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脉饮口服液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66496阅读:22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生脉饮口服液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生脉饮口服液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作用,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患者,服用生脉饮口服液,可大补元气,补肺清心,气充脉复,敛汗生津,特别对休克、心力衰竭、心肌炎、部分内分泌功能减退者,有较好作用,还具有调节神经-体液-内分泌的功能和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的防御能力,使失调的功能恢复正常。而目前的制备方法中仍有未除尽的多余的杂质和鞣质,澄清度和稳定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当前生脉饮口服液澄清度和稳定性不高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生脉饮口服液的制备方法。该口服液制备方法增加了一次醇沉,沉淀去未除尽的多余的杂质和鞣质,并用蒸气灭菌,药液澄清度和稳定性都有提高,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重现性好,效果明显等优点,适合工业化生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脉饮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人参、麦冬、五味子粉碎成粗粉,备用;

(2)上述粗粉用50-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h后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减压浓缩放冷后对浓缩液再进行一次醇沉,醇沉时乙醇量为50-70%,温度20-30℃,时间24-48h,之后将醇沉液浓缩后,进行水沉滤过;

(3)用微孔滤膜进行粗滤,加糖浆及适量防腐剂,测pH值并补足药液全量;

(4)用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4.5-7.0,分别用滤膜直接抽滤灌装;

(5)灭菌后即得成品。

作为进一步方案,步骤(1)中人参、麦冬、五味子按照重量配比为:人参100份,麦冬200份,五味子100份,粉碎成粗粉后备用。

作为进一步方案,步骤(2)用65%乙醇作溶剂,浸渍24h后进行渗漉,减压浓缩后再进行一次醇沉,乙醇量为65%,温度为20℃,时间为48h。作为进一步方案,步骤(3)用0.8微米的微孔滤膜进行粗滤。

作为进一步方案,步骤(4)用0.1mol/L的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4.9,用0.22微米的滤膜直接抽滤灌装。

作为进一步方案,步骤(5)按100℃流通蒸气灭菌30min后即得成品。

本发明提供的生脉饮口服液的制备方法的优点是:

1.本发明中增加了一次醇沉,使药液澄清度提高;

2.本发明经过高温灭菌提高了产品稳定性;

3.本发明的提取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重现性好,效果明显等优点,适合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生脉饮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人参100g、麦冬200g、五味子100g粉碎成粗粉,备用;

(2)上述粗粉用65%乙醇作溶剂,浸渍24h后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4500mL,减压浓缩至约250mL,放冷,后对浓缩液再进行一次醇沉,醇沉时乙醇量为65%,温度20℃,时间48h,之后将醇沉液浓缩后,进行水沉滤过;

(3)用0.8微米微孔滤膜进行粗滤,加60%糖浆300mL及适量防腐剂,测pH值并补足药液全量;

(4)用0.1mol/L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4.9,调整总量至1000mL,用0.22微米滤膜直接抽滤灌装;

(5)100℃流通蒸气灭菌30min后即得成品。

实施例2

一种生脉饮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人参100g、麦冬200g、五味子100g粉碎成粗粉,备用;

(2)上述粗粉用50%乙醇作溶剂,浸渍24h后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3000mL,减压浓缩至约200mL,放冷,后对浓缩液再进行一次醇沉,醇沉时乙醇量为50%,温度20℃,时间48h,之后将醇沉液浓缩后,进行水沉滤过;

(3)用0.8微米微孔滤膜进行粗滤,加80%糖浆200mL及适量防腐剂,测pH值并补足药液全量;

(4)用0.1mol/L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4.9,调整总量至500mL,用0.22微米滤膜直接抽滤灌装;

(5)100℃流通蒸气灭菌30min后即得成品。

实施例3

一种生脉饮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人参100g、麦冬200g、五味子100g粉碎成粗粉,备用;

(2)上述粗粉用80%乙醇作溶剂,浸渍24h后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3000mL,减压浓缩至约250mL,放冷,后对浓缩液再进行一次醇沉,醇沉时乙醇量为80%,温度30℃,时间24h,之后将醇沉液浓缩后,进行水沉滤过;

(3)用0.8微米微孔滤膜进行粗滤,加80%糖浆200mL及适量防腐剂,测pH值并补足药液全量;

(4)用0.1mol/L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4.9,调整总量至600mL,用0.22微米滤膜直接抽滤灌装;

(5)100℃流通蒸气灭菌30min后即得成品。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