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药剂投予中使用的微针及具备微针和敷贴器的微针组件。
背景技术:
作为将疫苗等药剂向体内投予的方法,已知有使用微针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微针在基体的表面设置有具有针形状的多个穿刺突起部。使用微针的投予方法中,通过将基体压贴到皮肤来将穿刺突起部向皮肤穿孔,从由穿刺突起部形成的孔将药剂送入至皮肤的内部。穿刺突起部的长度是穿刺突起部的前端不会到达皮肤中的真皮层的神经细胞的大小,因此,在使用微针的投予方法中,与使用注射针的投予方法相比较,能够减轻皮肤被穿孔时的疼痛。此外,在使用微针的投予方法中,向丰富地存在有抗原呈递细胞的皮内投予药剂,因此,与皮下注射相比较,存在能够减少药剂的投予量的可能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6-3459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6-34108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使用了微针的药剂的投予方法之一中,使用具备微针和对穿刺突起部向皮肤的穿孔进行辅助的敷贴器的微针组件。敷贴器对基体所具有的2个面之中的形成有穿刺突起部的面即表面的外周部进行支撑,经由敷贴器对从敷贴器露出的穿刺突起部赋予用于对皮肤进行穿孔的施力。
然而,上述的基体的表面例如稍微具有起伏或者稍微具有曲率,而并不是完全地平坦。因此,根据敷贴器对基体的表面的部位当中的哪个部位进行支撑,从敷贴器露出的穿刺突起部的长度可能发生变化。结果,例如,即使预先计测了从基体的表面起至穿刺突起部的前端为止的长度,从敷贴器露出的穿刺突起部的长度相对于计测值也不确定为1个值。因此,希望提高向皮肤穿刺的穿刺突起部的长度及数量、由穿孔形成的孔的大小等的稳定性,即提高穿刺突起部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另外,要提高穿刺突起部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不仅是与敷贴器一起使用的微针的要求,在基体的表面形成有穿刺突起部的微针也有同样的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针以及微针组件,在投予药剂时提高穿刺突起部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课题的微针具备:基体,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该第二面为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面;穿刺突起部,从所述基体的所述第一面突出;面规定构造群,包含分别具有面规定部的3个以上面规定构造,所述面规定构造是从所述第一面突出且具有作为所述面规定部起作用的前端部的面规定突起部、以及从所述第一面凹陷且具有作为所述面规定部起作用的底部的面规定凹部中的某个,从与所述第一面对置的方向观察时,所述面规定构造在所述基体中位于将所述穿刺突起部包围的部分即外周部,所述穿刺突起部的前端越过将所述面规定构造群中的任意3个所述面规定构造的所述面规定部包含在内的平面而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穿刺突起部的前端从将任意3个面规定构造的面规定部包含在内的平面突出,从该平面突出的穿刺突起部的长度相对于该平面被确定。因此,例如,相对于这样的平面还能够确定敷贴器的位置,因此,在投予药剂时,提高了穿刺突起部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面规定构造为所述面规定突起部。
根据上述结构,与面规定构造为面规定凹部的情况相比,更容易进行从由面规定构造规定的上述平面突出的穿刺突起部的长度的计测。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所述面规定部与所述穿刺突起部的前端相比具有更高的平坦性。
根据上述结构,对面规定部的位置进行计测比对穿刺突起部的前端的位置进行计测更容易。因此,容易规定包含任意3个面规定构造的面规定部的平面。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所述面规定构造群包括在所述外周部的整体分散配置的3个以上5个以下的所述面规定构造。
根据上述结构,与面规定构造的数量为多于5个的结构相比,容易规定包含任意3个面规定构造的面规定部的平面,此外,与构成面规定构造群的面规定构造集中地配置于外周部的一部分的结构相比,能够相对于规定的平面反映外周部的整体形状。因此,在投予药剂时,进一步提高了穿刺突起部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在所述外周部的整体分散配置的所述面规定构造的数量为3个。
根据上述结构,容易基于面规定构造来规定平面,这样的平面被可靠地规定为1个。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所述基体的厚度方向上的所述面规定构造的长度为所述基体的厚度方向上的所述穿刺突起部的长度的1/4以下。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较大地确保穿刺突起部之中越过由面规定构造规定的平面而突出的部分的长度,在穿刺突起部中较大地确保投予药剂时起作用的部分的长度。
在上述结构中,也优选为,微针具备多个所述穿刺突起部,从与所述第一面对置的方向观察时,将在由连结在所述外周部上相互邻接的所述面规定构造的直线围起的区域内具有重心的图形作为对象图形,所述多个穿刺突起部包括配置于所述对象图形的顶点的所述穿刺突起部。
