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度双能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鞋底,尤其涉及一种梯度双能鞋底。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鞋底的材料一般都采用单一密度的材料,为足底进行反弹和减震。
[0003]然而,由于人体足底的结构及运动特点,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足部的受力并不是均匀的,这样,现有技术中的单一材料的鞋底很难符合足部的受力特征和运动需求,鞋底的减震性、舒适度和运动表现都较差。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鞋底的减震性、舒适度和运动表现好的梯度双能鞋底。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实用新型的梯度双能鞋底,包括反弹材料模块和减振材料模块,所述反弹材料模块与减振材料模块相互嵌套叠加为整个鞋底。
[0007]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梯度双能鞋底,由于包括反弹材料模块和减振材料模块,反弹材料模块与减振材料模块相互嵌套叠加为整个鞋底,使鞋底的受力特征符合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足部受力特征和运动需求,提高鞋底的减震性、舒适度和运动表现。
【附图说明】
[0008]图la、图1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种材料以不同比例(薄厚程度)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力学反馈示意图,其中:图1a的反弹性强于图lb,图1b的减震性强于图1a ;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梯度双能鞋底的剖面示意图,在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力学反馈;
[001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弹材料模块示意图(左脚,底视图);
[001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弹材料模块示意图(左脚,顶视图);
[001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弹材料模块示意图(左脚,侧视图,内侧);
[001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弹材料模块示意图(左脚,侧视图,外侧);
[001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震材料模块示意图(左脚,底视图);
[001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震材料模块示意图(左脚,顶视图);
[001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震材料模块示意图(左脚,侧视图、内侧);
[001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减震材料模块示意图(左脚,侧视图、外侧);
[001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模块的组合方式:相互交叉-嵌套。
[0019]图中:
[0020]1、减震材料,2、反弹材料,3、反弹材料模块的前掌下面的凸起,4、反弹材料模块的后掌中部的镂空部位,5、反弹材料模块的前掌与后掌通过足弓内侧相连接部位,6、减振材料模块的前掌中部的镂空部位,7、减震材料模块的后掌下面的凸起,8、减振材料模块的前掌与后掌通过足弓外侧相连接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2]本实用新型的梯度双能鞋底,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0023]包括反弹材料模块和减振材料模块,所述反弹材料模块与减振材料模块相互嵌套叠加为整个鞋底。
[0024]所述反弹材料模块和减振材料模块分别包括前掌和后掌,所述反弹材料模块的前掌与后掌通过足弓内侧相连接,所述减振材料模块的前掌与后掌通过足弓外侧相连接,所述反弹材料模块的前掌与所述减振材料模块的前掌相互嵌套叠加,所述反弹材料模块的后掌与所述减振材料模块的后掌相互嵌套叠加。
[0025]所述反弹材料模块的前掌置于所述减振材料模块的前掌的上面,且所述反弹材料模块的前掌的中部下面设有凸起,所述减振材料模块的前掌中部设有镂空部位,所述反弹材料模块的前掌下面的凸起嵌套于所述减振材料模块的前掌的镂空部位中;
[0026]所述反弹材料模块的后掌置于所述减振材料模块的后掌的下面,且所述反弹材料模块的后掌中部设有镂空部位,所述减振材料模块的后掌中部的下面设有凸起,所述减振材料模块的后掌下面的凸起嵌套于所述反弹材料模块的后掌的镂空部位中。
[0027]本实用新型的梯度双能鞋底,将两种密度的中底材料依据鞋底不同受力区域的足底压力分布规律通过交叉嵌套的方式相组合,两种密度的材料分别为反弹材料和减震材料,其中反弹材料对应反弹材料模块,减震材料对应减震材料模块,整个中底由这两个模块和其他部件组成。使鞋底的受力特征符合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足部受力特征和运动需求,提高鞋底的减震性、舒适度和运动表现。
[0028]本实用新型的梯度双能鞋底,其原理是从人体工程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出发,足底不同区域的受力特征不同,根据此特点为足底不同区域提供不同的力学反馈。
[0029]在人体运动中,前掌的蹬伸发力的作用和后掌的落地缓冲的作用对运动表现和损伤防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人体落地时前掌也会受到冲击,前掌往往也会发挥缓冲的作用。因此人体在以后掌缓冲、前掌蹬伸为主的技术动作中,后掌承受的冲击力需要鞋底帮助缓冲,鞋底前掌在提供一定的减震功能的同时需要为蹬伸动作提供支持和反馈(反弹)。足部在运动中接触鞋底的面积较大,其主要受力区域集中在前掌和后掌,而这些受力区域中有一些主要受力点,越靠近主要受力点压力越大,因此受力区域压力往往呈梯度分布,根据足部解剖学特点,后掌主要受力点为跟骨下方,前掌主要受力点为第一、第二、第三跖骨头下方以及第一趾骨(远节)下方。
[0030]具体实施例:
[0031]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密度鞋底材料,其中一种为反弹材料,另一种为减震材料。
[0032]如图la、图1b所示,将这两种密度的材料通过交叉嵌套的方式相组合,纵向上这两种材料以不同比例相叠加能产生不同的力学效果。
[0033]因此,如图2所示,如果根据足底受力规律将这两种密度在材料在鞋底不同区域以不同的比例(薄厚程度)相叠加,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