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穴位敷贴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0458阅读:27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穴位敷贴膏。



背景技术:

正常人水钠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体内和体外的液体交换失衡即为水钠潴留。水钠潴留导致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形成水肿,若水钠潴留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导致体腔及各脏器积水,如腹腔积水、胸腔积水、阴囊积水、肾积水,甚至心包积水、脑室积水等危及生命,对于肺心病患者,严重水钠潴留会加重心脏前负荷,影响心肺功能,继而损害全身多个组织器官。

目前,西医针对水钠潴留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利尿剂,但由于利尿剂对血压、血糖、尿酸、血脂及电解质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在临床应用上有诸多限制。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将中草药制成各种剂型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中药对穴位的敏感性和刺激作用以及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是药物和穴位双重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针灸学与中医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局部起到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理气血、抵御病邪的作用;另一方面,药物可经皮肤直接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因此,研发一种能够治疗水钠潴留的穴位敷贴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传统治疗水钠潴留的方法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穴位敷贴膏,本发明具有利水消肿兼以平喘的功效,临床应用安全,外用不刺激内脏,同时有效避免了医源性感染,无毒副作用。

本发明的一种穴位敷贴膏,其特征在于:包含下述重量份的原料:

白芥子 2-4 甘遂 0.5-1.5

大戟 0.5-1.5 吴茱萸 1-2

生姜 5-7;

上述原料制备穴位敷贴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材:按照上述配比选取药材,将白芥子、甘遂、大戟和吴茱萸研成粉末后混匀,将生姜榨汁后使用微波加热1min;

(2)将姜汁与粉末混合均匀后制成直径为1-2cm的药饼摊于纱布上,即得本发明的穴位敷贴膏。

本发明各原料的优选重量份是:

白芥子 3 甘遂 1

大戟 1 吴茱萸 1.5

生姜 6。

本发明中的甘遂,味苦,性寒,泻水逐饮,破积通便,主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和大小便不通;本发明中的白芥子,味辛、辣,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主治咳喘痰多、痰饮;本发明中的大戟,苦辛,寒,泻水湿,主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本发明中的吴茱萸,辛、苦,热,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主治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痛经,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本发明中的生姜,辛,微温,温肺化饮,主治痰饮、咳嗽,以之绞汁加热调和诸药则温肾化饮之功益甚。

本发明由控涎丹化裁而成,控涎丹又名子龙丸、妙应丸,出自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是攻逐痰饮之代表方。本发明方中大戟味辛苦寒,入肝脾肾三经血分,功专泻水散结;甘遂味苦、性寒能泄,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泻水之圣药,二者相须共为君药。白芥子利气豁痰行滞既可助君行滞化饮,亦可化痰平喘为臣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方中吴茱萸、生姜性温,二者相须为用既能温阳化饮,又可制君药苦寒之性为佐使之药。

本发明以白芥子、甘遂、大戟、吴茱萸作为消肿、祛痰、平喘、抗炎的有效成分,起到利水消肿兼以平喘的功效。本发明根据中医对肺心病所致水肿确定的根本病因进行调理,治则清晰,使用利水、化痰、平喘等的药物进行合理配伍,实现利水消肿兼以平喘的功效。本发明的中药成分专用于利水消肿,临床应用安全,外用不刺激内脏。姜汁用于调和药物,增加药物的吸收度,同时也具有温阳化饮的功效。

本发明制备的敷贴膏贴于涌泉穴外以胶布固定,贴敷时间为夜间9点至次日清晨7点,每次敷药时间10小时。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井穴。井穴有导体表水液回流体内的作用,能为体表泛滥水液开辟去路。肾主水,贴敷涌泉穴可以更好的调节水液代谢,消除水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穴位敷贴膏采用纯天然药用原料制成,敷贴在人体经络穴位上,具有和针灸针刺相同的效果,可代替针灸针具的穴位针刺治疗,尤其适用于畏惧针刺和晕针的患者;

(2)本发明的穴位敷贴膏具有利水消肿兼以平喘的功效,临床应用安全,外用不刺激内脏,同时有效避免了医源性感染,无毒副作用;

(3)本发明的穴位敷贴膏成本低,携带和使用方便,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穴位敷贴膏,包含下述重量份的原料:

白芥子 3 甘遂 1

大戟 1 吴茱萸 1.5

生姜 6。

上述原料制备穴位敷贴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材:按照上述配比选取药材,将白芥子、甘遂、大戟和吴茱萸研成粉末后混匀,将生姜榨汁后使用微波加热1min;

(2)将姜汁与粉末混合均匀后制成直径为1-2cm的药饼摊于纱布上,即得本发明的穴位敷贴膏。

将本实施例制备的敷贴膏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情况如下:

李某,男,75岁反复咳痰喘六年,再发加重3天,双下肢重度水肿;遂以本发明的穴位敷贴膏于夜间9点至次日清晨7点外敷涌泉穴,常规治疗基础上连续用3日后,水肿逐渐消退,咳喘亦明显缓解。

陈某,女,80岁因“肢肿咳喘”入院,因其久病体虚,血压偏低,不宜予利尿剂,遂以本发明的穴位敷贴膏于夜间9点至次日清晨7点外敷涌泉穴,连用5日,肢肿消退如常,测血压亦无下降。

赵某,男,73岁既往有肺心病病史,近半月来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遂以本发明的穴位敷贴膏于夜间9点至次日清晨7点外敷涌泉穴,连用3日,双下肢水肿消退,复发亦较前减少。

张某,男,68岁,反复双下肢水肿1年,间断口服利尿剂,症状缓解不明显,遂以本发明的穴位敷贴膏于夜间9点至次日清晨7点外敷涌泉穴,连用5日,水肿逐渐消退。

李某,男,76岁,因“反复咳喘伴肢肿3年,加重1周”入院,遂以本发明的穴位敷贴膏于夜间9点至次日清晨7点外敷涌泉穴,水肿逐渐消退,抗炎解痉平喘基础上连用3日,水肿减轻,继用4日,水肿消退。

张某,男,69岁,双下肢水肿半月,遂以本发明的穴位敷贴膏于夜间9点至次日清晨7点外敷涌泉穴10小时,用药5日,水肿逐渐消退。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穴位敷贴膏,包含下述重量份的原料:

白芥子 2 甘遂 1.5

大戟 0.5 吴茱萸 2

生姜 5。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穴位敷贴膏,包含下述重量份的原料:

白芥子 4 甘遂 0.5

大戟 1.5 吴茱萸 1

生姜 7。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