根据上述结构,抑制了相对于穿刺突起部的配置而言面规定构造被不规则(不均衡)地定位。因此,抑制了相对于由面规定构造规定的平面而言穿刺突起部被不规则(不均衡)地定位,因此,在投予药剂时,进一步提高了穿刺突起部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面规定构造为所述面规定凹部。
根据上述结构,与面规定构造为面规定突起部的情况相比,在穿刺突起部中能够较大地确保越过由面规定构造规定的平面而突出的部分的长度,在穿刺突起部中能够容易地确保投予药剂时起作用的部分的长度。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所述面规定部为平面。
根据上述结构,面规定部为平面,因此,容易计测面规定部的位置。此外,在由面规定构造规定的平面上配置有敷贴器的情况下,提高了微针和敷贴器的位置的稳定性。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所述面规定构造群包括在所述外周部的整体分散配置的3个以上5个以下所述面规定构造。
根据上述结构,与面规定构造的数量为多于5个的结构相比,规定包含任意3个面规定构造的面规定部的平面更容易,此外,与构成面规定构造群的面规定构造集中配置于外周部的一部分的结构相比,能够相对于规定的平面反映出外周部的整体形状。因此,投予药剂时,进一步提高了穿刺突起部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在所述外周部的整体分散配置的所述面规定构造的数量为3个。
根据上述结构,由面规定构造对平面进行规定更容易,这样的平面被可靠地规定为1个。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为,微针具备多个所述穿刺突起部,从与所述第一面对置的方向观察时,将在由连结在所述外周部上相互邻接的所述面规定构造的直线围起的区域内具有重心的图形作为对象图形,所述多个穿刺突起部包括配置于所述对象图形的顶点的所述穿刺突起部。
根据上述结构,抑制了相对于穿刺突起部的配置而言面规定构造被不规则(不均衡)地定位。因此,抑制了相对于由面规定构造规定的平面而言穿刺突起部被不规则(不均衡)地定位,因此,投予药剂时,进一步提高了穿刺突起部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
解决上述课题的微针组件具备:上述微针;以及具备筒部的敷贴器;所述筒部具有2个开口端和设置在这些开口端之间的筒内空间,所述微针的所述基体被收容于所述筒内空间,所述2个开口端之中的一个开口端是具有朝向所述筒部的径向内侧伸出的形状的支撑部,在所述筒内空间内,所述平面中包含的所述3个面规定部与所述支撑部接触,所述穿刺突起部从作为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开口端向所述筒部的外侧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穿刺突起部的前端从将任意3个面规定构造的面规定部包含在内的平面突出,从该平面突出的穿刺突起部的长度相对于该平面被确定。并且,相对于这样的平面也能够确定敷贴器的位置,因此,在投予药剂时,提高了穿刺突起部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投予药剂时提高微针的穿刺突起部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微针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微针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微针的制造工序的图,是表示从原版制作凹版的工序的图。
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微针的制造工序的图,是表示制作出的凹版的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微针的制造工序的图,是表示向凹版填充微针的形成材料的工序的图。
图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微针的制造工序的图,是表示从凹版剥离的成形物即微针的图。
图7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微针组件的截面构造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微针组件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的微针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变形例的微针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变形例的微针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的微针的平面构造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微针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对微针以及微针组件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微针的结构]
参照图1以及图2对微针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微针10具备:基体11,具有板状;穿刺突起部12,从基体11突出;以及非穿刺突起部13,为从基体11突出的面规定突起部的一例。面规定突起部为面规定构造的一例。基体11、穿刺突起部12及非穿刺突起部13一体地形成。
