41a的末端,所述连接部41a与所述卡接部42a卡块与所述卡板4之间形成一夹角;具体的,夹角的角度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由此,适用于有卡位的腰带带体,特别是有卡位的皮质腰带带体,通过扭簧13使卡接部42a的末端抵在腰带带体的卡位上将腰带带体卡紧,从而将腰带带体固定在腰带扣主体1上,实现腰带带体的止退锁紧。
实施例2: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卡板4包括连接部41b和卡接部42b,所述连接部41b与所述转轴3连接,所述卡接部42b设置在所述连接部41b的末端;具体的,所述卡接部42b的末端面与下端面为相连的圆弧面结构,所述卡接部42b的上端面为平面,所述卡接部42b由橡胶制成;具体的,所述连接部41b的末端设有凹槽,优选地,凹槽为u型结构,使连接部41b和卡接部42b的连接更稳固,不易脱落;由此,适用于无卡位的皮质腰带带体,通过扭簧13使卡接部42b将腰带带体压紧在腰带扣主体1上,且由于卡接部42b由橡胶制成,若腰带受到向1后将腰带拉出空腔的拉力,使转轴3带动卡接部42b轻微摆动,在扭簧13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卡接部42b会随着腰带带体向1后移动,使卡接部42b与腰带带体的接触面积增加,直至腰带带体无法移动,从而进一步将腰带带体压紧在腰带扣主体1上,进而起到越拉越紧的作用,使腰带带体不会滑移,实现腰带带体的止退锁紧。
实施例3: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卡板4包括连接部41c、卡接部42c和限位部43c,所述连接部41c与所述转轴3连接,所述卡接部42c设置在所述连接部41c的末端,所述限位部43c设置在所述卡接部42c连接部41c上且向固定支架2的顶部突出,即所述限位部43c与所述卡接部42c连接部41c之间形成一夹角,所述限位部43c的高度大于所述卡接部42c连接部41c的高度,所述卡接部42c连接部41c的末端为尖角结构;闲置时,卡接部42c呈悬空状态,通过扭簧13使限位部43c抵在腰带扣主体1上;使用时,限位部43c呈悬空状态能,通过扭簧13使卡接部42c将腰带带体压紧在腰带扣主体1上,且卡接部42c的尖角和转轴3的中心轴的连线与皮带之间的夹角的角度为30度-70度,此时,若向1后拉动腰带带体,转轴3带动卡接部42c摆动,使得卡接部42c的尖角和转轴3的中心轴的连线与皮带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小,同时,限位部43c抵在腰带扣主体1上,从而无法继续拉动腰带带体;由此,适用于无卡位的腰带带体,特别是无卡位的编织类腰带带体,通过扭簧13使卡接部42c与限位部43c的结合将腰带带体压紧,从而将腰带带体固定在腰带扣主体1上,实现腰带带体的止退锁紧。
示例性的,所述固定支架2包括一顶板21及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21左右两端的两安装板22,所述腰带扣主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两个所述安装板22连接的支撑板6;具体的,所述支撑板6上设有卡孔或卡块,所述安装板22上设有与所述卡孔或卡块卡接配合的卡块或卡孔,或者,所述支撑板6通过螺丝与所述安装板22连接;所述安装板22与所述支撑板6之间形成一可供所述转轴3安装的安装槽,使得所述空腔由所述顶板21、两个所述支撑板6与所述腰带扣主体1形成;通过支撑板6与安装板22卡接连接,无需在腰带扣上打滚花钉,拆装固定支架2较简单,且可适当减小支撑板6的高度,从而使腰带扣的整体厚度减薄,且更加轻便,方便固定支架2拆装。
示例性的,所述转轴3包括第一轴体31和第二轴体32,所述第一轴体31和所述第二轴体32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卡板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轴体31和所述第二轴体32连接,所述第一轴体31和所述第二轴体32之间设有安装间距,所述扭簧13设有两个且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轴体31和所述第二轴体32上,方便拆装转轴3和更换卡板4。
示例性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斜板7、卡牙8和侧板9,所述侧板9设有两个且分别固设在所述腰带扣主体1的左右两侧,所述斜板7前侧的左右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9上,所述斜板7的后侧抵在所述腰带扣主体1上;具体的,所述斜板7的后侧的上表面与所述导向板5的表面的前侧平滑过渡,所述斜板7的前侧设有多个沿所述斜板7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设置的卡牙8,所述卡牙8朝向所述腰带扣主体1,所述卡牙8与所述腰带扣主体1之间的距离小于腰带带体的厚度,使腰带带体更贴合用户的腰部,进一步提高腰带带体佩戴的贴合度;通过斜板7的设置限制卡牙8的转动,能有效地防止腰带带体从卡牙8上脱离,由此,腰带带体通过卡牙8将腰带带体固定在腰带扣主体1上,连接稳固,使用方便。
示例性的,所述腰带扣主体1上设有限位板10,所述限位板10位于所述斜板7与所述卡牙8之间,由此,能限制腰带带体固定的长度,延长腰带带体的使用长度,同时能锁紧腰带带体,防止其脱落。
示例性的,所述腰带扣主体1上设有滚轴11,所述滚轴11的左右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9上,且所述滚轴11位于所述固定支架2与所述斜板7构之间,所述滚轴11与所述腰带扣主体1之间的距离大于腰带带体的厚度;起导向作用,使腰带带体能顺畅地在腰带扣上滑动,同时,进一步提高腰带带体佩戴的贴合度。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卡紧组件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卡板4旋转的旋钮12,所述旋钮12固设在所述卡板4上,具体的,旋钮12位于固定支架2的外侧;由此,调整皮带松紧度时,旋转旋钮12使卡板4脱离腰带带体,即可自由放松或收紧腰带带体,调整完后,撤去作用在旋钮12上的作用力,卡板4在弹簧扭簧13的作用下复位,使卡板4的末端抵在腰带扣主体1上,使用方便,且旋钮12位于固定支架2的外侧,使得旋钮12不会硌到用户。
使用腰带前,先根据腰带带体的类型将对应的卡紧组件安装在腰带扣主体1上;使用腰带时,再将腰带带体的固定端通过卡牙8固定在腰带扣主体1上,将腰带带体绕用户腰部一周,转动旋钮12使卡板4与腰带扣主体1相离,扭簧13被压缩,将腰带带体的末端向前穿过空腔,再依次经过滚轴11和导向板5从斜板7的上方伸出至腰带带体的自由端的内侧,直至适当长度后撤去作用旋钮12上的力,卡板4在扭簧13的弹力的作用下将腰带带体压紧在腰带扣主体1上,从而将腰带带体的自由端固定在腰带扣主体1上,且腰带带体的自由端隐藏于腰带带体的固定端的内侧;松开腰带时,转动旋钮12使卡板4与腰带扣主体1相离,扭簧13被压缩,将腰带向后拉出即可;由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卡紧组件的设置,使得用户能根据腰带带体类型更换不同的卡紧组件,不需要更换整个腰带扣,使用方便,成本低;且腰带带体在扣入卡紧组件后,腰带带体能沿着导向板5向外伸出,使腰带带体的末端能贴合用户腰部,腰带带体佩戴贴合度好,使用方便,佩戴美观。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腰带的优选实施例,包括上述的自锁式腰带扣和腰带带体,所述皮带的一端安装在所述腰带扣的一端,所述皮带的另一端可移动地所述腰带扣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的腰带带体,由于包括上述的自锁式腰带扣,因此具有上述自锁式腰带扣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作一一陈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