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86083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形涉及一种生活用品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减震鞋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鞋子的舒适性,但现在很多鞋的鞋底减震效果不好,且鞋底防滑效果不好。
[0003]目前,市场上一种减震鞋底(申请号为201520210637.3)包括前脚掌部和后脚跟部,所述前脚掌部的底壁上设有螺旋状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凸设到凹槽外的螺旋状的凸块,所述脚跟部的底壁上设有脚跟槽,脚跟槽内设有凸出到脚跟槽外的脚跟块,采用凸出块来达到减震的目的,人们行走、慢跑,踩踏的鞋子的时候,受力点在脚跟部的凸块上,力的作用直接作用在鞋底直接到达地面,经地面反馈,只使用鞋底材料起到一个减震的效果,减震效果不明显,有较强的力的反馈感觉,穿着舒适性差,凸块凸出凹槽外,踩踏的时候,鞋底受力不均匀,增加了鞋底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防滑的减震鞋底。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形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鞋底,包括前掌部、后掌部和足弓部,所述后掌部设有减震空腔,所述减震空腔由阶梯式环形槽构成,所述阶梯式环形槽由外圈到内圈依次包括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第四阶梯。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阶梯由后掌部向前掌部方向延伸至足弓部,所述第一阶梯远离足弓部一端呈弧形,所述第一阶梯靠近足弓部一端呈方形。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第四阶梯呈水滴状。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阶梯高度为第二阶梯高度的0.5倍,所述第二阶梯高度与第三阶梯高度相同,所述第四阶梯高度为第三阶梯高度的0.8倍。
[0009]优选的,所述后掌部设有若干个凹陷孔,所述凹陷孔位于后掌部远离减震空腔的侧面。
[0010]优选的,所述后掌部设有后掌防滑部,所述后掌防滑部围绕减震空腔成U形,所述后掌防滑部上设有若干个后掌防滑块,所述后掌防滑块呈菱形。
[0011]优选的,所述前掌部两侧设有第一防滑部,所述第一防滑部上分布有若干个第一防滑块,所述第一防滑块表面上设有两道第一凹槽。
[0012]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防滑部之间设有第二防滑部与第三防滑部,所述第二防滑部位于前掌部内侧,所述第二防滑部上设有第二防滑块,所述第二防滑块表面设有一道第二凹槽,所述第三防滑部位于前掌部外侧,所述第三防滑部上设有第三防滑块,所述第三防滑块呈V形,所述第三防滑块弯折处设有一道第三凹槽。
[0013]优选的,所述前掌部沿鞋底宽度方向设有弯折槽,所述弯折槽截面呈三角形。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形的有益效果为:日常行走、慢跑的时候,人们脚跟先着地,人的主要压力集中在鞋底后掌部位,鞋底后掌部位为缓冲层状橡胶,并在其中设有减震空腔,作用力作用在阶梯式结构上,集中在减震空腔中心点,由于空腔中心点为中空,不进行力的反馈,再通过逐圈变大的外层,通过力的分散,力的大小层层减弱,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从地面反馈来的力更小,有效的减小了缓冲,减小了对脚、腿部的压力,达到了减震的目的;然后掌过度到前掌,后掌部位鞋底较厚,这样可以减少对踝关节的压力,避免受伤;后掌部的凹陷孔,在脚后跟接触并作用在中底后,力的挤压将凹陷孔挤压变小,分散了横向力,减小了对脚跟的压力;在日常行走、慢跑的过程中,前掌的方形防滑凸棱上设有凹槽,并前掌部设有弯折槽,增加了排水性,避免因为下雨天气,潮湿天气,路面湿滑与鞋底形成一层水,从而使鞋底的摩擦降低,人们在行走时因为脚底打滑而摔倒,后掌的U形防滑凹槽在人们踩踏时候,后掌部先与地面接触,增加了摩擦力,避免滑倒而受伤。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00?8]附图标记:1、如掌部;2、足弓部;3、后掌部;4、减震空腔;41、弟一阶梯;42、弟—■阶梯;43、第三阶梯;44、第四阶梯;5、凹陷孔;6、第一防滑部;61、第一防滑块;62、第一凹槽;7、第二防滑部;71、第二防滑块;72、第二凹槽;8、第三防滑部;81、第三防滑块;82、第三凹槽;
9、后掌防滑部;91、后掌防滑块;10、弯折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减震鞋底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20]一种减震鞋底,包括前掌部1、后掌部3和足弓部2,所述后掌部3设有减震空腔4,所述减震空腔4由阶梯式环形槽构成,所述阶梯式环形槽由外圈到内圈依次包括第一阶梯41、第二阶梯42、第三阶梯43、第四阶梯44,减震空腔4不穿透鞋底与人体脚跟直接接触,脚跟中心点环形槽面积最小,表面积呈阶梯状逐层向外底延伸,面积逐渐变大,由内圈到外圈形成第四阶梯44、第三阶梯43、第二阶梯42和第一阶梯41,并穿透鞋底与地面接触的一面,形成凹陷,人们在行走、慢跑的时候,脚后跟首先与中底后掌部3位接触,向下作用力,力作用在空腔的中心点,由于空腔的中心点下方中底为中空,没有大反作用力作用到脚后跟处,减轻了对鞋底对脚后跟的初始接触压力,在行走过程中,脚后跟力完全作用在鞋底后掌部3后,由于减震空腔4逐圈向外延伸,外圈体积不断变大,垂直的作用力不进行反馈,只作用向外圈空腔的作用力,最终力作用在与鞋底接触的地面上,人们在行走后,力不会直上直下,直接反馈给脚后跟,这样通过减震空腔4的逐圈变大,力不断分散,最终达到减震空腔4外的鞋底,减震空腔4外的鞋底为弹性材料,产生弹性形变,恢复弹性形变而产生一个力,达到了减震缓冲的目的,方便人们日常的行走、慢跑,增加了脚掌的舒适性;由于鞋底的减震空腔4,大大减小了鞋底的重量,人们在行走、慢跑中,鞋底更加轻便,更加省力,设置在鞋底不影响美观性。
[0021]所述第一阶梯41由后掌部3向前掌部I方向延伸至足弓部2,所述第一阶梯41远离足弓部2—端呈弧形,所述第一阶梯41靠近足弓部2—端呈方形,所述阶梯式环形槽后掌部3呈弧形,所述环形槽足弓部2呈方形,在鞋底踩下的过程中,经过力的传导第一阶梯41受力扩张最严重,环形槽后掌部3呈弧形,最大能力达到减震卸力的效果,足弓部2呈方形,避免因为扩张严重而使第一阶梯41过度变形,方形边沿沿着鞋底宽度方向延伸,起到了一个加强筋的作用,避免横向力使鞋底过度变形,保证了减震空腔4做到减震最大效果,也避免因为踩踏产生弹性形变而下陷,长时间之后无法恢复形变,增加了鞋底的使用寿命。
[0022]所述第二阶梯42、第三阶梯43、第四阶梯44呈水滴状,水滴状的大面积部位设置在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