基体11例如具有圆盘状,具有:第一面11S,为形成有穿刺突起部12的面;以及第二面11T,为第一面11S的相反侧的面。非穿刺突起部13形成于第一面11S,第一面11S对穿刺突起部12的基端和非穿刺突起部13的基端进行支撑。即,穿刺突起部12和非穿刺突起部13相对于基体11向相同朝向突出。另外,第一面11S以及第二面11T也可以不是平面,也可以具有阶梯差或曲率。总而言之,第一面11S是构成基体11的厚度方向的一个端部的面,第二面11T是构成基体11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部的面即可。
穿刺突起部12优选为,具有用于对药剂的投予对象的皮肤进行穿孔的足够的细度和前端角,而且具有用于使药剂向皮内浸透的足够的长度。因此,穿刺突起部12优选具有朝向前端而横截面积变小的形状。例如,穿刺突起部12形成为圆锥形状或棱锥形状。此外,例如,穿刺突起部12也可以如在圆柱上层叠圆锥的形状那样,是2个以上立体结构结合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在穿刺突起部12的侧壁形成有细腰部或阶梯差。
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Hn是基体11的厚度方向、即与基体11的第一面11S正交的方向上的、从第一面11S起至穿刺突起部12的前端为止的长度。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Hn优选为贯穿皮肤的最外层即角质层、且不到达神经层的长度,具体地说优选为0.05mm以上3mm以下的范围内。此外,沿着第一面11S的方向上的穿刺突起部12的宽度D优选为0.005mm以上2mm以下的范围内。宽度D是基体11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中的、基体11与穿刺突起部12的接合部的最大长度,即穿刺突起部12的位于第一面11S内的底面中的最大长度。另外,穿刺突起部12的数量任意,为1个以上即可。
非穿刺突起部13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非穿刺突起部13可以是圆柱形状或棱柱形状,也可以是圆锥形状或棱锥形状。但是,优选为,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与穿刺突起部12的前端相比具有更高的平坦性,更优选为,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面为平面。在这样的观点下,非穿刺突起部13优选为圆柱形状或棱柱形状。
非穿刺突起部13的长度Ht是基体11的厚度方向上的、从第一面11S起至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为止的长度。非穿刺突起部13的长度Ht比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Hn小。为了在穿刺突起部12中确保在投予药剂时起作用的部分的长度,优选非穿刺突起部13的长度Ht为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Hn的1/4以下。
非穿刺突起部13的长度Ht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非穿刺突起部13的长度Ht比由于在微针10的制造工序中产生的起伏或凹凸而引起的第一面11S的隆起大。在这样的观点下,非穿刺突起部13的长度Ht优选为50μm以上。
另外,在沿着第一面11S的方向上的非穿刺突起部13的宽度的大小没有特别特限定。
如图2所示,在微针10具有多个穿刺突起部12的情况下,多个穿刺突起部12可以是分别在基体11的第一面11S上规则地排列,也可以不规则地排列。例如,从与第一面11S对置的方向观察时,多个穿刺突起部12以栅格状或同心圆状排列。在图2中,在八边形状的区域内,穿刺突起部12以栅格状排列。
非穿刺突起部13在基体11的第一面11S中配置在将穿刺突起部12包围的部分即外周部。即,非穿刺突起部13配置于穿刺突起部12的配置区域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微针10具有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穿刺突起部12从包含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的平面突出。即,穿刺突起部12以越过包含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的平面的方式突出。3个非穿刺突起部13构成作为面规定构造群的一例的非穿刺突起群。
从与第一面11S对置的方向观察时,在用直线将3个非穿刺突起部13连结起来时,由这些直线围起的区域为对象区域。优选为,从与第一面11S对置的方向观察时,在对象区域内,配置有通过对在穿刺突起部12的配置区域中配置于最外侧的穿刺突起部12进行连结而形成的图形的重心。换言之,将在对象区域内具有重心的图形作为对象图形时,优选在对象图形的顶点配置穿刺突起部12。例如,图2中,在由连结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直线构成的三角形的区域内,配置有通过连结配置于最外侧的穿刺突起部12而形成的八边形的重心A。
特别是,在基体11为圆盘状的情况下,优选为,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在第一面11S的外周部上沿着基体11的周向均匀地配置。
使用这样的微针10进行的药剂的投予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在微针10向皮肤穿刺之前或者之后,将液状的药剂涂覆于皮肤,从由穿刺突起部12形成的孔将药剂送入至皮内。或者,也可以是,将药剂涂敷于穿刺突起部12的表面,穿刺突起部12穿刺了皮肤时,将药剂送入至皮内,也可以是,穿刺突起部12含有药剂,在穿刺突起部12穿刺了皮肤的状态下通过穿刺突起部12溶解而将药剂送入至皮内。此外,或者也可以是,从微针10的外部供给液状的药剂,经由穿刺突起部12将药剂送入至皮内。该情况下,在微针10形成有从穿刺突起部12的前端贯穿至基体11的第二面11T的贯穿孔,从贯穿孔将药剂送入至皮内。
药剂只要是通过投予至皮内而起作用的物质即可,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作为药剂,例如使用疫苗等药理活性物质或具有美容效果的化妆品组成物。此外,药剂的投予对象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包含人的动物即可。
[微针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3~图6对上述的微针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首先,制作出微针10的原版20。原版20具有:基体21,与最终制作的微针10的基体11具有相同的外形;第一原版突起部22,与上述微针10的穿刺突起部12具有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配置;第二原版突起部23,与上述微针10的非穿刺突起部13具有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配置。从该原版20,大量地制作相互具有相同形状的微针10。
另外,原版20也可以与从原版20制作出的微针10同样,用作作为最终制造物的微针。
原版20通过原版20的形成材料的切削或堆积而形成。例如,可以是,通过多次操作倾斜刀片来对形成材料进行研磨,由此形成第一原版突起部22、第二原版突起部23,也可以是,通过使用了5轴加工机等的精密机械加工来制作原版20。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干式蚀刻或湿式蚀刻等蚀刻来对形成材料进行蚀刻,由此制作原版20。
原版20的形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使用金属、陶瓷、硅或者玻璃等。在将原版20用作作为最终制造物的微针的情况下,原版20优选由具有皮肤的穿孔所需要的强度以及生物体适应性的材料形成。
另外,也可以是,与基体21以及第一原版突起部22另外地制作第二原版突起部23,通过焊接或粘合等将第二原版突起部23固定于基体21。
接着,进行原版20的制模,制作出凹版30。
如图4所示,凹版30具有与原版20的凹凸反转的形状。凹版30的形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使用Ni等金属、有机硅橡胶等树脂。
如图5所示,接着,向凹版30填充微针10的形成材料。
微针10的形成材料优选为具有生物体适应性的材料。特别是,在利用树脂形成微针10的情况下,容易在基体11的表面产生起伏,因此,若在这样的微针10中应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则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作为具有生物体适应性的树脂材料,能够列举出医用硅胶、聚乳酸、聚乙醇酸、聚碳酸酯或者PEEK材等。
凹版30中例如填充有熔融后的形成材料。在形成材料为热塑性的树脂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地管理升温或降温,能够迅速地成形。此时,也可以是,对树脂施加压力而将其压入凹版30。由此,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成形。
如图6所示,通过使填充的成形物从凹版30剥离,得到微针10。成形物的剥离如下那样进行:利用抽真空装置对从凹版30露出的成形物的面进行吸引;或者,对从凹版30露出的成形物的面粘合粘着性物质,将成形物从凹版30拽离。或者也可以是,使用推顶杆,将成形物从凹版30推出。
另外,只要能够制作具有参照图1以及图2说明的结构的微针10即可,微针10的形成材料、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的例子。例如,作为形成材料,可以使用不锈钢钢、钛、锰、硅等金属;氧化铝、氧化锆、碳化硅、氮化硅等陶瓷;在穿刺突起部12含有药剂而在皮内溶解的情况下,形成材料使用水溶性高分子。然后,通过与这样的形成材料对应的制造方法来制作微针10即可。
[微针组件的结构]
参照图7以及图8,对微针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对本实施方式的微针以及微针组件所起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微针组件60具备上述的微针10和敷贴器50。敷贴器50具备具有2个开口端、且形成有被这些开口端夹着的筒内空间的筒部51,筒部51具备朝向筒部51的径向的内侧伸出、构成筒部51所具有的2个开口端之中的一个开口端的支撑部52。
微针10和敷贴器50被组装后,在基体11的第一面11S朝向支撑部52的状态下,基体11被收容至筒部51的筒内空间。并且,穿刺突起部12从作为支撑部52的开口端向敷贴器50的外侧突出。
另外,敷贴器50具有对穿刺突起部12向皮肤的穿孔进行辅助的功能。例如,敷贴器50可以具有在人将微针10向皮肤穿刺时作为手持部起作用的部分,也可以具备对穿刺突起部12赋予用于对皮肤进行穿孔的施力的机构。
如图8所示,从与基体11的第一面11S对置的方向观察时,由支撑部52的内周缘围起的区域的外形比基体11的外形小,比在第一面11S中形成有穿刺突起部12的区域的外形大。例如,在基体11的外形为圆形时,由支撑部52的内周缘围起的区域的外形具有与基体11的外形的圆为同心且小一圈的圆形。并且,形成有非穿刺突起部13的基体11的外周部被支撑部52覆盖。
这样的结构中,穿刺突起部12从由支撑部52的内周缘围起的区域向筒部51的外侧突出,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在筒部51的筒内空间中与支撑部52接触。即,支撑部52必然配置于包含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的1个平面上。
这样在基体11的第一面11S形成有3个非穿刺突起部13时,包含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的平面被规定为1个(即单一平面),该平面作为基准面来起作用。然后,从基准面起至各穿刺突起部12的前端为止的长度在每个穿刺突起部12中被确定为1个值(即单一值)。在微针10与敷贴器50被组装的情况下,敷贴器50的位置相对于基准面被确定。因此,即使在基体11产生了起伏或曲率的情况下,向敷贴器50的外侧突出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也不会根据每次微针10与敷贴器50的组装时发生变化,能够在每个穿刺突起部12中保持为恒定。
因此,提高了向皮肤穿刺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及数量、由穿孔形成的孔的大小等的稳定性,结果在投予药剂时提高了穿刺突起部12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
此外,例如,如果预先基于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Hn、非穿刺突起部13的长度Ht求出从基准面起至穿刺突起部12的前端为止的长度即基准长度的话,那么基于基准长度、支撑部52的厚度等由敷贴器规定的要素,就能够求出向敷贴器50的外侧突出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
此外,在微针10向投予对象穿刺之前或之后进行前处理或后处理的情况下,也优选为,通过进行前处理或后处理的装置,使得微针10被设置于以基准面为基准而设定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抑制了前处理或后处理时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根据微针10向装置的设置状况而在1个穿刺突起部12中每当向装置进行设置时发生变化。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微针以及微针组件,能够列举出以下的效果。
(1)在基体11的第一面11S中的外周部,配置有3个非穿刺突起部13,因此,包含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的平面被规定为1个,从该基准面突出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相对于该基准面被确定。然后,能够相对于这样的基准面来确定敷贴器50的位置,因此,在投予药剂时提高了穿刺突起部12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特别是,非穿刺突起部13的数量为3个,因此,基准面被可靠地规定为1个。
假设微针不具有非穿刺突起部13,那么在基体11的第一面11S稍微具有起伏或者稍微具有曲率而不完全平坦的情况下,根据敷贴器50的支撑部52与基体11的第一面11S的哪个部位接触而可能会导致从敷贴器50露出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发生变化。因此,即便在将微针向敷贴器50安装之前实施对从敷贴器50露出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及其偏差进行检查的检查工序、想要对穿刺突起部12的上述长度及偏差不满足基准值的微针进行筛选,也由于穿刺突起部12的上述长度及偏差每当微针向敷贴器50安装时会改变,因此这样的筛选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微针10的基准面被可靠地规定为1个,因此,穿刺突起部12之中从基准面突出的部分的长度被规定为1个。因此,通过相对于这样的基准面确定敷贴器50的位置、并且将从基准面突出的部分的长度用作检查,能够在将微针向敷贴器50安装之前容易地筛选出从敷贴器50露出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及其偏差不满足基准值的微针。
此外,基体11、穿刺突起部12和非穿刺突起部13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具有非穿刺突起部13的微针10。
(2)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与穿刺突起部12的前端相比具有更高的平坦性,因此,对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的位置进行计测要比对穿刺突起部12的前端的位置进行计测更容易。因此,能够容易地规定包含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的平面。
(3)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面为平面,因此,对非穿刺突起部13的位置进行计测更加容易。此外,非穿刺突起部13与敷贴器50的支撑部52以平面进行接触,因此,能够提高微针10与敷贴器50组装起来使用时的、微针10与敷贴器50的位置的稳定性。
(4)从与基体11的第一面11S对置的方向观察时,将在由连结相互邻接的非穿刺突起部13的直线围起的区域内具有重心的图形作为对象图形时,在对象图形的顶点配置有穿刺突起部12。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相对于穿刺突起部12的配置而言穿刺突起部13在基体11的外周部被不规则(不均衡)地定位。因此,能够抑制穿刺突起部12的位置相对于由非穿刺突起部13规定的平面被不规则(不均衡)地定位。此外,在微针10与敷贴器50组装一起使用时,相对于穿刺突起部12的配置,在配置有穿刺突起部12的区域的外侧,非穿刺突起部13与敷贴器50平衡地接触,因此,提高了向敷贴器50的外侧突出的穿刺突起部12的位置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基体11为圆盘状、且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在第一面11S的外周部上沿基体11的周向均匀地配置的结构中,更提高了穿刺突起部12的位置的稳定性。
[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而实施。
·如图9所示,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也可以是在第一面11S中的外周部上沿着基体11的周向不是均匀地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微针10的制造时或使用时,将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配置作为对准标记来使用,也能够进行微针10的定位。在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不均匀地配置的情况下也优选为,从与第一面11S对置的方向观察时,在将由连结在基体11的外周部上相互邻接的非穿刺突起部13的直线围起的区域作为对象区域时,在对象区域内具有重心的图形即对象图形的顶点配置有穿刺突起部12。另外,即使在具有上述重心的对象图形的顶点不配置穿刺突起部12,也能够获得上述(1)的效果。
·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中包含与其他非穿刺突起部13之间形状不同的非穿刺突起部13,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形状也可以相互不同。例如,图10所示的例子中,3个非穿刺突起部13当中,1个非穿刺突起部13形成为截面具有椭圆形状的柱状,2个非穿刺突起部13形成为截面具有圆形状的柱状。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微针10的制造时或使用时,将非穿刺突起部13作为对准标记来使用,也能够进行微针10的定位。
此外,如图11所示,非穿刺突起部13也可以与基体11的第一面11S的外缘相接。即,也可以是,从与第一面11S对置的方向观察时,非穿刺突起部13的外缘的一部分与基体11的外缘的一部分重叠。微针10与敷贴器50组装一起时,敷贴器50的支撑部52需要配置成与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接触、且不与基体11的第一面11S接触,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满足这样的位置关系的敷贴器50的结构,此外,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微针10与敷贴器50的组装。
·也可以是,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中包含有与其他非穿刺突起部13之间长度Ht不同的非穿刺突起部13,也可以是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长度Ht相互不同。例如,在多个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Hn具有随着接近预定部位而变小的趋势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对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长度Ht赋予越是接近上述预定部位则越变小的趋势。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调整在投予药剂时起作用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的分布。
·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面只要与穿刺突起部12的前端相比具有更高的平坦性即可,也可以是曲面。例如,非穿刺突起部13也可以具有圆锥形状,此时,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优选与穿刺突起部12的前端相比具有更大的曲率半径。根据这样的结构,也是通过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限定1个基准面。另外,即使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与穿刺突起部12的前端相比不具有更高的平坦性,也能够通过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限定出1个基准面。
·如图12所示,基体11的外形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状。该情况下,敷贴器50的筒部51具有截面的内周缘为与基体11的外形相似形的筒状。然后,支撑部52将基体11的外周部、即穿刺突起部12的形成区域的外侧覆盖,与非穿刺突起部13接触。
·构成非穿刺突起群的非穿刺突起部13的数量也可以是4个以上,优选为3个以上5个以下。此时,优选为,3个以上5个以下的非穿刺突起部13遍及第一面11S中的外周部的整体地分散配置。但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最优选为,在第一面11S的外周部上的整体分散配置的非穿刺突起部13的数量为3个。
在非穿刺突起部13的数量为4个以上的情况下,包含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中的任意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平面被设定有多个,穿刺突起部12从多个平面分别突出即可。如果是构成非穿刺突起群的非穿刺突起部13的数量为3个以上5个以下的结构,则与非穿刺突起部13的数量为比5个多的结构相比,包含任意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的平面的数量较少,因此,对这样的平面进行规定本身变得容易。此外,如果是构成非穿刺突起群的非穿刺突起部13在第一面11S中的外周部上的整体分散配置的结构,则与这样的非穿刺突起部13集中地配置于外周部的一部分的结构相比,还能够相对于所规定的平面反映外周部的整体形状。
在设定有多个平面的情况下,优选从这些平面中选择1个平面来作为基准面。例如,将投予药剂时起作用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成为最接近于希望的长度的平面选择为基准面,将构成该平面的3个非穿刺突起部13作选择为构成基准面的非穿刺突起部13。
此外,例如,也可以是,敷贴器50的支撑部52设置于与配置在基体11的外周部的预定位置处的3个非穿刺突起部13接触的位置,位于上述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处的非穿刺突起部13不与支撑部52接触。由此,从由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规定的多个平面中,选择出1个平面来作为基准面。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根据敷贴器50的种类,改变支撑部52的位置,按照敷贴器50的每个种类,构成基准面的3个非穿刺突起部13变化。
此外,也可以是,在基体11的外周部,在第一面11S上,配置有3个非穿刺突起部13和比这些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长度Ht短的大量的非穿刺突起部13。根据这样的结构,微针10和敷贴器50被朝向皮肤按压时,基体11被压贴于支撑部52,多个非穿刺突起部13之中相对而言长度Ht较长的3个非穿刺突起部13以外的非穿刺突起部13也与支撑部52接触。作为其结果,与非穿刺突起部13仅为3个的情况相比较,在微针10中承受伴随于按压而从支撑部52对微针10施加的负载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抑制在微针10中产生基体11的挠曲等变形。
另外,非穿刺突起部13除了配置于基体11的外周部之外,还配置于基体11的与外周部不同的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中,基体11、穿刺突起部12和非穿刺突起部13一体地形成,但是也可以是,非穿刺突起部13与基体11以及穿刺突起部12另外分体地形成后固定于基体11的第一面11S。非穿刺突起部13由具有生物体适应性的金属或树脂等、依据于基体11以及穿刺突起部12的材料形成,通过粘合等,固定于第一面11S。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按照每个微针10来变更非穿刺突起部13的形状、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非穿刺突起部13的形状、配置的调整。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说明了面规定构造为从基体11的第一面11S突出的突起部、即非穿刺突起部13,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部作为对平面进行规定的面规定部起作用的例子。但是不局限于,构成面规定构造群的面规定构造是相对于第一面11S具有阶梯差的构造,只要是能够通过3个面规定构造各自的表面中包含的点来规定1个平面的构造即可。
即,如图13所示,面规定构造也可以是从基体11的第一面11S凹陷的面规定凹部即凹部14。该情况下,凹部14的底部作为面规定部起作用。与这样的结构的微针10组装的敷贴器50的支撑部52具有例如从支撑部52所具有的面之中的朝着第一面11S的面、朝向第一面11S突出的突出部。然后,微针10与敷贴器50被组装后,突出部与凹部14的底部接触。即,支撑部52必然配置于包含3个凹部14的底部的1个平面上。根据这样的结构也是,越过由3个凹部14的底部规定的基准面而突出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相对于该基准面被确定。因此,投予药剂时提高了穿刺突起部12所具有的穿刺功能的稳定性。
凹部14的底部与面规定构造为非穿刺突起部13的情况同样,优选与穿刺突起部12的前端相比具有更高的平坦性,如图13所示,凹部14的底部优选为平面。凹部14的配置如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例示那样,为与面规定构造为非穿刺突起部13的情况同样的配置即可,特别优选为以下的配置。
即,如图13所示,凹部14配置于沿着基体11的外缘的位置,从与第一面11S对置的方向观察时,凹部14的外缘的一部分与基体11的外缘的一部分重叠。微针10与敷贴器50组装一起时,需要配置成敷贴器50的支撑部52与凹部14的底部接触且不与基体11的第一面11S接触,根据上述结构,很容易实现满足这样的位置关系的敷贴器50的结构,此外,也容易进行微针10与敷贴器50的组装。
基体11的厚度方向上的、从第一面11S起至凹部14的底部为止的长度、即凹部14的深度Hd优选比因在微针10的制造工序中产生的起伏或凹凸而引起的第一面11S的凹陷大。根据这样的观点,凹部14的深度Hd优选为50μm以上。
此外,构成面规定构造群的凹部14的数量与面规定构造为非穿刺突起部13的情况同样,优选为3以上5以下。此时,3个以上5个以下的凹部14优选遍及基体11的外周部的整体地分散配置。进而,在基体11的外周部的整体分散配置的凹部14的数量优选为3个。
此外,与面规定构造为非穿刺突起部13的情况同样,从与基体11的第一面11S对置的方向观察时,将在由连结在外周部上相互邻接的凹部14的直线围起的区域内具有重心的图形作为对象图形时,优选在对象图形的顶点配置有穿刺突起部12。
另外,若比较面规定构造为从基体11的第一面11S突出的非穿刺突起部13的结构与面规定构造为从第一面11S凹陷的凹部14的结构,则面规定构造为非穿刺突起部13时更容易进行从基准面突出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的计测,并更容易将面规定部形成为平坦,因此是优选的。但是,面规定构造为凹部14时,能够在穿刺突起部12中较大地确保越过基准面而突出的部分,容易较大地确保投予药剂时起作用的部分的长度。
[实施例]
对于上述的微针以及微针组件,使用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
[微针的制作]
首先,制作出微针10的原版20。作为原版20的形成材料,使用石英,通过使用5轴加工机来从基材进行切削,制作出原版20。
在原版20中,第一原版突起部22按照5列×5列、以及该5列×5列的正方形中的上下左右各边的外侧的各3个,合计配置有37个。即,如前面的图2所示,第一原版突起部22在八边形状的区域内以栅格状配置。第一原版突起部22具有圆锥形状,第一原版突起部22的长度为900μm,第一原版突起部22的宽度为400μm。相互邻接的第一原版突起部22间的间距为700μm,基体21的外形是直径为6.2mm的圆形,基体21的厚度为1000μm。
原版20中的第二原版突起部23的形状为圆柱形状,第二原版突起部23在前端具有平面。第二原版突起部23的长度为100μm,第二原版突起部23的宽度为400μm。第二原版突起部23的数量为3个,如前面的图2所示,3个第二原版突起部23在基体21的外周部上沿着基体21的周向均匀地配置。3个第二原版突起部23的形状全部相同。
接下来,从原版20制作出凹版30。具体地说,通过Ni电铸,在原版20的表面形成Ni层,通过氢氟酸将原版20除去,由此制作出Ni制的凹版30。
接下来,在凹版30上,作为微针10的形成材料,载置医用生物分解性树脂之一的PGA,加热至250℃,将PGA熔融。PGA的量根据制作的目的、即微针10的形状以及基体11的厚度而进行了调整。接着,通过硅橡胶制的辊从上部对PGA进行加压,向凹版30压入PGA。
接下来,从上下对填充有PGA的凹版30进行冷却,凹版30的温度降低至室温附近之后,在成形物的背面安装抽真空镊子,从凹版30将成形物拽离。此时,为了抑制穿刺突起部12的前端的折断或弯曲,优选相对于凹版30垂直地剥离成形物。
结果,得到了在与上述的原版20的第一原版突起部22对应的位置配置有穿刺突起部12、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Hn为900μm、穿刺突起部12的宽度D为400μm、基体11的厚度为400μm的微针。在基体11的第一面11S的外周部,在与原版20的第二原版突起部23对应的位置,配置有3个圆柱状的非穿刺突起部13,这些3个非穿刺突起部13沿着基体11的周向均衡地配置,非穿刺突起部13的长度Ht为100μm。
[微针组件的制作]
将实施例的微针10组装于敷贴器50,得到了实施例的微针组件60。敷贴器50如前面的图7所示,具备圆筒状的筒部51和支撑部5,筒部51的内径为6.2mm,支撑部52的内径为5mm,支撑部52的厚度为300μm。
将微针10组装于敷贴器50的结果,非穿刺突起部13在筒部51的内侧与支撑部52接触,在包含3个非穿刺突起部13的前端的1个平面上配置了支撑部52。
由此,基于预先计测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Hn以及非穿刺突起部13的长度Ht的分布,计算出了从敷贴器50突出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的分布。另外,本实施例中,从敷贴器50突出的穿刺突起部12的长度为500μm。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微针,11……基体,11S……第一面,11T……第二面,12……穿刺突起部,13……非穿刺突起部,14……凹部,20……原版,30……凹版,50……敷贴器,51……筒部,52……支撑部,60……微针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